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发意三十二宝品第二

尔时贤者舍利弗问宝女曰:今者女身岂能脩於至诚之法谊律行乎。宝女答曰:唯舍利弗。其至诚者无有言辞。法者无欲谊不可获。计於律者身心寂然。又如彼者不可发遣亦无所受。唯舍利弗。其至诚者则灭尽相。法憺怕相。仪离严饰律解脱相。以是之故不有言辞亦不可说。唯舍利弗。至诚无本法无差特。议无有二律无造谊。以是之故不有所说,亦无言辞不可赞咏。时舍利弗复问宝女。女所执宝为何等类。而尔名曰为宝女也。於是宝女答舍利弗。菩萨则以三十二事而现目前兴发宝心。一切声闻缘觉之乘所不能及。何谓三十二事。救济一切黎庶之类。皆令兴发诸通慧心不断佛教则发宝心。将护法教则发宝心。亦不断绝圣众之令则发宝心。劝导众生立贤圣安无极之珍则发宝心蠲除黎庶尘劳之欲。去诸恼患至于大哀则发宝心。一切所有琦珍异宝悉能舍施。内外所有瑰琦之物无所贪惜则发宝心。自能护己禁戒善行。能以救济毁戒之人则发宝心。忍辱之力和雅安详精进合集。令诸瞋诤患厌怒害。贡高自大怀结之众群黎之类。恃怙力势欲有所加。使兴忍辱。而令众生观于道法忍辱之力则发宝心。不怯不弱亦无懈怠。坚固殷勤永不回还。於大乘行而不懈倦。开化懈怠众生朋党令大精进则发宝心。心意专精而修一行。同等禅定三昧正受。所归差特开化众生。令於欲界而无所著。以权方便退还於禅则发宝心。智慧分别破坏一切诸窈冥法,犹如真正而无有二。入施一品感动圣达则发宝心。等心一切而无加害。道无若干寻以一味为诸通慧则发宝心。离诸结滞而以平等。有为无为有形无形。亦无欢欣不离寂然。无心熙怡善住安谛。意不动摇苦乐不移。将护群黎则发宝心。离於恐惧。於深缘起十二相连奥妙之谊而无所畏。所当度者晓了超越不取诸见则发宝心。积累功德而无厌足周满相好则发宝心。常志好乐欲见正觉。而不违远恒睹诸佛则发宝心。求闻经法听省典籍称量谊趣则发宝心。如所闻法可讲说者发无量心。所兴诸法无所师受则发宝心。建立所行睹毁戒者而以恩济则发宝心。其无所学志存新学而不轻慢则发宝心。舍于贡高自大甚慢邪憍之心。卑下谦顺而受教命。自屈稽首一切众生则发宝心。志存微妙诸根明达。蠲除卑贱下劣之乘。信乐大乘直心向道则发宝心。离於魔事除去劳尘。洁净清白而无垢浊便无瑕疵。贪欲染污乃以永除。乐处所有不以懈厌则发宝心。而常专精行在澹泊。秉闲居德身心寂然。澹虚之行亦不污秽。生死之难志于大哀则发宝心。於是菩萨。舍於己身一切之安。欲安天人开化众生遭苦患者,於众恼热不以懈惓则发宝心。斯菩萨者光明寂然。而如势力逮无漏法。观於解脱如察己事。假使欲令而不远舍所有之事。悉欲具足十方诸佛之法则发宝心。斯为菩萨。非常苦空无我非身。观斯诸法则无有厌不染尘欲。乐志无欲道品之法则发宝心。斯为菩萨空无想无愿。於一切法而无所行,则以观察睹见众生。便於诸法而不造证则发宝心。斯为菩萨。睹於诸趣恐惧之难。忽如失火烧其头发。精进具足不可计会。无央数劫游於生死。而不懈废诸通之慧则发宝心。是为菩萨。设使亲近於佛道者,渐渐加增微妙之身圣慧之业。彼时行者不舍大法。伏意乐顺随诸穷匮。不增秽之不以懈厌则发宝心。是为菩萨。假使劝化群黎之党。第一精勤乐于道谊不计吾我。坚固志性至于大哀则发宝心。唯舍利弗。斯为菩萨三十二事而发宝心,则为名曰无极妙珍宝一切菩萨之宝心也。

於时世尊赞宝女曰:善哉善哉!甚快说此菩萨之行。所发宝心而得入道。又复宝女。斯诸正士有无量德所可叹咏。发於无上正真道意。所以者何。非声闻宝非缘觉宝。斯则名曰为佛道宝为菩萨宝。加复兴隆佛道之宝。因而生出声闻缘觉菩萨发心所兴之宝。皆悉出生一切诸宝。

猜你喜欢
  第七十二章 灌顶祭次第·佚名
  卷第十三·志磐
  唯物科学与唯识宗学·太虚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七·欧阳竟无
  卷第七(译经东晋)·费长房
  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全文·佚名
  成唯识论 第十卷·护法
  卷二十六·佚名
  俱舍论疏 第十卷·法宝
  赞扬法华之特胜·太虚
  阿耨颰经正文·佚名
  真州长芦了禅师劫外录序·真歇清了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八·欧阳竟无
  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派卷第四(二十二章)·优昙普度
  卷第十五·霁仑超永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折·王实甫

    (末上,云)“画虎未成君莫笑,安排牙爪始惊人。”本是举过便除,奉圣旨着翰林院编修国史。他每那知我的心,甚么文章做得成。使琴童递佳音,不见回来。这几日睡卧不宁,饮食少进,给假在驿亭中将息。早问太医院着人来看视,下药去了

  • 元风雅原序·孙存吾

    元风雅原序诗者斯人性情之所发自击壤来有是矣然体制随世道升降音节因风土变迁以近代言唐诗不与宋诗同晚唐难与盛唐匹我朝混一海宇方科举未兴时天下能言之士一寄其情性于诗虽曰家藏人诵而未有能集中州四裔文人才子之句

  • 南湖集巻二·张镃

    宋 张镃 撰五言古诗集古今山林闲适诗以林泉啸咏名之夜窓涉尘编山林诗輙取悠然防世故正味若醇酒渠能道我言不必出吾口抄成长自随真为岁寒友偶成出门苦喧阗归舍喜清逸新篁解重箨尚帯溪粉湿投镊坐无语风来动书帙留客不

  • 淳煕稿卷十六·赵蕃

    钦定四库全书 淳煕稿卷十六 宋 赵蕃 撰 五言絶句 七盘岭 远近分浓淡阴晴异蔽亏不知山路险却幸马行迟 涧舖岭道中四首 近岫披晴雾遥山纵雨云皑皑疑雪积莽莽若江分岭路萦纡合泉流诘曲通田毛无岁旱山课与耕同芋亩疑如

  • ◎礼五(吉礼)·徐天麟

    ○祖宗配侑孝文十六年,起渭阳五帝庙,祭泰一地祇,以太祖高皇帝配。(郊祀志王莽疏。)孝武元鼎五年,立泰一祠于甘泉,亦以高祖配。(同上。)元封四年,祠泰一五帝于明堂,上坐合高皇帝祠坐对之。(服虔曰,时未以高祖配天,故言对,刘敞曰,按王莽

  • 卷六【十二则】·岳珂

    钦定四库全书 愧郯録卷六【十二则】    宋 岳珂 撰 寺监簿职守 南渡而後官失其守凡寺监主簿率多预尾书与丞鴈行珂为扈簿日固窃疑所軄有常非可越俎尽削文移之系衘者如故事独本寺常程文书犹

  • 六一○ 军机大臣奏山西巡抚巴延三解到黄廷桂奏疏缴进销毁片·佚名

    六一○ 军机大臣奏山西巡抚巴延三解到黄廷桂奏疏缴进销毁片乾隆四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据山西巡抚巴延三将黄检刊刻伊祖黄廷桂奏疏,从前在山西时曾送给巴延三及河东道叶佩荪,代州知州吴重光各一部,共计十二套,委员解送到京

  • 戴戡·陶菊隐

    民国以来,政场中兔起鹘落之人物不乏其选,然未有如黔人戴戡之昙花一现者。清末,戴东渡日本,习手工业。返国后,以乡谊走依陈国祥。陈长河南法政学校,怜其无归,雇为司出纳之小职员,月薪才四十元耳。时教务长为熊范舆,戴曲意结纳之

  • 沈炼传·张廷玉

    沈炼,字纯甫,会稽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授官溧阳知县。由于刚直傲慢,忤逆御史,被调到茌平。父死后他离去,补在清丰,调入朝廷为锦衣卫经历。沈炼为人刚直,嫉恶如仇,但颇为狂放不羁。每次饮酒就箕踞笑傲,旁若无人。锦衣帅陆

  • 卷五十四·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五十四职官考御史台宋御史台中丞一人侍御史一人殿中侍御史二人监察御史六人【已详焉端临考间有未定员数今从职官志补】辽南面御史台【太宗会同元年

  • 王观英·周诒春

    王观英 字方书。年二十七岁。生于广东香山。父尊庄。业商及农。未婚。初学于武昌文华大学。宣统元年。自费游美。入科罗拉多矿业学校。民国二年。得矿师学位。入哥仑比亚大学。习采矿冶金科。民国三年。得冶金师及硕

  • 先进第十一·朱熹

     此篇多评弟子贤否。凡二十五①章。胡氏曰:“此篇记闵子骞言行者四,而其一直称闵子,疑闵氏门人所记也。”  ①“五”原“七”,据清仿宋大字本及正文改。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先进后进,犹言前辈

  • 知五阴慧章第二·佚名

    从若干经得明坚不老不死甘露。声名闻以行如明月。事者净者慧明者,若守度者更明,并家中行亦尔。恶意不可{艹只}不可牵如意。是故施得道者,礼得道者,稽首从得甘露故。贪为种。多故为生。菰爱欢喜为忧支。佛说五阴。譬如箜篌

  •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三·知礼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二辩体前文解释能说所说。能观所观皆能诠名。今辩此名所诠之体。欲令学者因筌得鱼。寻名显体。寻名意在忘名。显体知无别体。此乃今师释名辩体之妙意也。复应了知。释名是总。总三法故。三章是别。别

  • 净土圣贤录续编目次·胡珽

    卷一往生比邱第一  性修  行修  忍生  仁筏  实[王*永]  常智  络丝僧  广志  道证(梅松)  千一  彻迷  嵩安  迈春  律净  慧明  一禅  际醒  起信  真传  达纯  灵彻 

  • 卷之三·即非如一

    嘉兴大藏经 即非禅师全录即非禅师全录卷之三门人明洞性安性节明觉明幢同编升座结冬升座示众问繁不录师云今日诸方结制也有押韵禅也有四六禅也有花柳摩捋禅也有奇怪极则禅广寿虽无此等禅然已与诸人同此道聚又且不可恁

  • 爱吟草·常纪

    《爱吟草》这部规模庞大的关于东北地区作家常纪记载的关于历史、文学、民俗、地理、考古等多方面的文学史料,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学术价值、资料价值、版本价值三方面。其中《爱吟草》中的大量诗词就足以体现其学术价值。

  • 白话元史·宋濂

    《元史》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明宋濂等撰。修于洪武二年(1369),次年又做修改。二百一十卷。分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据元代各朝实录、诸家行状、墓表及《元经世大典》等编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