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孟尝君出行五国

【提要】

孟尝君拥有的贤名,与他的高风亮节、清明理智的政治作为是分不开的。凡真理都是古老的,在做人和政治上,体恤民情、勤俭朴素、接受言论的监督是古今政治家们遵循的不二法门。而若鱼肉百姓、腐化堕落、钳制言论,必然会造成政治上的败笔。

【原文】

孟尝君出行五国,至楚,楚献象床。郢之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值千金,伤此若发漂,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公孙曰:“诺。”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孟尝君曰:“然。”公孙戍曰:“臣愿君勿受。”孟尝君曰:“何哉?”公孙戍曰:“五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五国英杰之主,皆以国事累君,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君今到楚而受床,所为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孟尝君曰:“诺。”

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重之宝剑一。”孟尝君曰:“何谓也?”公孙戍曰:“门下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得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臣三喜。输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许戍以先人之宝剑。”孟尝君曰:“善。受之乎?”公孙戍曰:“未敢。”曰:“急受之。”因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译文】

孟尝君出巡五国,到达楚国时,楚王要送给他一张用象牙制成的床。郢都一个以登徒为姓氏的人正好当班护送象牙床,可是他不愿意去,于是找到孟尝君的门客公孙戌,与他商量此事。那人说:“我是郢人登徒,如今我当班护送象牙床,以献薛公,可是那床价值千金,稍有损坏,即使卖掉了妻室儿女也赔不起。先生不如设法让我免掉这个差使,愿以先人宝剑为报。”公孙戌不假思索,很痛快的答应了。

于是公孙戌往见孟尝君,说:“贤公准备接受楚人馈送的象牙床吗?”孟尝君点头言是。公孙戌劝他不要这样做。孟尝君向他询问其中的缘故。公孙戌说:“五国之所以以相印授公,只是因为听说您在齐地有怜恤孤贫的美德,在诸侯中有存亡继绝的美名,五国君主这才以国事委公,这实在是仰慕您的仁义廉洁。况且您在楚国就接受了象牙床这样的重礼,巡行至其他小国,又拿什么样的礼物馈赠于您呢?所以臣希望您万不可受人之礼。”孟尝君很爽快的答应了。

公孙戌快步退了出去,走到中门,孟尝君起了疑心,把他叫了回来:“先生叫田文勿受象牙床之礼,这固然是一项很好的建议,但为何先生如此乐不可支呢?”公孙戌见隐瞒不得,便婉言辩道:“臣有三大喜事,外加更得一柄宝剑。”孟尝君不解:“先生此话怎讲?”公孙戌说:“贤公门下食客何止百人,却只有臣敢于进谏,此喜之一;谏而能听,此其二;谏而能止君之过,此其三。而为楚送象牙床的登徒,不愿意送床。他曾答应事成之后,送臣一柄先人宝剑。”孟尝君没有恼怒,反有嘉许之色:“先生接受宝剑了没有?”公孙戌说:“未得贤公许可,戌不敢接受馈赠。”孟尝君催促他:“赶快收下!”因为这件事,孟尝君在门扇上写道:“谁能传扬田文名声,而谏止田文犯过,即使私自在外获得珍宝,也可迅速来谏!”

【评析】

在高位者必须明白,社会的贫富差距是永远存在的,而且大多数民众的生活并不是很好,与权贵们、与自己无法相比。如果自己的生活太过奢华,就会脱离民众、劳民伤财。所以怜恤孤贫、物质生活上只求过的去,不求奢华的品德是领导者保持自己道德影响力、感召力的基本准则。可贵的是公孙戌将此番道理能巧妙的告知孟尝君,既让君子避免了行为的失误,又使自己能有助于朋友,他敢于伸张大义,以正气来谏止权势者的说服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猜你喜欢
  卷二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五十四·柯劭忞
  ●卷十·周密
  ●卷三·杨循吉
  卷十三·金履祥
  宦游纪(4)·张瀚
  卷之四百六十四·佚名
  明名臣琬琰録卷九·徐紘
  一四四八 谕着各督抚照数严追摊赔文津阁换写书籍原承办供事人员归款·佚名
  杨光远传·欧阳修
  王继勋传·脱脱
  卷六·马文升
  卷六十四·佚名
  卷十一·戴锡章
  首卷·佚名
  卷之二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初集卷二十八·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初集卷二十八古今体七十九首【乙丑五】赐蒙古王公等宴异域为天府来宾届月氐【是岁青海诸王公并来】绣郊千帐合驻野六龙齐坂卉蒸霞烂山云傍涧低地高隣北极恩下逮西鞮锡宴晴晖皜徵诗湛露凄娱观陈角觝

  • 卷60 ·佚名

    戴表元 东阳方韶卿惠古意七篇久不得和五月二十六日将假馆宗阳桥稍有闲暇 人胆小於壶,揣想无限极。 及其遂所愿,不过一消息。 金华文物府,前哲余楷则。 千年万年名,岂使夸者得。 戴表元 东阳方韶卿

  • 卷一百三·列传第三十三·文学上·脱脱

        ◎文学上   ○萧韩家奴 李澣   辽起松漠,太祖以兵经略方内,礼文之事固所未遑。及太宗入汴,取晋图书、礼器而北,然后制度渐以修举。至景、圣间,则科目聿兴,士有由下僚擢升侍从,骎骁崇儒之美。但其风气刚劲

  • 王言解第三·王肃

    孔子闲居,曾参侍。孔子曰:“参乎,今之君子,唯士与大夫之言可闻也。至于君子之言者,希也。于乎,吾以王言之,其不出户牖而化天下。”曾子起,下席而对曰:“敢问何谓王之言?”孔子不应,曾子曰:“侍夫子之闲也,难对,是以敢问。”孔子又不

  • 卷第一·一然

      前漢宣帝五鳳(甲子)四新羅第一赫居世姓朴卵生年十三甲子即位理六十年俅娥伊英娥英國號徐羅伐又徐伐或斯羅或雞林之譌至脫解王時始置雞林之號甘露(戊辰)四黃龍(壬申)元帝初元(癸酉)五永光(戊寅)五建昭(癸未)  六新羅高麗甲申

  • 第一百四回  两代表沪渎续议 众学生都下争哗·蔡东藩

      却说胶澳问题,已由中国专使提出说帖,经法、美、英三国申议,仍不能使日本让步,反教日本自由处置,中国专使陆徵祥等,不得不再行抗议,词意如下:  按德人之占据山东权利,始于一八九七年,当时普鲁士武人,借口小故,强迫中国让与,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四十七·佚名

    万历四十四年七月己巳朔享 太庙遣侯吴汝胤恭代○赐二辅臣各鲜鲥鱼二尾○原任狭西按察使邢云路献七政真数其略曰凡步历之法必以两交相对彼交印此交此交符彼交两交正而中间时刻分秒之度数自一一可按七政之行其数皆同日

  • 已畦琐语·叶燮

    吴江叶燮星期着 治民有一定之法程则人知所遵而奸吏猾胥不敢上下其手同一事也赏则均赏罚则均罚故赏一人而天下劝罚一人而天下惩也乃有赏不足劝罚不足惩者可不深思其故乎 好官不过多得钱耳此玩世不恭语也后人藉以为入官

  • 第二卷 明清荐辟·缪荃孙

    明 荐 辟[洪 武] 江宁府郭 □ 六合人。洪武初举人材,官训导。邵 真 六合人。洪武十三年举人材,未详何官。唐国贤 六合人。洪武中浙江龙游知县,升广西郁林州知州。按:应天志作唐相,洪武中任知州。谢 真 六合人

  • 一五一九 军机大臣庆桂等奏文渊阁空函书籍排架完竣折·佚名

    一五一九 军机大臣庆桂等奏文渊阁空函书籍排架完竣折嘉庆九年二月初一日臣庆桂等跪奏,为文渊阁空函书籍排架完竣,恭折奏闻事。窃查文渊阁四库全书应行缮写补入之圣制诗文各集及《八旗通志》,前经原任编修吴裕德恭缮齐全

  • 一二六 两江总督高晋奏陈续购书目并委员汇解各书送馆校办折·佚名

    一二六 两江总督高晋奏陈续购书目并委员汇解各书送馆校办折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二十五日太子太傅 内大臣 大学士 仍留两江总督统理河务革职留任臣高晋谨奏,为敬陈续购书目,并汇解缘由,仰祈圣鉴事。窃臣钦遵谕旨,采访遗书,数

  • 张彩传·张廷玉

    张彩,安定人。弘治三年(1490)中进士,被授予吏部主事,历任文选司郎中。张彩善于议论,言辞犀利,还善于窥探权贵的旨意。他初时粉饰自己,以博取声誉,尚书马文升等人都喜欢他。给事中刘瑾曾经弹劾他颠倒选才法等事,马文升都为他辩

  • 食货一○·徐松

    赋税杂录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二月一日,详定一司 令所删定官魏师逊言:「郡县或咤米价贱,于输纳之时,却欲以苒折钱。欲望申 郡县守令,监司觉察,许人户越诉。」从之。 十一月二十二日,权知池州黄子游言:「本州岛六县每岁所纳苒税,

  • 卷23·陈邦瞻

    真宗天禧三年六月,以寇准同平章事,丁谓参知政事。先是,准与谓善,尝荐其才于李沆,沆不用,准问之,沆曰:“谓诚才,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当思吾言。”准终不以为然。谓既因准

  • 卷八十三·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八十三    宋 卫湜 撰哭朋友者於门外之右南面郑氏曰变於有亲者也门外寝门外孔氏曰此一经论哭朋友之处右西边也南面向南为主以对荅吊客檀弓云朋友吾哭诸寝

  • 祀义篇第七六·王充

    【题解】迷信鬼神的人“以为祭祀者必有福,不祭祀者必有祸”。他们相信“死人有知,鬼神饮食,犹相宾客,宾客悦喜,报主人恩矣”。王充坚决反对这种观点。他明确指出,“今所祭死人,死人无知,不能饮食”;“人之死也

  • 異部宗輪論·欧阳竟无

      世友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佛般涅槃後 [一]適滿百餘年. 聖教異部興 便引不饒益.   展轉執異故 隨有諸部起. 依自阿笈摩 說彼執[二]令厭。   [三]世友大菩薩 具大智覺慧. 釋種真苾芻 觀彼時思

  • 圣多罗菩萨一百八名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赵宋法天译。多罗菩萨说一咒。自在天说一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