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二十九)朱子之文学

以上略述朱子之史学,以下当续述朱子之文学。

理学家于文学,似乎最所忽视。濂溪有文以载道之论,其意重道不重文。惟朱子文道并重,并能自为载道之文。尝曰:

欧阳子知政事礼乐之不可不出于一,而未知道德文章之尤不可使出于二。有是实于中,则必有是文于外。盖不必托于言语,著于简册,而后谓之文。易之卦画,诗之咏歌,书之记言,春秋之述事,与夫礼之威仪,乐之节奏,皆已列为六经,而垂万世。其文之盛,后世固莫能及。

此乃言广义之文学,以经学文学贯通合一言之,而理学精神亦自包孕在内。朱子论学重博通,重一贯,故能言及于此。又曰:

韩愈氏慨然欲追诗书六艺之作,然略知不根无实之不足恃,而其论古人,则又以屈原孟轲司马迁相如扬雄为一等,而不及于贾董。其论当世之弊,则但以词不己出,而遂有神徂圣伏之叹。

此见朱子论文,别有一标准。司马相如扬雄辞赋家言,不得与屈原孟子并列。贾谊董仲舒,则不当摈之在文外。至于词必己出,不得悬为文章之能事。朱子论文,推而通之既欲极其广,分而别之又必极其严。凡朱子论学皆如此,论文亦其一端。

朱子既揭文道合一之论,以文学通之于经学。又进一步以文学通之于史学。谓:

有治世之文,有衰世之文,有乱世之文。六经,治世之文也。如国语,委靡繁絮,真衰世之文耳。至于乱世之文,则战国是也。然有英伟气,非衰世国语之文之比。楚汉间文字,真是奇伟,岂易及。

既曰文道一致,则文章自可通之于世运。而朱子重视乱世之文尤过于衰世之文,谓战国乱世之文有英伟气,非《国语》衰世文可比,则又是一项高明特达之见,非深于文者不能知,尤非深于史者不能知,更非深于道者不能知。又曰:

大率文章盛则国家却衰,如唐贞观开元都无文章,及韩昌黎柳河东以文显,而唐之治已不如前。

国初文章,皆严重老成。尝观嘉祐以前诰词等,言语有甚拙者,而其人才,皆是当世有名之士。盖其文虽拙,而其辞谨重,有欲工而不能之意,所以风俗淳厚。至欧公文字,好底便十分好,然犹有甚拙底,未散得他和气。到东坡文字,便已驰骋忒巧了。及宣政间,则穷极华丽,都散了和气。所以圣人取先进于礼乐,意思自是如此。

此更以文章觇世运,而阐入幽微。其论文,宁拙毋巧,宁重毋薄,皆与理学相通。

因说科举所取文字,多是轻浮,不明白著实。因叹息云:最可忧者,不是说秀才做文字不好,这事大关世变。东晋之末,其文一切含胡,是非都没理会。因论某人言,曾于某处见虏中赋,气脉厚。先生曰:那处是气象大了,说得出来自是如此,不是那边人会。

此处从当时南北双方科举文字推论及于文风世运,更涉深微。此间秀才文字轻薄,可见风气已坏。非是秀才做文字不好,乃是秀才做人先不好,此大堪忧。那边人作赋气脉厚,此乃北方中原地理背景使然。而宋金双方国运消长,亦由此可推。

朱子亦多就文论文语,所论率多着眼于文章之神理气味。理学注重人格修养,一文之神理气味,即是此文之文格表现,亦即是此文作者心智修养之表现。故曰:

贯串百氏及经史,乃所以辨验是非,明此义理。岂特欲使文词不陋而已。义理既明,又能力行不倦,则其存诸中者必也光明四达,何施不可。发而为言,以宣其心志,当自发越不凡,可爱可传。

其论西汉有曰:

董仲舒文字平正,只是困善,无精彩。匡衡刘向诸人文字皆善弱,无气焰。司马迁文雄健,意思不帖帖,有战国文气象。贾生文字雄豪可喜,只是逞快,下字时有不稳处。

武帝以前文雄健,武帝以后便实,到杜钦谷永,又太弱无归宿了。

朱子以理学大师,而于仲舒匡刘杜谷儒者之文皆致不满。又论仲舒文尚在司马相如扬雄之上。此等处,皆见朱子论文学之独具只眼处。其论宋文则曰:

东坡文字明快,老苏文雄浑,尽有好处。

从理学立场论,朱子极不喜苏氏父子。就文论文,则加赞许。又曰:

李泰伯文实得之经中,虽浅,然皆自大处起议论,文字气象大段好,甚使人爱之。亦可见其时节方兴。老苏父子自史中战国策得之,故皆自小处起议论,欧公喜之。李不软贴,不为所喜。又曰:以李视今日之文,如三日新妇,然某人辈文字,乃蛇鼠之见。

此节尤见朱子论文之独具只眼处。其指导人学文,则曰:

人要会作文章,须取一部西汉文,与韩文欧阳文与南丰文。

韩文高,欧阳文可学,曾文一字换一字,甚严,然太迫。

朱子学文自南丰入,然其评曾文,又能深中其病。即就文学一端言,亦可见其为学之博通与深至,严正而无阿。

朱子论诗,则谓古今有三大变。

自虞夏以来,下及魏晋为一等。晋宋间颜谢以后下及唐初为一等。沈宋以后,定著律诗,下及今日,又为一等。唐初以前,为诗固有高下,而法扰未变。至律诗出,而后诗之与法始皆大变。

此在朱子心中,其所理想之诗,亦自有一标格。而以文学史观点通论古今,衡评其于此标格之离合远近而定其高下,此其意境之远卓,亦决非仅仅模拟以为诗者之所知。尝谓:

欲抄取经史诸书所载韵语,下及文选汉魏古词,以尽乎郭景纯陶渊明之所作,自为一编,而附于三百篇楚辞之后,以为诗之根本准则。又于其下二等之中,择其近于古者各为一编,以为之羽翼舆卫。然顾为学之要有急于此者,亦复自知材力短弱,决不能追古人而与之并,遂悉弃去不能复为。

朱子之终未为此,亦当为诗学发展上一大可惜之事。

朱子又谓:

古人之诗,本岂有意于平淡。但对今之狂怪雕锼,神头鬼面,则见其平。对今之肥腻腥躁,酸咸苦涩,则见其淡。自有诗之初以及魏晋,作者非一,而其高者无不出此。

又曰:

尝以为天下万事皆有一定之法,学之者须循序而渐进。如学诗,则且当以此等为法。向后若能成就变化,固未易量,然变亦大是难事。李杜韩柳,初亦皆学选诗。然杜韩变多而柳李变少。变不可学,而不变可学。故自其变者而学之,不若自其不变者而学之。学者其毋惑于不烦绳削之说而轻为放肆以自欺也。

朱子论诗主平淡。论学诗,则谓不变可学,而变则不可学。此皆极可珍贵之至论。至于谓可以不烦绳削,而提倡自由抒写之说,则为朱子所反对。而朱子自为诗,则脱胎选体,于宋诗中独为突出。理学家中能诗者,北宋有康节,明代有陈宪章白沙,较之朱子诗之渊雅醇懿,殆皆不如。

朱子于文学,生平有三大著作。一在中年,为《诗集传》,已略述于经学篇。又二为《韩文考异》与《楚辞集注》,皆在晚年。《韩文考异》校勘精密,识解明通,不仅为校勘学开出无穷法门,而凡所断制,实多有仅知从事校勘者所莫能窥其高深之所在。盖自有《考异》,而韩集遂有定本可读,后人亦卒莫能超其上。《楚辞集注》亦为治《楚辞》者一必读书。此乃朱子晚年最后完成之一部著作。在其易箦前三日,改《大学·诚意》章,又修《楚辞》一段。其改《诚意》章,人人知之,而朱子一生最后绝笔,实为其修《楚辞》一段,此则后人少所述及,尤当大书特书,标而出之,以释后人群认为理学家则必轻文学之积疑。

猜你喜欢
  书虚篇第十六·王充
  卷十二·朱熹
  题辞·李塨
  经济文衡前集卷十五·佚名
  卷九·吕祖谦
  第71章·老子
  卷十二·吴廷华
  夏书·禹贡·佚名
  卷二十七·赜藏主
  佛教行愿俱进会发趣文·太虚
  呼吁美苏英倡导和平·太虚
  央掘魔罗经卷第一·佚名
  禅林宝训序·净善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七卷·宝亮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刘大辨·唐圭璋

      失调名   凌云多少功业。

  • 卷六·王世贞

      高帝尝谓宋濂:“浙东人才,惟卿与王祎耳。才思之雄,卿不如祎;学部之博,祎不如卿。”又尝与刘诚意论文,诚意谓:“宋濂第一,其次,臣不敢多让,又其次张孟兼。”孟兼性刚愎,好出人上。为按察副使,上冢归,邑令谒

  • 六·钱仲联

    二五二、陈独漉《读秦记》云:“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此诗传诵已久。顷阅《袁中郎集》,则竟是窃取中郎。中郎诗为《经下邳》云:“诸儒坑尽一身余,始觉秦家纲目

  • 十八家诗抄·卷二十四·曾国藩

      陆放翁七律上三百六十二首  二月二十四日作  棠梨花开社酒浓,南村北村鼓冬冬。且祈麦熟得饱饣卞,敢说谷贱复伤农。  崖州万里窜酷吏,湖南几时起卧龙。但愿诸贤集廊庙,书生穷死胜侯封。  新夏感事  百花过尽

  • 总目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总目三刘长卿【五卷】顔真卿【一卷】李华【一卷】萧颖士【一卷】崔曙【一卷】王翰【一卷】孟云卿【一卷】张巡张拚贺兰进明闾丘晓庾光先韦丹萧昕李希仲杨志坚【共一卷】孟浩然【二卷】李白【一

  • 京镗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京镗(1138—1200)字仲远,豫章(今江西南昌)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孝宗朝曾为监察御史,累迁左司郎官,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淳熙末,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宁宗即位,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进参知政

  • 孟郊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早年隐居河南嵩山。后两试不第,直到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五十岁时任溧阳县尉,由于抱负不得施展,便放迹山林间,吟诗度日,以致公务多废,县令便另委他人代行职务,并把他的

  • 卷一·周羽翀

      马氏,讳殷,上蔡人也,自云伏波之后。唐末浊乱,所在豪侠竞起。时殷方处卒伍之列,随渠师何氏南侵长沙,据之。殷战频有功,何乃擢为裨将,且命为邵州刺史。殷宽厚大度,能得士之死力。何氏卒,诸将在外者,皆拥兵归,以争其位,唯殷领士卒

  • 客座赘语卷六·顾起元

    梅将军晋梅将军庙在聚宝门外,雨华台东,祀晋豫章内史梅公赜也。赜尝屯营于此地,旧名东石子冈,后因公名梅岭冈,或名梅赜营。赜在豫章,以书经古文孔安国传奏上于元帝,古文出孔子壁中,皆古字也。安国,孔子十一世孙,悉得其书,序云:「凡

  • 卷之五百三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绎史摭遗卷十三·温睿临

    吴郡李瑶子玉纂目录文学、儒行列传傅山应撝谦林时对黄宗羲顾炎武李容黄宗炎(弟宗会)于戏!当其残山剩水之局,不有志节之士以品行励人心、以文章维世道,则一线之源几于沦矣。夫啬庐、潜斋暨二曲者,皆诸生耳;其孤介绝俗,惟知以斯

  • 卷二十八·宇文懋昭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二十八 文学翰苑上 宇文虚中 宇文虚中字叔通成都人宋黄门侍郎以奉使见留仕为翰林学士承旨皇统初南人多在上京谋奉虚中为帅夺兵仗南奔事觉诏系狱先是虚中在朝语言谐谑诸贵族大臣久不

  •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二下·袁枢

    宋 袁枢 撰元颢入洛梁武帝天监八年秋九月辛巳魏封故北海王详子颢为北海王大通二年春正月癸亥魏以北海王颢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相州刺史 夏四月魏北海王颢将之相州至汲郡闻葛荣南侵及尔朱荣纵暴隂为自安之计盘

  • 卷九·胡一桂

    钦定四库全书史纂通要卷九元 胡一桂 撰蜀汉汉昭烈姓刘名备字玄德涿郡人祖雄父弘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後【胜子正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酧金失侯因家焉】因献帝为曹丕簒逆【庚子十月】蜀中传言献帝已遇害於是发丧制

  • 韩企先传·脱脱

    韩企先,燕京人。九世祖韩知古,做辽国的中书令,韩家从燕京迁住柳城,世代都很显贵。乾统年间,韩企先中进士第。金朝都统完颜杲平定中京,提拔韩企先为枢密副都承旨,后升为转运使。宗翰做都统巡视山西,表奏推荐韩企先做了西京留守

  • 春秋辨义卷十·卓尔康

    明 卓尔康 撰僖公二辛未○襄王二年十年○齐桓三十六晋恵公夷吾元年卫文十蔡穆二十五郑文二十三曹共三陈宣四十三杞成五宋襄公兹父元年秦穆十楚成二十二春王正月公如齐左传始朝齐也七年公子友如齐是年公如齐十三年公

  • 子夏易传·卜商

    经学著作。春秋卜商(子夏)撰。是 现存最早的《易经》。已佚。《隋书·经籍志》著录二 卷。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孔颖达《周易正义》及 李鼎祚《周易集解》因引其部分佚文而得已留存。此 书所辑留的只有对《易经》原

  • 西河词话·毛奇龄

    词学专著。二卷。清毛奇龄撰。成书于清初。多记明末清初词坛见闻,论述词韵和体制,间附自己所作词、以及同时诸人唱和的词。书中材料,大都是当时词坛实录,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如卷一云:“予少不检,曾以度曲知名,凡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