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朱子学之流衍
以上略述朱子之杂学,即游艺与格物之学。至是而朱子学术之大体,已约略分述。此下当再略述朱子学之流衍。
朱子生时,四方学者响附云集。及其身后,其学流衍益广。所著书,如《四书集注章句》及诗易两种,元明清三代皆悬之功令,定为取士标准,凡应举者皆所必读。其学影响后世之深且大,可勿论。但朱子之学,既广博无涯涘,又其所追求向往之最后目标,更为高远。毕生常在孜孜兀兀中向前不辍,学者旅进旅退,虽曰亲炙,或相从岁月不久。朱子之卒,其弟子著者,如黄干直卿,辅广汉卿,陈淳安卿,陈埴器之,李燔敬子,张洽元德,廖德明子晦,李方子公晦,蔡沈仲默,皆能确守师承。然而传述发明已不易,充实光大事更难。而宋室日替,以至于覆灭,朱门再传,如魏了翁鹤山,真德秀西山,其卒皆距宋亡不远。至如黄震东发,王应麟伯厚,乃朱门三传,均已老死于宋亡之后。文天祥文山,则以身殉国。是则朱学之不获大昌于后,实与国运世运互为因果,较之孔子身后,殆是更为不幸。
元之所以为元,则尚幸有诸儒,或在朝,或在野,牵补弥缝其间。其著者,许衡鲁斋在朝,刘因静修在野,皆朱学也。而吴澄草庐,最为一时魁杰。其《五经纂言》,有功经术,论者谓其接武建阳。然其时已有和会朱陆之说,草庐亦言之,曰问学不本于德性,其蔽必偏于语言训释之末。盖其时朱子书已成为猎取功名之途,故草庐特提尊德性与道问学之辨。然草庐言道统则曰:近古之统,周子其元,程张其亨,朱子其利,孰为今日之贞乎。斯其所自任可知,而其终奉朱子为传统之正亦可知。
明祖开国,华夏重光,而儒运则熸。方孝孺正学之死,元气抑遏殆尽。此下明代理学,乃是一不绝如缕之局面。直俟陈献章白沙王守仁阳明先后迭起,而后理学大振。然白沙微近北宋之康节,阳明出而朱陆异同之公案复炽。王学昌行,朱学消沉,至东林始有由王返朱之意向。然东林仅从王学角度窥朱学,亦未能触及朱子学之大体系。明代朱学流衍,惟罗钦顺整庵一家,所得较深。
晚明三大儒,顾炎武亭林,始自东发厚斋上窥朱子,著为《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俨然朱子学之榘矱。然曰: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古之所谓理学者经学也,其意乃欲以古人经学替出宋明理学,终是于朱子精神有距离。黄宗羲梨洲,则欲以经史实学来变讲堂锢习。讲堂锢习,正是明末王学积弊,而经史实学,则理学家中惟朱子一脉有其传。梨洲有曰:
读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
斯言颇近朱子。惟梨洲白负为王学传统,于此乃不自知。其时最能发挥两宋理学周张程朱之传统者,为王夫之船山。船山能精思,务博学,于庄老释氏书皆所深研,其为学规模极似朱子,而船山之最后宗主则为横渠。又有陆世仪桴亭,著思辨录,调和朱王,而吕用晦晚村,原本朱子四书义,宣扬民族精神,罹身后极祸。盖其时正是学术将变,群言竞兴,而尚未有定向。乃亦有专意攻击朱子者,南北各一人。在北方为颜元习斋,在南方为毛奇龄大可。
习斋驳斥朱子,并驳斥及于宋明理学之全部。力言礼乐事物,而不治经史,笃古而不通今。大可则自居为阳明学,著有《四书改错》一书,分三十二门四百五十一条,历辨朱子四书注,几于无一条不错,谓聚九州四海之铁铸不成此错。而阎若璩百诗则谓天不生宋儒,仲尼如长夜,朱文公三代下孔子。清初学术界,多彩多姿,异说蜂起,精神壮阔,依稀使人重睹先秦与北宋之遗风。
清廷于其时乃一意提倡宋学,并特尊朱子。康熙五十一年,升朱子配享孔庙,续修《朱子全书》,又御纂《性理精义》。雍正二年,特以其时专治朱子学者陆陇其稼书从祀两庑。朝廷刻意崇扬于上,而学术界乃肆力反对于下。惠栋定宇专尊汉学,方朱子配享孔庙之年,乃一十六岁青年,专反宋学与朱子之戴震东原,于陆稼书从祀两庑时方两岁,而纪昀晓岚适一岁。逮此诸人年长成学,而一时风气大变,成为清代乾嘉盛世汉儒经学独行之时代。
定宇一家,三世传经,其父士奇天牧,尝手书楹帖云:六经尊服郑,百行法程朱。是尊汉犹不反宋。及定宇则曰:宋儒之祸,甚于秦灰。风气激变,即在惠氏一家父子之间而可见。东原初从学于江永慎修,慎修极尊朱子,承朱子之《仪礼经传通解》而为《礼书纲目》,自谓欲卒成朱子之志。又为《近思录集注》,自谓幸生朱子之乡,取其遗编辑而释之,或亦先儒之志。东原自述其学本之慎修,然其为《孟子字义疏证》,则谓程朱以意见为理而祸天下。是则风气激变,即在江戴二人师弟子之间而亦可见。
然而此一风气,其来也骤,其去亦忽。江藩郑堂得师传于惠氏,作为《汉学师承记》,初不列黎洲亭林,谓两家之学,皆深入宋儒之室,但以汉学为不可废,多骑墙之见,依违之言,非真知灼见者。其友非之,谓两人实启国朝经学,今为拘牵之论,何所见之不广,乃补写黄顾两人于《师承记》之末。又于其后特为《宋学渊源记》,于清初诸臣自号述朱,获朝廷宠眷,显贵一时者皆不列。陆稼书特邀从祀之典,亦不列。即王懋竑白田,以毕生精力为《朱子年谱》一书,考据极精审,因其尊朱,亦不列。其书所列,或处下位,或伏田间,声闻不广,姓氏将湮,殆多无足轻重。江氏此书,固不足重,而其风之变则可见。
阮元芸台,乃东原私淑,一意尊汉排宋。然其晚年在粤,推誉陈建清澜《学蔀通辨》,谓其学博识高,为三百年来之崇议。又谓朱子中年讲理,固已精实,晚年讲礼,尤耐繁难。东原《孟子字义疏证》,江郑堂《国朝经师经义目录》有其书,而阮纂《清经解》顾不收,此其意态之变亦可知。
又汪中容甫好诋宋儒,其子喜孙孟慈,乃谓皆出凌廷堪次仲之所诬谰。至如章学诚实斋,谓东原戒人以凿空言理,其学实自朱子,而丑贬朱子,斥其谬妄。方东树植之,在阮芸台幕中著为《汉学商兑》,谓当时诸儒于诸经注疏实未尝详玩,客气好事,矫异矜名。非惟不能入宋儒之室,亦断未能若唐贤之真实。其后陈澧兰甫,乃力主教人读注疏,著为《东塾读书记》十五卷,特立朱子一卷。谓朱子自读注疏,教人读注疏,而深讥不读注疏者。谓昔时讲学者多不读注疏,近时读注疏者乃反訾朱子,皆未知朱子之学。又曰:朱子好考证之学,而又极言考证之病。读书玩理与考证,自是两种工夫,朱子立大规模,故能兼之。学者不能兼,则不若专意于其近者。近者即指宋学义理。陈氏为学,乃有闻于阮氏在粤之风教而起。然而其变则速于置邮而传命。故所谓乾嘉经学,亦仅止于乾嘉一时而止。道咸以下,其亡其亡,系于苞桑,风气已变,早不是乾嘉。
在乾嘉时,坚立汉宋壁垒,深斥宋儒,亦由有激而起。其上则激于清廷之尊朱,其下则激于媚清以求显达者,群奉朱子为正学而严斥陆王。清廷屡兴文字大狱,实使在野学者深抱反抗心理,不得已而于故纸堆中争意气。惟激而过偏,人心易倦。惜未有大儒继起,使其变而一归于正。继此乃有主张变法之公羊学兴起,此亦有激而来。而今古文之争,遂使清儒经学随清政权而俱亡。民国以来,读书博古之风已息,言学者仅知有清儒,于清儒中仅知有乾嘉,于乾嘉学中仅知有考据。乾嘉以前如梨洲亭林,乾嘉以后如实斋兰甫,其学之通博,已皆不能深知。又不喜言义理思想,其意若谓义理思想尽在西方,故仅求以乾嘉考据来重新估定传统上一切价值。侈言先秦诸子,亦借以为蹈瑕抵隙之助。孔子尚务求打倒,更何论于程朱?而朱子博通之学,其规模之大,条理之密,亦更不易为近代学人所了解。
猜你喜欢 卷六十三 丧服四制第四十九·郑玄 卷七·杨士勋 白心第三十八·管仲 景公欲为晏子筑室于宫内晏子称是以远之而辞第二十三·晏婴 见征第五·桓谭 目录·杜预 卷五·崔子方 卷十三·程端学 卷七·姚际恒 贵直论第三 原乱·吕不韦 译文 卷十四 圣贤·朱熹 论语巻七·朱熹 批评胡适之先生的人生态度并述我自己的人生态度·梁漱溟 与众采女游居品第八·马鸣 佛说如幻三昧经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