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历代甲子考

按历代甲子,自鲁隐公元年己未以下,载籍皆可考据,无有异同。乃自隐公以上,其说不能归一。然准之历算,如武王克商,周公营洛,成王顾命,三者得其时日,则是非不难辨矣。故《授时》伐纣以至春秋,一从《汉志》。《汉志‧鲁世家》鲁公伯禽四十六年,考公四年,炀公六十年,幽公十四年,微〈《史记》作魏〉公五十年,厉公三十七年,献公五十年,愼公三十年,武公二年,懿公九年,伯御十一年,孝公二十七年,惠公四十六年,凡伯禽至惠公三百八十六年。伯禽以成王元年癸巳岁即位,至康王十六年戊寅薨。惠公以平王三年癸酉岁即位,至平王四十八年戊午薨。中间所历甲子,自第二十八而上赢三十一岁,自第三十三而下缩五岁。由成王上推,周公摄政七年,武王克殷后七年而崩,故伐纣之岁,断以为己卯也。而《史记‧鲁世家》,伯禽四十六年,考公四年,炀公六年,幽公十四年,魏公五十年,厉公三十七年,献公三十二年,愼公三十年,武公九年,懿公九年,伯御十一年,孝公二十七年,惠公四十六年,凡三百二十一年,较《汉志》差六十五年。以惠公末年戊午上推,戊午当平王四十八年,则伯禽元年在第二十八甲子下戊戌岁也。戊戌为成王元年,由成王上推,周公摄政七年,《封禅书》曰︰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崩在庚寅岁,故伐纣之年为戊子也。如此则销却一甲子,第二十八即第二十七矣。《竹书纪年》,成王丁酉岁即位,在位三十七年,康王二十六年,昭王十九年,穆王五十五年,共王十一年,懿王二十五年,孝王九年,夷王八年,厉王二十六年,宣王四十六年,幽王十一年,平王四十八年惠公卒,凡三百二十二年。与《史记‧鲁世家》先一年,以伐纣在庚寅,较《史记》后二年。此记事稍有参差,其甲子大略相同也。

黄石斋先生主张,《史记》以为武王克殷戊子岁。用《授时》四分校之,戊子岁周正月癸笷合朔,甲寅冬至。以某按之,又未必然。《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既戊午,师逾孟津,癸亥,陈于商郊,甲子昧爽,会于牧野。《泰誓》又曰:一月戊午,师渡孟津。《左氏外传》曰︰王以二月癸亥夜,陈未毕而雨。据石斋以癸卯为正月朔,则壬辰、癸巳为前月十九、二十日矣。《经》何以言一月也。癸卯朔,则癸亥为月内之二十一日矣,《外传》何以言二月也。信《汉志》不如信《史记》,信《史记》又不如信《经》文也。石斋又以月旁死魄在望后,生魄在望前,谓壬辰是十六日,非朔二日。夫《经》言壬辰是一月,又言戊午亦一月,壬辰与戊午,相距二十七日,若旁死魄在望后,是月宁复有戊午哉?又《武成》:厥四月哉生明,王来自商,至于丰,丁未祀于周庙,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既生魄,庶邦冢君,曁百工受命于周。观其序,生魄于生明之后,则生魄之为望后明矣。生魄既在望后,则死魄之为望前亦明矣。若以《授时》步戊子岁,距至元辛巳,二千三百三十三年,中积八十五万二千一百一十四日,八千五百二十四分。冬至甲子,《经》朔癸丑,与石斋所言无一合者,则武王伐纣之必非戊子也。当从班氏以己卯为准,而后春秋以上之时日,始可得耳。

第一甲子 黄帝元年。

第二甲子 黄帝六十一年。

第三甲子 少昊二十一年。

第四甲子 少昊八十一年。

第五甲子 颛顼五十七年。

第六甲子 帝喾二十九年。

第七甲子 帝尧二十一年。

第八甲子 帝舜九年。

第九甲子 夏禹八年。

第十甲子 仲康三年。

第十一甲子 寒浞十五年。

第十二甲子 帝槐四年。

第十三甲子 帝不降四年。

第十四甲子 帝扃五年。

第十五甲子 孔甲二十三年。

第十六甲子 桀二十二年。

第十七甲子 商太甲十七年。

第十八甲子 太庚十五年。

第十九甲子 太戊二十一年。

第二十甲子 仲丁六年。

第二十一甲子 祖辛十年。

第二十二甲子 祖丁二十九年。

第二十三甲子 盘庚二十五年。

第二十四甲子 武丁八年。

第二十五甲子 祖甲二年。

第二十六甲子 武乙二年。

第二十七甲子 纣十八年。

第二十八甲子 周康王二年。

第二十九甲子 昭王三十六年。

第三十甲子 穆王四十五年。

第三十一甲子 孝王十三年。

第三十二甲子 共和五年。

第三十三甲子 幽王五年。

第三十四甲子 桓王三年。

第三十五甲子 惠王二十年。

第三十六甲子 定王十年。

第三十七甲子 景王八年。

第三十八甲子 敬王四十三年。

第三十九甲子 威烈王九年。

第四十甲子 显王十二年。

第四十一甲子 郝王十八年。

第四十二甲子 秦始皇十年。

第四十三甲子 汉文帝三年。

第四十四甲子 武帝元狩六年。

第四十五甲子 宣帝元凤元年。

第四十六甲子 平帝元始四年。

第四十七甲子 明帝永平七年。

第四十八甲子 安帝延光三年。

第四十九甲子 灵帝中平元年。

第五十甲子 蜀后主延熙七年。

第五十一甲子 晋惠帝永兴元年。

第五十二甲子 哀帝兴宁二年。

第五十三甲子 宋文帝元嘉元年。

第五十四甲子 齐武帝永明二年。

第五十五甲子 梁武帝大同十年。

第五十六甲子 隋文帝仁寿四年。

第五十七甲子 唐高宗麟德元年。

第五十八甲子 玄宗开元十二年。

第五十九甲子 德宗兴元元年。

第六十甲子 武宗会昌四年。

第六十一甲子 昭宗天祐元年。

第六十二甲子 宋太祖乾德二年。

第六十三甲子 仁宗天圣二年。

第六十四甲子 神宗元丰七年。

第六十五甲子 高宗绍兴十四年。

第六十六甲子 宁宗嘉泰四年。

第六十七甲子 理宗景定五年。〈《授时》以元至元十七年庚辰岁冬至为历元,若上考自历元,至此甲子积一十七年。〉

第六十八甲子 元泰定元年。〈下验自历元,至此甲子积四十四年。〉

第六十九甲子 明洪武十七年。

第七十甲子 正统九年。

第七十一甲子 弘治十七年。

第七十二甲子 嘉靖四十三年。

第七十三甲子 天启四年。

猜你喜欢
  列传第四十三 游明根 刘芳·魏收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八·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李心传
  仁宗皇帝实录(卷十五)·杨士奇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四十二·佚名
  卷之五百三十四·佚名
  卷之一百十七·佚名
  三四七 军机大臣奏进呈江西陕西解来应毁书籍片·佚名
  史记集解卷十五·裴骃
  宋讷传·张廷玉
  汉纪四十四 孝顺皇帝下阳嘉三年(甲戌、134)·司马光
  卷二百七十四·佚名
  卷三十八·佚名
  秦献记原文·章太炎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折·佚名

    (驾同刘皇后引内官采女上,诗云)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一事,回首忆关雎。寡人御极以来,幸喜四海升平,八方宁靖。因乏嗣子,每切忧心。虽尝听史官之奏陈,也曾广后宫之御幸,终是宜男未效,继体无人,教寡人如何不烦恼也。(刘

  • 第四折·秦简夫

    (范学士上,云)高鸟相良木而栖,贤臣择明主而佐。小官范逵,离了丹阳县,领着陶侃来到京师。小官见了圣上,辩陶侃母亲教子有法,甘守孤贫。母为贤母,子为孝子,将剪发事,奏知圣人,就加陶侃为头名状元;就着小官直至丹阳,将陶侃母亲赐赏加

  • 谷响集卷一·善住

    元 释善住 撰五言律诗石湖楞伽寺寺占石湖上地幽人境清树影扫不去苔痕踏又生日午鼓钟寂年深台殿倾览胜偶来此但闻春鸟鸣晨兴瓦沟霜欲满残月已沈西一枕浮生梦数声邻哄鸡江桥船未发水驿马频嘶东旭光芒动尘埃处处迷莫行

  • 卷一百 晉紀二十二·司马光

      起旃蒙單閼,盡屠維協洽,凡五年。   穆皇帝永和十一年(乙卯、三五五年)   春,正月,故仇池公楊毅弟宋奴使其姑子梁式王刺殺楊初;初子國誅式王及宋奴,自立為仇池公。桓溫表國為鎮北將軍、秦州刺史。   二月,秦大蝗,百草

  • 第七十二回 莽男子闯入深宫 贤法司力翻成案·蔡东藩

      却说高拱入朝听旨,跪伏之下,几乎不能起身。看官!你道这旨中如何说法,由小子录述如下:  皇后皇贵妃皇帝旨曰:“告尔内阁五府六部诸臣!大行皇帝宾天先一日,召内阁三臣至御榻前,同我母子三人,亲受遗嘱曰:‘东宫年少,赖尔辅导

  •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八·杨士奇

    宣德三年十一月己酉朔行在钦天监进宣德四年大统历 上御正朝受之给赐诸王文武群臣颁行天下○朝鲜国王李祹遣陪臣李恪等奉笺及方物贺 皇太子千秋节○庚戌授皇妹庆都公主册命彭城卫指挥焦毅弟敬驸马都尉赐之诰命○辛亥赐

  • 卷之一千三百七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靖海志卷三·彭孙贻

    海盐彭孙贻羿仁氏著己亥(顺治十六年)正月,成功驻沙关。二月,成功到磐石卫。三月,成功催各提镇限本月二十五日到磐石(卫)听令。四月二十八日,成功率将士齐到定关。二十九日,入宁波港。五月初一日,成功抽兵下船。初四日,至舟山烈港

  • 羊侃传·李延寿

    羊侃,字祖忻,是泰山梁父人。父亲为羊祉,《北史》中有传。羊侃从小长得很魁伟,身高七尺六寸,特别喜爱文史。不到二十岁他就跟随父亲在梁州立有战功,初次出任尚书郎,以气力而闻名。魏帝曾经对他说:“郎官们都说你是老虎,莫非是披

  • 沈亻全期传·刘昫

    沈亻全期,相州内黄人。考取进士。武后长安年间(701~704),升任通事舍人,参与编撰大类书《三教珠英》。沈亻全期善于写作诗文,尤其长于做五七言诗歌,与宋之问齐名,当时人称为“沈宋”。后转任考功员外郎,因犯贪赃罪流放岭南。神

  • 周汉卿传·张廷玉

    周汉卿,浙江松阳人,医生,内外科均治,其针疗尤为神奇。同乡蒋仲良左目为马所踢,眼珠突出如桃,其他医生都说眼神经已损坏,不可治。汉卿给他用神膏封贴,三日恢复如故。华州陈明远失明十年,汉卿诊视,认为可以针疗,把眼皮翻过来,刮去眼

  • 卷一百四·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四 朱批尚潆奏摺 广东潮州总兵官【臣】尚潆谨 奏为覆 旨事窃【臣】蒙 皇上命【臣】口传 谕旨与总督杨琳当即 陛辞星夜南行於九月十五日

  • 称佛名号·佚名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今为未来众生演利益事,于生死中,得大利益,唯愿世尊听我说之。  佛告地藏菩萨:汝今欲兴慈悲,救拔一切罪苦六道众生,演不思议事,今正是时,唯当速说。吾即涅槃,使汝早毕是愿,吾亦无忧现在未来

  • 观心论疏卷第一·灌顶

    隋天台沙门灌顶撰然论有序正流通。从初问佛经无量下去。至四月一岁有三纸半。论文并是序分。从问观自生心云何四不说下去。至寂然无言说有三十六行偈。是正说。从今约观一念下去。有十行三字。是流通分。就初序分为二

  • 还源篇·石泰

    内丹学著作。宋代石泰撰。本书遵循祖师张伯端金丹内练学说,强调 “还源返本,与道合真”(《还源篇阐微》)。全篇以九九之数八十一章五言绝句,逐一论述丹基、采取、交结、烹炼、沐浴以及分胎、温养、丹成之大意,反复告

  • 道德真经集义·危大有

    十卷。明危大有(生卒年不详)撰。危大有,字道纪,盱江人。撰有《道德真经集义》十卷。此书成于洪武丁卯年(1387)。卷首有嗣四十三代天师三洞弟子张宇初《道德真经序》,阐述危大有撰此书之原由及志向。其次为危大有《道德真

  • 上清天枢院回车毕道正法·佚名

    《茅山志》卷9著录《上清回车毕道箓》,当与此法有关。此法当出自宋元间。述以符咒印驱鬼、治病、勘灶诸法。

  • 武当七女·还珠楼主

    被誉为“现代武侠小说之王”的还珠楼主创作,是民国时期的经典武侠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