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宋代之理学
此下当论宋代之理学。
北宋理学开山,有四巨擘,周敦颐濂溪、张载横渠、程颢明道、程颐伊川兄弟。此四人,皆仕途沉沦,不居显职。在中朝之日浅,并未在治道实绩上有大表现。论其著作,濂溪分量特少,独有《易通书》与《太极图说》,一是短篇,一是小书,据朱子考订,《太极图说》亦当附《易通书》,非单独为篇,是则濂溪著书,仅有《易通书》一种。横渠有《正蒙》,亦如濂溪之《易通书》,皆是独抒己见,自成一家言。而《正蒙》篇幅特为宏大,组织亦更细密。要之厝此两家书于先秦子籍中,亦见杰出,决无逊色。窥此两家著书意向,竟可谓其欲各成一经,或说是各成一子,回视汉唐诸经儒,犹如大鹏翔寥廓,鹪鹩处薮泽。伊川一生,仅有《易传》一书,其书乃若欲与《五经正义》中王弼注争席,确然仍是经学传统,而在伊川本意,则其书非为传经,乃为传道。除此以外,明道伊川兄弟,皆仅有语录传世,由其门人弟子记录,体制俨似禅家。二程自居为孟子以下传统大儒,乃不避效袭禅宗之语录体,此等大胆作风,较之濂溪横渠之欲自造一经自成一子者,似更远过。惟在二程语录中,极多说经语,亦有训诂考据,较之濂溪横渠著书,洁净精微,只求自发己旨,绝不见说经痕迹者又不同。故此四人中,惟二程尚差与汉唐说经儒较近,此亦特当指出。
至于史学,此四人似皆不甚厝意。谢良佐上蔡自负该博,对明道举史书,不遗一字,明道告之曰:贤却记得许多,可谓玩物丧志。上蔡闻之,汗流浃背。上蔡又录五经语作一册,明道见之,亦谓其玩物丧志。然上蔡又曰:看明道读史,亦逐项看过,不差一字。今二程语录中亦时见其论史,而濂溪横渠书中则颇少见。可知濂溪横渠明道伊川四人,确然已是一种新学风,与以前北宋儒风又有大不同,惟明道伊川尚犹稍近,不如周张之甚。
若论文章之学,亦惟明道伊川两人尚有文集传世。据直斋《书录解题》,濂溪亦有文集七卷,然皆不传,传者仅《爱莲说》等小文数篇。横渠于文章之学若更少厝怀。惟其所为《西铭》,乃悬为此下理学家中最大文字,明道称之曰:某得此意,无此笔力。又曰:自孟子后盖未见此书。要之此四人,皆不甚重文章。濂溪《通书》有曰:文所以载道,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第以文艺为能,艺而已矣。明道亦言,学者先学文,鲜有能至道。如博观泛滥,亦自为害。伊川亦曰:今之学者歧而为三,能文者谓之文士,谈经者谓之讲师,惟知道者乃儒学。又曰:以博B闻W强Q记巧文丽辞为工,荣华其言,鲜有至于道者。盖此四人之为学,经籍固所究心,子部亦颇涉及,惟亦志不在此。至于文史之学,似更淡远,而于文章为尤甚。
上举宋儒学术三途,一曰政事治道,一曰经史博古,一曰文章子集,会诸途而并进,同异趋于一归,是为北宋诸儒之学风。及理学家出而其风丕变。其转变精微处,固是仅可心知其意,不当强指曲说。然就外面事象言之,一则濂溪以下四人皆于仕途未达,故言治道政事者较少。横渠《与范巽之书》有曰:朝廷以道学政术为二事,此正自古之可忧者。王安石变法,明道横渠皆被摈,其专明道学,即所以争政术,此一也。又此四人既不在中朝,迹近隐沦,虽二程较显,然此四人交游声气皆不广,故其学特于反己自得有深诣。黄鲁直山谷称濂溪曰:
茂叔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好读书,雅意林壑,初不为人窘束。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山谷乃文章之士,而此称道濂溪者,后之理学家莫不认其为是知德之言,善乎形容有道气象。其廉于取名,陋干希世之四语,实道出濂溪当时之际遇与操心。张栻南轩亦谓濂溪之学举世不知。然则濂溪学之在当时,纵谓乃是一种隐士之学,亦无不可。
横渠有诗《上尧夫先生兼寄伯淳正叔》云:
先生高卧洛城中,洛邑簪缨幸所同。顾我七年清渭上,并游无侣又春风。
汴京为当时政治中心,洛邑则为当时人物中心。邵雍康节与二程同住洛邑,其交游应接,上之视濂溪,同时视横渠,皆较为广泛与热闹。在北宋理学四巨擘中,二程学风较与濂溪横渠不同,似亦不能谓与其交游应接间更无若干之关系。而当时理学之传,濂溪身后最阒寂,横渠门庭亦清淡,惟伊洛厥传最大,亦可证其中之消息。
以上乃从外貌上指出北宋理学家与其先宋儒学术不同。故北宋诸儒实已为自汉以下儒统中之新儒,而北宋之理学家,则尤当目为新儒中之新儒。今再进一步指出理学家之所以为学与其所谓为学者究何在。理学家在当时,自称其学曰道学,又称理学,亦可称曰性道之学或性理之学,又可称为心性义理之学。政事治道、经史博古、文章子集之学比较皆在外,皆可向外求之,而心性义理之学,则一本之于内,惟当向内求,不当向外求。昔汉儒以谶纬之学为内学,后人又以佛学为内学。然则于宋学中,是否亦可称理学为内学,似亦无妨,然在理学家中则决不认此称。
今人又谓宋代理学渊源实自方外,所谓方外,即指道释两家言。然当时理学家主要宗旨正在辨老释。唐韩愈著《原道》篇,亦为辨老释,惟辨之不精,老释之言流衍如故。北宋诸儒,只重在阐孔子,扬儒学,比较似置老释于一旁,认为昌于此则息于彼。欧阳修《本论》可为其代表。其言曰:
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千岁之患遍于天下,岂一人一日之可为。民之沉酣,入于骨髓,非口舌之可胜。然则将奈何?曰:莫若修其本以胜之。
凡政事治平,经史博古,文章子集之学,皆所以修其本。然亦有于此三途之学皆有深造,而终不免于逃禅之归,如王安石苏轼其著者。其他宋儒中信佛者,更不胜缕举。理学家之主要对象与其重大用意,则正在于辟禅辟佛,余锋及于老氏道家。亦可谓北宋诸儒乃外于释老而求发扬孔子之大道与儒学之正统。理学诸儒则在针对释老而求发扬孔子之大道与儒学之正统。明得此一分辨,乃能进而略述理学家之所以为学,与其所谓为学之所在,亦即理学家之用心与其贡献之所在。
濂溪《太极图》,或谓传自陈抟,此层即朱子亦不否认。又有谓其与胡宿在润州同师鹤林寺僧寿涯,而传其《易书》。黄宗羲辟之曰:使其学而果是,则陈抟寿涯亦周子之老聃苌宏。使其学而果非,即日取二氏而谆谆然辩之,则范缜之神灭,傅奕之昌言,无与乎圣学之明晦。顾宪成谓元公不辟佛,高攀龙则曰:元公之书,字字与佛相反,即谓之字字阐佛可也。当时亦有谓濂溪初与东林总游,久之无所入。总教之静坐,月余忽有得,呈诗云云。要之濂溪学之所从来,今已无可深求,寿涯东林总之传说,其事皆可出伪造,然亦不待力辨。惟高黄所言,可谓的当。就其书而论其学,始为最可信。濂溪自言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此其自道所志所学,岂不与胡瑗范仲淹等先起诸儒相近。此乃北宋儒学一大体趋向。惟外王之学,则似前胜于后,内圣之学,则似后胜于前,如此而已。
伊川为其兄作《明道先生行状》,谓:
先生之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概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辨异端似是之非,开百代未明之惑,秦汉而下,未有臻斯理也。
又曰:
自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其言曰:道之不明,异端害之也。昔之害近而易知,今之害深而难辨。昔之惑人也,乘其迷暗。今之入人也,因其高明。自谓之穷神知化,而不足以开物成务。言为无不周遍,实则外于伦理。
此曰泛滥诸家,出入老释,虽濂溪之学无可详言,当亦如此。即北宋前辈诸儒,虽多不染佛学,然其泛滥诸家,殆亦同然。惟曰如是者几十年,乃始返求诸六经,则不仅北宋诸儒无此先例,恐濂溪亦复不然。胡瑗治《易》,孙复治《春秋》,此乃宋儒研经开先两大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感论国事时至泣下,其学当特重治道政事,而时称其泛通六经,尤长于《易》。则宋儒在先本近汉儒之通经致用。惟自欧阳修以下,则其学又似多从唐韩愈入。故特重文章,旁及子史,于经学则皆尚兼通,不务专修。濂溪似专务于研玩易书,转近先辈,要之决无先则泛滥出入于诸家与释老,继乃反求诸六经之事。不仅北宋诸儒不如此,即濂溪似亦不如此,甚至明道宜亦不如此。伊川之言,一则谓明道之学,其先虽由濂溪之启迪,最后则归于一己之自得。再则谓其学虽一本诸六经,实亦泛滥出入于百家与释老。先则兼通旁求,后则归于一本。如是参之,始为近实。若拘泥字句以求,转恐不得明道为学之真相,亦将不得伊川立言之真意。
再进一层求之,濂溪虽阐明正学,而无直斥异端之语。明道始排斥老释,而目之曰异端。又多两面对勘之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明道盖于老释异端,用心特深,故能针对老释而发扬孔子之大道与儒学之正统,其事端待明道而始著。又其推尊孟子,而自居为获得圣学不传之秘,此则亦是承袭韩愈,而一面又承自濂溪寻孔颜乐处之教。故其学一本心源,与文章博览之学,终属异趣。
伊川之学,与明道大同。观其在太学所为《颜子所好何学论》,可见其亦受启迪于濂溪令二人寻孔颜乐处之教。然伊川平生,不甚言濂溪,其言濂溪必曰茂叔,于胡瑗独称安定先生。盖胡瑗在太学主讲时命此题,伊川亲在弟子之列,胡瑗得伊川文而大奇之,处以学职。而伊川惟一著书为《易传》,安定濂溪,固皆治《易》,似亦不无影响。
或又谓明道不废观释老书,与学者言,有时偶举佛语,伊川一切屏除,虽庄列亦不看。朱子辨之云:释老书后来须看,不看无缘知他道理。然则明道伊川两人,性气宽严固别,意量宏密亦异。纵朱子谓伊川后来亦须看释老书;然其融通释老,则必不能如明道之高浑。明道尝言:异日能使人尊严师道者,吾弟也。若接引后学,随人才而成就之,则予不得让焉。此不惟见两人为人之有异,亦见两人为学之有异。
横渠少喜谈兵,慨然以功名自许。年十八,上书谒范仲淹,仲淹责之曰:儒者何事于兵,手《中庸》一编授焉。遂翻然志于道,求诸释老,反之六经。是横渠亦探讨释老,而又能得其深旨。及至京师,拥皋比讲《易》,赴听者甚众。晤二程,乃横渠外兄弟之子,与语厌服。遂辍讲,告来听者曰:二程深明《易》道,可往师之。其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的,以《礼》为体,以孔孟为极。所著书有《正蒙》、《横渠理窟》,及《易说》十卷,又《西铭》《东铭》两篇。《易说》今不传,二程尤推崇其《西铭》,谓自孟子后未见此书。每以《大学》《西铭》开示来学。伊川又曰:某接人治经论道者亦甚多。肯言及治体者,诚未有如子厚。然则横渠之学,能言性理,能言经术,能言治体,能深入释老而辟之,其规模极壮阔,然其学之传不广,远不能与二程伊洛相比。
然则在北宋理学中,若无二程,仅有濂溪横渠,恐将不获有广大之传,而理学之名,亦恐不得成立。故言理学者,每以二程为宗。
以上略述孔子以下儒学传统与其流变既迄,此下当述及朱子。
猜你喜欢 内篇鸢鱼第二·汪晫 論語筆解序·韩愈 上篇下·唐甄 進鬻子表·鬻熊 卷五十七【起哀公元年尽五年】·杜预 论语集注考证卷七·金履祥 第十二章 24·辜鸿铭 卷五十四·胡广 卷六·孔颖达 卷十四·傅逊 季秋纪第九·吕不韦 十八种品第五·佚名 卷十五·佚名 卷六十六·道世 指月录卷之二十一·瞿汝稷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