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辛弃疾传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年少时从学于蔡伯坚,与党怀英是同学,号称辛、党。谋求仕途之初,用蓍草占卜,党怀英得一坎卦,故留在金境,辛弃疾得一离卦,就下决心南归。

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地区豪杰纷起抗金。耿京聚兵于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辛弃疾任掌书记,并劝耿京南向归宋。有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喜欢谈兵事,辛弃疾曾与他交往。在辛弃疾投奔耿京后,义端亦率千余人反金,辛弃疾说服他也投奔了耿京。一天傍晚义端偷了耿京的大印逃走,耿京大怒,要斩辛弃疾。辛弃疾说:“请容我三日期限,若不把他抓住,再杀我不迟。”辛弃疾揣测义端必把军中的虚实告诉金帅,就急忙追赶并捕获了他。义端说“:我知道你的真相,是一青兕,力能杀人,求你别杀我。”辛弃疾斩其首回营报告,耿京谅解了他并对他更信任。

绍兴三十二年(1162),耿京命辛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在建康慰劳军队,召见了辛弃疾,高兴地接受了耿京的奉表,封辛弃疾为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封耿京为天平节度使,召他南归。此时,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辛弃疾北返到海州时,与随行者商量:“我遵主帅之命来归朝,不料事态有变,何以复命?”于是,与海州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约定,直奔金营,张安国正与金将酣饮,辛弃疾等就把他从众人中抓起,绑着他离去,金将没能追上。张安国被送往行在斩首于市。朝廷仍授给辛弃疾原官职,改任为江阴佥判。辛弃疾当时二十三岁。

乾道四年(1168),辛弃疾任建康府通判。六年(1170),孝宗召他在延和殿应对。此时虞允文掌权,皇上锐意恢复,辛弃疾趁机论述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时的人才,其论切中时弊,毫不迎合。做《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上,对宋、金双方逆顺的道理,消长的形势,用兵的长短,地理的要害,都做了周密的分析。因和议刚定,他的建议未被采纳。他升为司农寺主簿,出京城任滁州知州。滁州遭受兵祸,井邑凋残,辛弃疾对百姓宽征薄赋,招抚流亡,训练民兵,议定屯田,并创建了奠枕楼、繁雄馆。被召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深得留守叶衡器重,叶衡任宰相后,力荐辛弃疾,认为他有雄才大略。皇上召见他,又升为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因剿平赖文政起义之功,加官为秘阁修撰。调任京西转运判官,差遣为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

调任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被召入朝任大理寺少卿,又调为湖北转运副使,改为湖南转运副使,不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辛弃疾讨平了在湖湘地区相继爆发的农民起义。他上疏说:“当今朝政清明,近年以来,李金、赖文政、陈子明、陈峒相继起事,皆能一呼百应,杀掠吏民,不顾死活,以至于要用大军来平灭。所以这样,是因州府征收财赋催办过急,吏行刻剥害民之政,而州府不敢过问;县衙巧立名目,大肆科敛,吏有残民害物之状,而县衙不敢过问。普通百姓,深受州的聚敛之害,县的科率之苦,官吏的巧取豪夺,豪强的兼并,盗贼的劫掠,不起而为盗,又能如何呢?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而贪吏迫使他们为盗,今年剿除,明年平灭,就像木头,日刻月削,不损则折。希望陛下认真考虑导致盗贼起事的原因,讲求平盗之术,不要只靠用兵镇压。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有违法贪赃者,让各部门尽职尽责,不要只纠举小官吏应付了事,而为自己掩饰过错。”皇上下诏嘉奖他。

又因为湖南连接两广,与溪峒蛮獠相接,獠人的骚扰偶有发生,不只因其风俗顽悍,也是朝廷武备空虚所致。于是,辛弃疾又上疏说:“军政之弊,在于统兵将领不能长期任职,士兵被差出或私自占有用于役使,几乎没停止过。士卒则以优闲自得,躲在大营里为利,他们奔走于权势之家,苟且偷生,所以军队中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究,冒名顶替者不查问。平时奸民们毫无忌惮,遇有战事士卒不堪一击。甚至调大军,从千里之外来讨伐,还没开仗,则军威已挫,辎重也受损失,为害不小。希望照广东摧锋、荆南神劲、福建左翼军的样子,另建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军名,只隶属三牙、枢密院,专由帅臣节制调动,这样,可使夷獠知我军武威,而望风慑服。”

皇上下诏命辛弃疾筹建飞虎军,于是,他测量马殷的营垒故基,在此盖起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侍从在外,战马铁甲齐备。先用五万缗钱在广西买五百匹马,诏令广西安抚司每年顺便买三十匹。当时,枢密院有人不喜欢如此,多次从中阻挠,辛弃疾却做得更尽力,终于没半途而废。建军的费用达钜万,辛弃疾善于筹划,每事都很快办妥。谏官弹劾他是在聚敛,皇上降下御前金字牌,让他立即停建。辛弃疾把金字牌藏起,责成监办官,限期一月修成飞虎营栅,违者军法处治。飞虎营栅如期落成,辛弃疾向朝廷陈述筹建经过,并绘上砦栅图,皇上才解除了误解。当时正值秋雨连绵,负责建营栅的机构说造瓦不易,辛弃疾问“:需要多少瓦?”答“:二十万。”辛弃疾说:“不要忧虑。”命厢官从官舍、祠庙取一部分,又从每户居民家取二块瓦,不到两天就齐了,僚属都很叹服。飞虎军成,雄镇一方,是长江沿岸各军之冠。

他被加官为右文殿修撰,差遣为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当时江右发生严重饥荒,命他负责赈灾等事。刚到灾区,就在交通要道张榜宣布:“不卖粮者发配,强买粮者斩首。”又命把官府中的官钱、银器全部拿出,召官吏、儒生、商贾、百姓选出有才干的人,负责借钱、物,并让他们负责买粮运粮,不取子钱,限月底运到城下卖出,于是运粮船接踵而至,粮价自然降低,百姓赖以接济。此时,信州守臣谢源明请求救济米,辛弃疾的幕僚不同意,他说:“大家都是皇帝的子民。”就把十分之三的米船发到信州。皇上嘉奖他,进秩一等,因言者反对被罢官,后来,主管冲佑观。

绍熙二年(1191),被起用为福建提点刑狱。皇上召见他,升为大理少卿,加官集贤殿修撰、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辛弃疾为提点刑狱时,曾主持军事,每每叹道“:福州前面是海,为盗贼藏身之所,上四郡的百姓顽犷易乱,而帅府空虚,一旦有事,怎么办?”于是他以安抚为务,积极储备,不到一年,积钱五十万缗,称“备安库”。认为闽中地少人多,年岁歉收,就到广南买粮,现在幸好连年丰收,宗室及军人来买米,于是出库粮卖给他们,等秋天价贱时,用备安钱买入二万石,这样就有备无患。又想造万套铠甲,招募强壮者补充军队,严格训练,则可不以盗贼作乱为祸患。此事未行,台臣王蔺弹劾他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早晚要在闽中称王。辛弃疾请求辞官回家。

庆元元年(1195)被免官,四年(1198),重为主管冲佑观。后起用他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同年,宁宗召见他,讨论盐法,加官为宝谟阁待制、提举佑神观,定期朝见皇帝。不久,差遣为镇江知府,赐给金带。因推荐人才失误,降为朝散大夫、提举冲佑观,差遣为绍兴知府、两浙东路安抚使,他推辞不受。进为宝文阁待制,又进龙图阁、知江陵府。命他去京城奏事,任为兵部侍郎,又推辞。升为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去世。皇帝赐给他对衣、金带,在龙图阁待制的职位上辞官,特赠四官。

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多是海内名士。曾为绍兴年间(1131~1162)的诏书做跋说“:假使这些诏书出现在绍兴之前,就没事奉仇敌之大耻;假使这些诏书行于隆兴之后,就会成就盖世奇功。如今这些诏书与仇敌共存,可悲啊!”人们佩服他的敏锐深切。在长沙为帅时,读书人有上告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答卷,辛弃疾查出是事实,取第二榜的《春秋》答卷两相更换,启开一看,名为赵鼎,辛弃疾生气地说:“佐国元勋,只忠简一人,怎么又出一赵鼎!”把考卷扔在地上。又看《礼记》答卷,辛弃疾说:“看他的议论,定是豪杰壮士,此人不可失。”打开看,是赵方。他曾说:“人生在于勤劳,当以务农为先。北方人,生活用品不需求他人,故无大富大贫之家。南方人多经商,故而不利农业,再加上兼并之患,就有贫富不均了。”故以“稼”名轩,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没有棺殓,辛弃疾感叹“:身为列卿而如此贫困,真是廉洁之士啊!”他赠送财物帮助办了丧事后,又对宰执说此事,皇上下诏赐吴交如银绢。

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做赋《九曲棹歌》,朱熹写“克己复礼”、“夙兴夜寐”,给他的两个书斋题名。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垂名万世是不朽的。谁说公死,你凛然犹生!”辛弃疾善长写词,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绍定六年(1233),赠为光禄大夫。咸淳间(1265~1274),史馆校勘谢枋得访辛弃疾墓旁的僧舍,有痛苦的声音大呼于堂上,像是替辛弃疾鸣不平,从黄昏到三更呼声不断。谢枋得连夜点蜡烛写祭文,准备清早去祭奠他,祭文成而呼声止。德..初谢枋得向朝廷请求,朝廷加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为“忠敏”。

猜你喜欢
  卷二百二·列传第九十·张廷玉
  卷五十二·谷应泰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九·佚名
  皇王大纪卷七十三·胡宏
  ●瀋館錄卷三·佚名
  第二三五清册光绪十八年十一月初八日一一五○九--二五·佚名
  第三十二册 崇德元年十月·佚名
  卷之三十·祁韵士
  历代名贤确论卷八十五·佚名
  一四三 顺天时报·周作人
  卷八·欧阳昱
  北海王元详传·李延寿
  杜衍传·脱脱
  卷60·陈邦瞻
  八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楔子·王子一

    (小旦上,云)小妾是桃源洞仙子侍从的。为刘晨、阮肇二人,与俺仙子有五百年夙世姻缘,自去春与仙子成了姻眷,到今刚及一载。奈二人尘缘未断,又早思归。今日令我等先将酒果到十里长亭伺候,待仙子与刘阮相别。(正末同阮肇、二旦

  • 淮阳集·张弘范

    ○五言律 【泛舟继韵】风软扁舟稳,行依绿柳堤。孤尊秋露滑,短棹晩烟迷。夜静月初上,江空天更低。飘飘信流去,误过子猷溪。【雨霁登楼】楼外雨初霁,乾坤望眼明。岸髙秋涨满,帘卷暮霞生。燕入泥香润,龙归海气清。阑干残照底,一

  • 卷九十一 黥布列传第三十一·司马迁

    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人有闻者,共俳笑之。布已论输丽山,丽山之徒数十万人,布皆与其徒长豪桀交通,乃率其曹偶,亡之江中为群盗。陈

  • 第十六节 台湾亡·陈匪石

    呜呼!我掷笔何忍言!成功之卒也年三十有九,经之卒也年三十有五。吾国民前途之运命随郑氏尽矣!南溟巨浸之中,绵延故明正朔垂二十余年,天厌朱德,元臣隤丧,吾国民奈何无滴泪溅之!经之卒也,其长子克■〈臧上土下〉次当立。克■〈臧上

  • 卷之四十八·佚名

    洪武三年春正月辛卯朔 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群臣命妇朝 皇后于坤宁宫锡宴○置巩昌平凉二卫指挥使司○癸巳 上以王保保为西北边患复命右丞相信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为左副将军都督冯胜为右副将军

  • 卷之一百七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九十二 曹寅奏请圣安恭祝万寿圣节摺·佚名

    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初四日 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臣曹寅谨奏:恭请圣安。 二月廿五日,臣李煦回南,臣即率领扬州合城文武官员,乡绅,商民人等,跪精圣安。闻李煦在京亲觐天颜,有喜骑射如常,臣等无不忭舞雀跃。目下恭逢万寿圣节,凡属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十一·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张恭安公存墓志铭司马光熈宁四年三月癸巳礼部尚书致仕张公年八十八薨于兾州私第其孤保孙状公之功行遣使者走洛阳谓某曰公将以八月壬申塟子为我铭公之墓某既哭自惟文辞鄙恶不足发明公事业然婚媾累世庻知公

  • 历代甲子考·黄宗羲

    按历代甲子,自鲁隐公元年己未以下,载籍皆可考据,无有异同。乃自隐公以上,其说不能归一。然准之历算,如武王克商,周公营洛,成王顾命,三者得其时日,则是非不难辨矣。故《授时》伐纣以至春秋,一从《汉志》。《汉志‧鲁世家》鲁公伯

  • 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司马迁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索隐】:按:春秋纬“萧何感昴精而生,典狱制律”。以文无害【集解】:汉书音义曰:“文无害,有文无所枉害也。律有无害都吏,如今言公平吏。一曰,无害者如言‘无比’,陈留间语也。”【索隐】:按:裴注已列数家,

  • 卷五十·佚名

    △初分大乘铠品第十四之二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菩萨摩诃萨不擐功德铠。当知是为擐大乘铠。何以故?以一切法自相空故。所以者何。世尊,色色相空。受想行识受想行识相空。眼处眼处相空。耳鼻舌身意处耳

  •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朱棣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

  • 中阿含经卷第十·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习相应品第五(有十六经)(初一日诵)何义.不思.念.惭二戒敬各二.及本际二食.尽智.说涅槃弥醯.即为比丘说(四二)中阿含习相应品何义经第一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阿难

  • 论四川至诚学社文件·太虚

    四川有至诚学社社员,与凤篪张先生为友,张先生则四川佛学社社员也。行文婉妙,说理精圆,然不能割儒生爱习,好援佛附会儒书。刘子充居士常讥其因见佛能有益于儒故学佛,非真能学佛而尊重三宝者。张先生自为之解曰:吾非敢不信佛敬

  •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第六·宗晓

        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  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誓辞使帖延庆寺  皇宋明州新修保恩院记(并史文惠王跋)  上曾太守乞申奏后园地书(并草庵法师跋)  乞圣旨申礼部公据  三省同奉圣旨  圣旨本

  • 第十三品·佚名

    第一章 劫住论今称劫住论。此处,言“破和合僧者一劫煮于地狱”,即破和合僧者一劫间完全住于地狱,乃王山部之邪执。一(自)劫住者得住一劫耶?(他)然。(自)劫之初耶?[同时]佛陀生于世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

  • 志怪录·祝允明

    明代文言志怪小说集。祝允明撰一卷。今存《纪录汇编》本、《古今名贤汇语》本。作者是有神(怪)论者,关于本书的写作目的, 作者首先说,平时遇到了鬼怪,如果读了本书,那就可“知所以趋避,所以劝惩”,这是从实际中的所谓

  • 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佚名

    一卷,唐不空译。佛敕金刚萨埵令说珠数之功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