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九卷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九卷

释大涅槃小涅槃义。举有山大山等喻 释声闻习气义 释有因缘名及无因缘名义 释五神通义 辨二种神通。一与外道共。一与二乘共 辨涅槃非音声之音

德王品之第五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至)云何涅槃云何大涅槃

案。僧亮曰。所以重问者。虽说断漏。能得涅槃常乐我净。不说我乐自在之用。涅槃之义未障故也。宝亮曰。次下答德王第二问也。上闻不闻中。佛答六难竟。更设二问。佛答一问竟。今更举第二问。以请释也

尔时佛赞光明遍照(至)是名涅槃非大涅槃

案。僧亮曰。涅槃虽有多义。会是无苦之称。得息苦者。皆得名焉。宝亮曰。今借十譬。以辨大小之相异。正以无苦乐。故名涅槃也。若得少食。以除饥苦。亦名涅槃。但不得名大涅槃。如是十种譬。其义一例。小海亦名海。大海亦名海。若除少苦。名小涅槃。若除苦都尽。名大涅槃。其文中自广彰云。二乘人八万劫。乃至一万劫。名小涅槃者。上乘三处。明皆言到佛果。今此中说名小涅槃。其义云何。若欲于我前。不言行八万劫竟名小。未行八万劫之前。随其所得住处。以此义为小。及其行八万劫竟得佛。由名大涅槃。而此旨于一部之中。虽复说异。亦莫测其然。要随义而安也

善男子若凡夫人及以声闻(至)乃得名为大涅槃也

案。僧亮曰。凡夫因世俗。声闻因圣道者。更释非之义也。还生烦恼者。释凡夫也。有习气者。释声闻也

善男子譬如有处能受众流(至)之所得故故名为大

案。僧亮曰。前说人实。后说法实。合海譬也。河城等皆合也。十譬之中。唯不合地及天中天二譬也

云何复名为大涅槃(至)以是义故名大涅槃

案。僧亮曰。八自在者。各有文也。一者不小能小。不多能多也。二者以小为大也。三者以重为轻也。四者以三事体。心色不移。无处不至。所作事一。而见者不同也。五者一根知六尘也。六者见法如空也。七者得一切法也。八者不可见。令一切见

复次善男子譬如宝藏(至)具足成就初分功德

案。僧亮曰。无为名大。释常住故。故称大也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至)昔所不得而今乃得

案。僧亮曰。诸漏既尽。则具神通。皆圣行功德也。今见者。谓眼通。更就所得中分别也。今闻者。耳通也。今到者。如意通也。今知者。他心宿命也。宝亮曰。第二功德。以五通为体。此五是一方之所须。菩萨化道之要用。第一修天眼通。须见众生身业。二修天耳通。闻其口业。三修他心通。知其心业。虽知三业。若不达其过去。有善恶之厚薄可化。亦于化道有阙。故次修宿命通。而下愚之流。难以玄言。必须运身到彼。然后受化。故第五次修身通。今就文所辨。先明身通。昔明身通。直据色身转变而已。今谈色心自在。修短所通。适物所宜。而经亦有言如意通。亦名身通。若立身通。则没如意名言。若立如意。便废身通。若如昔教明五通。是禅定家果。要因定后。方能发通。就今涅槃经明五通。尽是智慧之异用。故菩萨摩诃萨。依六行教学。不取有无相。但使物感称根而应。如一家所解。此五通必是菩萨家化。方非外道凡夫声闻之伎。何以知耶。若实是凡夫。云何得有此法。而在外道中唱言有者。皆是应迹。外道虽言得禅定。而无有道思慧。所以无此神德也。声闻人观解既不成。复不能即在定。而变通亦由已安。法不得所。复未能忘怀。故发家唱云。菩萨所得通。不与外道声闻二乘等共之

通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至)昔所不得而今得之

案。僧亮曰。不与外道。共五通也。一心作一者。释不与二乘及外道共。但举二乘外道可知也。宝亮曰。虽言二乘人。一心作一。不得众多。此正表二乘不得道之意。声闻入定发通。要须定前作意。作意若一。在定唯能一变。若作意作五事。便能现五变。虽在定。并发五耳。由得言一心作一。何以然。由其前方便有五故。若极利根者。在定亦容可得二变。此皆据教迹作。诸菩萨则不然。发辄修德。以旷被为怀。及至物感。则称本心。随力而现。不假兴意。若无六行解者。则不能一心现五通身也

又复云何昔所不得(至)昔所不得而今得之

案。僧亮曰。如意说名自在。于自在中。分作变化。初对凡夫。故言不尔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而诸众生各各见异

案。僧亮曰。得异耳根者。有三事异。一者下地闻土地。二远及恒沙。三耳识不取相。是不闻而闻。初无音声相者。菩萨耳识。真俗兼见。故不取相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至)昔所不闻而今得闻

案。僧亮曰。此下明天耳通。而文中叙相。皆是初学之方法。昔小乘明天耳通。耳识取声。然后生智。二心更相资导。故合二心为通。天眼通亦尔。今用此经中。学得天耳天眼。乃至得通。六识之用。即是智慧。故天眼通。即中作二谛观。此经既理教真正。明有为无为二理炳然。心行大法。生解亦大。若始行之流。则未及此也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至)云何而言无定无果

案。僧亮曰。即是定果相者。若作因定善。即是果相者。从善因生。即是果也

尔时如来赞言善哉善哉(至)凡所演说无定果相

案。僧亮曰。答意谓。若刀是定因。面是定果者。云何颠倒耶

善男子夫涅槃者实非声果(至)吾当为汝更分别说

案。僧亮曰。上说一切因果不定。此说涅槃常法非果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至)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案。僧亮曰。一字不作字相。一句不作句相。从经理门。可说为闻因之成果。不如是者。则非闻也

善男子如汝所言闻恶声故(至)昔所不闻而今得闻

案。僧亮曰。涅槃非果。可如上说。三恶是果。声是定因。须更说之

善男子云何昔所不见(至)昔所不见而今得见

案。僧亮曰。若依欲界四大者。依欲界定。修得天眼通。悉是骨相者。天眼识能见不净。诸法定相。见因缘相者。空有两见也。宝亮曰。此下明天眼通。此明天眼通。不但见色。亦见众生善恶心。乃至知第一义谛故。所以作知名说也

若见众生所有色相(至)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案。僧亮曰。知大小根者。乘色故知根也。一触衣知心者。因身知根同。乘色知心。义属天眼。故下知见两名也

复次善男子云何昔所不知(至)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案。僧亮曰。次明宿命通也

复次善男子云何昔所不知(至)具足成就第二功德

案。僧亮曰。须陀洹十六心者。三谛由灭见也。昔见灭未彻。三谛不明。既已见灭。遍四谛起念现前。其心甚远。是果十六心也。宝亮曰。下去次明他心通。知须陀洹初心。次第至十六心者。声闻人欲知初心捉法不能得。若利根者。要至第七心方知。若钝根者。至第十六心方知。菩萨不尔。十六心一一次第差别尽知也

猜你喜欢
  三教平心论卷上·刘谧
  阿鸠留经全文·佚名
  華嚴經十回向品·欧阳竟无
  入楞伽经卷第六·佚名
  重刊五灯严统跋并赞·费隐通容
  佛法宗派大概·李叔同
  佛学大意(注一)·太虚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并序)·法藏
  林野奇禪師語錄卷第一·通奇
  卷第三(弥沙塞)·佚名
  卷中·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六·玄奘
  真常之人生·太虚
  佛地经论卷第三·佚名
  论北美瑜伽派·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东观集卷六·魏野

    宋 魏野 撰书逸人俞太中屋壁羡君还似我居处傍林泉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闲惟歌圣代老不恨流年每到论诗外慵多对榻眠送文兆上人南归自由由独自谁滞复谁催住笑云无定归嫌水不回瓶惟添瀑布杖只卓莓苔如此真行脚余堪我静

  • 卷一百五十七·徐世昌

    徐用仪徐用仪,字筱云,海盐人。咸丰己未举人,官至兵部尚书。谥忠愍。有《竹隐庐诗存》。涞水道中晓色微茫渡水滨,湿云乍敛静无尘。平畴雨足秋风爽,荞麦花开白似银。十一月二十日出京晚宿窦店西出郊原又一年

  • 卷十九·曹庭栋

    钦定四库全书宋百家诗存卷十九嘉善曹庭栋编乐轩集陈藻字元洁福清人从学林网山为及门高弟侨居横塘家贫受徒以自给尝云造物者之诲人亦无他术贫之者其一尔彼其富之者乃其不屑教之者也生平备歴艰阨处之夷肰扁所居曰乐轩可

  • 宋祁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宋祁(998—1061)字子京,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天圣二年(1024)与兄郊(后更名庠)同登进士第,奏名第一。章献太后以为弟不可先兄,乃擢郊为第一,置祁第十,时号“大小宋”。历任大理寺丞、国子监直讲、史馆修撰。与欧阳修同

  • 卷三十九·志第九·地理志三·脱脱

        ◎地理志三   中京道   中京大定府,虞为营州,夏属冀州,周在幽州之分。秦郡天下,是为辽西。汉为新安平县。汉末步奚居之,幅员千里,多大山深谷,阻险足以自固。魏武北征,纵兵大战,降者一十余万,去之松漠。其后

  • ◎民政四·徐天麟

    ○徙豪族高帝罢平城,使娄敬往结和亲,敬从匈奴来,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夕可至,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饶,可益实,夫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昭屈景莫与,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强族,一日有变

  • 卷之四百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目录·王当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七 传记类三【总录之属】 春秋臣传目录      宋 王当 撰卷一 隐公 鲁臧僖伯    郑颍考叔 卫石碏     鲁衆仲 郑祭仲 卷二 桓公 鲁臧哀伯    

  • 第五十九册 天聪六年十月·佚名

    第五十九册 天聪六年十月十月初一日,抵开原。敖汉部济浓额驸、哈达格格夫妇,请汗同诸贝勒幸其第进宴。并以进宴礼,进汗马五,莽古尔泰贝勒马二,阿济格、墨尔根戴青及额尔克楚虎尔三贝勒各马一,一马不纳,悉却之。初五日,汗行猎

  • 朱天麟传·张廷玉

    朱天麟,字游初,昆山人。崇祯元年(1628)进士。初任饶州推官时,对百姓实行惠政。入京接受考核、选拔,因为穷得无法行贿,被决定改任部曹。庄烈帝到经筵上去时,讲官们都为他称屈。等庄烈帝临轩亲自考试以后,让他改任了翰林编修。

  • 卷一百六·宋敏求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唐大诏令集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一百六宋 宋敏求 编政事制举处分举人勅处分制举人勅孝悌力田举人不令考试词策勅建中元年试制举人策问贞元元年贤良方正科策问又博通坟典科策问又试洞

  • 卷二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万寿盛典初集卷二十八恩赉四【加恩耆旧二】五月初十日丙戌车驾幸热河原任尚书宋荦徐潮王鸿绪许汝霖徐元正等跪送道左辞归田里上止辇慰谕特赐宋荦御制诗一章以宠其行是日原任吏部尚书加授太子少师宋荦吏部

  • 太宗皇帝实录卷第三十二·钱若水

    起雍熙二年正月,尽二月丙午,朔, 上不受朝,群臣诣阁拜表称贺。庚戌,以右谏议大夫段思恭知寿州,司农卿李恽知孟州。甲寅,诏曰:&lsquo;国家书轨混同,封域辽逺,将共康于庶务,必广择于群材。举其所知,厥有前典。况今官常之列,俊乂尤多,

  • 雅述·王廷相

    道体篇道体不可言无,生有有无,天地未判,元气混涵,清虚无间,造化之元机也。有虚即有气。虚不离气,气不离虚,无所始、无所终之妙也。不可知其所至,故曰太极;不可以为象,故曰太虚。非曰阴阳之外有极有虚也。二气感化,群象显设,天地万

  • 一切拳印三昧大仪轨分第六·佚名

    尔时释迦牟尼佛。得诸佛智印持诸佛智拳。是诸佛究竟者,复说一切如来智印安想金刚般若波罗蜜多教。谓摄一切如来身印故。即是一切如来身。摄一切如来语印故。即得一切法自在。摄一切如来心印故。即得一切三摩地。摄一切

  •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十·佚名

    箫齐外国三藏僧伽跋陀罗译“现相教取五者,眼现相为初,或眼现相,或手现相,或脚现相,或遥头现相,或动身现相,如是种种现相教偷,犯不犯如前所说。教取此物而得此物,俱犯重。教取此物而得彼物,教者小罪,取者犯重。教语此人者,有众多比

  • 卷之八·铁壁慧机

    嘉兴大藏经 庆忠铁壁机禅师语录庆忠铁壁机禅师语录卷之八嗣法门人幻敏重编诗破浪禅人求出世心切自万峰来见聚云欲觅源流住山聚云许以三年后浪将辞去赠师以诗曰邂逅锦江滨笑谈忘主宾铁牛山露角木马石鞭春吸尽曹源水

  • 薛氏医案·薛己

    又名《薛氏全书》。丛书。明薛己等撰。七十八卷。己有《内科摘要》已著录。是书中薛己撰八种,余八种多为薛己与父薛铠辑、注、增补前人旧作。包括宋陈自明编、薛己注《妇人良方大全》二十四卷,明薛铠辑、薛己增补《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