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一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二十一
住博山法孙 弘瀚 汇编
首座法孙 弘裕 同集
宗教答响一
参悟品第一
刘胤平弘炳太史问。宗教二门是一是二。今云。参悟是第一义。一切教乘。可尽废耶。大疑大悟。不疑不悟。有不疑者。作何开发。终不悟者。作何究竟。又复一种熟读公案。谬认当机。此云证否。更复教中多明了者。此於悟门。为有差别。为无差别。
师云。释迦大师坐道场四十九载。末后拈花示众。故有教外别传之旨。果教外别有传乎。宗乃教之纲。教乃宗之目。举一纲则众目张。祗知理目。而不识其纲者。是不知宗教之道合一之旨。所谓岐路中。又有岐路也。肯就岐路。径循其纲者。诸教中皆有宗旨。得其旨。则一言一字。皆最上之机。如不识其旨。泥於文字。则宗亦教矣。
华严经云。如日当空照。童稚闭其目。自言何不睹。多闻亦如是。又云。如贫数他宝。自无半钱分。法华经云。弃舍所习诵。废忘不通利。贪着於名利。多游族姓家。楞严经云。纵能宣说十二部经。不如一日修无漏业。圆觉经云。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将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此教自料拣。而不知宗者。在人非在教也。良以教有千差。宗归一致。教在博通文义。宗贵直下真参。博通非一日之功。真参无顷刻之间。非一日之功。寻其流也。无顷刻之间。得其源也。寻流而得其源者有之。得源而弃其流者亦有之。此又在人不在教也。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又颂云。如世有良医。以妙药救病。诸佛亦如是。为物说惟心。既是以心为宗。当勘破文字。楞严经云。圆明了知。不因心念。大凡地前众生。日用中无非心念。如不真参实究。其心念何能了之。动止思惟。莫非心念。究竟坚固。终不得矣。是故当知。宗衍於教。一而二也。教归於宗。二而一也。其真参实究捷经。名第一义。教中具载。非废教也。高峰大师云。无量妙法门。参禅第一义。若真狮子儿。不入他群队。法华未开口时。入无量义定。无量义者。非第一而何。至舍利弗三请说法。佛云。吾今为汝分别说法。文中云。一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本文翻案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即此非思量九个字。作么生领会。若不真参实究。是谓入海算沙。非究竟也。繇此观之。教不可废。要在得其纲领。果得其纲领。教则为指。为筏。为导引。为开辟。为助缘。又安可废乎。
又谓。大疑大悟。不疑不悟。有不疑者。作何开发。若果为生死心切者。安得不疑。如不疑。是生死心不切耳。如云一口气不来。毕竟向甚么处去。不究心时。被善恶业牵引去。既不随善恶业牵引。毕竟向甚么处去。既不知去处。安得不疑。如不疑者。是不堪共语人。又何必别求开发耶。若果发真疑者。纵不悟。站定脚跟。不起第二念。此即成佛作祖底基本。如别求究竟。即非究竟也。熟读公案。谬认当机者。千圣出头。救渠不得。安敢曰证。譬如平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非细事也。近时妄称知识者。行棒行喝。入门便打。入门便骂。不论初心晚进。妄立个门庭。皆是窃号之徒。鼓动学者一片识心。妄兴问答。竖指擎拳。翻筋斗踢飞脚。大似弄傀儡相似。使旁观者相袭成风。殊不知。古之所是。今之所非。将来镬汤炉炭。决定少他不得。是谓之善因恶果。良可痛欤。若於教中多明了者。与悟门中。较其优劣。实霄坏也。虽不能与悟门较其优劣。而代佛扬化。非世间功德之可比。书写读诵。尚不可思议。况说法乎。此皆诣实之语。学者可善而择之。
净土品第二
问。念佛参禅。近分二帜。能兼修否。既云念佛。恐以观门。为第一义。临终往生。作何指引。念时修观。作何摄受。
师云。禅净无二也。而机自二。初进者。似不可会通。当求一门深入。如上帝都也。维扬至东兖亦到也。荆楚至中州亦到也。岂以维扬会荆楚。为一道乎。若寻维扬而会通荆楚。寻荆楚而会通维扬。岂但不能会通。余恐头白齿黄。终滞於维扬荆楚。而不能到帝都也。是故求一门深入。不可滞祖师权语。又不可滞抑扬之说也。如永明料拣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无禅有净土。十人九得度。此多於净土。非多於净土。是扬教也。是适机也。永明意总不在此。若以此见永明。是谓之痴人面前不得说梦。是谓之逻赃人吃棒也。祖师亦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又云。念佛一声三日漱口。祖师意总不在此。若以此见祖师。是谓之痴人面前不得说梦。是谓之逻赃人吃棒也。然禅净二门。非别立标帜。求一门深入者。似不得不二也。如会通之说。亦权语耳。果发明大理。不妨念佛。世缘尚不碍道。况念佛乎。浊界尚不碍生。况乐邦乎。如专意净土。当发大心。其大心者。即菩提心。菩提心者不为自求故。不为一人得生净土故。不为一人得成佛道故。如上品上生章云。一者至诚心。起信论云直心。直心者无委曲故。欲生净土。万牛而不可挽也。北宗云。直心真实。菩提道场。又云。至诚为入道基本。六祖亦云。行直不用参禅。亦此意也。二者深心。谓心与境冥。境与神会。惟心惟境。而互摄互融。故云无边剎海自他不隔於毫端。故知十万亿剎之外。不出一心。果心外别有净土耶。然行人念佛。正当发愿往生。不可执目前净土。大方之家。安可滞一隅。谓之心净土净。正所谓弃大海认浮沤为全潮者。不亦迷乎。云栖师翁云。执事而背理。类蒙童读古圣之书。执理而背事。比贫士获豪家之券。据此则多於事土。而略於理土。蒙童读书。虽不解义。而终有开晓之时。贫士获劵。纵堆积如山。终无管业之理。果将一句弥陀。念教不念自念。究竟到一心不乱。则惟心之理。不言可喻。又何妨发愿往生乎。净土诀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斯达惟心之境。终日生而不妨无生。终日无生而不妨往生也。又何况念空真念。生彻无生乎。
夫观门者。亦净土一义耳。据弥陀一经。祇教一心不乱专持名号。虽言西方种种妙境。未明示其观相也。无量寿经出十六种观门。首曰日轮悬鼓。乃至佛菩萨。宝池楼阁。及花开九品。总杂等观。则随修一观。即得往生也。惟楞严经大势菩萨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忆者观也。此观念相继。自得心开。不待往生。又不妨往生。亦摄念佛者往生。斯菩萨化仪。为弥陀辅弼。自利利他。不妨兼举也。此净土一门。仗果位中佛发大弘誓。广摄念佛行人。比於诸法门中。似省力也。如单提一句弥陀。当以信行愿为资粮。信者信自心有成佛底种子。信有弥陀可见。信有净土可生。信我念佛将来毕竟见佛。毕竟成佛。更无疑虑也。行者念念无间。如人行路。直至到家乃可。愿者愿生净土。将我念佛功德。发愿回向大地众生。同生净土。同成佛道。斯亦菩提之心。比为已生者。日劫相倍也。祇念佛决得往生。况有果位中佛接引摄受耶。
止观品第三
问。止观二义。诸书备具。惟种种法繁漫难修。有一二门。当总持否。即如观持准提咒者。观镜观像。观诸梵字。法更繁衍。以何为的。其不知者。误认假相。不宜摄观。是耶非耶。
师云。恶世有情。生无慧目。从无始已来。根本烦恼俱生无明。从劫至劫。不能暂舍。其不思议熏。不思议变。业转现识。发六粗境。招因带果。吸引众生。轮回世间。生死相续。无有穷已。所以诸佛世尊。以大慈故。缘於众生。以大悲故。救於众生。险恶道中。为卫护。为导师。苦海岸边。为援引。为舟筏。於黑暗长夜。为炬。为明。於怠隋深坑。为警。为策。说浊边之过患。示净界之庄严。演无量之法门。开三观之妙旨。单复圆修。随机利钝。但从一门深入。如登弥勒楼阁。诸门顿开。此止观一法。是不可思议之要径也。智者大师云。止者乃伏结之初门。观者是断惑之至要。止者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者策发神解之妙术。止则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繇藉。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以此则知。不修止观法。无以成。自尚不利。云何利他。又当知。止观摄一大藏教。一大藏教不出止观二法。若人精修止观。可谓寻流而得其源也。若修止观者。第一要三归五戒。如增受菩萨戒者。其法最易成就。名上品行人也。第二要持戒清净。无诸毁犯。第三要明信因果。熟烂教乘。第四要忏悔已作众恶。不更覆藏。第五要发菩提心。永无退转。志求大乘。欲度人故。更当诃欲澄心。止缘入观。又如智者大师云。方便行中。当具五法。一者欲。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故。欲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故。亦名为志。亦名为愿。亦名为好。亦名为乐。是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故。故名为欲。如佛言曰。一切善法。欲为其本故。二者精进。坚持戒禁。弃於五盖。(五盖者。一贪欲盖。即贪毒。二嗔盖。即嗔毒。三睡眠。四疑。此二法即痴毒。五掉悔。即是等分摄。合为四分烦恼。具八万四千恶法故)初夜后夜。专精不废。譬如钻火未热。终不休息。是名精进善道法。三者念。念世间为欺诳可贱。念禅定为尊重可贵。若得禅定。即能具足发诸无漏智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是为可贵。故名为念。四者巧慧。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所以者何。世间之乐。乐少苦多。虚诳不实。是失是轻。禅定智慧之乐。无漏无为。寂然闲旷。永离生死。与苦长别。是得是重。如是分别。故名巧慧。五者一心分明。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定慧功德可尊可贵。尔时应当一心决定修行止观。心如金刚。天魔外道不能沮坏。设使空无所获。终不回易。是名一心。据此则止观定慧。无不开发也。又当观诸法念念不住。此名体真止。如上体真止。妄念不息。当返观所起之心。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至。三际穷之。了不可得。不可得法。则无有心。若无有心。则一切法皆无。行者虽观心不住。皆无所有。而非无剎那任运觉知念起。又观此心念。内有六根。外有六尘。根尘相对。故有识生。识本无生。观生如是。观灭亦然。生灭名生。但是假立。生灭心灭。寂灭现前。了无所得。是所谓涅盘空寂之理。其心自止。如更驰散。当以对治法治之。如不净观对治贪欲。慈心观对治嗔恚。界分别观对治着我。数息观对治多寻思等。此不分别也。二者正观。观诸法无相。并是因缘所生。因缘无性。即是实相。先了所观之境。一切皆空。能观之心。自然不起。能所双泯。斯即还源。此据智者小止观。略引之。倘徧修者。当看全文。更有摩诃止观。具载藏乘。此不繁引。如三观中随修一观。即摄诸观。既摄诸观。随修一观。即名总持法门也。
如持准提咒者。当观诸法无性。蕴界无我。法界理成。浑成一大圆镜智。又名一心。然后观镜。观像。观诸梵字。如宝镜当台随念随现。似无繁衍。像现咒声。如空谷响。应此为的也。其不知者。误认假相。当以前义导之。如不摄观。虽持曰事。不名入理。当深思之。倘欲深入法性。如显密圆通□法界观法。又不可不以彼为的据。华严经云。若有欲识佛境界。标也。当净其意如虚空。示也。远离妄想及诸取。止也。令心所向皆无碍。观也。此四句。亦标示止观之大纲也。
清凉大师疏云。听许说中分二。一诫识劝修。净意如空。总以喻显。下二句别显。一离妄取。如彼净空无云翳故。斯即真止。二触境无滞。如彼净空无障碍故。斯即真观。此观不作意以照境。则所照无涯。此止体性离而息妄。故诸取皆寂。斯则不拂不莹。而自净矣。无净之净。则暗蹈佛境矣。此为心要。请后学思行。据清凉深入止观法要修行者。如体会斯意。大得便宜也。
戒律品第四
问。念佛参禅。俱精戒律。诸如沙弥比丘等戒。断不宜犯。律有明条。至有在家诸优婆塞及优婆夷。发心持戒。当受何品。恐於世缘不无干碍。作何通融。为广示义。
师云。识心炽盛。犹如奔马。无暂停息。造诸恶业。遍法界故。凡欲修行。翻前恶境。并起善心。其断恶修善。以戒为基本。若无戒律。一切善法。悉无以成。南山大师云。戒德难思。冠超众象。为五乘之轨道。实三宝之舟航。禅定智慧。以戒为基。菩提涅盘。以戒为本。发趣万行。戒为宗主。戒为却恶之前阵。戒为入道之初章。譬如世间造楼阁相似。必先造其基址。若无基址。徒架虚空。必不能成就也。
遗教经云。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如贫人得宝。戒是正顺解脱之本。若人能持净戒。则诸善功德。皆悉能生。是故修道者。当持净戒。东坡云。禅律并行。不相留碍。如念佛无戒。有慧无福。纵得为人。福慧浅薄。轮回诸有。亦未可知。参禅不持戒者。斯谓之狂人。将持戒束身。藉以口实。以祖师门下破执之谈。都作个实法会去。殊不知。洗钵水倾地。亦施主物。犹为过犯。况其他乎。清凉大师九岁出家。十一岁背通三岁。十四岁发明南宗大理。犹以十戒严身。六祖亲传衣钵。亦登坛受戒。是故当深信戒法。疾得出世。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若不信戒。而得禅定。而明佛理。无有是处。是知必发信心。乃能得戒。如得戒者。世出世法。悉皆成就。故云庄严法身。戒为璎珞。破除热恼。戒作清凉。戒经云。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繇是成正觉。尼乾子经云。如来功德身。以受戒为本。若不受戒。尚不能得疥癞野干之身。况功德法身耶。然戒有多种。五戒八戒名近住解脱。又名近事戒。为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受此二戒。以亲近出家二众故。沙弥受十戒。为策进心行故。二百五十戒名别相解脱。谓条相多故。若受此戒。但超小乘阿罗汉果。不得常住佛性。广化众生。如菩萨三聚净戒。若受之者。报圆佛果。相好无边。三达五眼。十力无畏。一切功德。无不具足。斯戒具权实二门。以五戒八戒谓之权。三聚净戒谓之实。权无实而不名权。实无权而不名实。如在家居士。初入门者。当以五戒导之。此五戒者。在儒名五常。在释名五戒。乃名别体同。故曰仁者不杀。义者不盗。礼者不邪淫。信者不妄语。智者不饮酒。佛言。五戒不持。人天路绝。宋儒云。天堂有君子登。地狱有小人入。其君子小人。贵有常理。不在衣冠也。如位执权衡秦桧李林甫之类。皆曰小人。贩夫灶妇果具常理。名曰君子。又不可执有常理。而不受五戒。如不受五戒者。虽念佛参禅。止名白衣。不名法子。若坚持五种净戒。念佛一声。则灭无量罪。参禅一日。则开无量慧门也。又有一等。尘缘纷杂。婚嫁之间。未能圆备於此五戒。似未能全持者。先以戒杀一戒。为之初因。次以八关斋。为之增长。八关者。谓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此八日精持八戒。五戒外加不着香花鬘不香涂身。不歌舞倡伎故往观听。不坐高广大床。此名八关。更加过午不食。谓之斋也。以此植因。待世缘稍脱。必欲常持五戒。或增上菩萨戒者。为之极善。念佛必超常寂光土。上品上生。或顿悟自心。报圆佛果也。良以尘缘间隔。有在家出家。要知了生死入佛乘。僧俗一致。何分别之有也。是故当发大心。以期出世。幸勿以世缘。汩没甘心下贱。宿门外草庵也。大心者。必欲成就三聚净戒故。三聚者。一者誓断一切恶。所谓淫杀盗妄。身口非为。一切过失。皆悉止断。因断成功。名为断德。将来果上证法身佛。二者誓修一切善。所谓世出世间一切善法。习行方便。无善不修。善繇智修。因善成功。名为智德。将来果上证报身佛。三者誓度一切众生。前之二愿。是自利行。今者普度含识。皆悉令得无上佛果菩提。是利他行。以恩及物。名为恩德。将来果上证应身佛。又当缘境发心。同虚空量故。心缘於境。境从心现。境即戒体。体即戒因。以体起用。方发无作。到此则无持戒之名。又安有犯。故云。戒性如虚空。持者为迷。到此不持不犯。非初学者所及。如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便初心开发慧命。更为稳便也。
布施品第五
问。布施一门为六度首。金刚经云。不住於相。此最胜义。又复破除悭贪种子。或复不能随心如愿。广作功德。量力而行。非悭惜耶。
师云。观心如幻。观法亦然。四大假缘。无实主宰。身心尚不我有。况身外乎。良以世人认定个色身。坚着我相。贪图利乐。资养无明。长悭贪业。从劫至劫。不能暂舍。纵其贪染。吸引众生。堕於地狱。即此贪心本无休止。故地狱有不息之机。因果历然。深为可惧。若是智者。肯以有限之身。造无穷之业耶。是故诸菩萨藉此而行妙行。破众生悭业。无有穷已。般若云。若菩萨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是故诸菩萨。内施。外施。内外施。一切施。无尽施。无厌施。从劫至劫。广行妙行。圆满菩提。内施者。舍头目髓脑。如弃涕唾。外施者。国城妻子。象马七珍。内外施者。施上二种。无所吝惜。无尽施者。施心不竭。无满足故。无厌施者。心无疲倦。常精进故。此菩萨达诸法性本来空寂。非内非外。内外搜求。本无所有。内不见有能施之人。外不见有所施之物。无施者。无受者。三轮体空。以此妙慧而行布施。然后为一切有情。说诸妙法。利益众生。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诸布施中。法布施最。华严十行品中。功德林菩萨。说十种布施。文云。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施藏。此菩萨行十种施。所谓分减施。竭尽施。内施。外施。内外施。一切施。过去施。未来施。现在施。究意施。分减施者。谓菩萨禀性仁慈。好行惠施。若得美味。先与众生。然后方食。若受食时。预作念言。施自身中八万四千尸虫等。又以此食。惠施众生。愿我於身永断贪着。是名分减施。竭尽施者。饮食香华。资生之具。一切皆舍。乃至尽命。亦无所吝。是名竭尽施。内施者。谓菩萨年方少盛。端正美好。乃至头目髓脑。以济众生。念已施之。心无所悔。是名内施。外施者。名华上服乃至王位。我今宜应随彼所求。充满其意。即便与之。是名外施。内外施者。如上所说。悉皆施之。是名内外施。一切施者。假使十方人来求上所欲。悉皆施与。是名一切施。过去施者。闻过去诸佛菩萨所有功德。闻已不着。了达非有。不起分别。不贪不味。亦不求取。无所依倚。见法如梦。无有坚固。但为教化所着众生。成熟佛法。而为演说。又复观察过去诸佛。十方推求。都不可得。作是念已。於过去法。毕竟皆舍。是名过去施。未来施。谓此菩萨闻未来诸佛之所修行。了达有非。不取於相。乃至作念。若法非有。不可不舍。是名未来施。现在施者。谓此菩萨闻诸天乃至声闻缘觉具足功德。其心不迷。无有贪着。又观诸行。如梦不实。为令众生舍离恶趣。心无分别。修菩萨道。成就佛法。而为开演。是名现在施。究竟施者。谓诸菩萨舍一切所有。满足众生已。然后开导一切众生。令於众生不生贪爱。悉得成就清净智身。是名究竟施。此名施藏。是得忍菩萨所行妙行。非初心者能行。凡在有情分中。不可不知。不可不学。不可不行。但功力不及。当随分行之。如一色一香一抟之食。悉名布施。增而广之。有所余畜。悉行布施。成解脱心。破悭贪业。不可以小善小施而不行也。如不行者。则失无量利益。又施者心有优劣。教中载。一长者施一槟榔。与病僧。得九十一劫如意报。贫妇施一衣。现感王兴供养。此谓之施心胜故。田亦胜故。田有二种。一者敬田。二者悲田。敬田者。供养三宝。国主天地。及父母师僧。人所易发。凡诸所有。不生吝惜。於有情分中。则生分别矣。二者悲田。见病者。老者。贫穷者。残疾者。乃至负命之者。当起同体大悲。资其所欲。而行布施。谓之悲田。其福胜故。用此幻化之财。作真实无相功德。以世间利乐千分万分。百千万亿分。不足为比也。其或有无厌之求者。不与者不得罪。何以故。纵彼贪心。陷彼慧命故。又或自身本无所有。而区区乞酰於邻里者。似不可以布施解脱之心。而较其优劣也。大凡施者当随分。而无吝心。体上三轮空意。及菩萨无尽藏施。成就檀波罗密门。又不可不学也。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二十一
猜你喜欢 雪關和尚語錄卷四·雪关智訚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澄观 卷第二十四·李通玄 卷十六·佚名 兀庵和尚语录卷上·兀庵普宁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二(别录之二)·智升 卷第十·函昰 佛说十地经卷第七·佚名 神鼎云外泽禅师传·佚名 佛说摩利支天经·佚名 卷三百五·佚名 伏狮只园禅师语录卷下·祇园行刚 问谈品第六·佚名 卷上之上·佚名 卷九·僧祐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