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赞禅门诗

和三点言。是何物 子言。是佛 和言。佛是西国梵语。此土名觉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已上为觉义)法界一相(已上觉他)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是名觉满)依此法身说名本觉(名三觉)和言。觉是没。答。觉是离。离是离念。一一离色心俱离 和言。色是何答。是身。身心俱离。一时遍离。一切常离 和言。子得离不 答。得离离。离是佛。佛是没。佛是觉。觉有三种 一自觉 二觉他 三觉满(释) 离心名自觉 离色名觉他 心色俱离 名觉满满者。谓一念离一切离无离无不离。即是满净如来 梵言卢舍。此云光明遍照平等法性。依此法性说名本离。是略名。释三觉义(广释三觉如上侧注离念文中)通离念相 和问。有相无相 子言。无相。释云。相无所相。即是实相。是名离相 通等虚空界(释)虚空无心离念无心与虚空合。是名等虚空界(散)虚中无中边诸佛身亦然。心同虚空遍一切 通无所不遍(释)虚空无心遍一切。离念无心遍一切。是名无所不遍 通法界一相 和问。法是没 子言。意知名法。意知五根法所到名界 眼见色。意用知染法界 心不起不同知净法界(余根准上)以通六根陀罗尼。出佛名经第六卷(若自在并名佛)和言。佛是何 子言。是觉。觉是离眼。离一切色名眼陀罗尼自在。余准上 眼见色。意用知染法界。心不起不同知净法界。悉摄一切色尘。是名总持度门。是名自在。余准上 眼界色界眼识界。余根准上 通界是藏义。此中含容无边广大功德。如唯识云。此是无漏界。当善含容无边功德 通法界一相。一相谓无相。无相没相。没相是无相。即是实相。是名法界一相 六根解脱门云 眼空无我。无我所性自空。余准上 耳根无我无。我所性自空。余准上 通如来平等法身(释)离心心如。离色色如 心色俱如。即是如来平等法身 有五种法身(出大通方广经中卷末)一实相法身相。无所相故 二功德法身。离念为功。显理为德 三法性法身。诸法性离 四应化法身。六根无染也 五虚空法身。等虚空界 体依聚义通。体依聚总说名身 离心名体 离色名依 俱离名聚义 通本觉始觉 离念名本觉(理佛法性)离色名始觉(事佛性)色心俱离性相圆融理事俱通无碍。是名总结三觉义(义正通觉傍通云就事理)若离心贪不起 离色嗔不生 色心俱离愚痴不现。又离心出欲界 离色出色界 俱离出无色界 通贪嗔痴(释)所言觉义者。为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是名自觉 离嗔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名觉他 离痴相者等虚空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是名觉满。通三界义 所言觉义者为心体离欲。离欲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是自觉离色界相(准上名觉他)离无色界相(准上名觉满)是名三毒出三界 通三解脱门 离心入空解脱门 离色入无相解脱门 俱离入无愿解脱门 通五法义 离心名不起 离色相不生 俱离即无妄想 离心即正智 杂色即如如 俱离即正智如如 通三自性 离心妄相自性不起 离色缘起自性不起 俱离即是成自性 通二无我 离心得人无我。离色得法无我 俱离即得二无我智通三忍 本性无生忍 自然无生忍 或苦无生忍 离心证得本性无生忍 离色得自然无生忍 俱离即证得或苦无生忍 通三德义(修断显) 摩诃般若解脱法身 离心即显理。大智慧谓摩诃般若 离色即显解脱 俱离显得法身 通三身(化报法)离心即得化身 离色得报身 俱离得法身 通六波罗蜜 施有三(财施。无畏施。法施) 离心即财施 离色无畏施 俱离名法施。或有三(摄众生。摄善法。摄律仪)离心摄妄众生(化) 离色摄散善(报) 俱离得一切律仪(法) 忍有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离心得上 离色得中 俱离得下 精进三(被甲。摄善。利乐) 离心得被甲 离色得摄善 俱离得利乐 禅有三(安住静虑。辩事静虑。引发静虑) 离心得安住 离色得引发 俱离得辩事 惠有三(生空无分别惠。法空无分别惠。俱空无分别惠) 离心得生空无分别惠 离色得次俱离得下常依此三修行 又傍通三觉断三毒出三界入三解脱门 离三性得二无我证三生显三德成三身(已上第一方便正义。傍通语竟名总彰佛体) 皆以离心离色通一切故名总彰 五根总是惠门(见闻觉知总数通色)释意根不动是智门 意识不动是开智慧门总结竟 若不得方便正不动。是正动即落邪定。贪著禅味堕二乘涅槃。不动以得方便正定即圆寂是大涅槃 通大涅槃是圆满。圆满是大涅槃。色不动圆满。心不动。是智用。是知色不动。是慧用。是见俱不动。是开佛知见得大涅槃。涅槃是不动知见。是正语(第二入维摩经通经)第三皆以心不思口不议通一切法。从诸解脱至入不二法门 于眼入(远尘)于色起(离垢)示现法不思议诸天世人莫能知(了无)于色法入(离垢)于眼起(远尘)观眼无生无自性说空寂灭无所有(了无异)又于眼根中入正受(根不碍尘)于色法中三昧起(尘不碍根。已上。了无异)又于眼入(无碍道)于色法中三昧起(解脱道)又于眼根中入正受等觉。于色法中三昧起(妙觉)又于眼根中入正受(理佛性)于色法中三昧起(事佛性)。

赞禅门诗一首

丈六谁迹三世钦菩提理绝去来今欲升彼岸无学道一切都缘草计心。

丁卯年二月二十三日 沙弥明慧记

猜你喜欢
  供养仪式·佚名
  卷第八·佚名
  心忠长老尼塔铭并叙·太虚
  道行经守行品第二十三·佚名
  百論卷上·欧阳竟无
  菩萨璎珞经卷第七·佚名
  禅学古史考·胡适
  第十六 等起·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略记·祩宏
  续高僧传卷第二·道宣
  答武昌佛学院请为院长书·太虚
  大沙门百一羯磨法一卷·佚名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之中·元照
  覆赵慧纶居士书·太虚
  毗耶娑问经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一十四·彭定求

        卷814_1 【奉和裴舍人春日杜城旧事】无可   早晚辞纶綍,观农下杜西。草新池似镜,麦暖土如泥。   鹓鹭依川宿,骅骝向野嘶。春来诗更苦,松韵亦含凄。   卷814_2 【酬厉侍御秋中思归树石所居见寄】无可   

  • 张弘范·隋树森

    张弘范(一二三八--一二八○),字仲畴,人称张元帅。河北定兴县人。中统初授御用局总管,改行军总管。至元元年(一二六四)进顺天路管民总管,次年移守大名,后进益都淄莱路行军万户。以攻宋陷襄阳、下建康有

  • 卷二·腹痛集·朱祖谋

    虞美人·西斋雨夜送客晚莺帘户飞杯罢。檐语鸣风马。天涯春尽雨声中。一寸烛花犹恋绮筵红。望京楼外浮云满。愁迸看花眼。名台吹冷旧黄金。赚得五陵骄马少年心。鹧鸪天·韩江小舟,庳篷狭舷,制如吾乡乌杉,连朝

  • 武溪集补钞·管庭芬

    武溪集补钞余靖送灵谷山人万树秋风一路蝉,渡头重舣木兰船。自惭蹙頞非奇骨,拟问清朝跃马年。游韶石世务常喧嚣,物外有真赏。结友探胜概,放情谐素想。韶山南国镇,灵踪传自囊。双阙倚天秀,一径寻云上。长江速萦带,众峦疑负襁。

  • 列传第六十七 成淹 范绍 刘桃符 刘道斌 董绍 冯元兴 鹿悆 张熠·魏收

    成淹,字季文,上谷居庸人也。自言晋侍中粲之六世孙。祖升,家于北海。父洪,名犯显祖庙讳,仕刘义隆,为抚军府中兵参军,早卒。淹好文学,有气尚。刘子业辅国府刑狱参军事,刘彧以为员外郎,假龙骧将军,领军主,令援东阳、历城。皇兴中,降慕

  • 列传第十六 卢辩·令狐德棻

    卢辩字景宣,范阳涿人。累世儒学。父靖,太常丞。辩少好学,博通经籍,举秀才,为太学博士。以大戴礼未有解诂,辩乃注之。其兄景裕为当时硕儒,谓辩曰 :“昔侍中注小戴,今尔注大戴,庶纂前修矣。”及帝入关,事起仓卒,辩不及至家,单马而从

  • 庄宗纪三·薛居正

    天祐十六年春正月,李存审城德胜,夹河为栅。帝还魏州,命昭义军节度使李嗣昭权知幽州军府事。三月,帝兼领幽州,遣近臣李绍宏提举府事。夏四月,梁将贺瑰围德胜南城,百道攻击,复以艨艟扼断津渡。帝驰而往,阵于北岸。南城守将氏延赏

  • 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十七·赵尔巽

      雷正绾 陶茂林 曹克忠 胡中和何胜必 萧庆高 杨复东 周达武李辉武 唐友耕   雷正绾,字伟堂,四川中江人。由把总从军湖北,积功至游击,赐号直勇巴图鲁。咸丰八年,从多隆阿援安徽石牌、潜山、太湖、桐城,诸战皆功最,累擢副

  • ●卷二百十三·徐梦莘

      炎兴下帙一百十三。   起绍兴十三年二月,尽十四年二月。   绍兴十三年二月韩世忠封咸安郡王。   八月金人遣使人洪皓还(旧校云:按宋史忠宣还自金见於内殿在绍兴十二年七月此作十三年八月差一年矣。疑误)。   

  • 卷三十七·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三十七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卫康叔世家第七 卫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索隐康畿

  • 卷二百七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七十二舆地考【四】山东省【臣】等谨按自禹贡区州为九後世分省不能尽依古州之限或兼及他州边境而止若乃跨越兖青徐三州而又错出於豫州者惟山东为然古兖州之界曰济河徐州之界曰海岱及淮

  • 食货一一·徐松

    钱法【宋会要】交子贸易:真宗朝置务,以朝臣立之,废复更易。明道中铸钱,文曰「明道元宝」,真、篆书二品。 东南诸路铸钱:国朝承南唐之旧,为之未广么。咸平三年,马忠肃亮以虞部员外郎出使按此处记事有误,《宋史》卷二九八《马亮

  • 通制条格卷第二·拜住

     户令  户例至元七年八月,尚书省户部,据各路见取勘不当差户计协济见当差人户,于内析居户计,若户长与户下户俱愿析居,别无定夺,中间却有户长愿户下不肯从顺,户下愿户长却不从顺,议得:见钦奉圣旨条画:壬子年合并抄上户计,自愿析

  • 庚桑楚第二十三·刘文典

    〔释文〕以人名篇。本或作庚桑。 〇典案:高山寺古钞本无「楚」字,与释文或本合。反。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余。 〔注〕夫与四时俱者无近功。 〔疏〕大穰,丰也。洒,微惊貌也。居

  • 宗镜录卷第四十九·延寿

    夫一切情识。因执受得名。只如第八种子根身器等。为总有执受。为无执受。答。种子器世。即第八缘。而不执。执受各具二义。且执二义者。一摄义。二持义。言摄者。即摄为自体。言持者。即持令不散。受二义者。一领义。

  • 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下·窥基

    大慈恩寺沙门基撰论。相违有四谓法自相相违因法差别相违因有法自相相违因有法差别相违因等。述曰。下第三解相违有三。初标。次列。后释。此初二也。相违因义者。谓两宗相返。此之四过。不改他因。能令立者宗成相违。

  • 卷第十四·祖琇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十四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唐 总章元年。追僧道会于百福殿定夺化胡经真伪。百官临证。僧法明者预选入。方三教首座议论纷纭。明察其非是。即排众出曰。老子化胡成佛之际。为作华言化之耶。

  • 三字鉴·张宜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启蒙蒙学。作品采用三言顺口溜的形式,讲上古至清代的政治历史。作品共四卷,根据历史,有详有略,简明扼要,朗朗上口,人物提挈,事件贯穿,理解拓展,丰富无限,能够让广大蒙童在诵读中学到认字识读和许多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