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唐胄传

唐胄,字平侯,琼山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官户部主事。因父丧回家乡。刘瑾指斥诸位服丧期满而不赴任者,因此剥夺他的官职。刘瑾被诛,朝廷召用唐胄,唐胄因母亲老衰而不出任官职。

嘉靖初年,唐胄以故官起用。他疏谏内官织造事,请求为宋朝死节臣赵与珞追封谥号并为他立祠。进而升为员外郎,迁广西提学佥事。命令土官和瑶、蛮等都送子入学。升为金腾副使。土酋莽信残暴,唐胄用计将他擒获。木邦、孟养交兵,唐胄遣派使者前往宣谕,木邦于是献地归服。唐胄屡次迁为广西左布政使。官军讨伐古田贼寇,久战无功,唐胄派遣使者对贼寇进行安抚,贼寇首领说:“是前唐使君让我的孩子入学的。”于是自动解除了武装。

他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南、赣,转到山东。迁为南京户部右侍郎。十五年(1536)改派到北部,升职为左侍郎。

皇帝因安南久不进贡,准备对它进行讨伐。郭勋又很赞成。皇帝下诏派遣锦衣官询问情况,中外严兵待发。唐胄上疏规劝说:

“今日之事,若只想他献贡,那么兵不必用,官也不用遣。若想讨伐它,则有七项不可,请允许我一一陈述。

“古代帝王不用治理中国之法治蛮夷,所以不征讨安南,这已写进《祖训》之中。这是第一点。

“太宗已经消灭黎季睺,求陈氏后人不得,才不得不设立郡县。后来兵战连续不断,仁庙总是以此为遗憾。章皇帝成先志,弃而不守,今日应当一概遵循。这是第二点。

“外夷纷争,是中国之福。安南从五代至元朝,更换过曲、刘、绍、吴、丁、黎、李、陈八姓,屡兴屡废,因而岭南对我们无多少威胁。现在它们相互纷争,正可不理睬,如何殃及百姓以威小丑,割心腹以补四肢,有害无益。这是第三点。

“如果说中国的近境,应当乘其混乱而取之。我考察了马援的南征,深入浪泊,士兵死亡将近一半,所立的铜柱作为汉的边界,乃近在现在的思明府。先朝虽然尝试平定它,但是多次收服又多次叛乱,中国消耗的士、马、物计有数十万,竭尽近二十多年的财力,仅仅只得到数十郡县的虚名。况且还有讨伐而没有攻克的,像宋太宗、神宗、元宪宗、世祖朝就有这样的故事。这可以作为借鉴。这是第四点。

“外邦向我们进贡,对他们有利。一是向我们进献以威其邻,一是与我们互通贸易以足其国。所以现在他们虽然发生兵乱,还累累进奉表笺,准备地方特产,叩头请求送入,守臣因姓名不符而将其退却。这是他们想进贡而做不到,不是违抗不进贡。因为这件事去责备它,则言不顺。这是第五点。

“兴师则需要军饷。现在四川有采木工程,贵州有凯口兵事,而两广积储数十万,一概都耗费在田州岑猛战役上。又屡次兴办大工程,所有军储都用在这上面,现在兴师十万,用什么来供给呢?这是第六点。

“但我所忧虑的,还不止于此。唐朝的衰落,是从明皇征南诏这个战役开始的。宋朝的衰败,是从神宗讨伐辽这个战役开始的。现在北方敌寇逐渐强盛,占据我河套。边关兵卒屡次叛乱,毁坏我藩篱。北方忧患正多,又启南征之议,倘若遇有不测,谁能担任这个罪过呢?这是第七点。

“锦衣武人,对大局不明白。倘若对是非的事实稍有歪曲,将导致安南不服,反而足以损害我们的威严。即便下令按问得到实情,那么讨伐不行,不讨伐也不行,这样进退都无凭借,那么该怎么办呢?而且现在严兵待发的诏令才刚刚下达,但征求骚扰的危害已经显露出来,这个忧虑不在外夷,而在我们邦域之中。请求停遣勘官,罢去一切征调,那么天下幸甚。”

奏章下到兵部,兵部请求听从他的建议。圣旨说:等勘官回来再重新议论。第二年四月,皇帝决计征讨。侍郎潘珍、两广总督潘旦、巡按御史余光相继阻谏,都没有被采纳。然后派遣毛伯温前往,终于抚降了他们。

郭勋为祖父郭英请求以功臣身份附祭祖庙,唐胄上疏谏争。皇帝想祭祀献皇帝于明堂,配祀上帝,唐胄极力谏言不可。皇帝大怒,将他下诏狱进行拷问,削去他的官籍后让他回到家乡。后遇赦复官,不久死去。隆庆初年,赠右都御史。

唐胄忠直有孝义之心,好学多著述,居官有原则,是岭南人士之冠。

猜你喜欢
  卷二十九 志四·赵尔巽
  卷之二百九十七·佚名
  卷之三百五十六·佚名
  卷之二百四十九·佚名
  ●平闽纪后序·杨捷
  二百三十二 曹(兆页)奏请圣安并报雨水粮价摺·佚名
  钦定执中成宪卷六·佚名
  ·会奏湖溯地方偶遇风灾附摺·丁曰健
  第九章 李鸿章之末路·梁启超
  读例存疑卷五十一·薛允升
  拜降传·宋濂
  卷一·吴师道
  卷三十·佚名
  卷五十三·佚名
  卷六·郭良翰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十八·彭定求

        卷78_1 【从军行】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卷78_2 【王昭君(一作昭君怨)】骆宾王   敛容辞豹尾,缄恨度龙鳞。金

  • 宋自道·唐圭璋

      自道字吉甫,号兰室。金华人,徙居新建。弟兄六人:自適、自道、自逢、自迪、自述、自逊,皆世其父学。   点绛唇   山雨初晴,馀寒犹在东风软。满庭苔藓。青子无人见。好客不来,门外芳菲遍。难消遣。流莺声啭。坐看芭蕉

  • 巻十·胡震亨

    钦定四库全书唐音癸签卷十明 胡震亨 撰评彚六自景龙始剏七律诸学士所制大都铺扬景物宣诩防游以富丽竞工亡论体变未极声病亦多未调开元以还喆匠迭兴研揣备至于是后调弥纯前美益鬯字虚实互用体正抝毕摄七言能事始尽所

  • 子渊诗集卷一·张仲深

    (元)张仲深 撰○五言古诗古意三章美人撷秋华英英照秋水人好华亦好光辉两鲜美临风怅离居愿言寄君子蜚蜚天上鸿圉圉水中鲤浮湛两茫茫心懐澹无似石间见明月贞心谅如此西邻有处子蛾眉妬阳春见月不敢窥见华不敢颦吉征未云卜

  • 卷十八·佚名

    五月十七日(癸未),琅玕奏言:前准李侍尧札会,奏拨浙省米石,业于杭州等府属酌拨仓谷,碾米十万石,运赴闽省。兹又采买米六万石,俟小暑节后,风顺派员分起押送,由乍浦赴泉州、厦门二处交收。奏入。上命军机大臣传谕李侍尧、琅玕曰:前因

  • 明熹宗哲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七(梁本)·佚名

     天启四年冬十月熹宗旧纪是月壬午朔亲享太庙大学士魏广微后至魏大中劾以不敬广微求去温旨慰留广微遂于魏忠贤 媒孽之卒成乙丑丙寅之狱 启祯两朝剥复录是月阁臣魏广微失仪被纠广微以认宗通内自称为侄遂怙势偃蹇会初

  • 卷五十六·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五十六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琊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董仲舒传第二十六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师古曰

  • 陈纪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557)·司马光

    陈纪一 陈武帝永定元年(丁丑,公元557年) [1]春,正月,辛丑,周公即天王位,柴燎告天,朝百官于露门;追尊王考文公为文王,妣为文后;大赦。封魏恭帝为宋公。以木德承魏水,行夏之时,服色尚黑。以李弼为太师,赵贵为太傅、大冢宰,独孤信为太保

  • 卷一百五十二·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五十二人物志三十二大臣传十八【满洲正黄旗六 图理琛 贝和诺查克丹 觉罗满保 玛拉 素图 托特 定夀 拉布敦】图理琛图理琛满洲正黄旗人姓

  • 卷106·陈邦瞻

    ○蒙古陷襄阳度宗咸淳三年十一月,蒙古主征诸路兵,命阿术经略襄阳。先是,景定二年,蒙古主以朝廷拘囚郝经,屡遣使详问,不报。乃谕将士举兵攻宋,且下诏曰:“朕即位之后,深以戢兵为念,故前年遣使于宋,以通和好。宋人不务远图,伺我小隙

  • 卷一百十七·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一百十七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十七><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十七><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十七><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

  • 卷二十五·陈祥道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二十五宋 陳祥道 撰都鄙之制太宰以八則治都鄙【都之所居曰鄙都鄙公卿大夫之采邑王子弟所食邑周召毛聃畢原之屬在畿内者也】以九賦斂財賄四曰家削

  • 卷十九·严虞惇

    钦定四库全书 读诗质疑卷十九 太仆寺少卿严虞惇撰 祈父之什 祈父刺宣王也 毛传宣王之末司马职废羌戎为败 虞惇按国语宣王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牙音吾】赋也 毛

  • 卷三十九(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日藏分恶业集品第五尔时世尊告憍陈如言:善男子,彼智德峰王如来。愍此世界五浊众生及天人故。命彼焰德藏菩萨摩诃萨送此欲来。为欲安乐诸众生故。时憍陈如重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惟愿如来广演分别一切世间不可乐想食不净

  • 小亨集·杨弘道

    元代诗文别集。6卷。杨弘道撰。《小亨集》原本15卷,今已不存。《四库全书》据《永乐大典》辑成6卷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有己酉(1249)秋元好问序。据此序,可知15卷本《小亨集》编成于本年。元好问和杨弘道结识于金宣宗定

  • 七十二堂写作课·夏丏尊

    此书为经典民国教材,几代人受益不尽。《七十二堂写作课》是夏丏尊和叶圣陶合著的一部讲述文章作法的书籍。书中的文章均选自二人合编的《国文百八课》。《七十二堂写作课》是一本侧重文章形式的书,所选取的文章虽也顾到

  • 高太史大全集·高启

    或简称《大全集》。诗集。明高启撰。十八卷。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自号青丘子。明太祖洪武二年应诏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三年升户部侍郎,他坚辞不就,

  • 中州人物考·孙奇逢

    明末清初孙奇逢撰。八卷。是书为作者晚岁居夏峰村时所撰,所收二百余人,均系明代河南人。分理学、经济、忠节、清直、方正、武功、隐逸七类,每类又以世次为序。各人传赞详略不等,由于史料无征,少的仅一行,并不以详略定褒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