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五章 兵家之李鸿章下

捻乱之猖獗

李鸿章以前平捻诸将之失机

曾李平捻方略

东捻之役

西捻之役

金陵克复,兵气半销,虽然,捻乱犹在,忧未歇也。捻之起也,始于山东游民,及咸丰三年,洪秀全陷安庆、金陵、安徽全省大震。捻党乘势起于宿州、亳州、寿州、蒙县诸地,横行皖齐豫一带,所到掠夺,官军不能制。其有奉命督师者,辄被逆击,屡败衄。以故其势益猖,及咸丰七年冬,其游骑遂扰及直隶之大名府等地,北京戒严。今将捻乱初起,以迄李鸿章督师以前,选次所派平捻统师,列表如下:

善禄河南提督咸丰三年永城县周天爵钦差大臣同宿州吕贤基工部左侍郎同安徽陆应谷河南巡抚同开封府舒兴阿陕甘总督同陈州袁甲三钦差大臣同宿州(周天爵卒代之)英桂河南巡抚咸丰四年开封府武隆额安徽提督咸丰四年亳州胜保钦差大臣咸丰四年督江北军史荣春提督咸丰四年曹州兖州田在田总兵同同邱联恩同同鹿邑朱连秦同同亳州傅振邦同咸丰九年宿州伊兴额都统同同关保协领同督河南军德楞额同同十年(督河南军,关保副之)穆腾阿副都统同安徽(副袁甲三)毛昶照团练大臣同河南僧格林沁蒙古亲王同曾国藩钦差大臣同治三年
任官年分屯驻地

庚申之役,文宗北狩热河,捻党乘之,侵入山东,大掠济宁。德楞额与战,大败,始以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督师,追蹑诸捻,号称骁勇。同治二年,发党诸酋陈得才、蓝成昌、赖文光等合于捻。捻酋张总愚、任柱、牛落江、陈大喜等,各拥众数万,出没于山东、河南、安徽、湖北各州县,来往倏忽,如暴风急雨,不可捉摸,官军疲于奔命。同治三年九月,捻匪一股入湖北,大掠襄阳、随州、京山、德安、应山、黄州、蕲州等处。舒保死战,僧王之师屡溃。僧王之为人,勇悍有余,而不学无术,军令太不整肃,所至淫掠残暴,与发捻无异,以故湖北人民大失望。

其时金陵新克复,余党合于捻者数万人,又转入河南、山东掠城市。四年春,僧王锐意率轻骑,追逐其酋。一日夜驰三百里,至曹州,部下多怨叛。四月廿五日,遂中捻首之计,大败,力战堕马死。朝廷震慑。忽以曾国藩为钦差大臣,督办直隶、山东、河南军务,而命李鸿章署两江总督,为国藩粮运后援。

先是,官军之巢捻也,惟事追蹑,劳而无功,间讲防堵,则弥缝一时耳。要之无论为攻为守,非苟且姑息以养敌锋,则躁进无谋以钝兵力,未尝全盘打算,立一定之方略,以故劳师十余年而无所成。自曾国藩受事以后,始画长围圈制之策,谓必蹙敌一隅,然后可以聚歼。李鸿章禀承之,遂定中原。曾国藩,君子人也。常兢兢以持盈保泰,急流勇退自策厉。金陵已复,素志已偿,便汲汲欲自引退。及僧王之亡,捻氛迫近京畿,情形危急。国藩受命于败军之际,义不容辞,遂强起就任。然以为湘军暮气渐深,恐不可用,故渐次遣撤,而惟用淮军以赴前敌。盖国藩初拜大命之始,其意欲虚此席以待李鸿章之成功,盖已久矣。及同治五年十二月,遂以疾辞,而李鸿章代为钦差大臣。国藩回江督本任,筹后路粮饷。

鸿章剿捻方略,以为捻贼已成流贼,逼之不流,然后会师合剿,乃为上策。明孙传庭谓 :“剿流贼当驱之于必困之途,取之于垂死之日。如但一彼一此,争胜负于矢石之间,即胜亦无关于荡平 。”鸿章即师此意,故四年十一月,曾奏称须蹙之于山深水复之处,弃地以诱其入,然后合各省之兵力,三四面围困之。后此大功之成,实由于是。其年五月,任柱、赖文光等深入山东。鸿章命潘鼎新、刘铭传尽力追蹑,欲蹙之于登、莱海隅,然后在胶、莱咽喉,设法逼扼。使北不得窜入畿疆,南不得蔓延淮南。六月,亲督师至济宁,相度形势,以为任赖各股,皆百战之余,兼游兵散勇,裹胁之众,狡猾剽悍,未可易视。若兵力未足,兜围而迫之过紧,画地过狭,使其窥破机关,势必急图出窜,稍纵即逝,全局又非。于是定策:先防运河,以杜出路;次扼胶、莱,以断咽喉。乃东抚丁宝桢,一意欲驱贼出境,于鸿章方略,颇多龃龉。七月,敌军突扑潍河,东省守将王心安,方防驻岱庙,任敌偷渡,而胶莱之防遂溃。是时,蜚谤屡起,朝廷责备綦严,有罢运防之议。鸿章复奏,以为运河东南北三面,贼氛来往窜扰,官军分路兜逐,地方虽受蹂躏,受害者不过数府县之地。驱过运河西,则数省流毒无穷。同是疆土,同是赤子,而未便歧视也,乃坚持前议不少变。十月十三日,刘铭传在安丘、潍县之交大战获胜。二十四日追至赣榆,铭传与马步统将善庆力战,阵毙任柱。于是东捻之势大衰。二十八日,潘鼎新海州上庄一战,毙悍贼甚伙。十一月十一、二日,刘铭传、唐仁廉等在潍县、寿光抄击一昼夜,敌众心携,投降遂多。郭松林、杨鼎勋、潘鼎新继之,无战不捷。至廿九日,铭传、松林、鼎新等蹑追七十里,至寿光、イ河间,始得接仗,战至十数回合,又追杀四十余里,斩获几三万人。敌之精锐、器械、骡马、辎重抛尽。鸿章奏报中谓:军士回老营者,臣亲加附慰,皆饥惫劳苦,面无人色云。赖文光在イ河败后,落水未死,复纟由合千余骑冲出六塘河防。黄翼升、刘秉璋、李昭庆等,水陆马步衔尾而下,节节追剿,只剩数百骑,逼入高室水乡。鸿章先派有统带华字营淮勇之吴毓兰,在扬州运河扼守。诸军戮力,前截后追。十二月十一日,毓兰生擒文光。东捻悉平。东、苏、皖、豫、鄂五省,一律肃清。鸿章奏捷后,附陈诸将剿捻以来,驰逐数省,转战终年,日行百里,忍饥耐寒,忧谗畏讥,多人生未历之苦境。刘铭传、刘秉璋、周盛波、潘鼎新、郭松林、杨鼎勋,皆迭乞开缺,稍为休养,勿调远役,并以刘铭传积劳致病,代为请假三月。乃七年正月,西捻张总愚大股,忽由山右渡河北窜,直逼畿辅,京师大震。初七、初八日,迭奉寄谕,饬催刘铭传、善庆等马步各营,迅赴河北进剿。鸿章以铭传疲病,正在假期,不忍遽调,乃率周盛波传马步十一营,潘鼎新鼎字全军,及善庆、温德克勒西马队,陆续进发。由东阿渡河,饬郭松林、杨鼎勋整饬大队,随后继进。

西捻之役,有较东捻更难图功者。一则黄河以北,平坦千里,无高山大河以限之,张总愚狡猾知兵,窜扰北地平原,掳马最多,飙忽往来,瞬息百里,欲设长围以困之,然地势不合,罗网难施,且彼鉴于任、赖覆辙,一闻围扎,立即死力冲出,不容官军闲暇,次第施功。此一难也。二则淮军全部,皆属南人,渡河以北,风气悬殊。南勇性情、口音,与北人均不相习,且谷食面食,习惯不同,而马队既单,麸料又缺。此二难也。鸿章乃首请饬行坚壁清野之法,以为前者任、赖捻股,流窜中原数省,畏墟寨甚于畏兵。豫东淮北民气强悍,被害已久,逐渐添筑墟寨,到处与城池相等,故捻逆一过即走,不能久停。近年,惟湖北、陕西被扰最盛,以素无墟寨,筹办不及,贼得盘旋饱掠,其势愈张。直、晋向无捻患,民气朴懦,未能筑寨自守。张总愚本极狡猾,又系穷寇,南有黄河之阻,必致纵横驰突,无处不流。百姓惊徙,蹂躏讵有已时?可为浩叹。(中略)自古用兵,必以彼此强弱、饥饱为定衡,贼未必强于官军,但彼马多而我马少,自有不相及之势。彼可随地贼粮,我须随地购粮,贼常饱而兵常饥,又有不能及之理。今欲绝掳粮,断贼马,惟有苦劝严谕河北绅民,赶紧坚筑墟寨,一有警信,收粮草牲畜于内。既自固其身家,兼以制贼死命云云。西捻之平,实赖于是。

四月,奏请以刘铭传总统前敌各军,温旨敦促起行,使淮军与直东民团沿黄河、运河筑长墙、浚濠以蹙敌,拣派各军轮替出击,更番休息。其久追疲乏,须暂休息之军,即在运河东岸,择要屯驻,俟敌窜近,立起迎击,以剿为防。派张曜、宋庆分扎夏津、高唐一带,程文炳扎陵县吴桥一带,为连防遮护。左宗棠亦派刘松山、郭宝昌等军,自连镇北至沧州一带,沿河东岸分扎,与杨鼎勋等军就近策应。布置略定,然后进剿。五月捻股窜向西北,各军分头拦击,迭次获胜。鸿章乃趁黄河伏泛盛涨时,缩地围扎,以运河为外圈,而就恩县、夏津、高唐之马颊河,截长补短,划为里圈,逼贼西南,层层布置。五六月间,各军迭次大捷,敌势衰蹙,降散渐多。六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等日,乘胜尾追,每战皆捷。二十三日,张总愚涉水向西南逃窜。二十四日,由平原向高唐。二十五日,潘鼎新追百二十里,冒雨至高唐,敌已向博平、清平一带,图扑运河,而官军早于马颊河西北岸筑长墙数百里,足限戎马。敌方讠? .知,已入彀中,窜地愈狭,死期近矣。是时,各军已久追疲乏,鸿章乃派刘铭传生力马军助战,军势大振。二十八日,将敌圈在徒骇、黄运之间,铭传调集马步迎击追剿数里,值郭松林东来马步全军拦住去路,又兼河道分歧,水溜泥陷。刘郭两军马队五六千人,纵横合击,擒斩无算。张总愚仅带数十骑北逃,旋自沈于河以死。西捻肃清,中原平。八月,李鸿章入觐京师。

鸿章之用兵也,谋定后动,料敌如神,故在军中十五年,未尝有所挫衄。虽曰幸运,亦岂不以人事耶?其剿发也,以区区三城之立足地,仅一岁而荡平全吴。其剿捻也,以十余年剽悍之劲敌,群帅所束手无策者,亦一岁而歼之,盖若有天授焉。其待属将也,皆以道义相交,亲爱如骨肉,故咸乐为用命,真将将之才哉!

虽然,李鸿章兵事之生涯,实与曾国藩相终始,不徒荐主之感而已。其平吴也,由国藩统筹大局,肃清上流,曾军合围金陵,牵制敌势,故能使李秀成疲于奔命,有隙可乘。其平捻也,一承国藩所定方略。而所以千里馈粮,士有宿饱者,又由有两江督在其后,无狼顾之忧也。不宁惟是,鸿章随曾军数年,砥砺道义,练习兵机,盖其一生立身行己,耐劳任怨,坚忍不拔之精神,与其治军驭将,推诚布公,团结士气之方略,无一不自国藩得之。故有曾国藩,然后有李鸿章,其事之如父母,敬之如神明,不亦宜乎?

猜你喜欢
  ●卷第三十·胡三省
  名山藏卷之六·何乔远
  卷四·李斗
  卷之三百五·佚名
  卷之一千十六·佚名
  ◎议员与天鹅及乌龟·吴虞公
  ◎省长困于群小·李定夷
  第二九八详光绪十五年十一月廿八日一一七一四--七·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 艺术传一·纪昀
  崔浩传·魏收
  刘台传·张廷玉
  卷十·胡世宁
  汉纪三十九肃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酉、85)·司马光
  卷七十三、预备立宪之宣示·黄鸿寿
  第一节诸教情状·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十五·阮阅

      ●卷四十五·伤悼门  雷有终自平蜀后,人为立祠。又尝以私财犒士,贫不能足,贷钱以给,比捐馆舍时尚欠三万缗,章圣特出内帑钱偿之。故魏仲先悼有终诗曰:“圣代贤臣丧,何人不惨颜!新祠民祭祀,旧债帝填还。卤簿尘

  • 解人颐 嘉言集·钱德苍

    警世通言一生都是命安排,求什么?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么? 不礼爷娘礼世尊,敬什么?兄弟姊妹皆同气,争什么? 儿孙自有儿孙福,忧什么?奴仆也是父母生,凌什么?

  • 第三出 哄丁·孔尚任

    ◎癸未三月(副净、丑扮二坛户上)(副净)俎豆传家铺排户,(丑)祖父。(副净)各坛祭器有号簿,(丑)查数。(副净)朔望开门点蜡炬,(丑)扫路。(副净)跪迎祭酒早进署,(丑)休误。(丑)怎么只说这样没体面的话。(副净)你会说,让你说来。(丑)四季关粮进户部,(副净)夸

  • 卷二百四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四十一元结闵荒诗一首【并序】天宝丙戌中元子浮隋河至淮隂间其年水坏河防得隋人寃歌五篇考其歌义似寃怨时主故广其意采其歌为闵荒诗一篇其余载于异録炀皇嗣君位隋德滋昏幽日作及身祸以为

  • 周书序·佚名

    题解:序,次也。依次讲明本书七十篇写作的缘由。昔在文王,商纣并立,困于虐政,将弘道以弼无道,作《度训》。殷人作,教民不知极,将明道极,以移其俗,作《命训》。纣作淫乱,民散无性习常,文王惠和,化服之,作《常训》。上

  • 东观奏记序·裴庭裕

      圣文睿德光武弘孝皇帝自寿邸即位,二年,监修国史、丞相、晋国公杜让能以宣宗、懿宗、僖宗三朝实录未修,岁月渐远,虑圣绩湮坠,乃奏上,选中朝鸿儒硕学之士十五人,分修三圣实录。以吏部侍郎柳玭、右补阙裴庭裕、左拾遗孙泰、

  • ● 卷三·王鹗

     設四隅譏察官  庚寅,設四隅譏察官,秩視隨朝從八品,以左右司員外郎王某統領之。初左右司官敷奏擬前郎中王大濟除授,上皆不許。久之,始授西上閤門使。一日,郎中移剌克忠奉使出,獨員外郎王某從,上謂某曰:「朕所以疏大濟者,汝知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五·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敬乡录卷十·吴师道

    元 吴师道 撰何恪字茂恭义乌人绍兴庚辰进士调官主吉之永新簿迁徽州录事参军未赴纂恢复二十防欲以进于朝与诸公议不合而归未几卒龙川陈先生谓邑士之称雄者四人喻叔竒何茂恭陈徳先喻季直是也龙川未显时茂恭竒其才以其

  • 卷二十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十七旗分志二十七八旗佐领二十七【镶红旗汉军佐领】镶红旗汉军佐领镶红旗汉军都统所属参领五第一参领下佐领六第二参领下佐领六第三参领下佐领六第

  • 卷三十二·徐天麟

    钦定四库全书西汉会要卷三十二宋 徐天麟 撰职官二宫官詹事詹事秦官【应劭曰詹省也给也臣瓒曰茂陵书詹事秩直二千石】掌皇后太子家有丞【师古曰皇后太子各置詹事随其所在以名官】属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卫率厨厩

  • ●作邑自箴卷第六·李元弼

    劝谕民庶牓 ○劝谕民庶牓 【镇市中并外镇步逐乡村店舍多处各张一本更作小字刊板遇有老目宿到县给与令广也】 知县劝戒民庶如后 一老目宿常切教诲卑幼及诱谕邻里眷属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和睦亲知切勿耽酒赌钱非理作事

  • 辨唯識法相·欧阳竟无

    前辨二諦三性文,明二諦空宗為文殊學,三性非空非不空宗為彌勒學,而于彌勒學之內容未能剖判,今故繼述此文。 蓋彌勒學者,發揮法相與唯識二事也。初但法相,後創唯識。彌勒《瑜伽》中詮法相于〈本事分〉,而詮唯識于〈抉擇分〉。

  • 开庆四明续志·梅应发

    一称《四明续志》、《开庆续志》。南宋吴潜修,梅应发、刘锡撰。十二卷。开庆元年(1259)成书。因续《宝庆四明志》而作,故名。四明即庆元府,治今浙江宁波市。全书内容分为庆元府额、增秩因任、学校、科举、城郭、坊巷

  • 太上三辟五解秘法·佚名

    述弄神出身、投胎换舍、尸解、隐遁诸术。

  • 伤寒括要·李中梓

    伤寒类著作。明李中梓撰。二卷(另有三卷,方二卷本)。中梓有《内经知要》已著录。李氏曾撰有《伤寒授珠》十卷,毁于兵燹,后将其内容删繁去重,择其精萃,十存其二,而无遗漏,名曰“括要”,撰成于清顺治六年(1649)。首列总

  • 平斋词·洪咨夔

    洪咨夔撰。《也是园书目》、《述古堂书目》、《佳趣堂书目》、《孝慈堂书目》、《宋六十名家词》本、明紫芝漫抄《宋元名家词》本、毛斧季校本(毛氏以孙抄本校,陆敕先又以一抄本校)、《四库全书》本、俱作《平斋词》

  • 古今词话·沈雄

    清沈雄撰。凡八卷,包括《词话》上下两卷,《词品》上下两卷,《词辨》上下两卷,《词评》上下两卷。《四库全书》著录为六卷,并非完本。书前有曹溶《词话序》云:“岁在乙丑,余来金阊,偶僧沈子出示《词话》。”乙丑为康熙二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