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燧传
姚燧字端甫,父名姚格。其世系见《姚枢传》。姚燧三岁丧父,寄养于隐居苏门的伯父姚枢家。姚枢对燧教育甚急,使他几乎不堪忍受。杨奂写信劝姚枢说,燧是块好料,长大自会成材,用不着性急,并把女儿许配给姚燧。姚燧十三岁时在苏门见过许衡,十八岁在长安拜许衡为师,这时他还未开始写作,但看同辈人之文章不如古人,内心不以为然。二十四岁才读韩退之的著作,开始习写文章,人们看后认为有作者风度,许衡亦欣赏其文辞。
至元七年(1270),许衡任国子祭酒,教导贵族子弟,奏请召回他散于四方的旧时弟子十二人,姚燧为其中之一,由河内应召而来。燧年三十八岁时为秦王府文学。不久,授为奉议大夫,兼提举陕西、四川、中兴等路学校。十二年,奉秦王之命安抚庸、蜀。十三年,汉川、嘉定两地为新占领地区,燧奉命去晓谕百姓,使他们归顺。又奉命到合州去招王立。十四年,奉命安抚夔府人民。连续三次出使四川,都尽其职责。十七年,任命为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司副使,审查延安囚犯的罪状,凡错捕者一律无罪释放,人们佩服他英明决断。调山南湖北道,巡视澧州,兴学校,赈灾民,孜孜不倦,唯恐做得不够。二十三年,自湖北奉旨还朝。二十四年,任命为翰林直学士。二十七年,授大司农丞。
元贞元年(1295),以翰林学士资格参加修纂《世祖实录》,与侍读高道凝为总裁。大德五年(1301),授中宪大夫、江东廉访使,因病呈请辞职。
至大元年(1308),姚燧已年至古稀。时仁宗为太子,仿效汉高祖太子刘盈敦请“四皓”的故事,遣正字吕洙去聘请姚燧为太子宾客。不久,连续拜为承旨学士、太子少傅。燧辞谢,不肯受任。第二年授荣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至大四年,告老南归,中书省又召他为承旨,未赴任。五年,又召,仍以病辞谢。后于家中病逝,享年七十六岁。谥“文”。
姚燧往年在苏门山读《通鉴纲目》时,深感其关于历代皇帝传承的世系分见于各年,因著《国统离合表》若干卷,系仿《史记》诸《表》,以年为经、国为纬编辑而成,附于朱熹《通鉴纲目?凡例》之后;又取徽、建二版本进行校勘,查出三处错误。详见所著《表》前的《序篇》。
姚燧的学问造诣,得助于许衡的教诲。他从追求天理,认识世界,到最后身体力行,故成为一代名儒。其文内容丰富,文笔流畅,恰到好处,气势豪迈而不放纵,刚健而不严厉,声调宏大响亮,有西汉文风,宋末之弊习为之一变。延..以前的那些文章大匠都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姚燧认为,文章的好坏,取决于所载道之轻重,而道之轻重又有赖于文章之好坏,相辅相成。当时孝子顺孙,欲弘扬祖宗德行,必须请姚燧为之撰文才可传之后世,得不到姚燧所撰文章,深为愧疚。故三十年间,国朝名臣世勋及其显行盛德,都是由姚燧撰文记述的。凡来请他撰文的人,其德行必须是有可称赞者,才同意撰写,无溢美之辞。还须设宴奏乐,使燧高兴,这才命笔大书,否则也得不到他撰写的文章。
高丽沈阳王父子与元朝皇室联姻,以大量金钱交结朝臣。有一天,想请姚燧为他们做诗撰文,燧不肯,皇帝下令才答应。沈阳王赠姚燧币帛、金玉、名画五十筐,表示谢意。燧收下分给各级官吏侍从,只留金银给翰林院做公用器皿,自己一无所取。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说:“高丽是藩邦小国,以货利为重,我轻视这些东西,使他知道我大元朝本不在乎这些。”其器量与见识豪迈超人。然而姚燧颇自恃其才华,轻视赵孟兆页、元明善等人,所以一些有德行的人因此而菲薄他。平生所著有《牧庵文集》五十卷流传于世。
猜你喜欢 卷一百五十三·毕沅 卷三十五·毕沅 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十九·焦竑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一·佚名 卷之五十六·佚名 一一一四 闽浙总督雅德奏覆本年缴换《通鉴纲目续编》十部折·佚名 卷八十五·傅恒 目录·温达 福王登极实录·文震亨 唐胄传·张廷玉 偏安排日事迹卷十三·佚名 孟尝君出行五国·佚名 梁纪二十二 敬皇帝绍泰元年(乙亥、555)·司马光 卷二百三十二·佚名 七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