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阿含经卷第十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习相应品第五(有十六经)(初一日诵)

何义.不思.念.惭二戒敬各二.及本际

二食.尽智.说涅槃弥醯.即为比丘说

(四二)中阿含习相应品何义经第一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难则于晡时从燕坐起。往诣佛所。稽首礼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持戒为何义。

世尊答曰。阿难。持戒者。令不悔义。阿难。若有持戒者。便得不悔。

复问。世尊。不悔为何义。

世尊答曰。阿难。不悔者。令欢悦义。阿难。若有不悔者。便得欢悦。

复问世尊。欢悦为何义。

世尊答曰。阿难。欢悦者。令喜义。阿难。若有欢悦者。便得喜。

复问。世尊。喜为何义。

世尊答曰。阿难。喜者。令止义。阿难。若有喜者。便得止身。

复问。世尊。止为何义。

世尊答曰。阿难。止者。令乐义。阿难。若有止者。便得觉乐。

复问。世尊。乐为何义。

世尊答曰。阿难。乐者。令定义。阿难。若有乐者。便得定心。

复问。世尊。定为何义。

世尊答曰。阿难。定者。令见如实.知如真义。阿难。若有定者。便得见如实.知如真。

复问。世尊。见如实.知如真为何义。

世尊答曰。阿难。见如实.知如真者。令厌义。阿难。若有见如实.知如真者。便得厌。

复问。世尊。厌为何义。

世尊答曰。阿难。厌者。令无欲义。阿难。若有厌者。便得无欲。

复问。世尊。无欲为何义。

世尊答曰。阿难。无欲者。令解脱义。阿难。若有无欲者。便得解脱一切淫.怒.痴。是为。阿难。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乐。因乐便得定。阿难。多闻圣弟子因定便得见如实.知如真。因见如实.知如真。便得厌。因厌便得无欲。因无欲便得解脱。因解脱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阿难。是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第一。谓度此岸。得至彼岸。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何义经第一竟(五百二十九字)。

(四三)中阿含习相应品不思经第二(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曰。阿难。持戒者不应思。令我不悔。阿难。但法自然。持戒者便得不悔。阿难。有不悔者不应思。令我欢悦。阿难。但法自然。有不悔者便得欢悦。阿难。有欢悦者不应思。令我喜。阿难。但法自然。有欢悦者便得喜。阿难。有喜者不应思。令我止。阿难。但法自然。有喜者便得止身。

阿难。有止者不应思。令我乐。阿难。但法自然。有止者便得觉乐。阿难。有乐者不应思。令我定。阿难。但法自然。有乐者便得定心。阿难。有定者不应思。令我见如实.知如真。阿难。但法自然。有定者便得见如实.知如真。阿难。有见如实.知如真者不应思。令我厌。阿难。但法自然。有见如实.知如真者便得厌。阿难。有厌者不应思。令我无欲。阿难。但法自然。有厌者便得无欲。阿难。有无欲者不应思。令我解脱。阿难。但法自然。有无欲者便得解脱一切淫.怒.痴。

阿难。是为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乐。因乐便得定心。阿难。多闻圣弟子有定心者便见如实.知如真。因见如实.知如真便得厌。因厌便得无欲。因无欲便得解脱。因解脱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阿难。是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第一。谓度此岸。得至彼岸。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不思经第二竟(四百五十字)。

(四四)中阿含习相应品念经第三(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多忘无正智。便害正念正智。若无正念正智。便害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无解脱。便害涅槃。若比丘不多忘有正智。便习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习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涅槃。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念经第三竟(一百五十一字)。

(四五)中阿含习相应品惭愧经第四(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无惭无愧。便害爱恭敬。若无爱恭敬。便害其信。若无其信。便害正思惟。若无正思惟。便害正念正智。若无正念正智。便害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无解脱。便害涅槃。若比丘有惭有愧。便习爱恭敬。若有爱恭敬。便习其信。若有其信。便习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习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习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涅槃。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惭愧经第四竟(二百四字)。

(四六)中阿含习相应品惭愧经第五(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若比丘无惭无愧。便害爱恭敬。若无爱恭敬。便害其信。若无其信。便害正思惟。若无正思惟。便害正念正智。若无正念正智。便害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无解脱。便害涅槃。诸贤。犹如有树。若害外皮。则内皮不成。内皮不成。则茎.干.心.节.枝.叶.华.实皆不得成。诸贤。当知比丘亦复如是。若无惭无愧。便害爱恭敬。若无爱恭敬。便害其信。若无其信。便害正思惟。若无正思惟。便害正念正智。若无正念正智。便害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无解脱。便害涅槃。

诸贤。若比丘有惭有愧。便习爱恭敬。若有爱恭敬。便习其信。若有其信。便习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习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习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涅槃。诸贤。犹如有树。不害外皮。则内皮得成。内皮得成。则茎.干.心.节.枝.叶.华.实皆得成就。诸贤。当知比丘亦复如是。若有惭有愧。便习爱恭敬。若有爱恭敬。便习其信。若有其信。便习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习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习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涅槃。

尊者舍梨子所说如是。彼诸比丘闻尊者舍梨子所说。欢喜奉行。

惭愧经第五竟(四百六十二字)。

(四七)中阿含习相应品戒经第六(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犯戒。便害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无解脱。便害涅槃。若比丘持戒。便习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涅槃。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戒经第六竟(一百一十字)。

(四八)中阿含习相应品戒经第七(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若比丘犯戒。便害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无解脱。便害涅槃。诸贤。犹如有树。若害根者。则茎.干.心.节.枝.叶.华.实皆不得成。诸贤。当知比丘亦复如是。若有犯戒。便害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无解脱。便害涅槃。

诸贤。若比丘持戒。便习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涅槃。诸贤。犹如有树。若不害根者。则茎.干.心.节.枝.叶.华.实皆得成就。诸贤。当知比丘亦复如是。若有持戒。便习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涅槃。

尊者舍梨子所说如是。彼诸比丘闻尊者舍梨子所说。欢喜奉行。

戒经第七竟(三百九字)。

(四九)中阿含习相应品恭敬经第八(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比丘当行恭敬及善观。敬重诸梵行人。若比丘不行恭敬.不善观.不敬重诸梵行已。具威仪法者。必无是处。不具威仪法已。具学法者。必无是处。不具学法已。具戒身者。必无是处。不具戒身已。具定身者。必无是处。不具定身已。具慧身者。必无是处。不具慧身已。具解脱身者。必无是处。不具解脱身已。具解脱知见身者。必无是处。不具解脱知见身已。具涅槃者。必无是处。

若比丘行恭敬及善观。敬重诸梵行已。具威仪法者。必有是处。具威仪法已。具学法者。必有是处。具学法已。具戒身者。必有是处。具戒身已。具定身者。必有是处。具定身已。具慧身者。必有是处。具慧身已。具解脱身者。必有是处。具解脱身已。具解脱知见身者。必有是处。具解脱知见身已。具涅槃者。必有是处。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恭敬经第八竟(三百字)。

(五○)中阿含习相应品恭敬经第九(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比丘当行恭敬及善观。敬重诸梵行人。若比丘不行恭敬.不善观.不敬重诸梵行已。具威仪法者。必无是处。不具威仪法已。具学法者。必无是处。不具学法已。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不具解脱已。具涅槃者。必无是处。

若比丘行恭敬及善观。敬重诸梵行已。具威仪法者。必有是处。具威仪法已。具学法者。必有是处。具学法已。具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具解脱已。具涅槃者。必有是处。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恭敬经第九竟(二百一十七字)。

(五一)中阿含习相应品本际经第十(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爱者。其本际不可知。本无有爱。然今生有爱。便可得知。所因有爱。有爱者。则有习。非无习。何谓有爱习。答曰。无明为习。无明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无明习。答曰。五盖为习。五盖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五盖习。答曰。三恶行为习。三恶行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三恶行习。答曰。不护诸根为习。

不护诸根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不护诸根习。答曰。不正念.不正智为习。不正念.不正智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不正念.不正智习。答曰。不正思惟为习。不正思惟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不正思惟习。答曰。不信为习。不信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不信习。答曰。闻恶法为习。闻恶法亦有习。非无习。何谓闻恶法习。答曰。亲近恶知识为习。亲近恶知识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亲近恶知识习。答曰。恶人为习。

是为具恶人已。便具亲近恶知识。具亲近恶知识已。便具闻恶法。具闻恶法已。便具生不信。具生不信已。便具不正思惟。具不正思惟已。便具不正念.不正智。具不正念.不正智已。便具不护诸根。具不护诸根已。便具三恶行。具三恶行已。便具五盖。具五盖已。便具无明。具无明已。便具有爱。如是此有爱展转具成。

明.解脱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明.解脱习。答曰。七觉支为习。七觉支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七觉支习。答曰。四念处为习。四念处亦有习。非无习。何谓四念处习。答曰。三妙行为习。三妙行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三妙行习。答曰。护诸根为习。

护诸根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护诸根习。答曰。正念.正智为习。正念.正智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正念.正智习。答曰。正思惟为习。正思惟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正思惟习。答曰。信为习。信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信习。答曰。闻善法为习。闻善法亦有习。非无习。何谓闻善法习。答曰。亲近善知识为习。亲近善知识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亲近善知识习。答曰。善人为习。

是为具善人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本际经第十竟(七百五十四字)。

(五二)中阿含习相应品食经第十一(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爱者。其本际不可知。本无有爱。然今生有爱。便可得知。所因有爱。有爱者。则有食。非无食。何谓有爱食。答曰。无明为食。无明亦有食。非无食。何谓无明食。答曰。五盖为食。五盖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五盖食。答曰。三恶行为食。三恶行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三恶行食。答曰。不护诸根为食。

不护诸根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不护诸根食。答曰。不正念.不正智为食。不正念.不正智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不正念.不正智食。答曰。不正思惟为食。不正思惟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不正思惟食。答曰。不信为食。不信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不信食。答曰。闻恶法为食。闻恶法亦有食。非无食。何谓闻恶法食。答曰。亲近恶知识为食。亲近恶知识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亲近恶知识食。答曰。恶人为食。

是为具恶人已。便具亲近恶知识。具亲近恶知识已。便具闻恶法。具闻恶法已。便具生不信。具生不信已。便具不正思惟。具不正思惟已。便具不正念.不正智。具不正念.不正智已。便具不护诸根。具不护诸根已。便具三恶行。具三恶行已。便具五盖。具五盖已。便具无明。具无明已。便具有爱。如是此有爱展转具成。

大海亦有食。非无食。何谓大海食。答曰。大河为食。大河亦有食。非无食。何谓大河食。答曰。小河为食。小河亦有食。非无食。何谓小河食。答曰。大川为食。大川亦有食。非无食。何谓大川食。答曰。小川为食。小川亦有食。非无食。何谓小川食。答曰。山岩溪涧.平泽为食。山岩溪涧.平泽亦有食。非无食。何谓山岩溪涧.平泽食。答曰。雨为食。有时大雨。大雨已。则山岩溪涧.平泽水满。山岩溪涧.平泽水满已。则小川满。小川满已。则大川满。大川满已。则小河满。小河满已。则大河满。大河满已。则大海满。如是彼大海展转成满。如是有爱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有爱食。答曰。无明为食。无明亦有食。非无食。何谓无明食。答曰。五盖为食。五盖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五盖食。答曰。三恶行为食。三恶行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三恶行食。答曰。不护诸根为食。不护诸根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不护诸根食。答曰。不正念.不正智为食。不正念.不正智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不正念.不正智食。答曰。不正思惟为食。不正思惟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不正思惟食。答曰。不信为食。不信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不信食。答曰。闻恶法为食。闻恶法亦有食。非无食。何谓闻恶法食。答曰。亲近恶知识为食。亲近恶知识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亲近恶知识食。答曰。恶人为食。

是为具恶人已。便具亲近恶知识。具亲近恶知识已。便具闻恶法。具闻恶法已。便具生不信。具生不信已。便具不正思惟。具不正思惟已。便具不正念.不正智。具不正念.不正智已。便具不护诸根。具不护诸根已。便具三恶行。具三恶行已。便具五盖。具五盖已。便具无明。具无明已。便具有爱。如是此有爱展转具成。

明.解脱亦有食。非无食。何谓明.解脱食。答曰。七觉支为食。七觉支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七觉支食。答曰。四念处为食。四念处亦有食。非无食。何谓四念处食。答曰。三妙行为食。三妙行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三妙行食。答曰。护诸根为食。护诸根亦有食。非无食。何谓护诸根食。答曰。正念.正智为食。正念.正智亦有食。非无食。何谓正念.正智食。答曰。正思惟为食。正思惟亦有食。非无食。何谓正思惟食。答曰。信为食。信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信食。答曰。闻善法为食。闻善法亦有食。非无食。何谓闻善法食。答曰。亲近善知识为食。亲近善知识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亲近善知识食。答曰。善人为食。

是为具善人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

大海亦有食。非无食。何谓大海食。答曰。大河为食。大河亦有食。非无食。何谓大河食。答曰。小河为食。小河亦有食。非无食。何谓小河食。答曰。大川为食。大川亦有食。非无食。何谓大川食。答曰。小川为食。小川亦有食。非无食。何谓小川食。答曰。山岩溪涧.平泽为食。山岩溪涧.平泽亦有食。非无食。何谓山岩溪涧.平泽食。答曰。雨为食。有时大雨。大雨已。则山岩溪涧.平泽水满。山岩溪涧.平泽水满已。则小川满。小川满已。则大川满。大川满已。则小河满。小河满已。则大河满。大河满已。则大海满。如是彼大海展转成满。

如是明.解脱亦有食。非无食。何谓明.解脱食。答曰。七觉支为食。七觉支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七觉支食。答曰。四念处为食。四念处亦有食。非无食。何谓四念处食。答曰。三妙行为食。三妙行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三妙行食。答曰。护诸根为食。护诸根亦有食。非无食。何谓护诸根食。答曰。正念.正智为食。正念.正智亦有食。非无食。何谓正念.正智食。答曰。正思惟为食。正思惟亦有食。非无食。何谓正思惟食。答曰。信为食。信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信食。答曰。闻善法为食。闻善法亦有食。非无食。何谓闻善法食。答曰。亲近善知识为食。亲近善知识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亲近善知识食。答曰。善人为食。

是为具善人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食经第十一竟(一千八百三十三字)。

(五三)中阿含习相应品食经第十二(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爱者。其本际不可知。本无有爱。然今生有爱。便可得知。所因有爱。有爱者。则有食。非无食。何谓有爱食。答曰。无明为食。无明亦有食。非无食。何谓无明食。答曰。五盖为食。五盖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五盖食。答曰。三恶行为食。三恶行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三恶行食。答曰。不护诸根为食。不护诸根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不护诸根食。答曰。不正念.不正智为食。

不正念.不正智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不正念.不正智食。答曰。不正思惟为食。不正思惟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不正思惟食。答曰。不信为食。不信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不信食。答曰。闻恶法为食。闻恶法亦有食。非无食。何谓闻恶法食。答曰。亲近恶知识为食。亲近恶知识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亲近恶知识食。答曰。恶人为食。

大海亦有食。非无食。何谓大海食。答曰。雨为食。有时大雨。大雨已则山岩溪涧.平泽水满。山岩溪涧.平泽水满已。则小川满。小川满已。则大川满。大川满已。则小河满。小河满已。则大河满。大河满已。则大海满。如是彼大海展转成满。

如是具恶人已。便具亲近恶知识。具亲近恶知识已。便具闻恶法。具闻恶法已。便具生不信。具生不信已。便具不正思惟。具不正思惟已。便具不正念.不正智。具不正念.不正智已。便具不护诸根。具不护诸根已。便具三恶行。具三恶行已。便具五盖。具五盖已。便具无明。具无明已。便具有爱。如是此有爱展转具成。

明.解脱亦有食。非无食。何谓明.解脱食。答曰。七觉支为食。七觉支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七觉支食。答曰。四念处为食。四念处亦有食。非无食。何谓四念处食。答曰。三妙行为食。三妙行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三妙行食。答曰。护诸根为食。护诸根亦有食。非无食。何谓护诸根食。答曰。正念.正智为食。

正念.正智亦有食。非无食。何谓正念.正智食。答曰。正思惟为食。正思惟亦有食。非无食。何谓正思惟食。答曰。信为食。信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信食。答曰。闻善法为食。闻善法亦有食。非无食。何谓闻善法食。答曰。亲近善知识为食。亲近善知识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亲近善知识食。答曰。善人为食。

大海亦有食。非无食。何谓大海食。答曰。雨为食。有时大雨。大雨已。则山岩溪涧.平泽水满。山岩溪涧.平泽水满已。则小川满。小川满已。则大川满。大川满已。则小河满。小河满已。则大河满。大河满已。则大海满。如是彼大海展转成满。

如是善人具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食经第十二竟(九百三十字)。

(五四)中阿含习相应品尽智经第十三(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拘楼瘦。在剑摩瑟昙拘楼都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知有见者。便得漏尽。非不知。非不见。云何知见便得漏尽。谓知见苦如真。便得漏尽。知见苦习.知见苦灭.知见苦灭道如真。便得漏尽。尽智有习。非无习。何谓尽智习。答曰。解脱为习。解脱亦有习。非无习。何谓解脱习。答曰。无欲为习。无欲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无欲习。答曰。厌为习。厌亦有习。非无习。何谓厌习。答曰。见如实.知如真为习。见如实.知如真亦有习。非无习。何谓见如实.知如真习。答曰。定为习。定亦有习。非无习。何谓定习。答曰。乐为习。乐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乐习。答曰。止为习。止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止习。答曰。喜为习。喜亦有习。非无习。何谓喜习。答曰。欢悦为习。欢悦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欢悦习。答曰。不悔为习。

不悔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不悔习。答曰。护戒为习。护戒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护戒习。答曰。护诸根为习。护诸根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护诸根习。答曰。正念.正智为习。正念.正智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正念.正智习。答曰。正思惟为习。正思惟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正思惟习。答曰。信为习。信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信习。答曰。观法忍为习。观法忍亦有习。非无习。何谓观法忍习。答曰。玩诵法为习。玩诵法亦有习。非无习。何谓玩诵法习。答曰。受持法为习。受持法亦有习。非无习。何谓受持法习。答曰。观法义为习。观法义亦有习。非无习。何谓观法义习。答曰。耳界为习。耳界亦有习。非无习。何谓耳界习。答曰。闻善法为习。闻善法亦有习。非无习。何谓闻善法习。答曰。往诣为习。往诣亦有习。非无习。何谓往诣习。答曰。奉事为习。

若有奉事善知识者。未闻便闻。已闻便利。如是善知识若不奉事者。便害奉事习。若无奉事。便害往诣习。若无往诣。便害闻善法习。若不闻善法。便害耳界习。若无耳界。便害观法义习。若无观法义。便害受持法习。若无受持法。便害玩诵法习。若无玩诵法。便害观法忍习。若无观法忍。便害信习。若无信。便害正思惟习。若无正思惟。便害正念.正智习。若无正念.正智。便害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习。若无解脱。便害尽智习。

若奉事善知识者。未闻便闻。已闻便利。如是善知识。若奉事者。便习奉事。若有奉事。便习往诣。若有往诣。便习闻善法。若有闻善法。便习耳界。若有耳界。便习观法义。若有观法义。便习受持法。若有受持法。便习玩诵法。若有玩诵法。便习观法忍。若有观法忍。便习信。若有信。便习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习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习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尽智。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尽智经第十三竟(八百六十八字)。

(五五)中阿含习相应品涅槃经第十四(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涅槃有习。非无习。何谓涅槃习。答曰。解脱为习。解脱亦有习。非无习。何谓解脱习。答曰。无欲为习。无欲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无欲习。答曰。厌为习厌亦有习。非无习。何谓厌习。答曰。见如实.知如真为习。见如实.知如真亦有习。非无习。何谓见如实.知如真习。答曰。定为习。定亦有习。非无习。何谓定习。答曰。乐为习。乐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乐习。答曰。止为习。止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止习。答曰。喜为习。喜亦有习。非无习。何谓喜习。答曰。欢悦为习。欢悦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欢悦习。答曰。不悔为习。不悔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不悔习。答曰。护戒为习。护戒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护戒习。答曰。护诸根为习。

护诸根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护诸根习。答曰。正念.正智为习。正念.正智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正念.正智习。答曰。正思惟为习。正思惟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正思惟习。答曰。信为习。信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信习。答曰。苦为习。苦亦有习。非无习。何谓苦习。答曰。老死为习。老死亦有习。非无习。何谓老死习。答曰。生为习。生亦有习。非无习。何谓生习。答曰。有为习。有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有习。答曰。受为习。受亦有习。非无习。何谓受习。答曰。爱为习。爱亦有习。非无习。何谓爱习。答曰。觉为习。觉亦有习。非无习。何谓觉习。答曰。更乐为习。更乐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更乐习。答曰。六处为习。六处亦有习。非无习。何谓六处习。答曰。名色为习。名色亦有习。非无习。何谓名色习。答曰。识为习。识亦有习。非无习。何谓识习。答曰。行为习。行亦有习。非无习。何谓行习。答曰。无明为习。

是为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处。缘六处更乐。缘更乐觉。缘觉爱.缘爱受。缘受有。缘有生。缘生老死。缘老死苦。习苦。便有信。习信。便有正思惟。习正思惟。便有正念正智。习正念正智。便有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习解脱。便得涅槃。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涅槃经第十四竟(六百六十三字)。

(五六)中阿含习相应品弥醯经第十五(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摩竭陀国。在阇斗村莽奈林窟。

尔时。尊者弥醯为奉侍者。于是。尊者弥醯过夜平旦。著衣持钵。入阇斗村而行乞食。乞食已竟。往至金鞞河边。见地平正。名好奈林。金鞞河水极妙可乐。清泉徐流。冷暖和适。见已欢喜。便作是念。此地平正。名好奈林。金鞞河水极妙可乐。清泉徐流。冷暖和适。若族姓子欲学断者。当于此处。我亦有所断。宁可在此静处学断耶。

于是。弥醯食讫。中后举衣钵已。澡洗手足。以尼师檀著于肩上。往诣佛所。稽首礼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我今平旦著衣持钵。入阇斗村而行乞食。乞食已竟。往至金鞞河边。见地平正。名好奈林。金鞞河水极妙可乐。清泉徐流。冷暖和适。我见喜已。便作是念。此地平正。名好奈林。金鞞河水极妙可乐。清泉徐流。冷暖和适。若族姓子欲学断者。当于此处。我亦有所断。宁可在此静处学断耶。世尊。我今欲往至彼奈林静处学断。

尔时。世尊告曰。弥醯。汝今知不。我独无人。无有侍者。汝可小住。须比丘来为吾侍者。汝便可去。至彼奈林静处而学。

尊者弥醯乃至再三白曰。世尊。我今欲往至彼奈林静处学断。

世尊亦复再三告曰。弥醯。汝今知不。我独无人。无有侍者。汝可小住。须比丘来为吾侍者。汝便可去。至彼奈林静处而学。

弥醯复白曰。世尊无为无作。亦无所观。世尊。我有为有作而有所观。世尊。我至彼奈林静处学断。

世尊告曰。弥醯。汝欲求断者。我复何言。弥醯汝去。随意所欲。于是。尊者弥醯闻佛所说。善受善持而善诵习。即礼佛足。绕三匝而去。诣彼奈林。入林中已。至一树下。敷尼师檀。结加趺坐。

尊者弥醯住奈林中便生三恶不善之念。欲念.恚念及与害念。彼由此故便念世尊。于是。弥醯则于晡时从燕坐起。往诣佛所。稽首礼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我至奈林。于静处坐便生三恶不善之念。欲念.恚念及与害念。我由此故便念世尊。

世尊告曰。弥醯。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有五习法。云何为五。弥醯。比丘者。自善知识与善知识俱。善知识共和合。弥醯。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是谓第一习法。复次。弥醯。比丘者。修习禁戒。守护从解脱。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芥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弥醯。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是谓第二习法。复次。弥醯。比丘者。谓所可说圣有义。令心柔软。使心无盖。谓说戒.说定.说慧.说解脱.说解脱知见.说渐损.说不乐聚会.说少欲.说知足.说断.说无欲.说灭.说燕坐.说缘起。得如是比沙门所说。具得。易不难得。弥醯。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是谓第三习法。复次。弥醯。比丘者。常行精进。断恶不善。修诸善法。恒自起意。专一坚固。为诸善本。不舍方便。弥醯。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是谓第四习法。复次。弥醯。比丘者。修行智慧。观兴衰法。得如是智。圣慧明达。分别晓了。以正尽苦。弥醯。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是谓第五习法。

彼有此五习法已。复修四法。云何为四。修恶露。令断欲。修慈。令断恚。修息出息入。令断乱念。修无常想。令断我慢。弥醯。若比丘自善知识与善知识俱。善知识共和合。当知必修习禁戒。守护从解脱。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芥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弥醯。若比丘自善知识与善知识俱。善知识共和合。当知必得所可说圣有义。令心柔软。使心无盖。谓说戒.说定.说慧.说解脱.说解脱知见.说渐损.说不乐聚会.说少欲.说知足.说断.说无欲.说灭.说燕坐.说缘起。得如是比沙门所说。具得。易不难得。

弥醯。若比丘自善知识与善知识俱。善知识共和合。当知必行精进。断恶不善。修诸善法。恒自起意。专一坚固。为诸善本。不舍方便。弥醯。若比丘自善知识与善知识俱。善知识共和合。当知必行智慧。观兴衰法。得如此智。圣慧明达。分别晓了。以正尽苦。弥醯。若比丘自善知识与善知识俱。善知识共和合。当知必修恶露。令断欲。修慈。令断恚。修息出息入。令断乱念。修无常想。令断我慢。弥醯。若比丘得无常想者。必得无我想。弥醯。若比丘得无我想者。便于现法断一切我慢。得息.灭.尽.无为.涅槃。

佛说如是。尊者弥醯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弥醯经第十五竟(千三百二十三字)。

(五七)中阿含习相应品即为比丘说经第十六(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有五习法。云何为五。比丘。自善知识与善知识俱。善知识共和合。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是谓第一习法。复次。比丘。修习禁戒。守护从解脱。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芥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是谓第二习法。复次。比丘。谓所可说圣有义。令心柔软。使心无盖。谓说戒.说定.说慧.说解脱.说解脱知见.说渐损.说不乐聚会.说少欲.说知足.说断.说无欲.说灭.说燕坐.说缘起。得如是比沙门所说。具得。易不难得。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是谓第三习法。复次。比丘。常行精进。断恶不善。修诸善法。恒自起意。专一坚固。为诸善本。不舍方便。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是谓第四习法。复次。比丘。修行智慧。观兴衰法。得如此智。圣慧明达。分别晓了。以正尽苦。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是谓第五习法。

彼有此五习法已。复修四法。云何为四。修恶露。令断欲。修慈。令断恚。修息出息入。令断乱念。修无常想。令断我慢。若比丘自善知识与善知识俱。善知识共和合。当知必修习禁戒。守护从解脱。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芥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若比丘自善知识与善知识俱。善知识共和合。当知必得所可说圣有义。令心柔软。使心无盖。谓说戒.说定.说慧.说解脱.说解脱知见.说渐损.说不乐聚会.说少欲.说知足.说断.说无欲.说灭.说燕坐.说缘起。得如是比沙门所说。具得。易不难得。

若比丘自善知识与善知识俱。善知识共和合。当知必行精进。断恶不善。修诸善法。恒自起意。专一坚固。为诸善本。不舍方便。若比丘自善知识与善知识俱。善知识共和合。当知必行智慧。观兴衰法。得如此智。圣慧明达。分别晓了。以正尽苦。若比丘自善知识与善知识俱。善知识共和合。当知必修恶露。令断欲。修慈。令断恚。修息出息入。令断乱念。修无常想。令断我慢。若比丘得无常想者。必得无我想。若比丘得无我想者。便于现法断一切我慢。得息.灭.尽.无为.涅槃。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即为比丘说经第十六竟(六百八十三字)。

中阿含经卷第十(九千七百五十六字)

猜你喜欢
  与廖笏堂先生书(二通)·太虚
  大智度論卷第八·欧阳竟无
  告青年苾刍之还俗者·太虚
  评朱谦之君的虚无主义·太虚
  一切经音义卷第四十四·唐慧琳
  跋·永觉元贤
  卷三十·性音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三·欧阳竟无
  赞法界颂·龙树
  佛说回向轮经一卷·佚名
  从中国的一般教育说到僧教育·太虚
  卷五百五十三·佚名
  佛顶放无垢光明入普门观察一切如来心陀罗尼经卷下·佚名
  卷一·赞宁
  放逸品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魏元旷

     予七十,弟戴以四诗为寿,云:“愁来抱膝捻霜髭,不问玄丹懒采芝。大地春风回杖履,河汾弟子拜人师。”“兰苕翡翠少年场,通德承门忝季方。今日兕觥称在涧,江城风雨忆连。”“万卷诗书晚致身,花时富贵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六·佚名

    弘治九年八月乙亥朔升工部左侍郎徐贯为本部尚书○丁丑释奠先师孔子遣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谢迁行礼○升南京兵部右侍郎王继为户部左侍郎提督仓场○戊寅祭 太社 太稷○己卯命通政使司廷奏每六月十月日引五事余月

  • 卷二十四·苏辙

    <史部,别史类,古史>钦定四库全书古史卷二十四      宋 苏辙 撰伯夷列传第一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譲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 三二四 两江总督高晋奏续解违碍书籍板片折(附清单一)·佚名

    三二四 两江总督高晋奏续解违碍书籍板片折(附清单一)乾隆四十一年四月十六日太子太傅 内大臣 大学士仍留两江总督 统理河务革职留任臣高晋谨奏,为续解违碍书籍板片,仰祈圣鉴事。窃臣遵旨查缴明末伪妄著作,历经恭折奏明解

  • 崔光远传·欧阳修

    崔光远是博陵大姓的后代,后来迁到滑州灵昌县。他祖父崔敬嗣,好喝酒赌博。唐中宗在房州时,官吏多有放肆、怠慢、不讲礼节的,崔敬嗣任刺史,单单全心拥戴、供奉,储蓄、供应丰足,唐中宗感激他。到复位后,有个和崔敬嗣同姓名的,每次

  • 太宗皇帝实录卷第三十二·钱若水

    起雍熙二年正月,尽二月丙午,朔, 上不受朝,群臣诣阁拜表称贺。庚戌,以右谏议大夫段思恭知寿州,司农卿李恽知孟州。甲寅,诏曰:&lsquo;国家书轨混同,封域辽逺,将共康于庶务,必广择于群材。举其所知,厥有前典。况今官常之列,俊乂尤多,

  • 卷十五·叶隆礼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重订契丹国志卷十五外戚传述律罗索舒噜罗索太祖皇后兄也蕃部人世为酋长少壮武有胆略部人惮之从太祖平奚有功授统军使卢文进自新州来奔太祖岁入燕云罗索以兵从又从围周德威於幽州机巧善智城几克会救

  • 七年·佚名

    (乙巳)七年大明仁宗昭皇帝洪熙元年春正月1月1日○壬申朔,上冕服,率王世子百官,行望闕禮訖,絳紗袍、遠遊冠,御仁政殿受朝賀,兀良哈、兀狄哈、回回僧徒亦參賀。議政府獻鞍馬、表裏,諸道進賀箋、方物,議政府又獻表裏于恭妃殿。前此

  • 卷二十一 要略·刘安

    夫作为书论者,所以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虽未能抽引玄妙之中才,繁然足以观终始矣。总要举凡,而语不剖判纯朴,靡散大宗,惧为人之惽々然弗能知也;故多为之辞,博为之说,又恐人之离本就末也。故言道而不言事,则

  • 提要·顾奎光

    【臣】等谨案春秋随笔二卷国朝顾奎光撰奎光字星五无锡人官泸溪县知县是编不载经文但偶有所得则録之故名随笔其中如桓公防稷以成宋乱成自训平其下取鼎纳庙之事所谓美始而恶终也而奎光以为成就其乱春秋讳国恶二百四十年

  • 卷三十四·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増修东莱书说卷三十四  宋 时澜 撰吕刑第二十九     周书世衰则情伪繁人老则经歴熟穆王之时文武成康之泽寖防奸宄日胜其作书于既耄阅世故而察物情者亦熟矣故古今犴狱言之略尽用刑者所冝尽心焉吕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八·智旭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八之一古歙门人成时编辑【瑞光了一源禅师传(幷赞)】【武林万安云禅师往生传】【吴兴智福优婆夷往生传(幷赞)】【松陵鉴空寕禅师传】【璧如惺谷二友合传(幷赞)】【诵帚师往生传】【自观印阇梨传】【妙圆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一·江味农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欲说此经,先当科判。大科分二。(甲)初,总释名题。次,别解文义。(甲)初,又二:(乙)初,释经题;次,释人题。(乙)初,又三:(丙)初,说般若纲要;次,明融会各家;三,依五重译题。(丙)初,说般若纲要。般若纲要,含有三义。(一)谓般若为大乘佛

  • 怡山礼佛发愿文略释·书玉

    嘉兴大藏经 怡山礼佛发愿文略释礼佛发愿文略释述意盖谓勤求佛道要须立愿为先。广度众生。必以发心为首。心发。则众生可度。愿立。则佛道堪成。二者兼之。尽善尽美。故从上佛祖。一切圣贤。未有不发誓愿。勤修行业。

  • 疫疹一得·余霖

    二卷。清余霖撰。余霖字师愚,桐城 (今属安徽)人。少业儒,攻科举,屡试不第,遂攻医学。博览医书,长于治疗疫病。因父染时疫,为群医所误,乃发愤著书立说。见当时治疫所用不外伤寒之剂,因研读本草,见石膏性寒,有解肌表热

  • 襄阳守城录·赵万年

    宋赵万年撰。开禧二年,金军二十万围襄阳,赵淳新知府事,以万馀人御之。自十一月至次年二月,大战者十二,水陆攻劫者三十有四。措置多方,出奇制胜,金军竟解去。万年时为幕僚,详录其事。后附战具诸法颇详。惟文多残阙,不尽可辨,为足

  • 段氏毛诗集解·段昌武

    二十五卷,宋段昌武著。此书旧题《丛桂毛诗集解》,因段昌武居室名“丛桂”而来。书中首为《学诗总说》,分《诗之理》、《寓诗之乐》、《读诗之法》三则;次为《论诗总说》,分《诗之世》、《诗之次》、《诗之序》、《诗之体

  • 大金色孔雀王咒经·佚名

    全一卷。又作大孔雀王神咒经、大金色孔雀咒经、孔雀王咒经。东晋帛尸黎蜜多罗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为原始密教经典。内容包括︰金色孔雀王、大孔雀王心咒、弥勒菩萨、梵天、天帝释、大鬼神、咒等。帛尸黎率先将本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