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圣无动尊一字出生八大童子秘要法品

大兴善寺翻经院述

金刚手言。一切众生意想不同。或顺或逆。是故如来现慈怒身。随作利益。解云。诸佛大悲愍众生故。即于顺者以顺而劝。若于逆者以逆而制也。一佛住忿怒三昧。时十方诸佛同共入忿怒嗔三昧。岂毗卢遮那于无相中示现明王。时诸佛菩萨更不现忿怒身哉。是故四方如来。现教令身降伏众魔。虽然犹不亲随逐。所以本誓不同。或降三世菩萨。降伏天魔及三世贪嗔痴。或军荼利菩萨调伏常随魔。谓毗那夜迦。及人魔或焰魔特迦。降伏龙魔及诸怨敌。或金刚夜叉。调伏鬼魔及无智者。如是种种不可具说。不动明王恒随行者。若天若毗那夜迦。若龙若鬼。所作障碍一时消灭。然诸佛菩萨。若同住一三昧者。可有随不动弘誓之使者。爰有三藏不空能达明道。即披见秘藏要文。有不动明王一字心密语。即以八字而严一字。其八字者即归命句也。唅字为本尊。若尔宁上八字无其形哉。所以者何。那莫等八字。一一皆归敬于唅之一字。是故从其八字出生归敬使者。围绕于唅之本尊。所以有八大童子。一慧光菩萨(金刚云。回光即以慧如光照回一切故)。二慧喜菩萨(金刚云。慧喜即回慧为喜)。三阿耨达菩萨。四指德菩萨。五乌俱婆誐。六清净比丘。七矜羯罗。八制吒迦。是等使者四智四波罗蜜。为亲随顺大日教令故。显现此形围绕圣无动尊也。各别真言中显示其义。解云。东方金刚部。即菩提心门。以日光为喻。所以出生使者名慧光。南方宝部即福德门。所以出生使者名慧喜。以福智二严为喜故。西方莲华部即智慧门。所以出现使者名阿耨达。此云无热。表莲华生池水而清净无垢故。北方羯磨部即精进门。所以出生使者名指德也。今此部指前三部德。即依精进能得果故。所以名指德(已上四智)金刚波罗蜜即菩提心行。所以出现。使者名乌俱婆誐。此云超越住世也。宝波罗蜜福德心行。所以出生使者名清净比丘。表比丘能守护法宝故。法波罗蜜慈悲心行。所以出现使者名矜羯罗。此云随顺。业波罗蜜即方便心行。所以出生使者名制多迦。此云息灾也。菩萨方便现嗔形故也。八童子所依说已竟。

若行者欲得现当悉地者。行法之中称彼各名。请乞救护及结印诵咒。即成一切世间殊胜悉地。

慧光童子菩萨真言曰(即金刚合掌忍愿合如针)。

(归命本尊)

慧喜菩萨真言曰(金合忍愿如宝形)。

阿耨达菩萨真言曰(金合忍愿如莲叶)。

指德童子菩萨真言曰(金合忍愿入掌中面相合)。

乌俱婆誐童子真言曰(金刚合掌)。

清净比丘使者真言曰(梵夹印)。

矜羯啰童子真言曰(莲华合掌)。

制多迦童子真言曰(外缚五股印)。

次本尊真言曰(通用经中印)。

次说像法。

行者点取一清净静处。勿令见人及与非人。即行者与工人共清净著新净衣。取白[疊*毛]或净版或净衣。令画本尊与八大童子(本尊通用经中像)。

慧光之形。少忿怒著天冠。身白黄色。右手持五智杵。左手莲上置月轮。袈裟璎珞种种庄严。

次慧喜菩萨。形似慈面现微笑相。色如红莲。左手持摩尼。右手持三股钩。

阿耨达菩萨形如梵王。色如真金顶戴金翅鸟。左手执莲华。右手持独股杵。而乘龙王。

指德菩萨形如夜叉。色如虚空而有三目著甲胄。左手持轮。右手三叉鉾。

乌俱婆誐戴五股冠。现暴恶相身如金色。右手执缚日啰。左手作拳印。

清净比丘剃除首发。而著法袈裟。于左肩结垂。左手执梵夹。右手当心持五股杵。右肩现露。于腰缠赤裳。其面貌非若非老。目如青莲。其口上牙于下显出。

次矜羯啰形如十五岁童。著莲华冠身白肉色。二手合掌。其二大指与头指间。横插一股杵。天衣袈裟微妙严饰。

次制吒迦亦如童子。色如红莲头结五髻(一结顶上之中。一结额上。二结头左右。一结顶后。表五方五智)左手嚩日啰。右手执金刚棒。嗔心恶性之者故不著袈裟。以天衣缠其颈肩。画像法说已竟。

次说供养法。

行者欲陈供养者。先须发菩提心。云何菩提心。谓发救众生之心。思惟众生苦恼起拔济心也。如是发心时。不动明王及八大童子为不请师。从自心出护持行者。应当供养。住于山林寂静之处。烧香散花持念真言。如是行时。使者现身随意奉仕。先须礼四方如来发大誓愿。

即礼东方作是念言。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大圆镜智愿也。即菩提心门。菩提心即度众生心。故发此愿作礼者。乃至成佛常得金刚萨埵加持。令菩提心圆满。

次礼南方作是念言。福智无边誓愿集。是平等性智之因也。即福智门。以福智二种资粮利益众生故。若发此愿作此礼者。乃至成佛地地中常得虚空藏菩萨授与灌顶。福智圆满。

次礼西方作是念言。法门无边誓愿学。是愿妙观察智之因也。即智慧门。为大法王故。作是愿礼者。乃至成佛当得观自在菩萨加持。智慧圆满。

次礼北方而作是念言。如来无边誓愿仕。是成所作智之因也。即作业门。于诸佛前作诸事业故。若作是愿礼者。乃至成佛当得金刚业菩萨加持。于一切佛世界成就广大供养业。

次礼毗卢遮那如来而作是言。无上菩提誓愿证。是法界体性智之因也。证大日普贤位。周遍法界。更利众生故发此愿。时十方诸佛同时证明。赞言善哉。是故一切菩萨圣众皆共守护。不久当得被无上道。总愿既说。余诸别愿随意应陈。乃至以此善根回向自他平等利益。兼不食不净之物。心无忧愁不起贪嗔痴等烦恼。不乐世乐深修禅定。如是行者是世大乐。是众生师。三摩地现前。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圣无动尊一字出生八大童子秘要法品

享保二十龙飞乙卯清明念八日。窃点师传刊行焉。而无异本可以校者。则以其未正冠书之。以备后人之取舍。冀为订之。

 日域丰山长谷轮下桑门无等识

猜你喜欢
  诸教决定名义论·佚名
  评宝明君中国佛教之现势·太虚
  卷第十(从第三十八经尽第四十经)·澄观
  答熊道琨张世俊问·太虚
  天然和尚像·函昰
  宗镜录卷第九十一·延寿
  卷第二十八·呆翁行悦
  祖庭钳锤录卷之下·费隐通容
  卷第十七·德清
  爱 之 崇 拜·太虚
  百論卷下·欧阳竟无
  第二十六卷·佚名
  宿曜仪轨一卷·一行
  卷第四·佚名
  卷七·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何令修·唐圭璋

      令修,淳熙间仁寿人。   望江南   登龙脊,抚剑一长歌。巫峡峰高腾凤鹤,夔门波阔失蛟鼍。东望意如何。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五·佚名

    弘治十一年十二月壬辰朔 上视大祀牲于南郊○总制三边少保兼太子太傅左都御史王越卒越字世昌直隶浚县人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擢山东按察使升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成化初虏每自河套入寇延绥 上命将讨之越赞军务以崖窑川开荒

  • 一○六二 两广总督舒常奏覆本年抽改《通鉴纲目续编》六部折·佚名

    一○六二 两广总督舒常奏覆本年抽改《通鉴纲目续编》六部折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两广总督臣舒常跪奏,为循例奏闻事。乾隆四十八年钦奉上谕:前因披阅《御批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广义》各条,于辽、金、元三

  • 平定两金川方略·阿桂

    乾隆四十有一年嵗在丙申春二月两金川平武功露布神人庆洽皇帝俞廷臣请勅【臣】阿桂【臣】福康安【臣】梁国治编纂方略【臣】等谨率同纂修诸【臣】编年纪月成书若干卷依次进呈【臣】等窃惟金川为汉冉駹外徼隋置金川县唐

  • 陆睿传·魏收

    陆睿,字思弼。他的母亲张氏,字黄龙,本来是恭宗的宫人,恭宗把她赐给陆丽,生下了陆睿,陆丽死时,陆睿才十多岁,便袭承其父的爵位为抚军大将军、平原王。陆睿性情沉静文雅,虚心好学,礼贤下士。年龄还未满二十,时人就以宰辅之才来称许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八·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十八 乙巳冬十月乙酉朔,上闻明玉珍取云南失利,诸将往往暴掠,玉珍不能制,乃遗以书曰:“自元失其驭,天下兵起,假窃名号者,比比皆是。然仁人志士,务在救民,故泽被当时,福流后裔,惟愚者诛降戮民,自绝于天。今十

  • 卷十三 氾论训·刘安

    古者有鍪而绻领,以王天下者矣。其德生而不辱,予而不夺,天下不非其服,同怀其德。当此之时,阴阳和平,风雨时节,万物蕃息。乌鹊之巢可俯而探也,禽兽可羁而从也。岂必褒衣博带,句襟委章甫哉?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

  • 大学衍义卷二十九·真德秀

    诚意正心之要一崇敬畏遇灾之敬帝曰来禹降水儆予【降亦作洚洪水也】臣按孟子曰水逆行谓之洚水其灾虽起尧时至舜摄位害犹未息故舜自谓此天之所以儆我也圣帝明王之畏天省已类如此其后成汤忧旱亦以六事自责曰政不节与使人

  •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六·念常

      宋 雷氏曰(宋朝祖宗真仁英神哲徽及少百六十六。靖康北迁)  ⊙(庚申) 太祖玄朗(姓赵。王火德。都于汴。初名光胤。宣祖次子。生于洛阳。雄武端[愨-一+土]识度豁如。周祖以为东西班首。世祖命掌亲军迁殿前都点

  • 与罗素先生之谈话·太虚

    民国十七年十月二十四日,太虚大师偕马古烈博士及予,自巴黎至伦敦。越二日,访中国驻英公使馆陈秩三代办,当以蔡孓民先生介绍太虚大师与罗素先生之一函,托为转致。回电约太虚大师至其隐居之山中午餐,谓除星期五(十一月初二)以外

  • 雪關禪師語錄卷之七·雪关智訚

    侍者成巒錄法孫開詗編禪鏡語(附禪鏡偈)義理禪何謂義理?有等不能超出情見二途真參實究,將謂宗門中事沒巴鼻無撈摸,便欲討尋義路引發知解,或被宗乘教理玄妙沉埋、或在經史外學穿鑿幾過,依稀相似彷彿不同,不能打翻窠臼別立生涯

  • 文学概论讲义·老舍

    文学论著。约写于1932年至1934年之间,为老舍在齐鲁大学任教时编的教材,由齐鲁大学文学院印行。1984年6月北京出版社初版。现收入《老舍文集》第15卷。全书共15讲。包括《引言》《中国历代文说》(上下)、《文学的特质

  • 金匮要略心典·尤怡

    金匮著作。三卷。简称《金匮心典》,清·尤怡纂注。书成于1729年。尤氏研究仲景学说多年,颇有心得,纂注时力求得《金匮》之妙谛,发仲景之心声,故名“心典”。刊于1732年。本书阐注《金匮要略》,文笔简炼,说理清楚,力求

  • 宣室志·张读

    志怪小说集。唐张读著。十卷,《补遗》一卷。书名取义于汉文帝召贾谊问鬼神于宣室。其内容杂记仙佛休咎、神鬼妖精,为唐人志怪小说之集大成者。如写人鬼、人狐相爱事,有《郑德茂》、《许贞》篇,后者实为后来《聊斋志异》张

  • 江湖异人传·平江不肖生

    这篇记事的材料,十成中有两成是我亲目所见,八成是得之诚实可靠的友人,于今将它详细写了出来。在看官们的眼光看了这一篇满纸荒唐神怪的文字,未必不存一个“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和看《封神传》、《西游记》一般的念头。但是

  • 古今词话·杨湜

    词话。一卷。南宋杨湜撰。杨湜(生平不详),字曼倩。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对此书已加称引,知杨湜为绍兴年间人。《古今词话》采辑五代以下词林逸事,仿唐宋说部体裁,所记本事每多不实,大都出于传闻。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驳之

  • 十一经问对·何异孙

    五卷。元何异孙撰。异孙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其书在体例上依照朱子 “或问”之体,以问答的方式解释经义,故名曰“问对”。《论语》、《孝经》、《孟子》、《大学》、《中庸》、《尚书》、《毛诗》、《周礼》、《仪礼》

  • 大乘缘生论·佚名

    一卷,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与《缘生论》同,实小乘之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