首页 / 正文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卷下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分别品第二中第七门

  触相应。作意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触相应如前。乃至二蕴。作意不相应。何所摄。谓作意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二蕴。此何所问。谓除触相应及作意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作意相应。触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作意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作意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二蕴。触不相应等如前说。如以触对作意。乃至对慧亦尔。触相应。不信不相应。不信相应。触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如以触对不信。对余大烦恼地法欲贪嗔无惭无愧亦尔。触相应忿不相应。忿相应触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如以触对忿。对余小烦恼地法无色贪疑五见六爱身亦尔。触相应。色贪不相应。色贪相应。触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触相应。乐根不相应。乐根相应。触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如以触对乐根。对舍根亦尔。触相应。苦根不相应。苦根相应。触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触相应。喜根不相应。喜根相应。触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如以触对喜根。对忧根亦尔。以触对寻伺识法六识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随所应当广说

  分别品第二中第八门

  作意相应。欲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作意相应等如前说。欲不相应。何所摄。谓欲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二蕴。此何所问。如前说。欲相应。作意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欲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欲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二蕴。作意不相应等如前说。如以作意对欲。乃至对慧亦尔。作意相应。不信不相应。不信相应。作意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如以作意对不信。对余大烦恼地法欲贪嗔无明。触非明非无明触无惭无愧亦尔。作意相应。忿不相应。忿相应。作意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如以作意对忿。对余小烦恼地法无色贪疑五见明触六爱身亦尔。作意相应。色贪不相应。色贪相应。作意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作意相应。有对触不相应。有对触相应。作意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作意相应。增语触不相应。增语触相应。作意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作意相应。乐根不相应。乐根相应。作意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如以作意对乐根。对舍根亦尔。作意相应。苦根不相应。苦根相应。作意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作意相应。喜根不相应。喜根相应。作意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如以作意对喜根。对忧根亦尔。以作意对寻伺识法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随所应当广说

  分别品第二中第九门

  欲相应。胜解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欲相应等如前说。胜解不相应。何所摄。谓胜解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二蕴。此何所问。谓除欲相应及胜解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胜解相应。欲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胜解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胜解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二蕴。欲不相应等如前说。如以欲对胜解。对念三摩地慧亦尔。欲相应。不信不相应。不信相应。欲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如以欲对不信。对余大烦恼地法欲贪嗔无明触非明非无明触无惭无愧亦尔。欲相应。忿不相应。忿相应。欲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如以欲对忿。对余小烦恼地法无色贪疑五见明触六爱身亦尔。欲相应。色贪不相应。色贪相应欲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欲相应。有对触不相应。有对触相应。欲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欲相应增语触不相应。增语触相应。欲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欲相应。乐根不相应。乐根相应。欲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如以欲对乐根。对舍根亦尔。欲相应。苦根不相应。苦根相应。欲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欲相应。喜根不相应。喜根相应。欲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如以欲对喜根。对忧根亦尔。以欲对寻伺识法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随所应当广说

  分别品第二中第十门

  胜解相应。念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胜解相应等如前说。念不相应。何所摄。谓念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二蕴。此何所问。如前说。念相应。胜解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念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念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二蕴。胜解不相应等如前说。如以胜解对念。对三摩地慧亦尔。胜解相应。不信不相应。不信相应。胜解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如以胜解对不信。对余大烦恼地法欲贪嗔无明触非明非无明触无惭无愧亦尔。胜解相应。忿不相应。忿相应。胜解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如以胜解对忿。对余小烦恼地法无色贪疑五见明触六爱身亦尔。胜解相应。色贪不相应。色贪相应。胜解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胜解相应。有对触不相应。有对触相应。胜解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胜解相应。增语触不相应。增语触相应。胜解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胜解相应。乐根不相应。乐根相应。胜解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如以胜解对乐根。对舍根亦尔。胜解相应。苦根不相应。苦根相应。胜解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胜解相应。喜根不相应。喜根相应。胜解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如以胜解对喜根。对忧根亦尔。以胜解对寻伺识法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随所应当广说

  分别品第二中第十一门

  念相应。三摩地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念相应等如前说。三摩地不相应。何所摄。谓三摩地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二蕴。此何所问。如前说。三摩地相应。念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三摩地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三摩地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二蕴。念不相应等如前说。如以念对三摩地。对慧亦尔。念相应。不信不相应。不信相应。念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如以念对不信。对余大烦恼地法。欲贪嗔无明触非明非无明触无惭无愧亦尔。念相应。忿不相应。忿相应。念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如以念对忿。对余小烦恼地法无色贪疑五见明触六爱身亦尔。念相应。色贪不相应。色贪相应。念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念相应。有对触不相应。有对触相应。念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念相应。增语触不相应。增语触相应。念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念相应。乐根不相应。乐根相应。念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如以念对乐根。对舍根亦尔。念相应。苦根不相应。苦根相应。念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念相应。喜根不相应。喜根相应。念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如以念对喜根。对忧根亦尔。以念对寻伺识法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随所应当广说

  分别品第二中第十二门

  三摩地相应。慧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三摩地相应等如前说。慧不相应。何所摄。谓慧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二蕴。此何所问。如前说。慧相应。三摩地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慧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慧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二蕴。三摩地不相应等如前说。三摩地相应。不信不相应。不信相应。三摩地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如以三摩地对不信。对余大烦恼地法欲贪嗔无明触非明非无明触无惭无愧亦尔。三摩地相应。忿不相应。忿相应。三摩地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如以三摩地对忿。对余小烦恼地法无色贪疑五见明触六爱身亦尔。三摩地相应。色贪不相应。色贪相应。三摩地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三摩地相应。有对触不相应。有对触相应。三摩地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三摩地相应。增语触不相应。增语触相应。三摩地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三摩地相应。乐根不相应。乐根相应。三摩地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如以三摩地对乐根。对舍根亦尔。三摩地相应。苦根不相应。苦根相应。三摩地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三摩地相应。喜根不相应。喜根相应。三摩地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如以三摩地对喜根。对忧根亦尔。以三摩地。对寻伺识法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随所应当广说

  分别品第二中第十三门

  慧相应。不信不相应。不信相应。慧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如以慧对不信。对余大烦恼地法欲贪嗔无明触非明非无明触无惭无愧亦尔。慧相应。忿不相应。忿相应。慧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如以慧对忿余小烦恼地法无色贪疑五见明触六爱身亦尔。慧相应。色贪不相应。色贪相应。慧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慧相应。有对触不相应。有对触相应。慧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慧相应。增语触不相应。增语触相应。慧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慧相应。乐根不相应。乐根相应。慧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如以慧对乐根。对舍根亦尔。慧相应。苦根不相应。苦根相应。慧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慧相应。喜根不相应。喜根相应。慧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如以慧对喜根。对忧根亦尔。以慧对寻伺识法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随所应当广说

  分别品第二中第十四门

  不信相应。懈怠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不信相应等如前说。懈怠不相应。何所摄。谓懈怠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如前说。懈怠相应。不信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懈怠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八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懈怠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不信不相应等如前说。如以不信对懈怠。对余大烦恼地法欲贪嗔无明触。非明非无明触无惭无愧亦尔。不信相应。忿不相应。忿相应。不信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如以不信对忿。对余小烦恼地法无色贪疑五见明触六爱身亦尔。不信相应。色贪不相应。色贪相应。不信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不信相应。有对触不相应。有对触相应。不信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不信相应增语触不相应。增语触相应。不信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不信相应。乐根不相应。乐根相应。不信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如以不信对乐根。对舍根亦尔。不信相应苦根不相应。苦根相应。不信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不信相应。喜根不相应。喜根相应。不信不相应。随所应当广说。如以不信对喜根。对忧根亦尔。以不信对寻伺识法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随所应当广说

  分别品第二中第十五门

  由斯理趣。其懈怠等诸差别门。应依前说一行方便。如理当思此诸门中。有差别者。相似异位。皆不应说。乃至眼识相应。眼触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眼识相应。何所摄。谓心所法。一界一处三蕴。此何为余谓眼识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眼触不相应。何所摄。谓眼触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七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谓除眼识相应及眼触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眼触相应。眼识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眼触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三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眼触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七界十二处五蕴。眼识不相应。何所摄。谓眼识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谓除眼触相应及眼识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如以眼识对眼触。乃至对意触六思身。随所应当广说。眼识相应。眼触所生受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眼识相应。何所摄。谓心所法。一界一处三蕴。此何为余。谓眼识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眼触所生受不相应。何所摄。谓眼触所生受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七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谓除眼识相应及眼触所生受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眼触所生受相应。眼识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眼触所生受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三界二处三蕴。此何为余。谓眼触所生受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七界十二处五蕴。眼识不相应。何所摄。谓眼识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谓除眼触所生受相应及眼识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如以眼识对眼触所生受乃至对意触所生受六想身。随所应当广说。眼识相应。眼触所生爱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眼识相应。何所摄。谓心所法。一界一处三蕴。此何为余。谓眼识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眼触所生爱不相应。何所摄。谓眼触所生爱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谓除眼识相应及眼触所生爱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眼触所生爱相应。眼识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眼触所生爱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三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眼触所生爱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眼识不相应。何所摄。谓眼识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谓除眼触所生爱相应及眼识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如以眼识对眼触所生爱乃至对意触所生爱亦尔

  分别品第二中第十六门

  如眼识门。如是乃至意识五门。随所应当广说。如六识身六门六触身六门。随所应当广说。眼触所生受相应。眼识所生想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眼触所生受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三界二处三蕴。此何为余。谓眼触所生受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七界十二处五蕴。眼触所生想不相应。何所摄。谓眼触所生想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七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谓除眼触所生受相应。及眼触所生想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眼触所生想相应。眼触所生受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眼触所生想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三界二处三蕴。此何为余。谓眼触所生想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七界十二处五蕴。眼触所生受不相应。何所摄。谓眼触所生受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七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谓除眼触所生想相应及眼触所生受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如以眼触所生受对眼触所生想。乃至对意触所生想亦尔。眼触所生受相应。眼触所生思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眼触所生受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三界二处三蕴。此何为余。谓眼触所生受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七界十二处五蕴。眼触所生思不相应。何所摄。谓眼触所生思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七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谓除眼触所生受相应及眼触所生思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眼触所生思相应。眼触所生受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眼触所生思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三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眼触所生思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七界十二处五蕴。眼触所生受不相应。何所摄。谓眼触所生受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七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谓除眼触所生思相应及眼触所生受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如以眼触所生受对眼触所生思。乃至对意触所生思亦尔。眼触所生受相应。眼触所生爱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眼触所生受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三界二处三蕴。此何为余。谓眼触所生受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七界十二处五蕴。眼触所生受不相应。何所摄。谓眼触所生爱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谓除眼触所生爱相应及眼触所生爱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眼触所生爱相应。眼触所生受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眼触所生爱相应。何所摄。谓心心所法。三界二处四蕴。此何为余。谓眼触所生爱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八界十二处五蕴。眼触所生受不相应。何所摄。谓眼触所生受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七界十二处五蕴。此何所问。谓除眼触所生爱相应。及眼触所生受不相应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如以眼触所生受对眼触所生爱。乃至对意触所生爱亦尔。如眼触所生受门。如是乃至意触所生受五门。随所应当广说。如六受身六门。六想身六门六思身六门。随所应当广说。如是略说有十六门。若广说有八十八门

  说一切有部界身足论卷下

猜你喜欢
  卷第四十三(第七诵之二)·佚名
  妙行无住分第四·朱棣
  华严经文义纲目一卷·法藏
  温室经疏·慧净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之二·佚名
  卷第三十四·志磐
  致遍能常恩书(三通)·太虚
  众事分阿毗昙论 第五卷·佚名
   第五十九則 趙州頭長三尺·胡兰成
  昭覺丈雪醉禪師語錄目次·丈雪通醉
  卷第十六(张字号)·朱时恩
  卷第四(从第四经六纸至第六经九纸)·澄观
  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上·海云
  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决·昙旷
  卷第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十八出 诳姻·李渔

    〖番卜算〗(老旦上)俊眼相才郎,没个堪留意。一年好景负桃夭,又是摽梅际。我家小姐自从京里回来,那些冰人月老足不离门,把男子的才貌,说得天花乱坠。谁想走到面前,不是读死书的秀才,就是卖油腔的浪子,所以小姐甚是厌烦。如今坐在

  • 卷十·吕本中

    钦定四库全书 东莱诗集卷十     宋 吕本中 撰离行在即事三首 昏旦黄【缺】里经营【缺】榻清看人长麈尾让我短灯檠旧友分穷达斯文鼎重?边声授明主礼乐谢诸生漂泊留旁郡烦人久厚顔强求微禄去未得故乡还驿骑随朝

  • 卷一百十·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十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萝轩外集晏殊字同叔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以神童召试赐进士出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庆厯中拜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院使出知永兴军徙河南以

  • 后集卷九·孙存吾

    钦定四库全书元风雅后集卷九    元 孙存吾 编冨珠哩翀题周益公墨迹今观益公帖老气肃锋铓孙氏青毡永宜开寳墨堂题益公荅孙鲁斋帖丞相裁诗荅布衣殷勤辞翰搃珠玑秋风吹落苍松树二百年来此道非孙义方夀庆堂谁似孙家

  • 谢薖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谢薖(?—1116)字幼槃,号竹友居士,临川(今江西抚州)人,谢逸之弟。二人皆能诗,并称“二谢”,列名《江西诗社宗派图》。终身不仕,高风亮节,为时所重。政和六年卒,《宋史翼》有传。著有《竹友集》十卷。《彊村丛书》有《竹友

  • 卷之二百八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四百十八·佚名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夏四月。癸未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起居  ○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奏、湖北勇无空粮。请免提拨。允之。  ○又奏、湖北绅士请将减徵丁漕平余。捐作通省学堂永远经费。下所司议。摺包  ○挑

  • 卷二十三·王当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臣传卷二十三    宋 王当 撰昭公一 晋中行穆子【荀吴】 中行穆子名荀吴偃之子也元年穆子败无终及羣狄于太原崇卒也魏舒请毁车为行为五陈以相离两於前伍於後专为右角参为

  • 列传卷第三 高丽史九十·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宗室一。○高丽封宗室之亲且尊者曰公其次为侯 者为伯幼者为司徒司空摠称曰诸王皆不任事所以保亲亲也今据旧录作宗室传公主别附其后。○太祖

  • 第六十六章 收拾不了的烂摊子·李宗仁

    一我当总统之初,有三种任务紧迫眉睫。其一,为着结束内战,我不得不诚心同共产党人举行谈判,以求和解。其二,我不得不阻止共产党人渡过长江,以求得体面的和平。同时,我还必须巩固内部的团结,实行民主改革,以便重得民众之

  • 第三章 女子最有功于人道·梁启超

    尝原人类得存之功,男子之力为大,而人道文明之事,借女子之功最多。盖自男女相依以来,女任室中之事。男子猎兽而归,则女为之脔切,即司中馈,则火化熟食之事,必自女子创之。至于调味和羹,酱齐珍饵,次第增长皆由中馈之事,亦必皆创自

  • 卷二十六·湛若水

    <子部,儒家类,格物通>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巻二十六    明 湛若水 撰 进徳业一 易干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

  • 目录·德清

    叙意论教源论心法论去取论学问论教乘论工夫论行本论宗趣注道德经序老子传发明宗旨发明趣向发明工夫发明体用发明归趣老子道德经解上篇  一章二章三章四章五章六章七章八章九章十章十一章十二章十三章十四章十五章十

  • 卷十五·赜藏主

      ○云门(文偃)匡真禅师广录上(门人明识大师赐紫守坚集)   △对机师上堂,良久云:“夫唱道之机,固难谐剖。若也一言相契,犹是多途,况复忉忉,有何所益。然且教乘之中,各有殊分。律为戒学,经为定学,论为慧学。三藏五乘五时八教,各

  • 法华讲演录弁言·太虚

    辛酉秋月,予受北京法华讲演会之请,敷座于弘慈广济寺。有请撰讲义者,余以古近人法华疏解已不下数十百种,不欲更为画蛇添足,而古逸法华玄赞新自日本取回刻成,乃曰此即法华之讲义也,科判一切依之。然予信口而讲,既不能悉中玄赞绳

  • 降象品第二十五·佚名

    尔时世尊,游王舍城,行福众生。地为大动,诸佛瑞应,奇异感变。欲入城时,皆为显现,尔时调达。怀毒害心,觉佛入城,瑞应悉现。赍嫉速诣,王阿阇世,为诈诱进。教使逆恶,汝篡父王,我当杀佛。俱共照照,犹如日月。饮王以伪辞,饮象以醇酒。象得

  • 卷第一百三十四·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三十四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大种蕴第五中缘纳息第二之四已说成立风水金轮诸海山洲地居器已。次辨成立空居诸天大梵天等所居宫地。然彼宫殿。有说。依空。有说。空中密云弥

  • 兰轩集·王旭

    元代诗文别集。16卷。王旭撰。据明人焦 《国史经籍志》所载,《兰轩集》原本为20卷。原本久佚无传,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王旭诗文若干篇,重编为《兰轩集》16卷。《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中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