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让王第二十八

〔释文〕以事名篇。

〇典案:碧虚子南华真经章句音义本「让」作「禅」,篇列说剑、渔父后。

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又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疏〕尧、许事迹,具载内篇。姓子,名州,字支父,怀道之人,隐者也。尧知其贤,让以帝位。以我为帝,亦当能以为事,故言「犹之可也」。幽,深也。忧,劳也。言我滞竟幽深,固心忧劳,且欲脩身,庶令合道,未有闲暇缉理万机也。

〔释文〕子州支父音甫。李云:支父,字也。即支伯也。幽忧之病王云:谓其病深固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

〔疏〕夫位登九五,威跨万乘,人伦尊重,莫甚于此,尚不以斯荣贵,损害生涯,况乎他外事物,何能介意也!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

〔疏〕夫忘天下者,无以天下为也。唯此之人,可以委托于天下也。

〇典案:吕氏春秋贵生篇作「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

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疏〕舜之事迹,具在内篇。支伯,犹支父也。

〇俞樾曰:汉书古今人表有子州支父,无支伯,则支父、支伯是一人也。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

〔疏〕夫帝王之位,重大之器也,而不以此贵易夺其生。自非有道,孰能如是?故异于流俗之行也。

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

〔疏〕姓善,名卷,隐者也。处于六合,顺于四时,自得天地之间,逍遥尘垢之外,道在其中,故不用天下。

〇典案:御览十九引「春耕种」作「春耕夏种」,「秋收敛」作「秋收冬敛」,二十四、八十一引与今本同。

〔释文〕善卷卷勉反,居阮反,又音眷。李云,姓善,名卷。

〇俞樾曰:吕览下贤篇作「善绻」。衣皮于既反。下同。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

〔疏〕古人淳朴。唤帝为子。恨舜不识野情,所以悲叹。

〔释文〕其处昌虑反。力勤苦,腰背卷卷,不得归休,以此勤劳,翻来见让,故不受也。

〔释文〕石户本亦作「后」。之农李云:石户,地名。农,农人也。卷卷音权,郭音眷,用力貌。葆力音保,字亦作「保」。以舜之德为未至也,于是夫负妻戴,携子以入于海,终身不反也。

〔疏〕古人荷物,多用头戴,如今高丽,犹有此风。以舜德化未为至极,故携妻子,不践其土,入于大海州岛之中,往而不返也。

〔释文〕以入于海司马云:凡言入者,皆居其海岛之上,与其曲隈中也。

大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

〔疏〕亶父,王季之父,文王之祖也。邠,地名。狄人,猃狁也。国邻戎虏,故为狄人攻伐。

〇典案:御览四百十九引「大王」作「古公」。下同。

〔释文〕大王音太。下同。亶丁但反。父音甫。下同。邠笔贫反。徐甫巾反。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犬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大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

〔疏〕事,奉也。勉,励也。奚,何。狄人贪残,意在土地,我不忍伤杀,汝勉力居之。

〇典案:「与人之兄居」,「与人这父居」,两「居」字于词为复。吕氏春秋审为篇、淮南子道应篇下「居」字竝作「处」。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因杖筴而去之。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

〔疏〕用养,土地也。所养,百姓也。本用地以养人,今杀人以存地,故不可也。因拄杖而去,民相连续,遂有国于岐阳。

〔释文〕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地所以养人也。今争以杀人,是以地害人也。人为地养,故不以地故害人也。因杖直亮反。筴初革反。

〇马叙伦曰:「筴」当依御览四百十九引作「策」。吕氏春秋审为篇亦作「策」。典案:马说是也。淮南子道应篇亦作「策」。相连力展反。司马云:连,读曰辇。岐山其宜反。或祁支反。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

〔疏〕夫乱世浇伪,人心浮浅,徇于轩冕,以丧其身,逐于财利,以殒其命,不知轻重,深成迷惑也。

〔释文〕不以养伤身不以利累形王云:富贵有养,而不以昧养伤身;贫贱无利,而不以求利累形也。

越人三世弒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而越国无君,求王子搜不得,从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以王舆。

〔疏〕搜,王子名也。丹穴,南山洞也。玉舆,君之车辇也。亦有作「王」字者,随字读之,所谓玉辂也。越国之人,频杀君主,王子怖惧,逃之洞穴,呼召不出,以艾薰之。既请为君,故乘以玉辂。

〇马叙伦曰:史记越世家索隐引无「世」字。书钞一五八引「弒」作「煞」,御览五四引作「杀」。典案:吕氏春秋贵生篇亦作「杀」。

〔释文〕弒其音试。王子搜素羔反,又悉遘反,又邀遘反。李云:王子名。淮南子作「翳」。

〇俞樾曰:释文云:「搜」,淮南子作「翳」。然翳之前无三世弒君之事。史记越世家索隐以搜为翳之子无颛。据竹书纪年,翳为其子所弒,越人杀其子,立无余,又见弒而立无颛,是无颛以前三君皆不善终,则王子搜是无颛之异名无疑矣。淮南子盖传闻之误,当据索隐订正。丹穴尔雅云:南戴日为丹穴。以艾五盖反。王舆一本作「玉舆」。

〇典案:御览五十四引作「承以玉舆」,与释文合。疏「玉舆,君之车辇也」,又曰「所谓玉辂也」,是成本亦作「玉舆」。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为君也。

〔疏〕援,引也。绥,车上绳也。辞不获免,长叹登车,非恶为君,恐为祸患。以其重生轻位,故可屈而为君也。

〔释文〕援音爰。而呼火故反。本或作「叹」。以舍音舍。非恶乌路反。下及下章「真恶」同。譬谕,借问韩侯也。

〇典案:高山寺古钞本「攫」上无「能」字。

〔释文〕攫俱碧、俱缚二反。又史虢反。李云:取也。

〇典案:御览三百六十九引「攫」作「撄」。废李云:弃也。司马云:病也。一云:攫者,援书铭;废者,斩右手。昭僖侯曰:「寡人不攫也。」

〔疏〕答云:不能斩两臂而取六合也。子华子曰:「甚善!

〔疏〕叹君之言甚当于理。自是观之,两臂重于天下也,身亦重于两臂。韩之轻于天下亦远矣。

〔疏〕自,从也。于此言而观察之,则一身重于两臂,两臂重于天下,天下又重于韩。韩之与天下,轻重之远矣。

〇典案:「身亦重于两臂」,「亦」当为「又」,字之误也。吕氏春秋审为篇、御览三百六十九引此文,字竝作「又」,是其证也。今之所争者,其轻于韩又远。君固愁身伤生以忧戚不得也!」

〔疏〕所争者疆畔之闲,故于韩轻重远矣,而必固忧愁,伤形损性,恐其不得,岂不惑哉?

〔释文〕其轻于韩又远绝句。僖侯曰:「善哉!教寡人者衆矣,未尝得闻此言也。」子华子可谓知轻重矣。

〔疏〕顿悟其言,叹之奇妙也。币,致此矫词,以欺使者。

〇俞樾曰:上「者」字衍文。「恐听谬而遗使者罪」,恐其以误听得罪也。听即使者听之,非听者一人,使者一人也。吕氏春秋贵生篇正作「恐听缪而遗使者罪」。

〇典案:俞谓上「者」字为衍文,是也。碧虚子校引张君房本、高山寺古钞本竝作「恐听谬而遗使者罪」,文选北山移文注引同,是其塙证。

〔释文〕之使所吏反。下及下章同。家与音余。而遗唯季反。下皆同。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则不得已。

〇典案:御览八百九十九引「已」作「也」。故若颜阖者,真恶富贵也。

〇典案:此句下有敚文。「真」当为「非」者,后人改之也。吕氏春秋贵生篇作「故若颜阖者,非恶富贵也,以重生,恶之也」,与上文「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一例。庄子此文既敚下一句,后人以「故若颜阖者,非恶富贵也」义意不合,乃改「非」为「真」以就之耳。随侯之重哉?

〔疏〕随国近濮水,濮水出宝珠,即是灵蛇所衔以报恩,随侯所得者,故谓之随侯之珠也。夫雀高千仞,以珠弹之,所求者轻,所用者重。伤生殉物,其义亦然也。

〔释文〕所要一遥反。

〇俞樾曰:「随侯」下当有「珠」字。若无「珠」字,文义不足。吕氏春秋贵生篇作「夫生岂特随侯珠之重也哉」,当据补。

〇典案:俞说是也。意林引「随侯」下有「珠」字,是其证也。

子列子穷,容貌有飢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

〔疏〕子阳,郑相也。御寇,郑人也,有道而穷。子阳不好贤士,远游之客,讥刺子阳。

〔释文〕子阳郑相。不好呼报反。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见使者,再拜而辞。

〔疏〕命召主仓之官,令与之粟。御寇清高,辞谢不受也。

〔释文〕即令力呈反。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飢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邪!」

〔疏〕与粟不受,天命贫穷,嗟惋拊心,责夫罪过。故知御寇之妻,不及老莱之妇远矣。

〇典案:「岂不命邪」不词,「不」当为非字之误也。吕氏春秋观世篇作「岂非命也哉」,是其证。列子说符篇作「岂不命也哉」,盖袭用庄子已误之文也。高山寺古钞本「邪」亦作「也哉」。

〔释文〕拊心徐音抚。得佚音逸。乐音洛。君过古卧反。本亦作「遇」。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疏〕子阳严酷,人多怒之。左右有误折子阳弓者,恐必得罪,因国人逐猘狗,遂杀子阳也。

〔释文〕作难乃旦反。下章同。杀子阳子阳严酷,罪者无赦。舍人折弓,畏子阳怒责,因国人逐猘狗而杀子阳。

〇俞樾曰:子阳事见吕览适威篇、淮南泛论训。至史记郑世家则云繻公二十五年,郑公杀其相子阳。二十七年,子阳之党共弒繻公骀,又与诸书不同。

楚昭王失国,屠羊说走而从于昭王。

〔疏〕昭王名轸,平王之子也。伍奢、伍尚遭平王诛戮,子胥奔吴而耕于野,后至吴王阖闾之世,请兵伐楚,遂破楚入郢,以雪父之雠。其时昭王窘急,弃走奔随,又奔于郑。有屠羊贱人名说,从王奔走,奔走之由,置在下文。

〇典案:「走而从于昭王」,高山寺古钞本无「昭」字。

〔释文〕楚昭王名轸,平王子。屠羊说音悦。或如字。昭王反国,将赏从者,及屠羊说。屠羊说曰:「大王失国,说失屠羊;大王反国,说亦反屠羊。臣之爵禄已复矣,又何赏之有!」

〇典案:高山寺古钞本「有」下有「哉」字。王曰:「强之。」屠羊说曰:「大王失国,非臣之罪,故不敢伏其诛;大王反国,非臣之功,故不敢当其赏。」王曰:「见之。」屠羊说曰:「楚国之法,必有重赏大功而后得见。今臣之知不足以存国,而勇不足以死寇,吴军入郢,说畏难而避寇,非故随大王也。今大王欲废法毁约而见说,此非臣之所以闻于天下也。」

王谓司马子綦曰:「屠羊说居处卑贱,而陈义甚高,子綦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

〔疏〕三旌,三公也。亦有作「珪」字者,谓三卿皆执珪,故谓三卿为珪也。

〇俞樾曰:「子綦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句,此昭王自与司马子綦言,当称「子」,不当称「子綦」,「綦」字衍文。

〇典案:御览八百二十八引无「綦」字,可证俞说。道藏本作「子其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义亦可通。各本之「綦」或即为「其」字,涉上「王谓司马子綦」而误也。

〔释文〕从者才用反。强之其丈反。见之贤遍反。下同。之知音智。入郢以井反。毁约如字。徐于妙反。而见如字。亦贤遍反。为我于伪反。三旌三公位也。司马本作「三珪」,云:谓诸侯之三卿皆执珪也。

〇孙诒让曰:司马本是也。楚爵以执珪为最贵。楚辞大招曰「三圭重侯」,战国策楚策昭阳说楚贵爵为上执珪,然则执珪有上中下之异欤?典案:类聚八十三、御览八百六引「旌」竝作「圭」,御览二百九十八、八百二十八引作「珪」,三百四十引作「旌」,与今本合。屠羊说曰:「夫三旌之位,吾知其贵于屠羊之肆也;万锺之禄,吾知其富于屠羊之利也。然岂可以贪爵禄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说不敢当,愿复反吾屠羊之肆。」遂不受也。」,并下「曳縰」同。三苍解诂作「躧」,云:蹑也。声类或作「屣」。韦昭苏寄反。通俗文云:履不着跟曰屣。司马本作「践」。李云:縰履,谓履无跟也。王云:体之能蹑举而曳之也。「履」,或作「屦」。杖藜以藜为杖也。司马本作「扶杖也」。应门自对门也。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

〇典案:意林、类聚三十五、御览四百八十五引「谓之」作「之谓」。高山寺古钞本同。学而不能行谓之病。

〇典案:「学」下当有「道」字。御览四百八十五引正作「学道不能行之谓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是其证也。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

〔疏〕嘻,笑声也。逡巡,却退貌也。以俭系奢,故怀慙愧之色。

〇典案:「而」下当有「退」字。艺文类聚三十五、意林及御览四百八十五竝作「逡巡而退」,是其证。

〔释文〕嘻许其反。逡巡七旬反。

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

〔疏〕慝,奸恶也。饰,庄严也。夫趋世候时,希望富贵,周旋亲比,以结朋党,自求名誉,学以为人,多觅束脩,教以为己,托仁义以为奸慝,饰车马以衒矜夸,君子耻之,不忍为之也。

〔释文〕希世而行司马云:希,望也。所行常顾世誉而动,故曰希世而行。比周毗志反。为人于伪反。下「为己」同。教以为己学当为己,教当为人,今反不然也。仁义之慝吐得反,恶也。司马云:谓依托仁义为奸恶。,韵叶宫商,察其词理,雅符天地,声气清虚,又谐金石,风调高素,超绝人伦,故不与天子为臣,不与诸侯为友也。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疏〕夫君子贤人,不以形挫志;摄卫之士,不以利伤生;得道之人,忘心知之术也。」,鬻也。「饘」、「飦」一字,故或作「饘」。「粥」为「鬻」省。粥之六反,又音育。自乐音洛。愀七小反.徐在九反,又七了、子了二反,又资酉反。李音秋,又七遥反。一本作「欣」。行修下孟反。不怍在洛反。尔雅云:慙也。又音昨。

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

〔疏〕瞻子,魏之贤人也。魏公子名牟,封中山,故曰中山公子牟也。公子有嘉遁之情,而无高蹈之德,故身在江海上而隐遁,心思魏阙下之荣华,既见贤人,借问其术也。

〇典案:「奈何」上当有「为之」二字。淮南子道应篇「身处江海之上,心在魏阙之下,为之奈何」。语亦见吕氏春秋审为篇、文子下德篇。

〔释文〕公子牟司马云:魏之公子,封中山,名牟。瞻子贤人也。淮南作「詹」。

〇马叙伦曰:吕氏春秋审为篇、淮南子道应训有此文,「瞻」皆作「詹」。吕氏春秋执一篇「楚王问为国于詹子」,淮南诠言训「詹何曰:『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韩非解老篇「詹何坐,弟子侍」,淮南子说山训「詹公之钓,千岁之鲤不能避」,览冥训「故蒲且子之连鸟于百仞之上,而詹何之骛鱼于大渊之中,此皆得清凈之道,太浩之和也」,原道训「加之以詹何、娟嬛之数,犹不能与罔罟争得也」,吕氏春秋重言篇「故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詹何、田子方、老聃是也」。详诸文纪詹何事,盖道家之流,与此文义合。瞻子即詹何也。魏阙淮南作「騩」,司马本同,云:騩,读曰魏。象魏观阙,人君门也。言心存荣贵。许慎云:天子两观也。瞻子曰:「重生。重生则利轻。」

〔疏〕重于生道,则轻于荣利。荣利既轻,则不思魏阙。

〇马叙伦曰:「利轻」,吕氏春秋审为篇、淮南道应训并作「轻利」,当从之。疏曰「重于生道,则轻于荣利」,是成本亦作「轻利」。

〔释文〕重生李云:重存生之道者,则名利轻,轻则易绝矣。此人身居江海,心贪荣利,故以此戒之。中山公子牟曰:「虽知之,未能自胜也。」

〔疏〕虽知重于生道,未能胜于情欲。

〔释文〕能胜音升。下同。瞻子曰:「不能自胜则从,神无恶乎?

〔疏〕若不胜于情欲,则宜从顺心神,亦不劳妄生嫌恶也。

〇碧虚子校引张君房本「乎」作「也」。马叙伦曰:此是公子牟辞。「乎」绝句。

〔释文〕不能自胜则从绝句。一读至「神」字绝句。

〇俞樾曰:释文曰:「不能自胜则从」绝句。此读是也。又曰:一读至「神」字绝句。则失之。吕氏春秋审为篇亦载此事,作「不能自胜则纵之,神无恶乎」。文子下德篇、淮南子道应篇并叠「从之」二字,作「从之从之」,则「从神」之不当连读明矣。又案:「从」,吕氏春秋作「纵」,则当读子用反,而释文无音,亦失之。无恶如字,又乌路反。乎绝句。一读连下。「不能自胜」为句。不能自胜,而强不从者,此之谓重伤。重伤之人,无寿类矣。」

〔疏〕情既不胜,强生抑挫,情欲已损,抑又乖心,故名重伤也。如此之人,自然夭折,故不得与寿考者为侪类也。

〔释文〕重伤直用反。下同。

〇俞樾曰:「重伤」,犹再伤也。不能自胜,则已伤矣,又强制之而不使纵,是再伤也。故曰「此之谓重伤」。吕氏春秋审为篇高诱注曰:重,读复重之重。是也。释文音直用反,非是。

魏牟,万乘之公子也,其隐巖穴也,难为于布衣之士。虽未至乎道,可谓有其意矣。

〔疏〕夫大国王孙,生而荣贵,遂能巖栖谷隐,身履艰辛,虽未阶乎玄道,而有清高之志,足以激贪励俗也。

〔释文〕万乘绳证反。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

〔疏〕陈、蔡之事,外篇已解。既遭飢馁,营无火食,藜菜之羹,不加米糁,颜色衰惫,而歌乐自娱,达道圣人,不以为事也。

〇典案:御览五百七十一引「室」下有「不辍」二字。御览引书多删削而少增益,疑今本敚「不辍」二字。

〔释文〕不火食元嘉本无「火」字。不糁素感反。甚惫皮拜反。颜回择菜。

〇奚侗曰:吕氏春秋慎人篇「择菜」下有「于外」二字,当据补。马叙伦曰:风俗通义帘通篇载此事,「择菜」下有「于户外」三字。典案:御览四百八十六引「择」作「释」。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

〇典案:御览四百八十六引「再」作「载」。山木篇「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盗跖篇「子自谓才士圣人耶?则再逐于鲁,削迹于卫,穷于齐,围于陈、蔡」,渔父篇「丘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文义并与此同。高山寺古钞本「逐」上无「再」字,无「穷于商、周」句,「围」作「穷」。狩野直喜云:钞本与吕氏春秋慎人篇合。渔父篇亦无「穷于商、周」四字。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

〔疏〕仕于鲁而被放,游于卫而削迹,讲于宋树下,而司马桓魋欲杀夫子,憎其坐处,遂伐其树。故欲杀夫子,当无罪咎,凌藉之者,应无禁忌。由、赐未达,故发斯言。

〔释文〕伐树于宋孔子之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伐其树,孔子遂行。藉藉,毁也。又云:陵藉也。一云:凿也。或云:系也。

颜回无以应,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细人也。召而来,吾语之。」

子路、子贡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

〔疏〕喟然,嗟叹貌。由与赐,细碎之人也。命召将来,告之善道。如斯困苦,岂不穷乎?

〔释文〕喟去愧反,又苦怪反。语之鱼据反。穷通篇亦作「大寒既至」。典案:俞、马校是也。淮南子俶真篇「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即袭用庄子此文。吕氏春秋功名篇「大寒既至」,与此文义亦正同,是其塙证矣。之隘音厄,又于懈反。

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执干而舞。

〔疏〕削然,取琴声也。扢然,奋勇貌也。既师资领悟,彼此欢娱也。

〔释文〕削然如字。李云:反琴声。亦作「梢」,音消。扢许讫反,又巨乙反,鱼乙反。李云:奋舞貌。司马云:喜貌。

〇马叙伦曰:书钞百二十一、御览三百五十一引作「仡」。王念孙曰:「扢」与「仡」通。说文曰:仡,勇壮也。执干干,楯也。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疏〕夫阴阳天地有四序寒温,人处其中,何能无穷通否泰耶?故得道之人,处穷通而常乐,譬之风雨,何足介怀乎!

〔释文〕亦乐音洛。下同。

〇俞樾曰:「德」当作「得」。吕览慎人篇作「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疑此文「穷通」下,亦当有「一也」二字,而今夺之。

〇典案:俞先生谓「德」当作「得」,是也。高山寺古钞本正作「得」。故许由娱于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

〔疏〕共伯,名和,周王之孙也。怀道抱德,食封于共。厉王之难,天子旷绝,诸侯知共伯贤,请立为王,共伯不听,辞不获免,遂即王位。一十四年,天下大旱,舍屋生火,卜曰:厉王为祟。遂废共伯而立宣王。共伯退归,还食本邑,立之不喜,废之不怨,逍遥于丘首之山。丘首山今在河内。颍阳,地名,在襄阳,未为定地名也。故许由娱乐于颍水,共伯得志于首山也。

〇碧虚子校引江南古藏本「得」下有「志」字。马叙伦曰:困学纪闻十引「得」下有「之」字,「乎」作「于」。典案:吕氏春秋慎人篇「共伯得乎共首」,高诱注:不知出何书也。诱注吕氏春秋必己篇云:庄子名周,宋之蒙人也,轻天下,细万物,其术尚虚无,著书五十二篇,名之曰庄子。与汉书艺文志正合。而于此独云「不知出何书」,疑其所见五十二篇本庄子无今本让王篇也。

〔释文〕虞于颍阳广雅云:虞,安也。安于颍阳。一本作「娱」。娱,乐也。

〇典案:高山寺古钞本作「虞」,狩野直喜云:宋本以下「虞」作「娱」,释文出「虞于颍阳」,注云:一本作「娱」。钞本作「虞」,与释文所据本合。碧虚子校引江南古藏本字亦作「虞」。「虞」、「娱」古通用。共伯音恭。下同。得乎共首司马云:共伯名和,脩其行,好贤人,诸侯皆以为贤。周厉王之难,天子旷绝,诸侯皆请以为天子,共伯不听,即干王位。十四年,大旱屋焚,卜于太阳,兆曰:厉王为祟。召公乃立宣王,共伯复归于宗,逍遥得意共山之首。共丘山,今在河内共县西。鲁连子云:共伯后归于国,得意共山之首。纪年云:共伯和即干王位。孟康注汉书古今人表,以为入为三公。本或作「丘首」。

〇典案:高山寺古钞本、世德堂本、吕氏春秋慎人篇并作「共首」。宋本、道藏注疏本并作「丘首」,与释文或本合。

舜以天下让其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曰:「异哉,后之为人也,居于畎亩之中,而游尧之门。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

〇典案:文选桓元子荐谯元彦表注引「漫」作「慢」。嵇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注引作「帝欲以辱行漫我」。御览七十引「漫」上有「污」字,四百二十四引「漫」上有「污」字,八十一引「漫」上有「汗」字。吾羞见之。」因自投清泠之渊。

〔注〕孔子曰:士志于仁者,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夫志尚清遐,高风邈世,与夫贪利没命者,故有天地之降也。

〇典案:高山寺古钞本注「士志于仁者」作「志士仁人」。

〔疏〕北方之人,名曰无择,舜之友人也。后,君也。垄上曰亩,下曰畎。清泠渊,在南阳西崿县界。舜耕于历山,长于垄亩,游尧门阙,受尧禅让,其事迹岂不如是乎?又欲将耻辱之行污漫于我。以此羞慙,遂投清泠也。

〇俞樾曰:广韵二十五德「北」字注:古有北人无择。则北人是复姓。汉书古今人表作北人亡择。

〇典案:「投」下当有「于」字。御览七十、四百二十四注引并作「自投于」,与吕氏春秋离俗览合,是其证也。

〔释文〕畎古犬反。亩司马云:垄上曰亩,垄中曰畎。辱行下孟反。下章同。漫我武谏反。徐武畔反。下章同。清泠音零。之渊山海经云:在江南。一云:在南阳郡西崿山下。

汤将伐桀,因卞随而谋,卞随曰:「非吾事也。」汤曰:「孰可?」曰:「吾不知也。」汤又因瞀光而谋,瞀光曰:「非吾事也。」汤曰:「孰可?」曰:「吾不知也。」汤曰:「伊尹何如?」曰:「强力忍垢,吾不知其他也。」

〔疏〕姓卞,名随。姓务,名光,并怀道之人,隐者也。汤知其贤,因之谋议。既非隐者之务,故答以不知。姓伊,名尹,字贽,佐世之贤人也。忍,耐也。垢,耻辱也。既欲阻兵,应须强力之士;方将弒主,亦藉耐羞之人。他外之能,吾不知也。

〔释文〕瞀光音务,又莫豆反。本或作「务」。

〇典案:宋本、道藏注疏本、白文本、御览四百二十四引「瞀」并作「务」,与释文一本合。强力李云:阻兵须力。忍垢司马云:垢,辱也。李云:弒君须忍垢也。

〇朱骏声曰:「垢」借为「诟」,耻也。典案:御览四百二十四引正作「诟」。」、「泂」古字通用,故礼记「顈衣」一作「絅衣」,是其例也。「稠」、「桐」二字皆误耳。

汤又让瞀光,曰:「知者谋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吾子胡不立乎?」瞀光辞曰:「废上,非义也;杀民,非仁也。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

〔疏〕享,受也。废上,谓放桀也。杀民,谓征战也。犯其难,谓遭诛戮也。我享其利,谓受禄也。

〇典案:御览四百二十四引「民」作「人」,「人」作「子」。

〔释文〕知者音智。其难乃旦反。吾闻之曰,非其义者,不受其禄,无道之世,不践其土。况尊我乎!吾不忍久见也。」乃负石而自沈于庐水。

〔注〕旧说曰:如卞随、务光者,其视天下也若六合之外,人所不能察也。斯则谬矣。夫轻天下者,不得有所重也,苟无所重,则无死地矣。以天下为六合之外,故当付之尧、舜、汤、武耳。淡然无系,故汎然从衆,得失无概于怀,何自投之为哉?若二子者,可以为殉名慕高矣,未可谓外天下也。

〔疏〕庐水,在辽西北平郡界也。

〇典案:御览四百二十四引「沈」作「投」。又引注云:庐水,在远东也。吕氏春秋离俗览作「募水」,高注:募,水名也。音千伯之伯。

〔释文〕庐水音闾。司马本作「卢水」,在辽东西界。一云:在北平郡界。

〇典案:御览四百二十四引「庐」作「卢」,与释文一本合。淡然徒暂反。无概古代反。也。

〇典案:高山寺古钞本注「遗」作「贵」,于义为长。曰:夷、许之弊安在?曰:许由之弊,使人饰让以求进,遂至乎之、哙也;伯夷之风,使暴虐之君得肆其毒而莫之敢亢也。伊、吕之弊,使天下贪冒之雄敢行篡逆。唯圣人无迹,故无弊也。若以伊、吕为圣人之迹,则伯夷、叔齐亦圣人之迹也;若以伯夷、叔齐非圣人之迹邪,则伊、吕之事亦非圣迹矣。

〇典案:注「非圣」下「迹」字旧敚,今据高山寺古钞本补。夫圣人因物之自行,故无迹。然则所谓圣者,我本无迹,故物得其迹,迹得而强名圣,则圣者乃无迹之名也。

〔疏〕涂,污也。若与周并存,恐污吾行,不如逃避,饿死于首山。首山在蒲州城南近河是也。

〔释文〕故被皮义反。贪冒亡北反。或亡报反。下同。稷契息列反。之哙音快。篡初患反。唐云:或曰:让王之篇,其章多重生,而务光二三子自投于水,何也?答曰:庄书之兴,存乎反本,反本之由,先于去荣。是以明让王之一篇,标傲世之逸志,旨在不降以厉俗,无厚身以全生。所以时有重生之辞者,亦归弃荣之意耳,深于尘务之为弊也。其次者,虽复被褐啜粥,保身而已。其全道尚高而超俗自逸,宁投身于清泠,终不屈于世累也。此旧集音有,聊复录之,于义无当也。

【校记】

陈林羣说明:原校者误置本篇注释于盗跖篇后。「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会稽」三句及句下小字文,为碧虚子校引江南古藏本所增,无「注」「疏」标识字。筋,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补,据补。取,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此」,据改。授,从王校集释本作「受」。持,疑植入误,别本均作「特」,据改。裹,从王校集释本作「里」。下同。根,从王校集释本作「跟」。响,从王校集释本移前。义,原遗漏,据前补。颖,当作「颍」,据吕氏春秋及前文改。遗,南华真经注疏从高山寺本、赵谏议本、褚伯秀本作「贵」,据改。

猜你喜欢
  坊记·戴圣
  指物论第三·公孙龙
  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孔子
  双桥随笔卷六·周召
  卷二十一·康熙
  卷二百十·秦蕙田
  卷三·马骕
  卷二十一·盛世佐
  卷二十·顺治
  周书·牧誓·佚名
  请佛品第十·佚名
  开元释教录卷第三·智升
  中阿含经卷第十六·佚名
  评精神不灭论·太虚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三卷·慧远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刘子实·唐圭璋

      子实,嘉熙二年(1238)进士。   念奴娇   寿仓使   一门相种,剩河英岳粹,共扶昌箓。夹辅正宜资鲁卫,左右秉持钧轴。缓驾轻车,任回虎节,何事劳山国。东民欲靖,作新少借康叔。   况是鸑鷟佳辰,雪霜深处,秀孕椿松绿。天意

  • 兰臯集巻一·吴锡畴

    宋 吴锡畴 撰春望春事今如此凭高兴未防半帘疎雨过一院落花闲草色迷幽迳禽声出晚山东风能育物不改鬓毛斑迂拙迂拙安吾分炎凉任世情箪瓢自钟鼎风月即勲名春树重重暗晴云片片明沧波山阁外浩荡一鸥轻晚步晚日弄晴阴徐行

  • 列传第一百一十六 忠义上·欧阳修

    夫有生所甚重者,身也;得轻用者,忠与义也。后身先义,仁也;身可杀,名不可死,志也。大凡捐生以趣义者,宁豫期垂名不朽而为之?虽一世成败,亦未必济也;要为重所与,终始一操,虽颓嵩、岱,不吾压也。夷、齐排周存商,商不害亡,而周以兴。两人至

  • 卷二百八十七 元豐元年(戊午,1078)·李焘

      起神宗元豐元年正月盡是年閏正月   春正月庚戌,詔河北轉運司,令所在長吏躬禱名山靈祠。旱故也。   壬子,命輔臣祈雨。   魏國安仁保佑夫人張氏乞依赦封二代,從之。神宗乳母,熙寧八年二月【一】,自崇國改封魏國。

  • 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徐乾学

    宋纪九十【起重光恊洽正月尽昭阳作噩十二月凡三年】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元祐六年春正月癸酉诏祠祭游幸毋用羔 丙戌以龙图直学士知杭州苏轼为吏部尚书 中丞苏辙言谨按自来河决必先因下流淤高上

  • 卷之二百二十一·佚名

    光绪十一年。乙酉。十二月。乙丑朔。上诣储秀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甲午皆如之。内记  ○刑部奏、审明商人陈恭怡捏词购定洋枪。浮开价值。在神机营售卖。按律加等定拟。得旨、陈恭怡购买军械。希

  • ●王弇州崇论卷之一·李衷纯

    太仓王世贞元美着秀水李衷纯玄白辑如皋张玉成成倩李之桢克生李之本道生李之椿大生仝阅太公论闳夭不赂纣成王赐伯禽天子礼乐上成王赐伯禽天子礼乐下管仲春秋论一春秋论二春秋论三春秋论四屈建去芰论季札论公孙杵臼程婴

  • ●七 徙居云州·佚名

    二十三日,同知坐堂上,引帝至堂下,再拜宣诏曰: 赵佶父子朝廷恩宥免死,着令居止安肃,乃敢结连同知李奉国,意欲叛归西夏,负恩特甚。本拟诛夷,姑体上天好生之德,免其诛戮,更令往云州居住,听候指挥。仍仰安肃军押送前去。 读毕,同知命役

  • 卷九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九十八前锋统领统领左右翼各一人【或以王公大臣兼领】掌本翼四旗前锋之政令前锋参领前锋侍卫左右翼各八人署前锋参领各四人掌督率前锋警跸宿卫每翼随印协理事务前锋参领侍卫各一人前锋校二

  • 跋·曾恬

    右上蔡先生语録三篇。先生姓谢氏,名良佐,字显道,学于程夫子昆弟之门,笃志力行,于从游诸公间所见甚为超越。有论语说行于世。而此书传者盖鲜焉。熹初得友人括苍吴任写本一篇[题曰上蔡先生语録],后得吴中版本一篇[题曰逍遥先生语

  • 第六章 23·辜鸿铭

    子曰:“觚 不觚,觚哉!觚哉!”辜讲有人听到有一次孔子大声说:“如果一个酒杯没有酒杯的形状,怎么能称为酒杯呢?怎么能称为酒杯呢?”

  • 卷六十一·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六十一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六十一宗庙制度周礼春官司几筵凡大朝觐大飨射凡封国命诸侯王位设黼衣【注斧谓之黼其绣白黒采以绛帛爲质依其制如屏风然 疏屏风之名出

  • 论议品第五·佚名

    尔时如来为母摩耶夫人并诸天众。说法九十日。阎浮提中亦九十日。不知如来所在。大目揵连神力第一。尽其神力。於十方推求。亦复不知。阿那律陀天眼第一。遍观十方三千大千世界。亦复不见。乃至五百大弟子。不见如来。

  • 佛法与世界文化·太虚

    ──二十八年十二月在仰光印度通神社讲──贵社社员对于神学很有高深之研究,故拟就佛学略提出讨论:查世界人类之思想,大抵西洋方面系注意唯物论,故以科学为研究中心,力图制胜大自然;中国注重伦理,对于大自然同一之人类,均无胜

  • 自治哲学·太虚

    人类群化变迁之趋势,横观东西洋,纵览古近史,其繁剧严烈莫甚于今世也!自帝国制贵族之化,以至无政府共产之化,其间若君宪之化,民宪之化,国际政府联盟之化,劳农政府集产之化,此各种人类迁化之势力,殆无不皆尚在争死活、竞存亡之中,而

  • 入楞伽经卷第九·佚名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总品第十八之一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修多罗深义。而说偈言。  如夏诸禽兽  迷惑心见波  诸禽兽爱水  彼水无实事  如是识种子  见诸境界动  诸愚痴众生  如眼[目*壹]见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四·圆晖

      从此第二。明一来向果。论云。已辨住果未断修惑。名为预流生极七返。今次应辨断位众圣。且应建立一来向果。颂曰。  断欲三四品  三二生家家  断至五二向  断六一来果  释曰。初。两句明家家。下两句明

  • 京师坊巷志稿·朱一新

    清朱一新编写。清光绪十一年 (1885) 重修《顺天府志》,朱一新和缪荃孙为此合纂《京师志·坊巷》上下卷。以后朱一新又重新整理是书,以现书名出版单行本,分上下两卷刊行。书中把明清以来京城各坊巷胡同的变化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