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衍传
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父亲杜遂良,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杜衍束发苦志厉操,尤其酷爱读书。考中进士甲科,补扬州观察推官,改任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平遥县。朝廷使者推荐他,任晋州通判。
诏令推举品质优良的官吏,杜衍被提升为乾州知州。陈尧咨安抚陕西,朝廷诏令藩府赐宴,陈尧咨到乾州,由于杜衍有才能,特地赐宴,于是将杜衍调任凤翔府知府。到罢官回乡,二州的老百姓将杜衍阻拦在州境上,说:“为什么要调走我们贤明的太守呢?”以太常博士提点河东路刑狱,升任尚书祠部员外郎。巡视潞州,澄清冤案,知州王曙因此写了《辨狱记》。高继升任石州知州,有人报告说高继升勾结外族策划变乱,将其逮捕捉拿,久不判决,杜衍辨明这是一起冤案,于是将诬告者治罪。宁化军守将将人审讯定为死罪,案情不实,杜衍反复核实加以改正。守将不伏罪,上诉朝廷,诏令刑狱复审,果然罪不当死。移任京西路,又调任扬州知州。有司上奏杜衍辨别冤狱依法当受赏赐,升职刑部。章献太后派遣使者安抚淮南,使者回京,还没有说其他话,就问杜衍是否安康,使者将杜衍的治理情况向太后做了汇报。太后感叹说“:我知道很久了。”
调任河东转运副使、陕西转运使。奉召任三司户部副使,提升为天章阁待制、知江陵府。未到任,恰遇河北军费缺乏,转为都转运使,升为工部侍郎,不向老百姓征收赋税而军费充足。回京,任枢密直学士,求出京补外,以右谏议大夫知天雄军。
开初,杜衍为政严谨细密,不用严刑来督责官吏,但官吏和百姓也畏惧他的清廉严整。仁宗特地召他为御史中丞。杜衍上奏说“:中书、枢密,是古代所说的三事大臣,也就是所谓坐而论道之人。如果只逢双日进对前殿,又凭什么来全知天下之事呢?应不断地召见他们,赐坐便殿,来敬献可否之议,其他,就不必亲自烦劳陛下了。”又议论常平法说“:年成有好有坏,因而谷价有高有低,官府用法律来平抑价格,那么老百姓能获利。如今富商大贾,乘粮价低时收取,发生旱涝灾荒时,则进行囤积而不发放,希望价格不断上涨,来获取丰厚之利,这样老百姓就会感到生活困难。请求根据州郡的远近,户口的多少,严格赏罚,督促官吏,按时收放不要误时,价格要适宜。官府买进的粮食不充足,则禁止争相买粮来谋求暴利;买完粮食将它们进行储藏,则要考察有的以供应军队为名谋取暴利。州郡缺少母钱,希望拿出官府的钱物救济它们。否则劝课之官,即使到其家每天觐见,对事情又有什么益处呢。”
兼任吏部流内铨主管。选补条律繁多冗长,主判官不能全部阅览,官吏多接受贿赂,在支出和征收上钻法律的空子。杜衍接任后,立即颁发给属史们函铨法,并问说“:全部都知道了吗?”回答说“:都知道。”杜衍尽力阅览,将本末典折全部了解清楚了。第二天,命令其他官吏不要升堂,各自在本署听取行文书,选举之事全部由自己决定,这样官吏就不能谋取奸利。过了数日,声闻惊动京师。改任知审官院,裁决取断就像主管官吏选举时一样。升任尚书工部侍郎、知永兴军。当地有位百姓白天失去了他的妻子,杜衍为了捕捉杀人贼采用了一定的谋略,立即捕捉了杀人贼,将埋葬的尸体发掘出来,还获得了贼杀死其他妇人的两具尸体,秦人大为震惊。调任并州。赵元昊叛乱,因为太原为战略要地,加封龙图阁学士。
宝元二年(1039),升任刑部侍郎,复知永兴军。这时朝廷正大举用兵,老百姓对征发兵役感到痛苦,官吏因此为奸。杜衍分别处置进行策划,根据道路的远近,给予充裕的集合时间,让老百姓依次服役,与其他各州的费用相比,要节省一半的费用。回到京师,暂代开封府知府,在其任职附近的人久闻了杜衍的名声,都不敢私自请托。授职同知枢密院事,改任枢密副使。夏竦上奏攻守策,宰相打算采用出兵。杜衍说:“偶然成功,不是万全之计。”争议了很长时间,请求罢免未获允许,被仁宗亲自赐予诏书以资劝勉鼓励。任河东宣抚使,授职吏部侍郎、枢密使。每次逢到朝内降恩,杜衍都放置起来不执行,共积累诏旨至十封,便献纳在仁宗面前。谏官欧阳修入朝进对,仁宗说:“外人都知道杜衍将朝内降恩旨退还吗?凡是有求于朕的人,每次都以杜衍不同意而告知于求者从而停止的,比杜衍所封还的降恩诏书要多得多。”
契丹与赵元昊在黄河外交战,参知政事范仲淹宣抚河东,想自己率兵出战。杜衍说“:二国正在交战,势力正盛,我们不可轻易出兵。”范仲淹在仁宗面前与杜衍争议,并诋毁杜衍,言辞十分尖刻急迫。范仲淹曾经以父行服侍杜衍,杜衍不因此而忌恨他。契丹女婿刘三嘏为逃避罪行前来归顺,辅臣们议论要丰厚地安置他,来追问契丹的秘密军事。谏官欧阳修也请求留住刘三嘏,仁宗以此来问杜衍。杜衍说:“我国提倡忠信,如果自己违背誓约,接纳叛逃之人,那么我们就不理直气壮了。而且刘三嘏是契丹的近亲,而逃跑前来归顺,这样谋身,还能与他计谋国事吗?接纳他有什么益处,还不如将他归还契丹。”于是将刘三嘏归还契丹。授职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
杜衍喜欢推荐贤士,阻止佞幸之徒,因此小人多不高兴。他的女婿苏舜钦,少年时就能写文章,论议有些冒犯权贵,监进奏院,按照以前的惯例,祭祠神庙时要使用伎乐来使宾客得到娱乐。集贤校理王益柔被杜衍推荐,有人说王益柔曾经戏作《傲歌》,御史将王益柔、杜衍一一上奏弹劾,想以此使杜衍感到危难。谏官孙甫说:“丁度因上奏问对求以大用,请求以此任用官吏。”丁度知道孙甫上奏有误,极力请求置对。杜衍由于孙甫刚奉诏出使契丹,扣留了孙甫的上奏,丁度因此对杜衍十分怀恨。到杜衍罢职,丁度起草诏书制令指责杜衍结纳朋党。这时范仲淹、富弼想重新治理国事,与执政者不和,范仲淹、富弼已离京任宣抚使,上奏者附会执政者,更加攻击二人的过失。仁宗打算罢免范仲淹、富弼,杜衍独自相助,但杜衍平日的议论,实际上并不是结纳朋党。以尚书左丞离开京师任兖州知州。庆历七年(1047),杜衍刚刚七十岁,上奏请求归还官印,于是以太子少师致仕。
杜衍任宰相,贾昌朝不高兴,有人说以前的宰相一旦上章,得以三少致仕,都不是过去的成例,这是由于贾昌朝压抑他。皇..元年(1049),特地升任太子太保,奉召陪祀明堂,诏令应天府敦促派遣杜衍上道,都亭驿站设置帐具几仗等待他,杜衍声称有病极力辞谢。任太子太傅,赐予他的儿子同进士出身,又任太子太师。知制诰王洙拜谒告归应天府,朝廷下诏抚问,封为祁国公。
杜衍清廉正直不积聚私产,退职后,寄寓南都共十年,房屋简陋狭小,只有数十楹,居住好像宽余。出入随从的人约十来人,戴乌帽、穿皂绨袍、系革带。有人规劝杜衍穿居士服,杜衍说:“年老谢职,还可以盗用高士之名吗?”善于写诗,正书、行、草都有章法。病重,仁宗派遣宦官赐药,带着太医前去看望,没有来得及,去世,终年八十岁。追赠司徒兼侍中,谥号“正献”。告诫他的儿子努力忠孝,用一枕一席来进行装殓,用小的墓穴低矮的坟冢来安葬。曾自作遗疏“:不要由于长久平安而忽略边防,不要因为已经富裕就轻视财产的节用,应当尽早地树立皇太子,来安定人心。”言语中没有谈到私事。
猜你喜欢 志第七 礼仪七·魏徵 逸文·钱俨 东都事略卷一百八·王称 第二回 起义师入京讨逆 迎御驾报绩增封·蔡东藩 第十九回 姑妇临朝生暗衅 弟兄佐命立奇功·蔡东藩 第八十四回 王化贞失守广宁堡 朱燮元巧击吕公车·蔡东藩 大事记续编卷七十六·王祎 卷之一千四百八十一·佚名 二·王元稚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纪昀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九十七·纪昀 被掳纪略·赵雨村 郦希成、张清志传·宋濂 赵孟兆页传·宋濂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