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三品

第一章 劫住论

今称劫住论。此处,言“破和合僧者一劫煮于地狱”,即破和合僧者一劫间完全住于地狱,乃王山部之邪执。

(自)劫住者得住一劫耶?(他)然。(自)劫之初耶?[同时]佛陀生于世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劫住者得住一劫耶?(他)然。(自)劫之初耶?[同时]僧伽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劫住者得住一劫耶?(他)然。(自)劫之初耶?[同时]劫住者作劫住之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劫住者得住一劫耶?(他)然。(自)劫之初耶?[同时]劫住之人死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劫住者得住一劫耶?(他)然。(自)住于过去之劫耶?住于未来之劫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劫住者得住一劫耶?(他)然。(自)住二劫之间耶?住三劫之间耶?住四劫之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劫住者得住一劫耶?(他)然。(自)劫住者于劫烧尽时趣何耶?(他)趣于他世界。(自)死而趣耶?趣空中耶?(他)死而趣。(自)劫住之业顺次生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趣于空中耶?(他)然。(自)劫住者具神通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劫住者具神通者耶?(他)然。(自)依劫住者而修欲神足、修进神足、修心神足、修思惟神足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劫住者得住一劫。”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

“堕恶生人、堕地狱人、劫住者、破僧伽者、

 乐党派者、非法住者由瑜伽安稳而随,

 破和合僧,一劫间煮于地狱。”

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故,劫住者得住一劫。

第二章 得善心论

今称得善心论。于自宗,劫住者唯得欲界善,然而依此不得所舍其生之大或出世间[心]。然不区别此,言彼[劫住者]于一律不得善心,乃为北道派之[邪执]。

(自)劫住者不可能得善心耶?(他)然。(自)劫住者可能行布施耶?(他)然。(自)若劫住者可能布施者,汝实不应言:“劫住者不可能得善心。”(自)劫住者不可能得善心耶?(他)然。(自)劫住者施衣、施食、施床座、施病缘药资具、施嚼食、施啖食、施饮水、礼拜支提、献华鬘于支提、献香、献涂香、右绕支提而得耶?(他)然。(自)若“劫住者右绕支提”者,汝实不应言:“劫住者不可能得善心。”

(他)劫住者可能得善心耶?(自)然。(他)可能由此所出得善心耶?(自)然。(他)可能得色界……乃至……无色界……乃至……出世间之善心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第三章 无间[业]计划者论

今称无间[业]计划者论。此处,言“无间[业]计划者”。为蕴破坏(死)与异熟于无间之所命杀母等无间之业,其时依其决定性之命令以作其业,彼[与命令之人]生遂行之思,故邪性决定,不得入于正性决定。[然而]依非决定性之命令而所命作其业,彼[命令者]不生遂行之思,故不为邪性决定,得入正性决定。此乃自宗(自论师)之定说。然而,依彼非决定性之命令,言同样不得入正性决定,乃北道派之邪执。

(他)计划无间[业]之补特伽罗得入正性决定耶?(自)然。(他)得入邪性决定及正性决定之两者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计划无间[业]之补特伽罗得入正性决定耶?(自)然。(他)此计划之业非生恶作、追悔耶?(自)然。(他)若此计划之业生恶作、追悔,汝实不应言:“计划无间[业]之补特伽罗得入正性决定。”。

(自)计划无间[业]之补特伽罗不可能入正性决定耶?(他)然。(自)杀母、杀父、杀阿罗汉、以害心出世尊之血、破僧伽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计划无间[业]之补特伽罗不可能避其业、除恶作、除追悔而入正性决定耶?(他)然。(自)杀母……乃至……破僧伽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计划无间[业]之补特伽罗不可能避其业、除恶作、除追悔而入正性决定耶?(他)然。(自)非避其业、除恶作、除追悔耶?(他)然。(自)若避其业、除恶作、除追悔,汝实不应言:“计划无间[业]之补特伽罗不可能避其业、除恶作、除追悔而入正性决定。”

(他)计划无间[业]之补特伽罗得入正性决定耶?(自)然。(他)非有彼业之计划耶?(自)然。(他)若有彼业之计划,汝实不应言:“计划无间[业]之补特伽罗可入正性决定。”

第四章 决定者入决定论

今称决定者入决定论。此处,有二种之决定。邪性决定即无间业与正性决定即圣道。除此二决定而外不名为决定。一切余三地之法名不决定。成就是等亦不决定。然而,佛依自身之智力,记别“此有情于未来得菩提”之菩萨者多功德故,而言“决定者”。以上唯执此之[所言决言]语,最后有之菩萨“依其生而现观其法”之意思,言“决定是入决定”,乃东山住部、西山住部之邪执。

(自)决定者入决定耶?(他)然。(自)邪性决定者入正性决定,正性决定者入邪性决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决定者入决定耶?(他)然。(自)前修道而后入决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前修预流道而后入预流决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前修一来道……乃至……修阿罗汉道而后入阿罗汉决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前修念住……乃至……正勤……乃至……神足……乃至……根……乃至……力……乃至……觉支而后入决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决定者入决定。”耶?(自)然。(他)菩萨依其生而不得现观其法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依此,实是决定者入决定。

第五章 有覆论

今名有覆论。此处,若清净者,净化作用不[余留]者,言“覆盖、障、覆者为断盖”者,乃北道派之邪执。

(自)有覆者是断盖耶?(他)然。(自)有染者是断贪,瞋者是断瞋,愚者是舍痴,有烦恼是断烦恼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贪而断贪,依瞋而舍瞋,依痴而断痴,依烦恼而断烦恼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贪是心相应,道是心相应耶?(自)然。(他)二触……乃至……二心是俱起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贪是不善而道是善耶?(自)然。(他)善不善、有罪无罪、劣胜、黑白之相对法[同时]现前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诸比丘!此四者极远而远,何等为四?诸比丘!天与地是第一极远而远……乃至……因此,不善之人与善士之法是相隔。”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依此,不应言:“善不善……乃至……现前。”

(自)有覆是断盖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彼如是乃入定、净、清净、无垢、离染、柔软、堪任、安住,达不动之时,顾心于诸漏之尽智。”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依此,不应言:“有覆者断盖。”

(他)不应言:“有覆者断盖。”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如是知、如是见之人,心由欲漏而解脱……乃至……由无明漏而心解脱。”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依此,有覆者断盖。

第六章 现前论

今称现前论。现前者乃结之现前。即具足是等之烦恼者。

(自)现前者是断结耶?(他)然。(自)有染者断贪,瞋者断瞋,愚者舍痴,有烦恼断烦恼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贪而断贪,依瞋而舍瞋,依痴而断痴,依烦恼而断烦恼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贪是心相应,道是心相应耶?(自)然。(他)二触……乃至……二心是俱起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贪是不善,道是善耶?(自)然。(他)善不善、有罪无罪、劣胜、黑白之相对法[同时]现前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善不善、有罪无罪、劣胜、黑白之相对法[同时]现前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诸比丘!此四者极远而远,何等为四?诸比丘!天与地是第一之极远而远……乃至……因此,不善之人与善士之法者相隔。”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依此,不应言:“善不善……乃至……现前。”

(自)现前者断结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彼如是乃入定、净、清净、无垢、离染、柔软、堪任、安住,达不动之时,顾心于诸漏之尽智。”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依此,不应言:“现前者断结。”

(他)不应言:“现前者断结。”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如是知、如是见人之心是由欲漏而解脱……乃至……由无明漏而心解脱。”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依此,现前者断结。

第七章 入定者味乐论

今称入定者味乐论。此处,依止“圆具初禅而住,彼味乐之”等语,而入定者味乐[其禅],彼所言禅欲与禅有所缘,乃安达派之邪执。

(自)入定者味乐[其禅],以禅欲、禅为所缘耶?(他)然。(自)其禅是其禅之所缘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其禅是其禅之所缘耶?(他)然。(自)依其触而触其触,依其受而感受其受,依其想而想其想,依其思而思其思,依其心而思惟其心,依其寻而寻求其寻,依其伺而伺察其伺,依其喜而喜其喜,依其念而忆其念,依其慧而知其慧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禅欲是心相应,禅是心相应耶?(他)然。(自)二触……乃至……二心俱起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禅欲是不善,禅是善耶?(他)然。(自)善恶、有罪无罪、劣胜、黑白之相对法[同时]现前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善恶、有罪无罪、劣胜、黑白之相对法[同时]现前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极远而远,何等为四?诸比丘!天与地者第一之极远而远……乃至……因此,不善之人与善士之法相隔。”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不应言:“善恶……乃至……现前。”

(他)不应言:“入定者味乐[其禅],以禅欲、禅为所缘。”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离欲恶不善法,圆具初禅而住,彼味乐之,味乐而依彼生喜。寻伺寂定之故……乃至……圆具第二禅……乃至……第三禅……乃至……第四禅而住,彼味乐之,味乐而依彼生喜。”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是故,入定者味乐[其禅],以禅欲、禅为所缘。

第八章 不快贪论

今称不快贪论。此处,于“以如何受、乐、苦、非苦非乐受、彼欢、赞、贪着此受而住”之经,言依欢所见。[然而],依止所言“欢”之语而言“对苦受亦贪着之故有欢喜。故有不快贪”者,乃北道派之邪执。指彼等言“有不快贪耶?”是自论师。此处,言“不快贪”,即于不悦之苦受而希望“呜呼于我有”此!“然依邪执而肯定是他论师”。其余此处唯明义。

(自)有不快贪耶?(他)然。(自)有欢苦之有情,以如何于望苦、希、愿、求、探、于苦贪者而安住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有欢乐之有情,非如何之乐于望、希、愿、求、探、乐贪者而安住耶?(他)然。(自)若“有欢乐……乃至……而安住”,汝不应言:“有不快贪。”

(自)有不快贪耶?(他)然。(自)对苦受,贪随眠者附随;对乐受,恚随眠者附随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非对乐受,贪随眠者附随;非对苦受,恚随眠者附随耶?(他)然。(自)若“对乐受,贪随眠者附随,对苦受,恚随眠者附随”,汝不应言:“有不快贪。”

(他)不应言:“有不快贪。”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彼如是顺逆于入定,以如何之受,受乐、苦、非乐非苦。彼欢、赞、贪着此受而住。”。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是故,有不快贪。

第九章 法渴爱无记论

今称法渴爱无记论。此处,所言色渴爱……乃至……法渴爱,此等六渴爱中,最后之渴爱言法渴爱故,是故言“此为无记”,乃东山住部之邪执。

(自)法渴爱是无记耶?(他)然。(自)是异熟无记、作无记、色、涅槃、眼处……乃至……所触处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法渴爱是无记耶?(他)然。(自)色渴爱是无记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法渴爱是无记耶?(他)然。(自)声渴爱……乃至……香渴爱……乃至……味渴爱……乃至……触渴爱是无记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色渴爱是不善耶?(他)然。(自)法渴爱是不善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声渴爱……乃至……触渴爱是不善耶?(他)然。(自)法渴爱是不善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渴爱是无记耶?(他)然。(自)“渴爱是不善”非世尊所[言]耶?(他)然。(自)若“渴爱是不善”者为世尊言,汝不应言:“法渴爱是无记。”(自)法渴爱是无记耶?(他)然。(自)“贪爱是不善”为世尊所言,法渴爱非贪爱耶?(他)然。(自)若“贪爱是不善”为世尊所言,法渴爱是贪爱,汝不应言:“法渴爱是无记。”

(自)法渴爱是贪爱而无记耶?(他)然。(自)色渴爱是贪爱而无记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法渴爱是贪爱而无记耶?(他)然。(自)声渴爱……乃至……香渴爱……乃至……味渴爱……乃至……触渴爱是贪爱而无记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色渴爱是贪爱而不善耶?(他)然。(自)法渴爱是贪爱而不善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声渴爱……乃至……触渴爱是贪爱而不善耶?(他)然。(自)法渴爱是贪爱而不善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法渴爱是无记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如是之欲渴爱、有渴爱、无有渴爱者,是渴爱之再生,与喜贪俱行,欢彼此之处。”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不应言:“法渴爱是无记。”

(他)不应言:“法渴爱是无记。”耶?(自)然。(他)其非法之渴爱耶?(自)然。(他)若“其是法渴爱”,是故汝应言:“法渴爱是无记。”

第十章 法渴爱非苦集论

今称法渴爱非苦集论。此处,言“其是法之渴爱”故,不为苦集因,乃东山住部之邪执。

(自)法渴爱非苦集耶?(他)然。(自)色渴爱非苦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法渴爱非苦集耶?(他)然。(自)声渴爱……乃至……触渴爱非苦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色渴爱是苦集耶?(他)然。(自)法渴爱是苦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声渴爱……乃至……触渴爱是苦集耶?(他)然。(自)法渴爱是苦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法渴爱非苦集耶?(他)然。(自)“渴爱是苦集”非世尊所[言]耶?(他)然。(自)若“渴爱是苦集”为世尊所言,汝不应言:“法渴爱非苦集。”(自)法渴爱非苦集耶?(他)然。(自)“贪爱是苦集”为世尊所言,法渴爱非贪爱耶?(他)然。(自)若“贪爱是苦集”为世尊所言,法渴爱是贪爱,汝不应言:“法渴爱是苦集。”

(自)法渴爱是贪爱而不是苦集耶?(他)然。(自)色渴爱是贪爱而不是苦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法渴爱是贪爱而不是苦集耶?(他)然。(自)声渴爱……乃至……触渴爱是贪爱而非苦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色渴爱是贪爱而苦集耶?(他)然。(自)法渴爱是贪爱而苦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声渴爱……乃至……触渴爱是贪爱而苦集耶?(他)然。(自)法渴爱是贪爱而苦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法渴爱非苦集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如是之欲渴爱、有渴爱、无有渴爱,是渴爱之再生,与喜贪俱行,欢彼此之处。”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不应言:“法渴爱非苦集。”

(他)不应言:“法渴爱非苦集。”耶?(自)然。(他)其法非渴爱耶?(自)然。(他)若“其法是渴爱”,是故汝应言:“法渴爱非苦集。”

[摄颂曰]:

 劫住者得一劫住,劫住不可能得善心,

 计划无间业之补特伽罗得入正性决定,

 决定者入决定,有覆者断盖,现前者断结,

 入定者、不快贪、法渴爱是无记,法渴爱非苦集。

第十三品[终]

猜你喜欢
  卷第三十七·佚名
  卷第八十七·佚名
  三峰藏和尚语录卷第十五·三峰法藏
  诸法集要经卷第十·佚名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九·佚名
  卷第二十四·佚名
  无常品第三之馀·佚名
  彻悟禅师语录卷上·彻悟
  卷之一·佚名
  以真俗二谛破诸执见·印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下·佚名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六·佚名
  序·佚名
  卷第二十五·佚名
  菩提资粮论卷第六·龙树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九十八·王奕清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九十八目录【起一百三十二字至一百三十八字】瑞龙吟翁元龙刘基破阵乐【又一体】张先柳永大酺周邦彦赵以夫方千里杨泽民吴文英陈允平周密刘辰翁顔奎浪淘沙慢【又一体】周邦彦瑞龙吟【又一体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一·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三年十有二月辛巳朔起复直秘阁知岳州范寅敷罢以制置使王<王燮>言寅敷在任之日每遇贼至一味退避侥求起复至今未到故也壬午左文林郎玉山县丞张绚为左宣教郎寻除秘书省正字用刘大中荐也绚已见六月壬辰其

  • 第三十八回 信佛法反促寿征 迎藩王入承大统·蔡东藩

      却说张珪辞职甚力,泰定帝尚是未允,只命养病西山,并加封蔡国公,知经筵事,别刻蔡国公印作为特赐。不听良言,留他何用?张珪移居西山,过了残腊,复上疏乞归,乃蒙允准,解组归里,还我自由。未几复接朝旨,召他商议中书省事。珪不肯就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三十四·佚名

    嘉靖二十七年三月丙子朔 孝肃皇后忌辰遣玉田伯蒋荣祭 裕陵○巡按直隶御史陈九德言国家财赋仰给东南而苏松常镇四府居半但其土沃民浇飞诡百出管粮同知权轻不能镇压或持法稍严则豪猾大姓輙相与排根去之故奸弊滋长国赋不

  • 卷之一百六十二·佚名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春。正月。己亥朔。上诣堂子行礼还宫。拜神毕。率诸王贝勒、贝子、公及内大臣、大学士、侍卫等、诣皇太后宫行礼。御太和门王以下文武各官、外藩王、及使臣等上表朝贺。停止筵宴。  ○朝

  • 卷之二百七十八·佚名

    光绪十五年。己丑。十二月。壬申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安。至乙卯皆如之。外记注○谕内阁、本年浙江各府属。被水成灾。民情异常困苦。叠经颁帑拨款。广为赈抚。并谕令崧骏将应徵钱粮

  • ●绎史摭遗卷十三·温睿临

    吴郡李瑶子玉纂目录文学、儒行列传傅山应撝谦林时对黄宗羲顾炎武李容黄宗炎(弟宗会)于戏!当其残山剩水之局,不有志节之士以品行励人心、以文章维世道,则一线之源几于沦矣。夫啬庐、潜斋暨二曲者,皆诸生耳;其孤介绝俗,惟知以斯

  • 清波别志卷一·周煇

    宋 周煇 撰炎正中兴七十年由绍兴至绍熙四纪间内禅者三皆出于倦勤受授雍容有光付托中间奉册宝加上尊号及庆七十八十玉巵称慈极东朝寿恩覃宇内不一而足五册后再建储仪物炳焕髙视前古自宣仁以祖后保佑神孙功防十乱歴一

  • 卷一·朱轼

    钦定四库全书史传三编卷一大学士朱轼撰名儒传一汉田何田何字子庄齐淄川人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庇授江东馯臂子弓臂授燕周丑子家丑授东武孙虞子乘虞以授何当秦禁学易以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絶汉兴梁

  • 高昌传·欧阳修

    高昌,距京师西有四千多里。幅员横八百里,纵五百里,共有二十一城。王都在交河城,是汉时车师前王廷。田地城,是后汉戊己校尉的治地。有精兵万人。土地肥沃,稻、麦都一年两熟。有种草名叫白叠,取其花可织为布。习俗编发为辫髻垂

  • 卢象升传·张廷玉

    卢象升,字建斗,宜兴人。祖父卢立志,曾做过仪封知县。象升肤色白皙,人很瘦,胳膊上长着一根粗大的骨头,力气特别大。他考中天启二年(1622)榜进士,初任户部主事。经员外郎,之后升为大名知府。崇祯二年(1629),京师戒严,象升招募了一

  • 华高传·张廷玉

    华高,和州人。和俞通海等人率巢湖水师前来归附。从大军攻克太平,授予总管。又从大军破采石、方山的敌军,挥师下集庆、镇江,晋升为秦淮翼元帅。与邓愈攻战于广德,守兵严阵以待,华高派数骑兵挑战,敌兵坚壁不动。华高派兵猛烈攻

  • 卷一百二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万寿盛典初集卷一百二十歌颂六十【直省耆庶】万寿诗【七言律二首】布         衣【臣】顾景轼仙仗遥开出柳堤翠华来自凤城西九衢日色迎车驾十里风和傍马蹄到处花村都击壤及时绣陌正耕犂欢声雷动

  • 附錄·佚名

    諡冊文○諡冊文曰:維萬曆三十六年歲次戊申六月丙辰朔初四日己未,孤子嗣王臣諱,謹再拜稽首上言。竊以等百世之王,德莫盛於我后,節壹惠爲謚,禮宜擧乎舊章。痛日月之不居,贊天地其無路。恭惟,正倫立極盛德洪烈至誠大義格天熙運皇

  • 陰陽義第四十九·苏舆

      天地之常,一陰一陽。陽者天之德也,陰者天之刑也。跡陰陽終歲之行,以觀天之所親而任。成天之功,猶謂之空,空者之實也。故清溧之於歲也,若酸堿之於味也,僅有而已矣。聖人之治,亦從而然。天之少陰用於功,太陰用於空。人之少陰

  • 三、俱胝竖指·慧开

      俱胝和尚,凡有诘问,唯举一指。后有童子,因外人问,和尚说何法要。童子亦竖指头。胝闻,遂以刃断其指。童子负痛号哭而去。胝复召之。童子回首。胝却竖起指。童子忽然领悟。胝将顺世,谓众曰:吾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受用不尽。

  • 四如讲稿·黄仲元

    六卷。宋黄仲元撰。仲元字善甫,号四如,莆田(今属福建省)人。南宋度宗咸淳七年进士,授国子监主簿不就。宋亡,更名渊,字天叟,号韵乡老人,教授乡里以终,除此书外,还着有《经史辨疑》。《四如讲稿》又称《黄四如先生六经四书讲稿》

  • 八名普密陀罗尼经·佚名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佛为金刚手菩萨,说易成无损之咒。有异译者,谓之秘密八名陀罗尼经。佛告金刚手菩萨,有八名咒,受持之者,广大之威德易成,秘密之神用无损,故说八名咒。八名者神咒之八种德名也,一功德宝藏,二庄严象耳,三善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