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放逸品第四

戒为甘露道,放逸为死径。不贪则不死,失道乃自丧。

智者守道胜,终不为迷醉。不贪致喜乐,从是得圣道。恒思修善法,自守常坚固。智者求寂静,吉祥无有上。

迷醉如自禁,能去之为贤。已昇智慧堂,去危乃获安。智者观愚人,譬如山与地。当念舍憍慢,智者习明慧。

发行不放逸,约己调伏心。能善作智灯,黑闇自破坏。正念常兴起,意静易灭除。自制以法命,不犯善名称。

专意莫放逸,习意牟尼戒。不亲卑漏法,不与放逸会。不种邪见根,不於世增恶。正见增上道,世俗智所察。

历於百千生,终不堕地狱。修习放逸人,愚人所狎习。止观不散乱,如财主守藏。莫贪乐斗诤,亦勿嗜欲乐。

思念不放逸,可以获大安。不为时自恣,能制漏得荆放逸魔得便,如师子搏鹿。放逸有四事,好犯他人妇。

初狱二鲜福,毁三睡眠四。无福利堕恶,畏而畏乐寡。王法加重罪,身死入地狱。本情不自造,情知不自为。

不虑邪径路,愚者念力求。智者喻明灯,闇者从得烛。示导世间人,如目将无目。若所作不善,如彼无目人。

涉道甚艰难,路险怀恐怖。善法若增长,魔罗不得便。漏尽证寂灭,可获真实果。恶法若增长,魔罗常伺便。

失彼寂灭道,受苦无穷荆所谓持法者,不必多诵习。若少有所闻,具足法身行。虽诵习多义,放逸不从正。

如牧数他牛,难获沙门果。若闻恶而忍,说行人赞叹。消除贪瞋痴,彼获沙门性。赞叹不放逸,毁彼放逸人。

恒获人天报,最上为殊胜。若人不放逸,智者所赞叹。所作善增长,能生诸善法。若行放逸者,现法无能益。

安情如不动,尔乃说为智。刍怀谨慎,放逸多忧愆。如象拔淤泥,难救深海苦。刍怀谨慎,放逸多忧愆。

抖擞诸罪尘,如风飘落叶。刍怀谨慎,放逸多忧愆。结使深缠缚,如火焚枯薪。刍怀谨慎,放逸多忧愆。

各各顺次第,得尽诸结使。刍怀谨慎,放逸多忧愆。义解分别句,寂静永安宁。刍怀谨慎,放逸多忧愆。

烦恼若消除,能得涅槃乐。放逸不发起,善法应须修。今世至後世,得行法快乐。放逸不发起,烦恼自然伏。

善法坚习学,决定得涅槃。长行於放逸,刹那无暂息。命终入地狱,刹那亦无歇。放逸不忆念,亦不习威仪。

耽睡不相应,此是戒障碍。常离不相应,使不坏其念。犹念恒调伏,尘垢得消除。刍怀谨慎,持戒勿破坏。

善守护自心,今世及後世。刍勿放逸,舍家顺佛教。抖擞无常军,如象出莲池。依此毗尼法,不怀放逸行。

消除生死轮,永得尽苦恼。

猜你喜欢
  顯揚聖教論卷第六·欧阳竟无
  叙·智旭
  中阴经卷下·佚名
  净土圣贤录续编目次·胡珽
  佛说光明童子因缘经卷第三·佚名
  十义书序·知礼
  卷十一·赞宁
  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卷上·佚名
  祖庭事苑卷第六·睦庵善卿
  卷十·净挺
  卷第二·应庵昙华
  卷九十九·佚名
  虚堂和尚语录 第八卷·智愚
  阅唯识新论简述·太虚
  卷第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十九出 昼锦·周履靖

    〔外末扮家人随生小旦上生〕独受主恩归。当朝似者稀。〔小旦〕莫愁南路远。驷牡正騑騑。〔生〕下官端为良缘未偶。请假南还。迤逦行来。且喜早已过江了。〔小旦〕相公。为何过江来到。不见驿递应付。〔生〕我归杭心

  • 卷二百九十六·列传第一百八十四·孝义·张廷玉

        ◎孝义   孝弟之行,虽曰天性,岂不赖有教化哉。自圣贤之道明,谊壁英君莫不汲汲以厚人伦、敦行义为正风俗之首务。旌劝之典,贲于闾阎,下逮委巷。布衣之氓、匹夫匹妇、儿童稚弱之微贱,行修于闺闼之中,而名显于

  • 第四十回 萧宝夤乞师伏虏阙 魏邢峦遣将夺梁州·蔡东藩

      却说齐和帝被弑,有一位殉节忠臣,绝粒而死。看官欲问他姓名,乃是琅琊人颜见远。他本为荆州参军,及宝融称帝,进官御史中丞,至是独为齐死节。备书爵里,法本紫阳。梁主衍闻报,慨然说道:“我自应天顺人,何预天下士大夫事?不意颜

  • 春秋战国异辞卷四十·陈厚耀

    田齐湣王元年秦使张仪与诸侯执政会于齧桑【史田齐世家】苏秦説湣王厚以明孝髙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敝齐而为燕 其后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齐王使人求贼不得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五十八·佚名

    嘉靖四十五年五月辛卯朔○木星逆行留守太微垣左执法○壬辰虏自辽东西平出边转掠河东鹻场甜水站等处清河守备郎得功引兵扼之于张能峪口大战斩首七十五级驱还虏掠甚众○癸巳 命武定侯郭大诚管浬红盔将军泰宁侯陈良弼掌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三十四·佚名

    天启三年五月庚寅朔○礼部尚书盛以弘再疏乞休许之命驰驿归○吏部请给殉难诸臣诰敕以慰忠魂以彰风化山东辽海东宁道右参政今赠太仆寺少卿顾颐四川下川南道按察司副使骆日升下川东道副使李继周今俱赠光禄寺卿四川顺庆府

  • 历代名贤确论卷八十·佚名

    肃宗一即位灵武【范祖禹】太上皇【范祖禹】宝应元年四月崔侁奏尼真如登天得镇国宝十三枚以镇国灾甲寅上皇崩丁卯帝崩【范祖禹】去尊号去年号以建子月为岁首【范祖禹】帝在彭原与张良娣博【范祖禹】上始以官爵赏功而朝

  • 七四 徐锡麟事件·周作人

    我们在伏见馆始终住的是第八号房间,后来对面的第六号空出来了,遂并借了这一间,因为仿佛是朝东的,所以在夏天比较要好一点。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忽然的来了新客,不得不让给他们住了,来客非别,乃是蔡谷卿君夫妇,蔡君名元康,是蔡鹤卿

  •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司马迁

    支菊生 译注【说明】本篇是汉初名将周勃和周亚夫父子二人的合传。周勃父子都是汉朝初期的有功之臣。周勃是诛吕安刘的主要决策者和组织者,为挽救刘氏政权立了大功,所以司马迁把他作为汉初的主要功臣之

  • 读例存疑卷二十四·薛允升

    兵律之五邮驿谨按。此门所载各条,均应与吏兵二部《处分则例》参看。递送公文邀取实封公文铺舍损坏私役铺兵驿使稽程多乘驿马多支廪给文书应给驿而不给公事应行稽程占宿驿舍上房乘驿马赍私物私役民夫抬轿病故官家属还郷

  • 沈约传·李延寿

    沈约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人。十三岁时家中遭难,父亲沈璞被杀,他逃走潜藏,碰上大赦才得以幸免。后来又流离异乡,孤苦贫困,但一心好学,昼夜手不释卷。母亲怕他积劳成疾,常叫人给他减油灭灯。于是他就白天读书,夜晚背诵,这样便博通

  • ○宋元科举三录序·佚名

    徐乃昌(前略)元统元年进士录,元刻本,为黄氏士礼居藏书,前人皆未之见。录中题名百人,元史有传及附见者凡十人。后附试策中多断烂,而余忠宣一篇阙文尚少,殆有神物护持者欤?爰汇绍兴、宝佑、元统三录,镂版印行,以与世之人共读焉。癸

  • 经济文衡后集卷二十五·佚名

    宋 滕珙 撰井田类井田类说大全文此篇专谓古者立制之公本志曰古者建步立畆六尺为步步百为畆畆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一夫一妇受私田百畆公田十畆是为八百八十畆余二十亩以为庐舎出入相交伫

  • 卷二十·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要义卷二十宋 魏了翁 撰【阙】 春秋左传要义卷二十

  • 投子青禅师·惠洪

    禅师名义青。本青杜人。李氏子也。七龄颖异。去妙相寺出家。十五试法华经。得度为大僧。其师使习百法论。叹曰。三祗涂远。自困何益哉。入洛中听华严五年。反观文字。一切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尝讲至诸林(或作楮

  • 大菩薩藏經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一.是書校歷二週.一譯校.二刻校。   二.譯校凡用二種異本。(一)西藏法性戒譯大寶積經第十二會菩薩藏經.校註略   稱藏本。(二)宋法護等譯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略稱宋本。兩種幷擧則稱二   本。   三.譯校凡有二例

  • 罗湖野录跋·晓莹

      前哲入道机缘。禅书多不备具者。其过在当时英俊失於编次。是无卫宗弘法之心而然。遂致有见贤思齐者。徒增大息耳。妙总穷居村落。不闻丛林胜事久矣。比者江西莹仲温远自双径来访山舍。娓娓谈前言往行。殊慰此怀。

  •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陈景元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北宋道士陈景元集注。四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卷首有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陈景元序,内称《度人经》乃太极真人授东吴道士葛玄,南齐严东始为之注,唐李少微、成玄英、薛幽栖并有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