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国朝献征录

一名《献征录》。明焦竑撰。一百二十卷。作者曾参与修纪传体本朝史,此书即依修国史时所搜集的资料,并在其后继续补续编辑而成。所载为明太祖洪武至明世宗嘉靖时期朝野的名人事迹,体例以宗室、戚畹、勋爵、内阁、六卿以下各官分类标目,庶人无官者,以孝子、义人、儒林、艺苑、隐佚、寺人、释道等目分别记载,共六十八门。本书搜集极广,保存了丰富的明人传记资料,可用来校正实录和《明史》之误。缺点是叙述芜杂,兼有前后牴牾之处,不皆可据。所引之书,凡所载神道碑、墓志铭均注明作者,而所载野史、杂文资料等多未注明出处;有注有不注,不免疏略。但仍是一部研究明史的重要史料书。此书清时列为禁书。有明万历刊本;1965年台湾学生书局出版,收入《中国史学丛书》。

《国朝献征录》全部章节目录

(1)目錄
(2)獻徵錄序
(3)國朝獻徵錄卷之一
(4)國朝獻徵錄卷之二
(5)國朝獻徵錄卷之三
(6)國朝獻徵錄卷之四
(7)國朝獻徵錄卷之五
(8)國朝獻徵錄卷之六
(9)國朝獻徵錄卷之七
(10)國朝獻徵錄卷之八
(11)國朝獻徵錄卷之九
(12)國朝獻徵錄卷之十
(13)國朝獻徵錄卷之十一
(14)國朝獻徵錄卷之十二
(15)國朝獻徵錄卷之十三
(16)國朝獻徵錄卷之十四
(17)國朝獻徵錄卷之十五
(18)國朝獻徵錄卷之十六
(19)國朝獻徵錄卷之十七
(20)國朝獻徵錄卷之十八
(21)國朝獻徵錄卷之十九
(22)國朝獻徵錄卷之二十
(23)國朝獻徵錄卷之二十一
(24)國朝獻徵錄卷之二十二
(25)國朝獻徵錄卷之二十三
(26)國朝獻徵錄卷之二十四
(27)國朝獻徵錄卷之二十五
(28)國朝獻徵錄卷之二十六
(29)國朝獻徵錄卷之二十七
(30)國朝獻徵錄卷之二十八
(31)國朝獻徵錄卷之二十九
(32)國朝獻徵錄卷之三十
(33)國朝獻徵錄卷之三十一
(34)國朝獻徵錄卷之三十二
(35)國朝獻徵錄卷之三十三
(36)國朝獻徵錄卷之三十四
(37)國朝獻徵錄卷之三十五
(38)國朝獻徵錄卷之三十六
(39)國朝獻徵錄卷之三十七
(40)國朝獻徵錄卷之三十八
(41)國朝獻徵錄卷之三十九
(42)國朝獻徵錄卷之四十
(43)國朝獻徵錄卷之四十一
(44)國朝獻徵錄卷之四十二
(45)國朝獻徵錄卷之四十三
(46)國朝獻徵錄卷之四十四
(47)國朝獻徵錄卷之四十五
(48)國朝獻徵錄卷之四十六
(49)國朝獻徵錄卷之四十七
(50)國朝獻徵錄卷之四十八
(51)國朝獻徵錄卷之四十九
(52)國朝獻徵錄卷之五十
(53)國朝獻徵錄卷之五十一
(54)國朝獻徵錄卷之五十二
(55)國朝獻徵錄卷之五十三
(56)國朝獻徵錄卷之五十四
(57)國朝獻徵錄卷之五十五
(58)國朝獻徵錄卷之五十六
(59)國朝獻徵錄卷之五十七
(60)國朝獻徵錄卷之五十八
(61)國朝獻徵錄卷之五十九
(62)國朝獻徵錄卷之六十
(63)國朝獻徵錄卷之六十一
(64)國朝獻徵錄卷之六十二
(65)國朝獻徵錄卷之六十三
(66)國朝獻徵錄卷之六十四
(67)國朝獻徵錄卷之六十五
(68)國朝獻徵錄卷之六十六
(69)國朝獻徵錄卷之六十七
(70)國朝獻徵錄卷之六十八
(71)國朝獻徵錄卷之六十九
(72)國朝獻徵錄卷之七十
(73)國朝獻徵錄卷之七十一
(74)國朝獻徵錄卷之七十二
(75)國朝獻徵錄卷之七十三
(76)國朝獻徵錄卷之七十四
(77)國朝獻徵錄卷之七十五
(78)國朝獻徵錄卷之七十六
(79)國朝獻徵錄卷之七十七
(80)國朝獻徵錄卷之七十八
(81)國朝獻徵錄卷之七十九
(82)國朝獻徵錄卷之八十
(83)國朝獻徵錄卷之八十一
(84)國朝獻徵錄卷之八十二
(85)國朝獻徵錄卷之八十三
(86)國朝獻徵錄卷之八十四
(87)國朝獻徵錄卷之八十五
(88)國朝獻徵錄卷之八十六
(89)國朝獻徵錄卷之八十七
(90)國朝獻徵錄卷之八十八
(91)國朝獻徵錄卷之八十九
(92)國朝獻徵錄卷之九十
(93)國朝獻徵錄卷之九十一
(94)國朝獻徵錄卷之九十二
(95)國朝獻徵錄卷之九十三
(96)國朝獻徵錄卷之九十四
(97)國朝獻徵錄卷之九十五
(98)國朝獻徵錄卷之九十六
(99)國朝獻徵錄卷之九十七
(100)國朝獻徵錄卷之九十八
(101)國朝獻徵錄卷之九十九
(102)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
(103)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一
(104)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二
(105)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三
(106)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四
(107)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五
(108)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六
(109)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七
(110)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八
(111)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九
(112)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十
(113)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十一
(114)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十二
(115)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十三
(116)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十四
(117)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十五
(118)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十六
(119)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十七
(120)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十八
(121)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十九
(122)附錄

猜你喜欢
  辽史·脱脱
  钱塘遗事·刘一清
  大驾北还录·陆深
  投瓮随笔·姜南
  中日兵事本末·罗惇曧
  泾林续记·周玄暐
  被掳纪略·赵雨村
  复社纪事·吴伟业
  弘光实录钞·佚名
  三国史记·金富轼
  白话旧五代史·薛居正
  余冬序录·何孟春
  钦定大清会典·佚名
  庙制图考·万斯同
  上下五千年·林汉达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十六·查慎行

    钦定四库全书敬业堂诗集卷三十六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道院集【起戊子五月终十二月】余自甲申以後僦居城南道院者三年今春寓直西郊五月驾幸山庄避暑余仍回旧寓时同年贺集洲沈岱瞻及家弟东亭俱需次入都乐数晨夕遂定居焉安

  • 列传第三十八 太宗十一王 世祖二子·姚思廉

    太宗王皇后生哀太子大器、南郡王大连,陈淑容生浔阳王大心,左夫人生南海王大临、安陆王大春,谢夫人生浏阳公大雅,张夫人生新兴王大庄,包昭华生西阳王大钧,范夫人生武宁王大威,褚修华生建平王大球,陈夫人生义安王大昕,硃夫人生绥

  • 俭约第十八·吴兢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

  • ●江阴城守纪卷上·韩菼

    长洲慕庐氏韩菼编江阴,古延陵地。春秋属吴公子札。战国时,楚封春申君黄歇。自汉迄元,为乡、为县、为国、为望、为军、为州、为郡、为路,沿革不常。明隶南直之常州府。其地北滨大江,东连常熟,西界武进,南界无锡、阳湖。南北相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百七十三·佚名

    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九十一景泰七年十二月丙申朔 太上皇帝居南宫 帝省郊祀牲○戊戌 命大兴左卫带俸都指挥佥事李信子经代为本卫指挥同知 命月给锦衣卫中千户所试所镇抚路贵俸本色米二石贵原以躯干长大充将军至是升镇抚自

  • 一一九五 总管内务府奏将誊录恭安列入本府议叙初次一等班内补用折·佚名

    一一九五 总管内务府奏将誊录恭安列入本府议叙初次一等班内补用折乾隆五十二年四月初二日总管内务府谨奏,为奏闻事。据吏部咨称,准四库全书处将该馆之赶足正课、余课人员分别等第,咨送到部,填写亲供履历。内有列为一等之

  • 卷一百九十七·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九十七 朱批方觐奏摺 雍正七年七月二十五日浙江按察使【臣】方觐谨 奏为恭谢 天恩事【臣】蒙 皇上擢用浙江按察使莅任以来恪遵 圣谕勤谨

  • 卷二百二十一·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二十一人物志一百一忠义传十三【满洲八旗十三乾隆三十二年至三十七年共六十七人】双保双保满洲镶黄旗人姓李佳氏由前锋授前锋校乾隆三十年四月出

  • 转辞篇·邓析

    世间悲哀喜乐嗔怒忧愁,久惑于此,今转之在己。为哀在他,为悲在己。为乐在他,为喜在己。为嗔在他,为怒在己。为愁在他,为忧在己。若扶之与携,谢之与议。故之与右,诺之与己,相去千里也。夫言之术: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

  • 卷十七·高诱

    钦定四库全书淮南鸿烈解卷十七汉 高诱 注说林训【木丛生曰林说万物承阜若林之聚矣故曰说林】以一世之度制治天下譬犹客之乘舟中流遗其劒遽契其舟?【契刻也?船弦板也堕劒於中流刻下舩弦言识其於此下失劒也?音汜】暮

  • 德洪序言·王守仁

    德洪曰:《大学问》者,师门之教典也。学者初及门,必先以此意授,使人闻言之下,即得此心之知,无出于民彝物则之中,致知之功,不外乎修齐治平之内。学者果能实地用功,一番听受,一番亲切。师常曰:&ldquo;吾此意思有能直下承当,只此修为,

  • 卷三十·佚名

    △梵志品之二若见侵欺,但念守戒。端身自调,是谓梵志。若复有人所见侵欺。不兴恶怀有瞋怒意。守戒多闻降伏意识。身正影直心平道存。是故说曰:若见侵欺但念守戒端身自调是谓梵志。世所善恶,脩短巨细,无取无与。是谓梵志。世

  • 群魔·陀思妥耶夫斯基

    《群魔》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于1871—1872年首次在《俄罗斯通报》连载。《群魔》的故事取材于1869年莫斯科发生的涅恰耶夫案件。涅恰耶夫(1847—1882)是彼得堡大学的旁听生,曾积极参加1869年

  • 宾退录·赵与时

    笔记。南宋赵与时撰。10卷。与时字行之,一字德行,宋太祖七世孙,宝庆进士,官丽水丞。平日见闻所及,喜为客诵之,宾退或书于牍,集为是编,故有是名。赵与时熟于两宋典章制度及遗文轶事,所记人物、掌故,翔实可靠。考证经史,辨析典故,大

  • 太清调气经·佚名

    道家气功著作。作者及成书年代不详,一卷。《通志·艺文略》道家吐纳类著录。书中内容多为唐宋间养生学著作大段征引,当系唐代或此稍前一些时的作品。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分别批评了世人及旧经所传的十四种服气说法,其中

  • 四友斋丛说·何良俊

    明何良俊撰。 38卷, 分经、 史、 杂记、 子、 释道、文、 诗、 书、 画、 求志、崇训、尊生、娱老、正俗、考文、词曲、续史等17类。何良俊,字元朗,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嘉靖中以岁贡生入国学,特授南京翰林院孔目。

  • 春秋分纪·程公说

    九十卷。程公撰。程公说字伯刚,号克斋,丹稜(今属四川)人,宋代着名经学家。此书采用《史记》之纪传体体例重新编排原为编年体的《左传》。其第一部分为《年表》,包括周王及列国、王后,鲁、晋、宋、郑四国执政之卿,共九卷。第

  • 乐璎珞庄严方便品经·佚名

    姚秦罽宾国沙门昙摩耶舍译,佛在耆阇崛山。须菩提梦佛为说当闻未曾有法。次日白佛已,乞食,遇一女人,酬唱佛法。此女称扬佛以二十事而行乞。又明菩萨以乐欲调伏众生,又为须菩提现男子身,又现诸余佛土食时差别,又说应供之义,令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