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辨唯識法相

前辨二諦三性文,明二諦空宗為文殊學,三性非空非不空宗為彌勒學,而于彌勒學之內容未能剖判,今故繼述此文。

蓋彌勒學者,發揮法相與唯識二事也。初但法相,後創唯識。彌勒《瑜伽》中詮法相于〈本事分〉,而詮唯識于〈抉擇分〉。是法平等曰法相,萬法統一曰唯識。二事可相攝而不可相淆,亦複不可相亂,此彌勒學也。無著者,親近彌勒,此間以為初地菩薩,藏中稱為三地菩薩也。《解深密經》、《攝大乘論》者,相宗大匠皆據為講彌勒學之經論也。作論有一定格式者,無著《攝論》,遵彌勒攝釋而刊定其法則也。無著《攝大乘》之言曰︰若有欲造大乘法釋,略由三相應造其釋︰一者由說緣起,二者由說從緣所生法相,三者由說語義。緣起者,本轉種子之唯識也;法相者,三性之一切法也;語義者,佛功德與菩薩行之大悲相也。蓋前二為深義,後一為廣義;或初一為深義,後二為廣義也。此唯識法相德義,論本及世親《無性論釋》發揮明晰,不可誣也。所以唯識法相必分為二者、世尊義如是也。世尊于《楞伽》、《密嚴》,既立五法、三自性之法相矣,而又立八識、二無我之唯識。《密嚴》以為最勝之教理,衡量一切法,如稱如明鏡,照耀如明燈,試驗如金石,奈何淆而一之,或亂而易之哉?唯識法相德義之作論格式,試舉其例︰初如《攝大乘論》,是唯識邊論,大乘對小乘,故適用尊勝也。于境則所知依立阿賴耶,由諸聲聞不于一切境智處轉故;于行則彼入因果立六度行,由諸聲聞但于三十七菩提分轉故;于果則彼果斷立無住涅 ,彼果智立法身,由諸聲聞但二涅 解脫身轉故。唯識注重觀行,故于因果差別三學之先,提要特立入所知相分也。次如《辯中邊論》,是法相邊論,三乘莫不皆法,故適用平等義也。一切法者,賅染與淨,淨法是有,染法亦應是有。若染不立有,則何所滅而何所存耶?《中邊》談一切法中道,必立染有。先于〈相品〉辨亂識相為少有,而染得生;次故于〈障品〉立五障、九障、十因、三乘障之染有。若有若無,稱法而談,則染淨皆有其真實,故〈真實品〉立十種真實有。小乘對治三十七菩提分,小大分位共有十八,小乘得果但有所得也。若無上乘則行果異小,正行十波羅蜜行,而修別有六。十波羅蜜之所緣,十波羅蜜之修証,皆廣大無邊也。凡此皆法相邊義也。又次,如《大乘莊嚴經論》,是德義邊論,不但攝乎大乘而已,而且莊嚴乎大乘,故適用廣大義也。《瑜伽?菩薩地》詮菩薩行是廣大義,《莊嚴》品目悉不與異。然《莊嚴》意存光大,必較《瑜伽?菩薩地》而更充盈,則《瑜伽》所無而必加補,《瑜伽》所略而必加詳,于是于德義邊而亦賅攝乎唯識法相。如〈述求品〉詳談唯識,又加諸相也;如〈梵住品〉別說大悲有二十六門也,如〈菩提分品〉三十七菩提一一詳敘也。蓋《瑜伽?菩薩地》于唯識法相義,散見于前後諸地,而《莊嚴》則必聚于一處,直不啻以一論而賅攝《瑜伽》,誠可謂大乘經之極莊嚴矣﹗故西域不熟《莊嚴》不能弘法,意誠當也。舉此三例,唯識、法相,德義體例各別,不相淆亂,彌勒學也,反此或淆或亂,非彌勒學也。

複次,聽法眾生有樂廣文,有樂略文,故經論長行有前中後 陀南以為賅攝;而極略則在一經論之名。故世尊說一經竟,當機必請以何名此經,要使一望此經之名,而即知所說之事義若何也。論亦何複不然?《攝大乘論》十殊勝殊勝語,止是賅攝大乘,非是詳敘大乘。以少攝多,以統攝散,談唯識邊事義,一望其《攝大乘》名而即知梗概也。《辯中邊論》立虛妄分別有,乃有染有淨,是一切義普能決了三乘法故,非各局于一邊談法相事義,一望其《辨中邊》名而即知其梗概也。《大乘莊嚴經論》說經義,譬如蓮華開敷榮茂,非止賅攝,故于其初成大乘宗,而于中後即菩薩地而更詳之,談德義邊事義,一望其《大乘經莊嚴》名而即知其梗概也。即論名字,即論事義,此彌勒學也,反此,或義不與名合,或此名乃彼義用,非彌勒學也。

二十七年(1938)八月初與院友談義

猜你喜欢
  卷九 九之四·孔颖达
  四书近指原序·孙奇逢
  孟子集疏卷八·蔡模
  第五章 21·辜鸿铭
  卷一百九十七·秦蕙田
  卷十九·秦蕙田
  六度相摄品第六十九·佚名
  卷六·佚名
  解深密經卷第二·欧阳竟无
  大乘正宗分第三·朱棣
  弘明集卷第十四·僧祐
  序·智旭
  佛说古来世时经·佚名
  论 哲 学·太虚
  佛学会与实现佛化·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范智闻·唐圭璋

      绍兴间惠州守。   西江月   赠人博山   紫素全如玉琢,清音不假金妆。海沉时许试芬芳。仿佛云飞仙掌。   烟缕不愁凄断,宝钗还与商量。佳人特特为翻香。图得氤氲重上。

  • ◆周处士霆震(石初集)·顾嗣立

    霆震,字亨远,吉之安成人。以先世居石门田西,故又号石田子。初云生于前至元之季,宋之先辈遗老尚在,执经考业,遍于诸公之庐。若王梅边、彭鲁斋、龙麐洲、赵青山诸公皆器重之。科举行,再试不利,乃杜门授经,专意古文辞,尤为申斋、桂

  • 卷523 ·佚名

    赵汝鐩 铜雀台辞 屋一百间台十丈,岧峣突兀九霄上。 明月空照八尺床,几点酸风摇繐帐。 离宫金锁掣不开,美人红粉今成灰。 兰麝分恩销余馥,铜雀飞去无时回。 太官朝暮荐酒脯,迷魂尚爱残歌舞。

  • 卷三百九·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九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二十九 王行 郑禧之松林才子图 横空微霞淡初卷一片苍云隔层巘远壑清风拂树来烟鬛捎捎?如剪蹇驴随意历山冈此景此情应两忘忽

  • 18.高适:燕歌行·施蜇存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韵一)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

  • 补编(五)·佚名

    军机处杂档中之尺牍一(封套书「许大人勋启」)手覆备悉。顷接此电,即拟明早面商。诚以巴、赫呵成一气,做此圈套,稍一不慎,定堕术中。况慈怀莫释,尤当禀命而行。拟将复稿暂存尊处,以俟晤商。此复,即候晡佳。醇亲王复。二十七亥初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八·佚名

    万历十一年六月辛亥朔枣强王府辅国将军充火□壬以稔恶败伦赐死○壬子升翰林院编修吴中行为右中允兼编修掌右春坊印信简讨赵用贤为右赞善兼简讨○升江西右参政余一龙为浙江按察使湖广承天府知府刘禹谟为四川副使○遣司

  • 今献备遗卷二十四·项笃寿

    (明)项笃寿 撰王恕王恕字宗贯陜西三原人也正统戊辰进士选翰林庶吉士授大理左评事升寺副上言刑罚不中者六事命着为令出知扬州府岁饥发廪不俟报迁江西右布政使剿平流贼呉广华寻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抚治南阳荆襄流民南阳豪

  • 二 贵州巡抚觉罗图思德奏查明黔省鲜有书籍可供采择折·佚名

    二 贵州巡抚觉罗图思德奏查明黔省鲜有书籍可供采择折乾隆三十七年十月初三日贵州巡抚臣觉罗图思德跪奏,为遵旨查明覆奏事。乾隆三十七年三月二十四日,准礼部咨钦奉上谕:古今来著作之手,无虑千百家,或逸在名山,未登柱史,正宜

  • 第二十七章 域外·林语堂

    海南島那時是在宋朝統治之下,但是居民則大多是黎人,在北部沿岸有少數漢人。蘇東坡就被貶謫到北部沿岸一帶去,這中國文化藩籬之外的地方。元佑大臣數百個受苦難折磨的,只有他一個人貶謫到此處。朝廷當政派為防止元佑諸臣再

  • 提要·吴任臣

    【臣】等谨案十国春秋一百十四卷国朝呉任臣撰任臣字志伊仁和人康熙已未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任臣以欧阳修作五代史于十国仿晋书例为载记每略而不详乃采诸霸史杂史以及小説家言并证以正史彚成是书凡呉十四卷南唐二

  • 项羽本纪第七·司马迁

    解惠全张德萍译注【说明】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

  • 郑虔传·欧阳修

    郑虔,郑州荥阳人。天宝初年,任协律郎采集当时世事,著书八十余篇。有人偷看了他的文稿,就上书告郑虔私自修撰国史,郑虔慌忙地烧掉了它,因此事被贬谪十年。后来回到京城,玄宗爱他的才华,想让他在身边任职,因为他不干事,改为安置在

  • 卷三十六·乾隆

    大清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寛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圣训卷三十六弭盗雍正元年癸卯八月己未上谕两江总督查弼纳等太湖三万六千顷连跨数郡地势既广支流复多为盗贼出没之所平时既易藏奸廵捕恐难尽力尔等均有统辖之

  • 卷十七·余萧客

    <经部,五经总义类,古经解钩沉  钦定四库全书古经解钩沈卷十七长洲余萧客撰春秋左传三僖公【元年】传汶上之田及费汶阳鄪鲁二邑贾逵【史记注三十三】【二年】经城楚丘楚丘卫城同【史记索隠十】冬十月不雨凡经时不雨

  • 第十五章 12·辜鸿铭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辜讲有一次,有人听到孔子说:“唉!目前我还没看到有人热爱道德价值,像喜欢女人的美那样。”

  • 十地经论 第十卷·佚名

    十地经论 第十卷天亲菩萨造后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译论曰。第八地中有七种相差别。一总明方便作集地分。二得净忍分。三得胜行分。四净佛国土分。五得自在分。六大胜分。七释名分。云何总明方便作集地分经曰。

  • 幻化网大瑜伽教十忿怒明王大明观想仪轨经·佚名

    一卷,赵宋法贤译。十忿怒明王之仪轨也。佛在净光天,放大光明。金刚手菩萨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