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显示真实相所开的三重方便门

  ──二十年十月在河南省佛学社讲──

  和佛门中人讲佛门中的话,叫做“开示”。这开示二字在法华经谓:‘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真实相是离言说、绝分别、如如圆成不可建立的。所以要想显示真实,那就非开方便门不可。方便门是从不可分别中假立分别,不可言说中假立言说,即是以言说分别的方便为门,而入离言绝虑的真实相。兹撮其要义,略以三重言之:一、经云:‘我及我法名为假,有为无为名为实’。假是虚伪的意思,实就是真实。我及我所有法,为四大五蕴和合上的计所执相,当体虚伪,故名为假。有为无为,乃诸法的相性,故名真实。平常一般人不明白这种道理,都执为有个“实体的我”存在,如近之个人的一身,远之全人类以至一切众生,无不皆然。但是就其所计的,初不过是眼所见之色身而已。这色身要是加以分析推究,无非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其体质在佛法上说:即是地、水、火、风、四大要素所成,这四大如其次第以坚、湿、暖、动、为性。凡是全身上的如毛发爪齿骨骼等固体,皆是地大;身中的汗血涕泪唾便等液体,皆是水大:周身的体温热度等,皆是火大;屈伸出入的运动呼吸等,皆是风大。像这样的分析开来考察,究竟这我在那里?倘是固执地大为自我,那末、此人之地大即等于彼人之地大,乃至全人类和一切众生都是相同的,再推之墙壁瓦砾等,凡是宇宙间固体的东西岂不是都成为自我了吗?执水大、火大、风大为自我,准此可以知道都是不应道理的。再就生理学方面言之,普通一般常识上所认的自我,不外各种细胞的小集团,和消化器、排泄器等的大集团组织成功的。又在化学上说,是由十四种原素所组成的,而这种组织成功的集合体,又是时时刻刻生灭变化不稍停留的。依生理学上的说明,全身的细胞,经过七天统统都改换过了。照这种道理看来,通常称之为某人,亦不过就其前灭后生连续的集合假相上施设安立的名字罢了。自我的固体,毕竟是了不可得的。

  这种误认物质为自我的妄执,虽经科学和佛学为之摧破,但由此增加了执精神为自我的一种诡辩。说自我不是物质的,当然是精神的了。假使没有精神我的存在,谁来感觉苦痛和快乐呢?殊不知这苦痛快乐的感受,是从根、境、识三法和合而有的。例如:有人来赞扬我,必先有赞扬的声音和耳根、耳识三法和合起来,然后才有快乐的感受。这或苦或乐的感受直不过是心理的一种现象,怎么牵强附会著硬说是我呢?或有人说:感受非我,这是不容否认的。可是吾人能够想像宇宙间万事万物,要是没有自我,恐怕这话说不通罢?这话初听著似为很有道理底,仔细考察一下,即发见其错谬。须知想像、是先由根境接触而生感受,有了感受之后,才有想像,此是心理活动前后相生井然有序的一种现象。感受既已知道不是我,依受而生起之想像,难道可说是我吗?又有些人说:自我就是行为,因这人生善恶行为谁也不能不肯定的。行为善,即作出善事业,行为恶,即作出恶事业;要是无我,谁来作善作恶呢?他从这表面浅的道理上说,似可以说出片面的理由来,要是进一层作深刻的研究,这些话还是站不住的。何以呢?行为不是单纯的,是由许许多多关系条件众缘集显出来的,既然是众缘,就没有他固定个体存在。极而言之,就是行为善恶无记三性的心理,亦是刹那生灭迁流不息的,从那里会找著固定的我这个东西呢?这些误认感受、想像、行为、为精神我,在佛法上说,就是五蕴中之受、想、行蕴,普通谓之感觉等精神作用。这执物质──色蕴、精神──受蕴想蕴行蕴、为自我的虽然不能成立,而另外还有一类认灵知灵觉的识神或灵魂或知识为我的,说道:要没有我,怎么能够了知是色、是声、是香、是味呢?既然有了知,焉得说无我哩?唉!他那知道所谓灵、知、识,亦都是一种心理的现象啊!在佛法上说,就是五蕴中之识蕴,识有了知的作用,例如:眼识能够了别青黄等色,耳识能够了别情非情等声,鼻识能够了别好恶等香,舌识能够了别苦甘等味,身识能够了别滑涩等触,意识能够了别生灭变化虚妄真实等法,思量识能够了别所计自内我境,藏识能够了别根身器界等境。此识有八,所以名为识蕴。又八个识都是要藉根境为缘才得生起,生起了之后刹那即灭,灭了又生,生生灭灭变化无穷,尔所执的这个自在统一的我,究竟在什么地方立足呢?

  照上面重重地推论考察下来,一般人所认为物质我、精神我、灵知我,如同说那龟毛兔角一样,实际上是绝对没有的。在科学上说,但有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现象。在佛学上说,但有四大根尘的色蕴,苦乐感觉的受蕴,种种想像的想蕴,造作善恶的行蕴,了知一切的识蕴,别无实我。自我既然是虚假不实的,而我所有法,也不攻自破了。怎样叫做我所有法呢?凡是我所有的东西,如像那衣食房屋、眷属亲戚、乡邻朋友乃至为我所受用的一切一切,都可包括在内。我及我法,要是为便利起见假立名字,未尝不可,而妄执为有实在固定的体性,即成大错特错。例如说:社会上随便那一种团体叫做XX社XX会,甚至于法律上还可以认为社团法人或财团法人,但是由关系条件的各成分组织起来的;这个团体的活动,虽然可假定他是有,要是执定他有固定的实体,即成了不正确的谬见。何以呢?因他离开了他的各种关系条件,更找不出团体的这个东西。人生之四大五蕴集团亦是如此的,不应定执有我。又如:法律上说所有权,亦是先假定了主体,方说到所有权的,没有我,而我所有法又岂能是真实有吗?没有我及我法,也就没有人我是非,以及贪爱、愚痴、嗔恚。这三毒不起,世界上杀人的惨剧,侵略的行为,兽欲的冲动,诳骗的手段,统统也不会有了。而无我大公之真善美的人间净土,也就可以实现了。所以这第一重所开的方便门,就是把人们的我及我法妄执揭破,使悟入人生宇宙的真实相。

  人生宇宙的真实相是什么?简单地说一句,就是:“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为法即是众缘生法,他离开了增益减损二边的妄执,所以亦名为真实。凡是一切有起灭作为的因缘所生唯识所变的诸法,都叫做有为法。如宇宙间的四大五尘,和人生的五蕴,一一都有他底亲因和相助底疏缘,才能现起。比方:眼识有他底种子为因,眼根、色境、虚空、光明等为缘,和合起来才有眼识生。绝对没有单法孤立生存的,是之谓因缘所生法。又一切色境声尘等法,都是由自识变缘显现的。这种托第八阿赖耶识上的本质相分境而起自识上所现的影像境,恰如以镜照像,像非镜外,所以眼识上就现色境,耳识上就现声境,鼻识上就现香境,舌识上就现味境,身识上就现触境,意识上就现法境,识外没有少法可得,是之谓诸法唯识现。因缘生唯识现的一切诸法,虽然没有固定底体性,可是有他的如幻功用,如眼识就有能见种种色的功用……,意识就有能知种种法的功用。推之人的一生之所言所行,无论是善是恶,都熏留种子在各人第八识心田之内,异日成熟,随其所应受祸福苦乐,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如是原因,就得如是结果,这是丝毫不容假借的。经中有云:‘假使满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人们都能明白这“杀人还命,欠债还钱”,“因果不亡,业报不虚”的道理;那就绝对不再去发展动物欲以奸盗邪淫的乱干,因他知道将来定要受因果律底支配,害人终归自害,利人终归自利,在此原则上信心一生,他自然而然的去作那真正为国为民为世界为众生普利公益的菩萨事业。在自己虽没有邀福免祸的心,可是迟早终是要收获福乐善果的。

  复次、无为法是不可作为,无生无灭,常住如是的;此即为万有诸法底普遍空性。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显缘生诸法无自性,即在种种差别之色上──有为法,当下即是无差别的空性──无为法。这无差别的空性,又即是那有差别的色相。前句说的是即有差别而无差别,后句说的是即无差别而有差别。色蕴是如此的,受想行识四蕴亦是如此的。心经又接著说:‘是诸法空相,不生无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用这最简单的几句话,就把无为法描写出来了。这也就是上边所说的从不可分别中强立分别,不可言说中强立言说,使人们破了我及我法的虚假,好悟入有为无为的真实。

  二、前说“有为无为名为实”,今在此再加决择。作进一步底说法:无为法法尔如是,是无可决择的。有为法是有生成住坏,因缘果报的,那就有世间和出世间可分了。世间无不是苦、空、无常、不净的,出世间方是常、乐、我、净。所以这第二重开方便门所示的真实相,就是明一切世间都是虚幻不实,出世间才是真实的。世间何以是虚幻不实的呢?世间众生──人类亦包括在内,都有身语意三种造作,这造作有合理的与不合理的差别。合理的造作,叫做善业,不合理的造作,叫做恶业。善业就是:身不杀、不盗、不淫,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妄言,意不贪、不嗔、不痴。恶业与前相反,就是贪、嗔、痴、杀、盗、淫,恶口、两舌、绮语、妄语的十种。这十种恶不善业,复分上中下三品:上品十恶业感招地狱,中品十恶业感招饿鬼,下品十恶业感招畜生。十善业亦有三品:上品招感天道,中品招感人道,下品招感修罗。如同是一国的国民,因各人今生先世所作不同,面有士农工商,富贵贫贱,牢狱枷锁各别,其享受苦乐也就随之大相悬殊了。这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都叫做世间──天文学家说天空有无数世界,灵学家说人死灵魂不灭,六道轮回渐为一般学者所不能否认。凡在世间内的众生,他的身量有大有小,寿命有长有短,都是有限量的。专一造恶的那些众生,在这里姑且不论,而普通一般作慈善事业的人们,和各种道门的修士们,在世法上看,总算是很好的了,但他们若是不懂佛法,对于前边第一重的开示,从未了知,便不免夹杂著邪见,执有自我存在。既经有了我执,自然而然的现世要贪求好名誉,死后妄想成神成仙,这些在佛法上说,都算是盲修瞎炼的外道,他们那知道鬼、神、天、仙,还是六道中的苦恼众生,他岂能超出了世间吗?尤其是供奉乩笔,假托谎谬无稽之什么老祖,什么瑶池金母,与崇拜西游记小说上所说的孙大圣,同一可笑。

  修士们须知道:世间上的一切一切都不是永久常住的,就是寿命延长到百岁千岁,一劫劫多,到最后还是个死。说到这里,曾忆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仙人,他的名字叫做郁头蓝弗,他向来是专门修习非想非非想定的,后来死了。有弟子问佛:他生到何处去了?佛说他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时间久远,有如我们这个地球经过八万次的成坏。又问:八万劫后如何?佛说:当堕飞狸中。复问:天人何以还堕畜生呢?佛就将他要堕落的原委,讲与弟子听。因他在生之时,有一日在河边习定,为鱼鸟惊动,当时起了将来要残害鱼鸟的恶意,所以到第二生中堕入飞狸,正是偿其夙愿。因残害鱼鸟,到第三生就堕入地狱,长劫受苦了。像郁头蓝弗那样的定力神通,能够前知八万劫事,后知八万劫事,在世间上可算是第一等的大圣人了,而他还未能了脱生死,仍然轮回六道。而在中国一切自命不凡的传道先生们,能不能还比郁头蓝弗外道仙人高些?从上古直到现在,恐怕还找不出一人吧!既是这样,我老实告诉你们,赶快卷旗息鼓来皈命如来,依正法修学,庶不致唐丧光阴,空度岁月,无常一到,悔之不及!他们这些人的根本错误在什么地方?简单言之,就是以世间上一种养身炼心小术,而执之以为无上妙道,真所谓“一盲引众盲,相率入火坑”。像这些人,都是世间上的好人,不过为无知之所障蔽,就成了心善事不善,自误误人的可怜愍者。我们学佛的人,应当看破这一关,一方面知世间是虚幻不实,苦空无常的;一方面知道因果不亡,业报不虚,再不去种有漏因,受有漏果,而在这百尺竿头上进一步,发出世心,修无漏道,伏无明惑,断生死根,成就慧命,显现法身。这就是第二重开示的意义。

  三、经了第一第二两重的方便开示,了知“我及我法”但有其名,都无实义。至于因缘所生、唯识所现、业因果报种种诸法,通于世出世间,世间虽已知其为苦空无常,而出世间事尚未究竟洞了。今第三重更明出世间无漏业果,亦犹空华水月,如幻如化。如金刚经云:‘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否?须菩提言:否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实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否?须菩提言:否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又云:‘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否?否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由是可知,出世三乘圣道,亦是缘生性空。乃至菩提、涅槃、真如、实际,犹是方便安立,亦即所谓‘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人能明了这生、佛、凡、圣,烦恼、生死,菩提、涅槃,不可立,不可说,不可得,究竟真实,唯证相应,当下即是诸法平等性。可是、悟入这真实法性非同小可,像那世智辩聪,外道邪见,以及种种虚妄分别,都是绝对无分的。须要于大乘之六度四摄等菩萨妙行,作长时间的修学,渐渐开发了般若真智,契会真如,通达实相,然后才知原来如此。这妙慧一经现前,亦即所谓一念回光,立地成佛。这自性天真佛,原是人人都有各各不无的,皆因妄想执著而不证得。是为开究竟方便门所示的究竟真实相。

  今以言说方便开示,虽有此浅深三重,要皆为佛所说之正法;随一得入,同趋无上正等菩提。这就是今日的开示了。(净严、袁西航记)(见海刊十三卷二期)


猜你喜欢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四卷·佚名
  阿弥陀经疏·智圆
  雷庵受禅师行业·雷庵正受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二·欧阳竟无
  佛说超日明三昧经卷上·佚名
  卷第三十一(五诵之三)·佚名
  楚林上睿禅师语录卷之六·楚林上睿
  乐璎珞庄严方便品经·佚名
  由青年路向问到佛教革兴·太虚
  从信心上修戒定慧学·太虚
  电劝甘地进食·太虚
  六道集目录·弘赞
  释摩诃衍论 第十卷·龙树
  隱元禪師語錄卷第十一·隐元
  卷第一百八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十回 孙爱姐夜里成殓·佚名

    诗曰:卖女葬婆意志坚孝心早已达上天偶因乘凉遇婶母赠银回家万事全闲言勾开,书归前情:却说月姐上在梯子上,把钱串撼住,摇了两摇,说:“姑娘说,把那小闺女看了半天嫌小。钱婆怕你心中不受用,叫我给你二百钱咧。”钱婆说:“看看何妨

  • 第一折·关汉卿

    (冲末王员外同旦儿、净家童上)(王员外云)耕牛无宿料,仓鼠有余粮。万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自家汴梁人氏,姓王,名荣,字彦实。嫡亲的两口儿,浑家刘氏。我在这汴梁城中开着个解典库,家中颇有资财,人口顺呼唤作王员外。此处有一人姓裴

  • 卷六 茕斋歌诗三十三首·李白

    李太白全集 卷六茕斋歌诗三十三首 乐府四 ○ 高句骊 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 ○ 舍利弗 金绳界宝地,珍木荫瑶池。云间妙音奏,天际法蠡吹。 ○ 静夜思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

  • 第二十九回 朱温起号梁朝归于李氏·黄士衡

    诗曰:山自青青水自流,南征北战几时休。青春壮士边关老,红粉佳人白了头。却说律宗初政虽美,而有美中不足。虽励精图治,而性猜忌刻薄,以强明自任,耻见屈于忠言正论,而受欺于奸谄谀佞。先用杨炎为相,专以报复恩仇为事。初,安史之乱

  • 卷之一百五十六·佚名

    光绪八年。壬午。十二月。癸丑朔。上诣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壬午皆如之。内注  ○谕内阁、礼部奏、元旦令节礼仪。请旨遵行一摺。朕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懿旨。光绪九年元旦。停止升

  • ●南疆绎史勘本卷十六·温睿临

    霅川温氏原本古高阳氏勘定目录列传十刘成治黄端伯吴嘉胤龚廷祥陈于阶(吴可箕、黄金玺等附)刘肇基(乙邦才、庄子固、马应魁、许谨、楼挺等)卫胤文吴尔埙张伯鲸(高孝缵、王士琇等)右南都守职、扬州从难诸臣列传第十。○呜呼!南

  • 表卷第二 高丽史八十七·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年表二。-------------------------------------------------------------------------------公历干支上国 高丽 -------------------------

  • 梁纪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戊午、538)·司马光

    梁纪十四 梁武帝大同四年(戊午,公元538年) [1]春,正月,辛酉朔,日有食之。 [1]春季,正月,辛酉朔(初一),发生日食。 [2]东魏砀郡获巨象,送邺。丁卯,大赦,改元元象。 [2]东魏的砀郡捕获到一头巨象,将它送往国都邺城。丁卯(初七),孝静帝下令

  • 卷首·佚名

    ——奉天外海战船做法福建省造送金州水师营大赶缯船三只,每只身长七丈四尺,梁头阔一丈八尺七寸。计二十一舱。今将成造前船需用工料、价值细数开后。计开:船底松木龙骨一道,计三节,连交接匙头凑长八丈、围大六尺

  • 第四节 懿、僖时之内乱(中)·吕思勉

    僖宗乾符元年正月,翰林学士卢携上言:关东去年旱灾,自虢至海,虢州见第四章第五节。海州见第二章第七节。麦才半收。秋稼既无,冬菜至少。贫者硙蓬实为面,蓄槐叶为韲。或更衰羸,亦难收拾。常年不稔,则散之邻境,今所在皆饥,无所投依

  • 四书章句附考序·朱熹

     朱子之注四书也,毕生心力于斯,临没前数日,犹有改笔。但其本行世早,而世之得其定本者鲜,此注本所以有异也。又有因传写而异者,亦未免焉。定本如大学“欲其必自慊”,后为“欲其一于善”而定也;论语“行道而有得于心”,后为“得

  • 卷十七·佚名

    △舍宫出家品下尔时车匿既闻太子如是语已,自心思惟。圣子今者,决欲出家。不肯住也。如是念已,故发大声大言大语。问太子言:望使宫人觉知。太子圣子。恒常知诸时节所作之事。常依顺时。今是何时。而唤索马。圣子若欲往诣园

  • 佛 法·太虚

    ──二四年七月在莫干山讲──佛、云佛陀、浮屠、浮图、浮头、勃陀、佛陀耶、布达,皆梵音,此译觉者。者、是某种人格的代名词,例如仁者、智者、贤者、学者,指“五蕴和合相续假”之人、或有情而言。觉、是可用以标别此者所

  • 第八卷·知礼

    金光明经文句记 第八卷宋四明沙门知礼述二若正下明功能二。初明破欲助正二。初略示。二广示三。初引释论明助正。三解脱者。谓空无相无作。从三证果名解脱门。解脱涅槃二名一体。道品是开门法者。小乘则以十六

  • 松崖医径·程玠

    二卷。明程玠(生卒年不详)撰。程玠,字文玉,号松崖,歙县(今属安徽省)人。成化甲辰(1484)进士,通九流医卜之学,著述较多,除此书外,另有《八门遁甲》、《眼科秘方》、《医论集粹》等书。此书卷上首先论述伤寒诸证,认为杂

  • 阿剌伯海的女神·徐訏

    短篇小说集。徐訏著。收散文6篇,小说1篇。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澄观

    凡六十卷。唐代澄观撰。又称华严经疏、新华严经疏、清凉疏、华严大疏、大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本疏叙述新译华严经(八十卷华严经)之纲要,并解释其文义。系针对当时华严宗僧多违背祖师法藏之教说,故作此书复兴祖师本

  • 观自在菩萨母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宋法贤译。佛在广严城,普贤菩萨说此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