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原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1)。万物恃之以生而弗辞(2),成功遂事而弗名有(3)。衣被万物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4)。万物归焉而弗知主,则恒无名也,可名于大(5)。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6)。
【题解】
此章老子阐述“道”既是宇宙本性,又是普遍规律:它既体现了最小与最大的普遍性,又综合了正与反、有与无的逻辑形式。但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因而他对“道”的阐明,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泥坑。(采张松如说)
注释:
(1)武英殿王本、宋刊河上本、道藏李道纯、李嘉谋诸本皆如此。“汜兮”道藏王本、河上本作“汛兮”。傅本作“汛汛兮”。范本作“汜汜兮”,开元作“汛”。景龙、敦煌作“汜”,皆省去“兮”字。马王堆本乙本作:“道,沨呵,其可左右也。”甲本只残留一个“道”字,余悉损掩。马叙伦说:“汜、汛二字古通假。《礼记·王制》:‘汜与众共之。’《释文》:‘汜,本亦作汛。’其例证也。《说文》:‘汜,滥也。’‘汛,浮貌。’二义不同,作‘汜’是。”高亨说:“《广雅·释诂》:‘汜,博也。’《释言》:‘汜,普也。’此言道体广大,左之右之,无往不在也。”
(2)依傅、范及诸唐本写定如此。“弗”字原作“不”,依马王堆本词例改作“弗”,以求与下文一律。马王堆本甲乙本俱无此句。河上与道藏、武英殿两王本,“以”字作“而”。
(3)合马王堆本甲乙本写定如此。甲本“成功”二字损掩,乙本“事而”二字损掩,两本句末俱有“也”字,今删。景龙、开元作“成功不名有”。王、范作“功成不名有”。广明作“功成而不名有”。傅奕及《道德真经》作“功成而不居”。遂事,事情办成。
(4)参照马王堆本及傅本写定如此。傅本作“衣被万物而不为主,故常无欲,不名于小矣”。马王堆本甲乙本作“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
“衣被”,景龙、开元、广明、景福、古观楼诸唐本作“爱养”,道藏、武英殿两王本作“衣养”。“而弗为主”,依马王堆本,他本“弗”俱作“不”。“则恒无欲也”,依马王堆本,傅、范作“故常无欲”,诸王本无“故”字,敦煌、龙兴碑及成玄英《疏》、顾欢《道德真经注疏》、李荣《老子道德真经注》,并无此句。“可名于小”,马王堆本及诸王本同此,范“于”字作“为”,傅及景福、《道德真经》等,句末有“矣”字。范应元说:“衣被,犹覆盖也。”蒋锡昌说:“衣被即五十一章‘盖之覆之’之谊。”
(5)依马王堆本,傅、范本,并参照吴澄注写定。马王堆本乙本作“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命于大”。甲本“而弗”二字损掩,“命”作“名”。傅、范作“万物归之而不知主,可名于大矣”。王本作“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上“为”字,傅、范本作“于”。“知”,范应元说:“‘万物归之而不知主’,王弼、司马公同古本”。
蒋锡昌说:“言万物皆归道以生而不知其主也。”作“知”字是。下“为”字,傅、范及诸唐、宋本多作“于”。蒋锡昌说:“‘于’‘为’虽通,然王本作‘于’。王注:‘此不为小,故复可名于大矣。’可证,当据改正。”作“于”字是。张松如说:“诸本俱无‘则恒无名也’句,此据吴澄《道德真经注》。”
(6)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甲本“圣人”假作“声人”。傅作“是以圣人能成其大也,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景龙、开元、敦煌、及河上诸本作“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诸王本无“是以圣人”之文,而作“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今译】
大道非常广泛,它可以无所不在。万物依靠它生存,它并不推辞。
功业成就了,事情办完了,并不夸耀自己有功。“道”覆育万物,却不作它们的主宰,它永远没有什么欲望,可以称得上精微;万物都归附它,却不知道谁是主宰,它永远没有名字,可以称得上浩大。因此圣人之所以能达到浩大的境界,是由于它并不自以为大,所以能达到浩大的境界。
猜你喜欢 晏子使楚楚为小门晏子称使狗国者入狗门第九·晏婴 景公登射思得勇力士与之图国晏子谏第二十五·晏婴 序·智旭 人过四十万事休·孔子 看人看大节·孔子 礼记集説卷十·陈澔 卷三十二·秦蕙田 有女同车·佚名 卷二十七上·朱熹 卷八·许谦 卷十一·顺治 (二十)朱子论立志·钱穆 阴与阳·钱穆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九·自融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