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宋之新儒

下及宋儒,便使人易于联想到理学,理学则后人称为是一种新儒学。其实理学在宋儒中亦属后起。理学兴起以前,已先有一大批宋儒,此一大批宋儒,早可称为是新儒。在某一意义上讲,理学兴起以前之宋儒,已与汉儒有不同。比较上,此一大批宋儒,可称为已具有回复到先秦儒的风气与魄力。

宋代虽亦称是统一时代,但宋代开国,北有辽,西有夏,并不曾有真统一。而且上承五代传下一派黑暗衰颓气象,因此宋代开国,绝不能和汉唐相比。汉唐诸儒,大体言之,似乎多怀有一番处在升平世的心情。宋代开国六七十年,儒运方起,当时诸儒所怀抱,似乎还脱不了一番拨乱世的心情。言外患,则辽夏并峙。言内忧,则积贫积弱,兵制财制,均待改革。而政府大体制,朝廷大规模,仍亦沿袭五代,初未有一番从头整顿。言社会文化风教,则依然是禅宗佛学,与夫骈四俪六之文章当道得势。宋儒处在此种形势下,不啻四面楚歌,因此其心情极刺激,不似汉唐儒之安和。而其学术门径,则转极开阔,能向多方面发展,不如汉唐儒之单纯。分析宋儒学术,当分几方面加以叙述。

一是政事治平之学。宋儒多能议政,又能从大处着眼。最著者,如范仲淹之十事疏,王安石之万言书,引起了庆历熙宁两番大变法。在汉唐儒中,惟汉初贾谊之陈政事疏,与夫董仲舒之天人对策,差堪媲美。惟贾董两文,开出了汉代儒家政治之新气运。而庆历熙宁变法,则转增纷扰,反而因此引起混乱局面,而北宋亦随之以亡。此乃由环境遗传种种因素相逼至此,不得怪范王对政事之无所见。其他诸儒,能议政,能从大处着眼,能阐申儒义,难于一一缕举。

其次曰经史之学,此与政事治平之学相表里。宋儒经学,与汉儒经学有不同。汉儒多尚专经讲习,纂辑训诂,着意所重,只在书本文字上。所谓通经致用,亦仅是因于政事,而牵引经义,初未能于大经大法有建树。宋儒经学,则多能于每一经之大义上发挥。尤著者,如胡瑗苏湖设教,分立经义治事两斋。经义即所以治事,治事必本于经义,此亦汉儒通经致用之意,而较之汉儒,意义更明切,气魄更宏大。神宗尝问胡瑗高弟刘彝,胡瑗与王安石孰优。刘彝对曰:

臣师胡瑗,以道德仁义教东南诸生时,王安石方在场屋中修进士业。臣闻圣人之道,有体,有用,有文。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世不可变者,其体也。诗书史传子集垂法后世者,其文也。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其用也。国家累朝取士,不以体用为本,而尚声律浮华之词,是以风俗偷薄。臣师当宝元明道之间,尤病其失,遂以明体达用之学授诸生,夙夜勤瘁,二十余年,专切学校,故今学者明夫圣人体用以为政教之本,皆臣师之功,非安石比也。

此虽刘彝一人称崇其师之辞,然即谓此种精神,乃是北宋诸儒间之共同精神,亦无不可。胡瑗则当可推为乃倡导此种精神之第一人。

论北宋诸儒之治经,如胡瑗之于《易》与《洪范》,孙复之于《春秋》,李觏之于《周官》,此等皆元气磅礴,务大体,发新义,不规规于训诂章句,不得复以经儒经生目之。孙复书名《春秋尊王发微》,李觏书名《周礼致太平论》,即观其书名,亦可想见其治经意向之所在。其他如欧阳修刘敞王安石苏轼诸人,皆研穷经术,尚兼通,而亦皆喜辟新径,创新解,立新义,与汉儒治经风规大异,此亦北宋诸儒近似先秦儒气味之一征。

论及史学,尤是宋儒之擅场。如欧阳修之《五代史》《唐史》、司马光之《资治通鉴》,皆其荦荦大者。其他如苏辙之于古史,刘攽之于汉史,范祖禹之于唐史,刘恕之于上古及五代史,就一般而论,宋儒史学,显较汉唐儒为盛。而宋儒之于史学,亦好创立议论,不专于纂辑叙述考订而止。于著史考史外,特长论史,此亦宋代学术一新风气之特征。

又其次曰文章子集之学,此乃承唐韩愈之古文运动而来。远在五代,已有僧人在寺院内教佛徒读韩集。盖儒学既熸,治道大坏,一世不得安,虽寺院僧人,亦不能自外。故有寺院僧人提倡攻读韩集之事之出现,此诚大堪诧异,亦大值惊惕,而宋代学风将变,亦可据此而窥其端倪之已露,机缘之已熟。自欧阳修以下,古文大行。王安石苏轼曾巩尤为一代巨匠。宋诗亦与唐诗风格相异。而其时朝廷官式文章,则仍以四六为标准。虽欧阳王苏诸人,亦皆默尔遵守,独司马光为翰林学士,以不能为四六辞。神宗强之曰,如两汉制诏可也。世风之猝难骤革,即此可见。今专就文学论,汉代文学在辞赋,唐代文学在文选,皆在儒学范围之外。惟宋儒始绾文学与儒术而一之,此亦是宋儒一大贡献。

尤可注意者,乃北宋诸儒之多泛滥及于先秦之子部。即就儒家言,唐韩愈始提倡孟子,至宋代王安石特尊孟,奉之入孔子庙。而同时如李觏之常语,司马光之疑孟,皆犹于孟子肆意反对。然自宋以下,始以孔孟并称,与汉唐儒之并称周公孔子者,大异其趣。此乃中国儒学传统及整个学术思想史上一绝大转变,此风虽始于韩愈,而实成于宋儒。此当大书特书为之标出。其他如徐积有《荀子辩》,范仲淹以《中庸》授张载,苏洵闭户读书,当时号为通六经百家之说。及其子轼,父子为文,皆法孟子,兼参之《战国策》,有纵横家气息。轼尤喜庄子,其弟辙则喜老子。要之北宋诸儒,眼光开放,兴趣横逸。若依《汉书·艺文志》之学术分类,则汉儒如史汉儒林传所举,当多入六艺略,而宋儒则当入诸子略中之儒家者言。亦可谓汉儒乃经学之儒,而宋儒则转回到子学之儒,故宋儒不仅有疑子,亦复有疑经。如欧阳修之疑《十翼》,刘恕苏辙晁说之之疑《周礼》,此亦与汉儒之辨今古文争家法者大不同。经尚当疑,更何论后儒之经说。孙复有云:

专守王弼韩康伯之说而求于大易,吾未见其能尽于大易也。专守左氏公羊谷梁杜何范氏之说而求于春秋,吾未见其能尽于春秋也。专守毛苌郑康成之说而求于诗,吾未见其能尽于诗也,专守孔氏之说而求于书,吾未见其能尽于书也。

宋儒之意,多贵于独寻遗经,戛戛自造一家之言,则于汉儒经说自不重视,故可谓宋儒之经学,实亦是一种子学之变相。

综是三者,一曰政事治平之学,一曰经史博古之学,一曰文章子集之学。宋儒为学,实乃兼经史子集四部之学而并包为一。若衡量之以汉唐儒之旧绳尺,若不免于博杂。又好创新说,竞标己见。然其要则归于明儒道以尊孔,拨乱世以返治。在宋儒之间,实自有一规格,自成一风气,固不得斥宋学于儒学之外,此则断断然者。故宋儒在自汉以下之儒统中,实已自成为新儒,不得谓自理学出世,始有新儒,此义必须明白标出。

猜你喜欢
  春秋正旨·高拱
  孟子集编卷三·真德秀
  第七章 1·辜鸿铭
   六 公共精神的缺乏·林语堂
  卷五十六·乾隆
  第十二 符言 2·王诩
  遵道第二十三·桓宽
  卷八·僧祐
  卷一百八十六·佚名
  知五阴慧章第二·佚名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对中国禅宗之感想·太虚
  菩萨的政治·太虚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二·佚名
  凡夫勿妄效过量圣人所行·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杨慧淑·唐圭璋

      慧淑,宋宫人。   望江南   江北路,一望雪皑皑。万里打围鹰隼急,六军刁斗去还来。归客别金台。   江北酒,一饮动千坏。客有黄金如粪土,薄情不肯赎奴回。挥泪洒黄埃。

  • 刘清之·唐圭璋

      清之字子澄,临江人。绍兴九年(1139)生。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通判鄂州,权髮遣衡州。庆元元年(1195)卒。学者称静春先生。   鹧鸪天   子寿母   柳色青青罩翠烟。花光灼灼映临川。欲知窈窕呈祥日,恰近清明淑景天

  • 卷四百三十三·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三十三鹧鸪类七言古放鹧鸪词        【唐】栁宗元楚越有鸟甘且腴嘲嘲自名为鹧鸪徇媒得食不复虑机械潜发罹罝罦羽毛摧折触笼籞烟火煽赫惊庖厨鼎前芍药调五味膳夫攘腕左右

  • 卷之七十七·佚名

    光绪四年。戊寅。八月。戊寅朔。上诣钟粹宫问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安。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丙午皆如之。内记  ○谕内阁、御史李廷箫奏、近来各省州县。往往因诛求百性。不遂所欲。辄

  • 卷之二十八·佚名

    宣统元年。己酉。十二月。辛卯。谕军机大臣等、御史赵熙奏、部臣贪赃骫法。错乱纪纲。请旨饬查严办一摺。着那桐、葛宝华、按照所倢■<?曰融>■<?石木>各节。确切查明。据实覆奏。毋稍徇隐。原摺着钞给阅看。廷寄  ○

  • ●王序·杨捷

    我皇上天威赫濯,四征不庭。岁在戊午,业已罪人归命,六寓率俾矣,顾闽海游魂,恃其险远,踉跳波涛,蹂躏城邑,泉围告警。皇上勿忍以小丑陆梁,释而不讨也,特简江南提督杨公,六月禡师,往歼厥寇。公登坛鞠旅,拜表即行,三载徂征,肤功克奏。皇上

  • 八三 邬波尼沙陀·周作人

    这也是在一九〇八年的事,大概还在去听讲《说文》的前几时吧。有一天龚未生来访,拿了两册书,一是德人德意生(Deussen)的《吠檀多哲学论》的英译本,卷首有太炎先生手书邬波尼沙陀五字,一是日文的印度宗教史略,著者名字已经忘记

  • ●跋·刘衡

    ●跋 右读律心得三卷乃 家大人随侍 方伯叔祖西安郡署时所手辑也忆良驹己丑馆选后乞假省觐蜀中时家大人调守成都良驹趋庭之余见 家大人出堂皇决事辄手是编置案上时用循览或呼从隶举示两造咸听命有因是罢争者良驹手

  • 卷二十三·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十三旗分志二十三八旗佐领二十三【正黄旗汉军佐领】正黄旗汉军佐领正黄旗汉军都统所属参领五第一参领下佐领八第二参领下佐领八第三参领下佐领八第

  • 职官七四·徐松

    黜降官一一【续会要】庆元三年六月二十三日,知宜州留丙放罢。以臣寮言丙乃故相留正之子,素未尝经历州郡,究其实历,系初任监当资序。 十月二日,广东提举徐安国、经略雷潀各降一官。以谏议大夫姚愈言:「安国信凭告首私监,辄遣

  • 乙卯入国奏请(并别录)·沈括

    二月二十六日,奏乞宣谕馆伴等俱晓分水岭本末事云:臣等窃闻昨夜萧禧在驿,与馆伴将元执到白劄子商量王吉地、义儿铺、黄嵬大山、石长城、瓦窑坞等处已定,只是尚执分水岭未肯了当。臣等今有所见,虽不知是否,或恐有助对答折难之

  • 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颜元

    常仪功第一 每日清晨,必躬扫祠堂、宅院。神、亲前各一揖,出告、反面同。经宿再拜,旬日以后四拜,朔望、节令四拜。昏定、晨省,为亲取送溺器,捧盥、授巾、进膳必亲必敬,应对、承使必柔声下气。此在蠡事恩祖父母仪也。归博无亲

  • 卷三十四·孙瑴

    钦定四库全书古微书卷三十四明 孙防 编河图玉板纬之説兆于河图故僣河图者益众而滥河图者益陋索之纬录未闻有玉版者类书徴集颇有数条或亦其流沿之旧与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子扈洛汭之水灵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 梵网合注凡例·智旭

    一古人经疏必各别行。一则不敢以疏混经。二则经疏文义各有血脉。不宜间断夹杂故也。后代根钝。对阅为难。于是为师匠者。每每从而会之。虽巧被初机。慈心殷厚。而割裂纷缪。亦觉不少。今欲仍古式。恐后人复加割会。乃

  • 对辨大乘一乘·太虚

      去秋北京讲法华,尝略论大乘即一乘,谓大乘之大有遮表之二义:一、遮余非大故名大,谓拣除余乘非大乘故,非此不彰大乘殊胜,然对余乘名大,故为相对大乘,即三乘五乘中相对安立之大乘也。二、表此是大故名大,谓直显当乘是大乘故,非

  • 维摩经略疏卷第二·智顗

    佛国品之二复有万梵下三辨杂众证成不谬。此中具有大小凡圣故名为杂。此有权实。实随业生。若法身住二十五三昧。应迹受生此谓权也。故上叹菩萨云。而生五道以现其身。又下文云众生病则菩萨病。此诸天等预座闻经者今傍

  • 五 锡兰岛之佛教·佚名

    [五 锡兰岛之佛教][摩哂陀之传法]摩哂陀大德应往铜鍱岛,树立圣教,由和尚及比丘僧伽所劝请而思惟:&ldquo;今是否余往铜鍱岛之时耶?&rdquo;彼如是观察而想:&ldquo;今非是时期。&rdquo;彼之观察所思理由如何,闻茶私婆王之老耄而如

  • 基姆·吉卜林

    鲁德亚德·吉卜林创作小说,基姆是个小孩的名字,英国白人小孩却生於印度长於印度,他的父亲是爱尔兰小牛团队的旗手,流落东方殖民地,在基姆三岁时抽鸦片死去,把孩子留给一个欧亚混血的穷女人,但他这位潦倒的父亲坚信,有一天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