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垦令第二

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 相稽。百官之情不相稽,则农有余日。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则农不 敝。农不敝而有余日,则草必垦矣。

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上壹则信,信则官不 敢为邪。民平则慎,慎则难变。上信而官不敢为邪,民慎而难变,则 下不非上,中不苦官。下不非上,中不苦官,则壮民疾农不变。壮民 疾农不变,则少民学之不休。少民学之不休,则草必垦矣。

无以外权任爵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 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勉农而不偷。民不贱农,则国 安不殆。国安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败农者也;则以其食口 之数,赋而重使之,则辟淫游惰之民无所于食。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惰之农 勉疾。商无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 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窳惰之农勉疾,商欲农,则草必垦矣。

声服无通于百县,则民行作不顾,休居不听。休 居不听,则气不淫;行作不顾,则意必壹。意壹而气不淫,则草必垦 矣。

无得取庸,则大夫家长不建缮。爱子不惰食,惰 民不窳,而庸民无所于食,是必农。大夫家长不建缮,则农事不伤。 爱子不惰食,惰民不窳,则故田不荒。农事不伤,农民益农,则草必 垦矣。

废逆旅,则奸伪躁心私交疑农之民不行。逆旅之 民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壹山泽,则恶农慢惰倍欲之民无所于食;无所于 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然则商酤少 ,民不能喜酣奭,大臣不为荒饱。商酤少,则上不费粟;民不能喜酣 奭,则农不慢;大臣不荒饱,则国事不稽,主无过举。上不费粟,民 不慢农,则草必垦矣。

重刑而连其罪,则褊急之民不斗,很刚之民不讼 ,怠惰之民不游费资之民不作,巧谀恶心之民无变也。五民者不生 于境内,则草必垦矣。

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 。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则农民必静。农静,诛愚乱农之民欲农,则草 必垦矣。

均出余子之使令,以世使之,又高其解舍,令有 甬,官食●,不可以辟役。而大官未可必得也,则余子不游事人。余 子不游事人,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辨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 ;无得居游于百县,则农民无所闻变见方。农民无所闻变见方,则知 农无从离其故事,而愚农不知,不好学问。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务疾农。知农不离其故事,则草必垦矣。

令军市无有女子,而命其商;令人自给甲兵,使 视军兴。又使军市无得私输粮者,则奸谋无所于伏。盗输粮者不私稽 。轻惰之民不游军市,盗粮者无所售。送粮者不私,轻惰之民不游军市,则农民不淫,国粟不劳,则草必垦矣。

百县之治一形,则迂者不饰,代者不敢更其制,过而废者不能匿其举。过举不匿,则官无邪人。迂者不饰,代者不更 ,则官属少而民不劳。官无邪则民不敖,民不敖,则业不败。官属少 则征不烦,民不劳则农多日。农多日,征不烦,业不败,则草必垦矣 。

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 ,商疑惰,则草必垦矣。

以商之口数使商,令之厮舆徒重者必当名,则农 逸而商劳。农逸则良田不荒,商劳则去来●送之礼无通于百县,则农民不饥,行不饰。农民不饥,行不饰,则公作必疾,而私作不荒,则农事必胜。农事必胜,则草必垦矣。

令送粮无得取僦,无得反庸;车牛舆重设,必当名。然则往速徕疾,则业不败农。业不败农,则草必垦矣。

无得为罪人请于吏而饟食之,则奸民无主。奸民无主,则为奸不勉。为奸不勉,则奸民无朴。奸民无朴,则农民不败 。农民不败,则草必垦矣。

猜你喜欢
  ●毛詩多識卷一·多隆阿
  ○ 卷中·叶梦得
  三传辨疑卷四·程端学
  卷九二·邱濬
  四书通旨卷三·朱公迁
  不要溺爱,不要愚忠·孔子
  程氏经説卷一·佚名
  毛诗正义序·孔颖达
  柏舟·佚名
   让王第二十八·刘文典
  卷十二·姚际恒
  发意三十二宝品第二·佚名
  号众种类品第十三·佚名
  卷一百六十七·佚名
  小序·虚舟普度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元诗选二集甲集目录·顾嗣立

    元诗选二集序遯庵先生段克己(二妙集) 菊轩先生段成己 段侍郎辅 神川遯士刘祁(神川遯士集) 仇教授远(山村遗稿) 白州判珽(湛渊集) 龚提举璛(存悔斋稿) 胡主簿长孺(石塘稿) 竹房先生吾丘衍(竹素山房诗) 霅川翁钱选(习懒斋稿) 立雪先生刘

  • 卷九十四·陈焯

    <集部,总集类,宋元诗会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九十四兵部主事陈焯编丁鹤年【字鹤年回回人穆尔丹官武昌因家焉鹤年遂以丁为姓其长兄吉雅摩迪音字元德次兄鄂拉实克丹字允中至正间并举进士鹤年诗典丽清醇天姿既高而学力

  • 卷三百九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九十九元稹旱灾自咎贻七县宰【同州时】吾闻上帝心降命明且仁臣稹苟有罪胡不灾我身胡为旱一州祸此千万人一旱犹可忍其旱亦已频腊雪不满地膏雨不降春恻恻诏书下半减麦与缗半租岂不薄尚竭力

  • 卷四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十五杜易简杜易简襄州襄阳人九岁能属文及长博学有高名姨兄岑文本推重之登进士第累转殿中侍御史咸亨中为考功员外郎坐党裵行俭左迁开州司马集二十卷存诗二首湘州新曲二首昭潭深无底橘洲浅而

  • 卷二百十八·列传第一百十四·柯劭忞

      董抟霄 余阙   董抟霄,字孟起,磁州人。由国学生辟陕西行台掾。时天大旱,从侍御史郭贞谳狱华阴县。劫贼李谋儿狱已具,贿有司,以未获党徒五年不决,人咸愤之。抟霄言于贞,论杀谋儿,天乃雨。授四川道肃政廉访司知事,除泾阳

  • ●卷二百十二·徐梦莘

      炎兴下帙一百十二。   起绍兴十二年八月十四日庚午,尽十二月十六日甲戍。   皇太后回銮至行在。   车驾至自临平皇太后还宫满城士庶夹道耸观皆以手加额声洋溢太后居於慈甯殿宰臣文武百官上表称贺亦有献赋

  • 卷之九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今献备遗卷四十·项笃寿

    (明)项笃寿 撰刘珝刘珝字叔温寿光人正统十三年进士改庻吉士成化十年升吏部左侍郎明年兼翰林学士入内阁十四年加太子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十八年修续资治通鉴纲目纂文华大训成进太子太保谨身殿大学士珝素薄万安时对客言安

  • 熊希龄·陶菊隐

    熊希龄,湖南凤凰人。父为水师管带。凤凰僻在湘边,风俗固陋。熊少年掇巍科,蜚声词苑,湘大吏争礼重之。时陈宝琛为巡抚,黄遵宪为臬司,李经羲为粮道,梁启超入湘主讲时务学堂,会谭嗣同、唐才常、皮锡瑞等创南学会,熊与之臭味相投,时

  • 纲鉴易知录卷五六·吴楚材

    唐纪宪宗皇帝纲 庚寅,五年,春正月,卢龙节度使刘济将兵讨王承宗,拔饶阳、束鹿。纲 吐突承璀讨王承宗,战不利。纲 贬元稹为江陵士曹。目 河南尹房式有不法事,东台监察御史元稹奏摄之,擅令停务;朝廷以为不可,罚俸,召还。至敷水

  • 内储说下第三十一·韩非

    六微:一曰、权借在下,二曰、利异外借,三曰、讬于似类,四曰、利害有反,五曰、参疑内争,六曰、敌国废置。此六者,主之所察也。权势不可以借人,上失其一,臣以为百。故臣得借则力多,力多则内外为用,内外为用则人主壅。其说在老聃之言

  • 卷十一·孙瑴

    钦定四库全书古防书卷十一明 孙防 编春秋潜潭巴潜潭者水之沉深也巴又木之曲屈也蜀江学巴字而流盖其逺也撰名若此吊诡之甚天子有三寳谓璿玑玉衡律度也璿玑者转舒天心玉衡者平气立常也异之为言怪也谓先发感动君德应阳

  • 卷四十二·江永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四十二     婺源江永撰天子諸侯廟   吉禮九補自天子達於庶人祭從生者【詳見祭法】 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禘大祭也始祖感天神靈而生祭天則以祖配之自外至者無主不止】而立四

  • 显示真实相所开的三重方便门·太虚

      ──二十年十月在河南省佛学社讲──  和佛门中人讲佛门中的话,叫做“开示”。这开示二字在法华经谓:‘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真实相是离言说、绝分别、如如圆成不可建立的。所以要想显示真实,那就非开方便门不可。

  • 佛说道神足无极变化经卷第四·佚名

    西晋安息三藏安法钦译  复次目连。于是三千大千刹土东南方。去是刹八万四千四天下国土。名三幔陀质(晋言遍等)。其佛名质多拘冲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晋言幻华如来无所著等正觉)。现在说法。彼四天下世界尽甚好。

  •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五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五卷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师子吼菩萨品第二十三之一尔时佛告一切大众。诸善男子。汝等若疑有佛无佛有法无法有僧无僧有苦无苦有集无集有灭无灭有道无道有实无实有我无我有乐无乐有净无

  • 卷第十一·佚名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第十一 宋池州报恩光孝禅寺沙门法应 集元绍兴天衣万寿禅寺沙门普会续集 祖师机缘 六祖下第三世之二(南岳下第二世之二) 南泉问黄蘗。定慧等学明见佛性是否。蘗曰。十二时中不依倚一物。师曰。莫

  • 汉书·班固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作者东汉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县东北)人。明帝永平元年(58)在其父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开始私撰汉史。5年后,有人上书明帝,控告他私改国史,被捕入狱。弟班超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