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七年

丙午

春正月

1月1日

○壬午朔,大司諫鄭萬和等啓曰:「刑曹佐郞鄭時亨使其傳飯婢,呈狀本曹,有所爭訟,而又對該掌同僚,親自圖囑,其鄙瑣甚矣。請罷職。」不允。

○諫院以災異上箚,首以側身修行敬天勤民等說陳戒,中以頻接筵臣討論經史等說勸勉,終以嚴宮禁,而肅內外,開言路,而來直諫等說,誡之甚懇,上嘉納之。

○禮曹判書李一相卒。〈史臣曰:「一相,故相廷龜之孫,判書明漢之子也。十七登第,歷踐淸要,立朝四十餘年。而本無學術,且乏才諝,惟事崇飮,至於成疾。曾以米船事,重彼李之翼之彈劾,賴儕友伸救,幸免罪罰,而竟坐是不得柄用。至是,以酒病卒,淸議鄙之。」〉 ○上敎于政院曰:「方物豹皮褥進上時,承傳色全胤鄭,敢以退送之意,再三啓達,其猥濫之習,實係後弊,不可不防微杜漸。拿問定罪。」

○副提學趙復陽等箚陳遇災修省之道,而以聖志之不立、聖學之不講、上下情志之不通、言路獻替之不廣、弊政害法之不祛,反覆陳戒,上答曰:「今觀箚辭激切,予甚嘉歎。敢不書紳,而服膺焉。」

1月3日

○甲申,上引見大臣、備局諸臣。命大臣與工判李浣、江華留守徐必遠,論舟師及移鎭利害。必遠曰:「水陸竝擧,豈不便好。但軍兵數少,水陸軍勢,難分而二之,故欲罷水軍,專爲陸軍者,蓋以此也,浣以移鎭爲不可。」且曰:「此在聖明之酌量,而亦宜與大臣議定。其他諸事,皆係於舟師之罷不罷耳。」上問領相,鄭太和對曰:「浣旣稟先朝,講定有素,今乃率爾改定,未知何如也。」右相許積曰:「臣旣無料理於胸中,聞必遠之言,初以爲然,及聞浣言,亦似便當。國家如有可爲之勢,則兩從之似宜。」上曰:「中軍何以處之。」必遠曰:「臣意以爲:『中軍若盡領所屬,則留守所領,不過四五百人,若留守盡領,則中軍之設,似涉無益』,故欲罷之矣。」上曰:「留守親兵,定爲二哨,中軍仍存可也。」必遠曰:「軍之定數,李浣以爲不可,夫軍餉,多多益好,臣亦豈不知乎。」上曰:「其見存之數幾何?」對曰:「米十二萬石,太二萬石,租一萬餘石矣。」積曰:「必遠之言,爲民弊也,浣之言,爲遠慮也。」太和曰:「不可輕易定數。」必遠曰:「京畿水使料米,只百石,故不能資用。至於還送軍官,可慮也。」太和曰:「宜加給百石。」從之。積曰:「進宴退定,蓋因災異,而臣意則以爲:『不可不行。』今旣歲飜,似當定日。」太和曰:「宜定於二月晦間。」戶曹判書鄭致和曰:「進宴諸事,今當擧行。外方妓樂,亦令上來,令禮官宜先擇日。」上曰:「可。兩殿當各進宴,以此分付。」上以宋浚吉疏,示大臣曰:「此疏一款,以金佐明之輔養官,爲非國朝故事云。若然則佐明雖合此任,似當遞改也。」太和曰:「遞之宜矣。」上從之。副提學趙復陽曰:「綾原大君居家至行,人所不及,在宗戚中最賢,淸儉一節,表著可觀,而以無諡狀,尙闕賜諡,誠欠典也。」上曰:「國朝大臣,雖無行狀,有賜諡之規耶?」太和曰:「故相臣吳允謙遺命勿請諡,故本家無諡狀,而臣等嘗陳達賜諡矣。」上命賜諡于綾原大君。大司諫鄭萬和啓曰:「聞必遠之言,本府中軍,有侵漁軍兵之事云,請令本府,査啓治罪。」上從之。執義吳斗寅劾宣川府使鄭好信,不合於淸北重鎭兼防禦之任,請遞,上從之。

○命還設進宴廳,差出堂上郞廳。

1月4日

○乙酉,大司諫鄭萬和等啓曰:「頃者慶安君之喪,淸平君佺以有服之親,成服前,肆然喚妓醉挐,其蔑禮無識甚矣。請罷職。」上不從,福昌君罷職事,從之。

1月7日

○戊子,執義吳斗寅、掌令成後卨以災異上箚,陳弭災之道,上嘉納焉。

○報恩人李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一百一十 郑二王韦张·欧阳修
  卷四百八·列传第一百六十七·脱脱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七·佚名
  一一八五 军机大臣奏将《乐律全书》校正条例交六阿哥等添改进呈片·佚名
  李叔同年谱(1)·李叔同
  卷九十九 上 王莽传 第六十九上·班固
  赵贵传·李延寿
  僖宗本纪·刘昫
  李遂传·张廷玉
  卷七下·沈枢
  一三二、春申君乃顷襄王弟不以游士致显辨·钱穆
  卷七十三·宋敏求
  王端毅奏议巻六·王恕
  233.戚继光驱逐倭寇·林汉达
  33.孟尝君的门客·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折·李好古

    (行者上,云)小僧乃石佛寺行者。前日有一秀才,在我这房头借住。因夜间弹琴,被一个精怪迷惑将去了。那家童连忙赶去寻他,俺师父葫芦提也着我去寻。林深山险。那里寻他去?不想撞见一个大虫,张牙舞爪来咬我。小僧连忙将一块石头

  • 卷一百一·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一百一司经局洗马掌局事兼翰林院修撰加二级【臣】王奕清奉旨校刊词人姓氏唐昭宗讳杰懿宗第七子即位後改名敏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人上元中举进士长安中

  • 卷十六·方回

    <集部,总集类,瀛奎律髓> 钦定四库全书 瀛奎律髓卷十六     元 方回 编节序类 或问节序诗以冬至为首何也古历法皆起於冬至有一阳之复然後有三阳之泰故以此为首邵康节诗云冬至子之半最佳而玄酒味方淡太音声正希

  • 卷一·沈季友

    钦定四库全书檇李诗系卷一平湖沈季友编汉严夫子忌忌本荘姓避眀帝讳称严由拳人忌与司马相如俱好辞赋哀屈原受性忠贞不遇眀主而遭暗世乃斐然作辞叹而述之曰哀时命遭景帝不好辞赋无所得志闻梁孝王右文通賔客乃徒步入梁受

  • 卷之四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藳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五百三十九·佚名

    光绪三十年。甲辰。十二月。乙巳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庚申皆如之。  ○谕内阁、朕钦奉皇太后懿旨。礼部奏、元旦礼仪一摺。元旦令节。皇帝率王公百官。着在皇极殿行礼。停

  • 史记集解卷一百二十七·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一百二十七日者列传第六十七【墨子曰墨子北之齐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墨子不聴遂北至淄水墨子不遂而反焉日者曰我谓先生不可以北然则古人占卜筮通谓之日者墨子亦云

  • ● 附录·陈徽言

    初四日,城陷,杀声喧哄,城中鼎沸。已而,贼大队入汉阳门,传令云:「官兵不留,百姓勿伤。」贼入狱释诸罪囚出,而报复雪仇,凶暴弥甚。夜三鼓,贼执械明火巡街,鬼声四起,或至打居入门户。自是夜静,往往皆然,闻者心悸。初五日,杀人盈街,太阳惨

  • 卷二十二·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二十二宋 赵汝愚 编君道门诏令上上仁宗乞诏令先定议而後行孙 沔臣窃闻景德中知制诰朱巽上言以所降命令不可屡改应合更张请先定议如经久可守者行之不可者止之真皇谓宰臣曰此甚识治体卿等志

  • 卷十九 修文·刘向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夫功成制礼,治定作乐,礼乐者,行化之大者也。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是故圣王修礼文,设庠序,陈钟鼓,天子辟雍,诸侯泮宫,所以行德化。诗云:‘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 卷六十四·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六十四    宋 卫湜 撰旅币无方所以别土地之宜而节远迩之期也龟为前列先知也以锺次之以和居参之也虎豹之皮示服猛也束帛加璧往德也郑氏曰旅衆也迩近也锺金也献金为作器锺其大者以金参居庭

  • 卷六十三·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六十三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六十三宗庙制度周礼春官郁人掌祼器【注祼器谓彛及舟与瓒 防知祼器中有彛及舟者此经下文云和鬰鬯以实彛又见司尊彛云春祠夏禴祼用鸡彛

  • 卷第十六·智旭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第卷-第卷) 阅藏知津卷第十六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大乘经藏 般若部第三之一 述曰:&ldquo;般若为诸佛母,三世诸佛皆从般若得生。故曰:&lsquo;从初得道,乃至泥洹,于其中间,常说般若。&rsquo;当知一

  • 十 集·佚名

    第七 双品六十一 无明一&ldquo;诸比丘!不了知无明之本际:&lsquo;从此前无无明,其后生无明&rsquo;,诸比丘!如是被[他人]说也。然而,当知所谓&lsquo;缘此而有无明&rsquo;者。诸比丘!复次,我说于无明有食非无食;何谓为无明之食耶?

  • 蕉轩随录·方浚师

    《蕉轩随录》,十二卷。清方浚师(生卒年不详)撰。方浚师字子严,咸丰举人,官至永定河道。此书杂记一些遗闻琐事,还有一些经史考证、诗文评论方面的内容。全书每卷有目次,记载较为杂乱,书中观点反对清代学者黄宗羲、阎若璩、包

  • 全家福·老舍

    当代多幕话剧。老舍著。初载《收获》1959年第2期,作家出版社1959年8月初版,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11月出版修订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8月初版的《老舍剧作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11月初版的《老舍文集》

  • 后金檄明万历皇帝文·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述。载《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原件为大字印本,藏北京图书馆。全文约4000余字,虽有残缺,但大体意思明确。这份当年后金的宣传材料本无作者姓名及撰写时间,但从其内容及语气看,当为努尔哈赤口述,臣工执笔修润之

  • 禅宗大意·正果法师

    正果法师著,本书为正果法师在中国佛学院、福州鼓山涌泉寺等处多次讲授禅学的讲稿。法师认为,在菩提达摩之前,中国已有禅学的滥觞,其发展的轨迹隐然可寻。同时,禅宗与法相唯识也有密切的关系,达摩所传禅法并不轻视经典,楞伽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