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三 顺天时报
凡是不曾于民国早年在北京住过些时候的人,决不会想像到日本人在中国所办的汉字新闻是怎么岂有此理的可气。本来中国的报纸最初都是外国人办的,如上海的《申报》和《新闻报》都是如此,但那是外国商人主意为的赚钱,不像日本的乃是由政府主持,不但诸事替日本说话,便是国内琐事也都加评论指导,一切予以干涉。这从前清时代就已办起,在北京的一个叫做“顺天时报”,在沈阳那时称作奉天的一个叫做“盛京时报”,就名称上看来,也可以知道它成立的长久,和态度的陈旧了。日本是一个名称君主立宪,而实际是由军阀专政的国家,民国以来北洋政府虽然还很反动,可是民间有些活动显得有民主的色彩,这与日本人的观点是不大合得来的,其时便在报上大发议论,处处为反动势力张目,其影响实在是很大而且很有害的。五四以后这种现象就特别显著,可是人们都不当它是一回事,以是外国人所办的新闻造谣是常有的,算不得什么,不值得费笔墨来同它斗争,这种理由有一半是不错的,但是一半也在读者,要能够知道它是在造谣才好,可是在中国这怎么能行呢?至少也是在北京“辇毂之下”,数百年来习惯于专制之淫威,对于任何奇怪的反动言论,都可以接受,所以有些北京商会主张,简直是与《顺天时报》同一个鼻孔出气的。这个关系似乎很是重大。结果乃由我匹马单枪去和这形似妖魔巨人的风磨作战,那些文章我都没有搜集,现在就《谈虎集》卷下看来,里边只保存着《中国与日本》等十四篇。这《谈虎集》系取谈虎色变的意思,所收多是攻击礼教的文章,但是因为我是主张中庸的,有的对于个人或是攻击特别粗暴的就一律不曾收入,当时另立一个目录,预备日后另出一册《真谈虎集》,可是这个也不曾实行,那目录也就不见,只记得里边有篇《恕陈源》和《恕府卫》,——即是三一八开枪的执政府卫队,是在那事件发生以后所写的。我那部《谈虎集》是那样经过精密选择,却保有与日本《顺天时报》闹别扭的文章有十四篇之多,可见那时是怎样的浪费笔墨,大约那时没有收集的文章还有不少。这期间是民国十三至十六年(一九二四—二七),以后不久日本的汉文报纸大概是由外务省撤除了,但是它的宣传的恶影响却是尽够大的了。
就《谈虎集》里的材料看来,最先和《顺天时报》对抗的是在溥仪出官的时候,那是在民国十三年的冬天。我在《清朝的玉玺》这一篇文章里说道:
这篇文章的口气还是相当的缓和,说外国人不懂中国的事情,所以多有荒谬的议论,就怪中国人不争气,爱听他们的谬论。但是在《谈虎集》所收的第二篇《李佳白之不解》中,却收起这种假客气话,单刀直入的指出这种报纸的用意来了。原文最末的第三节道:
《顺天时报》是外国人的报,所以对于民国纵使不是没有好意,也总是绝无理解,它的好恶几乎无不与我们的相反,虽说是自然的却也是很不愉快的事。它说清室优待条件系由朱尔典居中斡旋,现在修改恐列国不肯干休,则不但谬误,简直无理取闹了。我要问朱尔典与列国,以及《顺天时报》的记者,当复辟的时候,你们为什么不出来干涉,说优待条件既由我们斡旋议定,不准清室破约复辟?倘若当时说这是中国内政,不加干涉,那么这回据了什么理由可以来说废话?难道清室可以无故破约而复辟,民国却不能修改对待已经复过辟的清室的条件么?虽然是外国人,似乎也不好这样的乱说罢。——但是仔细一想,就是本国人,受过教育的人们中间,这样的人也未必没有,那么吾又于外国人何尤。”
“玉玺这件东西,在民国以前或者有点用处,到了现在完全变了古董,只配同太平天国的那块宋体字的印一样,送进历史博物馆里去了。这回政府请溥仪君出宫,讨回玉玺,原是极平常的事,不值得大惊小怪,难道拿几颗印还好去做皇帝不成么?然而天下事竟有出于‘意表之外’者,据《顺天时报》说,‘市民大为惊异,旋即谣言四起,咸谓……夺取玉玺尤属荒谬’,我真不懂这些‘市民’想的是什么。我于此得到两种感想。其一是大多数都是些昏虫。无论所述的市民的意见是否可靠,总之都是遗民,迷信玉玺的奴隶,是的确的,所以别人可以影射或利用。舆论公意,不论真假,多是荒谬的,不可信托。其二是外国人不能了解中国的事情。外国人不是遗民,然而同他们一样的不是本国人,所以意见也一样的荒谬,即使不是恶意的,也总不免于谬误,至少是不了解。……
“《顺天时报》是外国政府的机关报,它的对于中国的好意与了解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它引李佳白为同调所以正是当然。但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些荒谬的议论。我们只要看这些外国机关报的论调,他们所幸所乐的事大约在中国是灾是祸,他们所反对的大抵是于中国是有利有益的事。虽然不能说的太决绝,大旨总是如此。我们如用这种眼光看去,便不会上它的当,而且有时还很足为参考的资料。”
猜你喜欢 卷七十三·列传第十一·脱脱 卷七十二·志第二十三·祭祀一·宋濂 ●卷第六·胡三省 第十二章荆公之政术(四)教育及选举·梁启超 卷十七·凌雪 卷之七·佚名 卷之一百三十二·佚名 卷之三百六十七·佚名 卷八十下·郝经 第四十五册 天聪六年正月·佚名 第二十九册 天命六年十一月·佚名 六七四 翻书房为知照纂办《满洲蒙古汉字切音清文鉴》事致蒙古堂移会(附黏单)·佚名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十八·杜大珪 ·会奏绅民捐资助赈附摺·丁曰健 卷九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