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秦良玉传

秦良玉,忠州人,早年嫁石石主宣抚使马千乘为妻。万历二十七年(1599),千乘率领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率五百名精兵运粮相随,同副将周国柱在邓坎遏制贼寇。第二年正月二日,贼兵乘官军设宴饮酒,夜间过来偷袭。良玉夫妇首先击败他们,追赶到贼兵境内,一连打下金筑等人的七个营寨。后来他们跟酉阳的各路官军直取桑木关,大败贼兵,在南川路战功第一。贼兵剿平后,良玉没有自报战功。后来,千乘被部落内的百姓起诉入狱,病死在云阳监狱中,良玉代理了他的职务。

良玉富有胆略,擅长骑马射箭,兼通诗文,仪态娴雅,但是对部下要求很严格,每次行军传令,将士都严肃执行。她的军队称为白杆兵,是周围地区都害怕的一支劲旅。

泰昌年间,朝廷征调她的兵力援助辽东。良玉派遣哥哥邦屏、弟弟民屏先率领几千人前去。朝廷下令赐给良玉三品官服,任命邦屏为都司佥书,民屏为守备。

天启元年(1621),邦屏抢渡浑河时战死,民屏突围出去。良玉亲率三千精兵前来,对沿途经过的地方没有丝毫侵扰。朝廷下诏加她二品官服,并且给了她封诰印信。她的儿子马祥麟也授官指挥使。良玉向朝廷陈述了邦屏的死状,请求给予抚恤,借此机会又说:“我从出征播州以来所立下的战功塞不住别人忌贤妒能的嘴巴,他们故意编造谣言诬陷我,有谁表彰过我的忠诚呢?”熹宗皇帝颁布了一道措辞婉转的诏书回答了她。兵部尚书张鹤鸣说“:浑河这场血战斩获敌人首级数千,实际上是石柱、酉阳两地土司的功劳。邦屏死后良玉派遣使者来京城,请求为她的军队缝制了一千五百套冬衣,分给了残存的士兵,然后就率领三千精兵抵达榆关。她这样做往上说是忧念国家的危难,往下说是为了报复自家的仇恨,所以胆子更壮了。朝廷应该把邦屏的儿子收录入官,提升民屏的官职。”于是朝廷追赠邦屏为都督佥事,准予子孙世袭,把他同陈策等人放在同一个庙堂里祭祀,又提升民屏为都督佥书。

兵部让良玉再征集二千名士兵。良玉与民屏骑兵返回石柱,到家才一天功夫,奢崇明的党羽樊龙在重庆造反,让人带着金银、丝绸过来拉良玉入伙。良玉杀了他派来的使者,立即带领民屏、邦屏的儿子翼明、拱明一起出战,逆流而上,渡过渝城,乘敌不备,到达重庆的南坪关,扼住贼兵的归路。又埋下伏兵袭击贼寇占领的两条河流,烧毁了他们的船只。然后分派部队守护忠州,派人骑马传布檄文到夔州,要当地驻军赶紧防守瞿塘峡上下游地段。贼兵出来作战,即刻败回。良玉向朝廷报告了这次战况,朝廷提升民屏为参将,翼明、拱明为守备。

不多久,奢崇明围攻成都,情况紧急,巡抚朱燮元发布檄文调良玉前往讨贼。当时各地的土司都贪图贼寇的贿赂,按兵不动,只有良玉击鼓西征,收复新都后,长驱直入抵达成都,贼兵于是解围离去。良玉接着回师攻打二郎关,民屏一马当先登上了城墙。过后他们又打下了佛图关,收复了重庆。良玉这次刚一出征就上书报告了朝廷,朝廷下令加封良玉为夫人,赐给她封诰印信。到这时给她封官为都督佥事,让她担任了总兵官,让祥麟做了宣慰使,提升民屏为副总兵,翼明、拱明为参将。良玉从此更加感恩于朝廷,奋不顾身,先后打下了红崖墩、观音寺、青山墩等大贼窝,四川的贼寇彻底给平定了。再加上她援助贵州的战功,熹宗皇帝几次赐给她金币作为奖赏。

三年六月,良玉上书说:“我带着翼明、拱明裹粮出战,先后取得了像红崖墩三战那样的胜利。可是那些离间我们君臣的大将们,他们没见过贼兵的面,却在那里整天挥着胳膊吹嘘,等到和贼兵对垒时,就闻风而逃。那些自己被贼兵打败了的人就担心别人战胜贼兵;自己被贼兵吓住了的人就怕别人胆子比贼兵大。像总兵李维新,他在渡河一战中失败回营,反而拒我于门外,不容我进城相见。以一个六尺身躯的大男子忌妒一个巾帼妇人,他如果夜静时想一想就应当羞死。”熹宗皇帝又下达诏书好言抚慰她,并且下令文武官吏都要以礼待她,不得有任何猜忌。

这一年民屏跟从巡抚王三善抵达陆广,军队战败后抢先逃回。冬季他又从征,在大方激战,屡战屡胜。第二年正月他班师回营,贼兵前来偷袭,民屏阵亡了。他的两个儿子佐明、祚明得以逃脱,身上也负了重伤。良玉上书请求给以恤典,朝廷就赐官都督同知给他,并且为他修建庙堂,举行了祭奠仪式,又给他的两个儿子封了官。这个时候翼明、拱明都已做了副总兵。

崇祯三年(1630),永平四城失守,良玉同翼明接受诏书的号召出兵勤王,并拿出家中的资产充作军饷。崇祯皇帝特意下诏书赞扬她,并在平台召见她,赐给她彩帛和羊酒,赋了四首诗赞扬她的功劳。恰好四城收复了,就命令良玉还乡,而让翼明驻兵京城近郊。第二年修筑大凌河城。翼明率领一万人看管筑城。城修好以后,命令他撤兵回营。崇祯七年,流贼打下河南,朝廷任命翼明为总兵官,让他率领军队前去讨伐。第二年,邓王己死了,因为他的部下都是四川人,朝廷就下令让翼明率领他们,在青崖河、吴家堰、袁家坪连连打败贼兵,扼住了贼兵通往郧西的道路。只是翼明的性情慌张、胆子不大,部下的将领连连失败,他却不如实向上汇报,因此被免去了都督军衔,贬官二级,继续剿贼,后来他跟从卢象升在谷城追逐贼兵。贼兵逃往均州,翼明在清石铺打败了他们。贼兵进入了山地自卫,翼明又打败了他们。接着又在界山、三道河、花园沟连连破贼,捉住黑煞神、飞山虎两位贼军将领。贼兵出没在郧阳、襄阳一带,巡抚郧阳的苗胙土派遣使者去招降贼寇时,翼明赞成此事,结果上当受骗了,贼兵最终没有投降。翼明、胙土都受到弹劾。后来贼兵进犯襄阳,翼明连续作战获取战果,屯兵庙滩,用来扼守汉江的浅水处。只是罗汝才、刘国能却从深水处渡了过去,接着就在蕲春、黄冈一带大肆骚扰。崇祯皇帝因为郧阳、襄阳所属的城市都被毁坏完了,于是罢了胙土的官,严厉批评了翼明,不久翼明又被弹劾,解除了官职。良玉从京师返回以后,不再走出四川援剿,专门致力于惩办四川的贼寇。

七年二月,贼兵打下夔州,围攻太平,良玉到来才撤退。十三年在巫山扼住罗汝才。汝才进犯夔州,良玉的军队赶到,他才离开。后来,良玉在马家塞阻击贼兵,斩获了六百首级,又在留马垭追击打败了他们,杀了他的首领东山虎。又联合其他将领在谭家坪的北山大败他们,又在仙寺岭打败了他们。良玉奇取了汝才的军旗,捉拿了贼兵首领副塌天,贼兵势力这才逐渐衰弱了。

这个时候,督师杨嗣昌把贼兵全部驱逐到四川来。四川巡抚邵捷春率领二万弱兵戍守重庆,所能依靠的只有良玉和张令二人的军队。绵州知州陆逊之罢官回家,捷春让他负责视察营垒。他见到良玉的部下军容整齐,心里感到奇怪。良玉安排酒席招待他时,对逊之说:“邵公不懂兵法,我作为一个妇道人家,蒙受国家的恩惠,论情理应当为国而死,所恨的只是要与邵公一起死罢了。”逊之问他什么原因,良玉说:“邵公调我到他附近来,距他所驻的重庆只有三四十里,而派遣张令守黄泥洼,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地利。贼兵假如占据归山、巫山的顶峰,向下俯瞰我们的军营,再用强劲的骑兵居高临下,俯冲下来,张令一定会被打败,张令败后再来打我,我失败后还能解救重庆的危急吗?况且督师把四川当作沟壑,想把贼兵都赶到四川来,这一点无论聪明人还是愚蠢人都知道。邵公不在这个时候争山夺险,迫使贼兵不敢来攻击我们,却一味在这里进行消极防守,这是必败之路啊。”逊之认为这话说得很对。不多久捷春把军营迁移到大昌,监军万元吉也屯兵巫山,与良玉相互呼应。那年十月,张献忠在观音岩、三黄岭连连打败官军,接着从上马渡过江进兵,良玉偕同张令急忙在竹菌坪扼制他们,挫败了他们的前锋。当张令被贼兵杀死时,良玉前去援救没有成功,辗转作战又失败了,部下的三万人几乎全部死光。于是单枪匹马去向捷春请求说:“情况紧急了,把我溪峒的士兵全部调出,还可以有二万人。我自拿出一半粮饷,其余一半如果能向官府支取,就可以继续剿贼。”捷春看到嗣昌与自己不和,而仓库中没有现成的粮食,谢绝她的计策,没有采用。良玉就只好叹息而归。当时摇天动、黄龙等十三家贼兵在四川横行。有一个叫秦缵勋的人,是良玉的族人,给贼兵当了耳目,被捉拿后杀死狱卒逃跑了。良玉抓获了他,把他交给了官府,他的手下也没有一个逃脱。

张献忠完全占领湖北,打算再一次进入四川。良玉画出全四川的形势上呈给巡抚陈士奇,请增派兵力守住三个关隘,士奇没能听她的建议。良玉又上呈给巡按刘之勃,之勃赞同他的建议,但是没有多余的兵力可以拨出来。十七年春天,张献忠就长驱直入进犯夔州。良玉骑马前往援助,由于寡不敌众,败退回来。等到全四川都失陷以后,良玉对她的部下慷慨激昂地说“:我的兄弟两个人都为国事而死,我作为一个孱弱的妇道人家,蒙受国恩达二十年之久,现在不幸到了这个地步,怎么敢拿所剩不多的年月来投靠贼寇呢?”她召集部下的将士给他们订立规约说:“有跟随贼兵走的,坚决杀而不赦!”接着分兵把守四处边界。贼兵在四川到处招纳土司,却没有人敢到石石主来。后来张献忠死了,良玉竟然享尽天年才去世。

翼明罢官后,又在崇祯十六年(1643)冬天被朝廷起复为四川总兵官,因为道路阻塞,任命状没能传到他手里来。拱明碰上普名声叛乱,在与贼寇作战时死掉,朝廷按规定给他进行了追赠和抚恤。

猜你喜欢
  列传第四十二 游雅 高闾·魏收
  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二·赵尔巽
  征伐第三十五·吴兢
  卷三百六十一 元豐八年(乙丑,1085)·李焘
  越绝卷第四·袁康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九·佚名
  后序·岳珂
  卷五·萧常
  十国春秋卷十七·吴任臣
  宗爱传·魏收
  元行钦传·薛居正
  梁肃传·脱脱
  卷七十四·佚名
  十七年·佚名
  二十二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五集卷八·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八古今体七十六首【甲辰八】留京办事王大臣等奏报得雨诗以志慰北省胥沾泽京师伫喜音隔朝奏章至六寸沐膏深【昨初九日刘峩明兴等奏到直隶山东各府属於闰三月初四五

  • 卷一百八十·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八十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葆真居士集折彦质字仲古云中人父可适知镇戎军有武略夏人畏之彦质以防起家绍兴中累官至佥书枢密院事初赵鼎为相屡荐彦质后秦桧専相以彦质为鼎所引郴州

  • 卷十八·吴之振

    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十八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王安石临川诗钞上王安石字介甫临川人後居金陵亦号半山登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再调知鄞县通判舒州召试馆职不就用为羣牧判官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佑三年入为度支判官俄

  • 卷三十四·施元之

    钦定四库全书 施注苏诗卷三十四 宋 苏 轼 撰 施元之 原注 武进邵长蘅 删补 诗五十七首 【起在礼部洎元佑八年癸酉出知定州绍圣甲戌改元就任落职知英州再贬惠州赴岭道中作】 次韵钱穆父马上寄蒋頴叔二首 玉关不

  • 卷四百七十二·列传第二百三十一·奸臣二·脱脱

        ◎奸臣二   ○蔡京 赵良嗣   蔡京字元长,兴化仙游人。登熙宁三年进士第,调钱塘尉、舒州推官,累迁起居郎。使辽还,拜中书舍人。时弟卞已为舍人,故事,入官以先后为序,卞乞班京下。兄弟同掌书命,朝廷荣之。改

  • 平定三逆方略卷四十四·佚名

    卷四十四   康熙十八年三月丁酉,以王度冲等为总兵官。大将军贝勒察尼奏:伪总兵王度冲等统官兵船舰投诚,宜从优议叙。又言:伊等愿改为陆兵效用。上谕:伪总兵王度冲、伪将军陈珀可为总兵官,俱兼右都督;伪总兵龙韬、张宣、柯

  • 卷二十九·杨士奇

    永乐二年三月壬寅朔 上御奉大殿试礼部选中举人杨相等四百七十二人制策曰朕闻圣人之治天下明于天之经察于地之义周于万物之务其道贯古今而不易也是故黄帝尧舜统承先圣垂衣而治神化宜民朕惟欲探其精微之蕴历象禹贡洪范

  • 第一五七乙批光绪十四年四月十八日一一三二三—二一·佚名

    台湾邮政总局,对新竹知县详之批示福建台湾邮政总局批:据详及另禀均悉。查此案,昨奉爵抚宪札饬:「照得新竹营兵吴瑞启,雇人顺带公文,遗失多件,例应正法,以肃军政。据该营游击翁曦面禀:奉文后,该营兵丁胆敢聚

  • 一四五八 贵州巡抚冯光熊奏本年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折·佚名

    一四五八 贵州巡抚冯光熊奏本年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折乾隆五十七年十月十七日贵州巡抚臣冯光熊跪奏,为遵旨汇奏事。窃照乾隆四十八年钦奉上谕:《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广义》各条,于辽、金、元三朝时〔事〕多有

  •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司马迁

    王延海 译注【说明】本传记述了南越王赵佗建国的史实及其四位继承者同汉王朝的关系,描述了汉武帝出师攻灭南越,将南越置于汉王朝直接统治下的过程。行文中表现了司马迁尊重史实和民族一统的思想。他没

  • 宋子贞传·宋濂

    宋子贞,字周臣,潞州长子人,聪明好学,二十岁就参加礼部会试,与族兄宋知柔同补为太学生,当时俱有名,人称“大小宋”。金末,潞州战乱,子贞避乱于赵魏之间。宋将彭义斌守大名,委任子贞为安抚司计议官。义斌死后,子贞率众归附于东平行

  • 卷七之一·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七之一 朱批孔毓珣奏摺 雍正元年二月二十四日广西廵抚【臣】孔毓珣谨 奏为奏 闻事窃【臣】邹鲁菲材至愚极陋伏蒙 先帝超擢今职任大责重

  • 卷二十四·纪昀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厯代职官表卷二十四经筵日讲起居注官表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国朝官制经筵讲官满洲汉人各八人掌进读讲章敷陈典训以奉侍经幄敬襄钜典嵗二月八月两举经筵讲书满洲汉人各一人讲经满洲汉人各一人由翰林院先期

  • 转辞篇·邓析

    世间悲哀喜乐嗔怒忧愁,久惑于此,今转之在己。为哀在他,为悲在己。为乐在他,为喜在己。为嗔在他,为怒在己。为愁在他,为忧在己。若扶之与携,谢之与议。故之与右,诺之与己,相去千里也。夫言之术: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

  • 与慈云法师书(四通)·太虚

    一慈云法师座下:函悉。用意虽不无理由,而印度瑜珈学派之说,未足为凭。华严及密宗等大乘经典,固多重礼拜。然按人间佛化之原本,可寻之阿含,不重礼拜,亦不无礼拜;造像始佛时,优填王造佛旃檀像,其他‘弟子菩萨诸天像’皆后起,百丈初

  •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第二·彦悰

    弘福寺沙门释彦悰纂录故事篇第一(下)论&middot;晋庐山远公沙门不敬王者论一首(并序)诏&middot;伪楚桓玄许沙门不致礼诏一首启侍中卞嗣之等执沙门应敬奏四首(并桓楚答三首)&middot;夏赫连勃勃令沙门致拜事一首事&middo

  • 卷第二十一·元来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二十一 住博山法孙 弘瀚 汇编 首座法孙 弘裕 同集 宗教答响一 参悟品第一 刘胤平弘炳太史问。宗教二门是一是二。今云。参悟是第一义。一切教乘。可尽废耶。大疑大悟。不疑不悟。有不疑者。作何

  • 金箓十回度人三朝转经仪·佚名

    述礼十方,转诵《度人经》之科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