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看大节
【原文】
子贡曰:“管仲①非仁者与?桓公②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③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④管仲,吾其被⑤发左衽(6)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7)也,自经(8)于沟渎(9)而莫之知也?”
【注释】
,①管仲:齐桓公的宰相,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原本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与齐桓公争位被杀后,他归服了桓公,辅佐桓公成就了霸业。②桓公:即齐桓公,齐国的国君。他与公子纠是兄弟,因为争夺君位而杀死了公子纠。③匡:正。④微:假若没有的意思,用于和既成事实相反的假设句之首。⑤被:同“披”。(6)左衽:衣襟向左边开。披散头发,衣襟向左边开是当时落后部族的打扮。(7)谅:信,这里指小节方面的诚信。(8)自经:自缢。(9)沟读:小沟渠。
【译文】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能为主子而死,反而做了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做桓公的宰相,辅佐他称霸诸侯,匡正天下,老百姓到现在还受到他的恩赐。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也都像落后民族那样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吧。难道真要像普通男女那样拘于小节小信,自缢于沟渠之中而没有人知道才好吗?”
【读解】
关于这个问题,子路也提出来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与管仲一起做公子纠家臣的召忽为公子纠而死,管仲却不死。这是不是不仁呢?”孔子说:“齐桓公九次会盟诸候,不动用兵车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他的仁,这就是他的仁啊!”(《宪问》)
孔子回答子贡与子路显然都是同样的看法。这就是从大处着眼评价人。
管仲虽然没有为公子纠尽忠,以身相殉,但他辅佐齐桓公立了大功,名流青史,也就不能用对一般普通人的小节小信来要求他了。说到底还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问题。我们不能对任何人都求全责备,而应该看他的主流,看他的大节。事实上,齐桓公也正是因为不究细节,不计私仇,原谅了差点要了他的命的管仲而加以重用,才取得了“霸诸侯,一匡天下”的丰功伟绩。
所以,齐桓公的认识也是合于圣人的思想的。我们今天正当用人之际,是不是也应该用这种看大节、看主流的思想来衡量人才呢?
猜你喜欢 季夏纪第六·吕不韦 自序·杨简 卷五·严虞惇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五十四章 身与邦·林语堂 第十九章 16·辜鸿铭 第十四章 32·辜鸿铭 卷四十八·程川 成子高寝疾(1)·戴圣 原序·盛世佐 卷一百二十七·佚名 诞生品第七·佚名 品類足論品目·欧阳竟无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田)·唐慧琳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义疏上·智旭 佛说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卷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