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道第二十三
【题解】
道就是《孟子》所谓“遵先王之法”的意思。文学主张治国必遵“先王之法”、“圣人之道”,“举而贯之,贯而行之,可更为哉!”大夫则认为儒者“饰虚言以乱实,道古以害今”。丞相史也认为儒者“道迂而难遵”,亟力反对他们的“随古不革,袭故不改”。
大夫曰:御史!
御史未应。
谓丞相史曰:文学结发学语,服膺不舍,辞若循环,转苦陶钧。文繁如春华,无效如抱风。饰虚言以乱实,道古以害今。从之,则县官用废,虚言不可实而行之;不从,文学以为非也,众口嚣嚣,不可胜听。诸卿都大府日久矣,通先古,明当世,今将何从而可矣?
【注释】
结发:解见《贫富篇》注释。这里当小孩讲。学语:这里指接受教育。服膺:牢牢记在心里。
循环:往复相承,旋绕不绝。
陶钧:制陶器用的转轮。
两“如”字原都作“于”,今据黄季刚说校改。春华:春天的花。抱风:捕风,意思是说没有实效。
语本《史记·秦始皇本纪》,原文云:李斯曰:“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嚣嚣:吵吵嚷嚷。
卿:对丞相史的称呼。丞相史不止一人,故曰“诸卿”。都:居。大府:丞相府。(见《汉书·张汤传》注)
【译文】
大夫说:御史!
御史没有答应。
对丞相史说:文学从小接受儒家的教育,把孔孟之道牢牢记在心里,说起话来反反复复,全是车轱辘话,像制陶器的转轮一样来回转动,用的言词如同春天的花朵那样华丽,但却像用手捕风一样毫无实效。他们说空话以乱现实,论古以害当世。依从他们的话,朝廷的财用就废滞,这些空话是不可付诸实行的;不依从他们的话,文学又表示反对,七嘴八舌地乱嚷嚷,听都听不过来。诸位在丞相府已经多年了,通晓古代历史,明察当今国事,你们看现在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丞相史进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所由不同,俱归于霸。而必随古不革,袭故不改,是文质不变,而椎车尚在也。故或作之,或述之,然后法令调于民,而器械便于用也。孔对三君殊意,晏子相三君异道,非苟相反,所务之时异也。公卿既定大业之路,建不竭之本,愿无顾细故之语,牵儒、墨论也。
【注释】
语本《论语·宪问篇》。晋文公,解见《论儒篇》注释。齐桓公,见《轻重篇》注释。正:正派。
所由:所走的道路。这里指所采取的策略。
椎车,见《非鞅篇》注释。
孔对三君殊意:指孔丘对鲁定公、鲁哀公、齐景公关于治理国家的办法有三种不同的说法。语本汉武帝元朔六年六月诏文。原文云:“朕闻五常不相复礼,三代不同法,所繇(由)殊路,而建德一也。盖孔子对定公以徕远,哀公以论臣,景公以节用。非期不同,所急异务也。”晏子:即晏婴,见《殊路篇》注释。三君: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晏子曾针对国君的不同特点,帮助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执政。《晏子春秋·外篇上》:“仲尼曰:‘灵公污,晏子事之以整齐;庄公壮,晏子事之以宣武;景公奢,晏子事之以恭俭;君子也。相三君而善不通下,晏子细人也。’”
细故之语:不识大体的理论。
【译文】
丞相史离席向前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虽然他们所采取的策略不同,但都完成了霸业。如果一定要追随古道而不变革,因循守旧,形式和内容都不改变,就好比保存古老时代的独轮车一样。所以,有的需要创作,有的需要继承,这样法令才可以适用于百姓,器具才便于得到推广使用。孔丘在回答三个君主的问话时,讲的内容不一样;晏婴在辅助三个君主时,使用的方法不同,这不是轻率变化的,而是因为服务的时势不同。公卿既然确定了治理大事的路线,建立了使国家资财永不枯竭的基础,望公卿不要考虑那些不识大体的议论,不要被儒家、墨家的议论所牵制。
文学曰:师旷之调五音,不失宫商。圣王之治世,不离仁义。故有改制之名,无变道之实。上自黄帝,下及三王,莫不明德教,谨庠序,崇仁义,立教化。此百世不易之道也。殷、周因循而昌,秦王变法而亡。《诗》云:“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言法教也,故没而存之,举而贯之,贯而行之,何更为哉?
【注释】
《孟子·离娄上》:“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赵岐注:“师旷,晋平公之乐太师也。五音,宫、商、角、徵、羽也。”
“道”原作“通”,今据卢文弨说、杨沂孙说校改。
黄帝:轩辕氏,传说中远古时代帝王名。
谨:重视。
“循”原作“修”,今据俞樾、陈遵默说校改。
这是《诗经·大雅·荡》文。朱熹《集传》曰:“老成人,旧臣也;典刑,旧法也。”“也”字原无,今据王先谦说补正。法教:指典刑。
【译文】
文学说:师旷调和五音,离不开宫、商这些基本音调。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离不开仁义。所以,制度可以改变,而路线则不能改变,上至黄帝,下及夏禹、商汤、文武三王,没有一个不是宣扬德政,重视教育,崇尚仁义来进行教化的。这是永远不能改变的原则。殷、周因为遵循了仁义而昌盛,秦始皇因为实行变法而灭亡。《诗经》上说:“虽然没有旧臣,还有旧法。”这就是说旧臣虽然死了,可以使旧法保存下来,并进一步贯彻执行,为什么要再改变呢?
丞相史曰:说西施之美无益于容,道尧、舜之德无益于治。今文学不言所为治,而言以治之无功,犹不言耕田之方,美富人之囷仓也。夫欲粟者务时,欲治者因世。故商君昭然独见存亡不可与世俗同者,为其沮功而多近也。庸人安其故,而愚者果所闻。故舟车之治,使民三年而后安之。商君之法立,然后民信之。孔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权。”文学可令扶绳循刻,非所与论道术之外也。
【注释】
“以”,同“已”。
囷(q&n):古代一种圆形的粮仓。仓:粮仓。
沮功:毁坏功业。多近:以眼前利益内重。
胡元常曰:“‘治’,张本“始”。”
《吕氏春秋·乐成篇》:“舟车之始见也,三年而后安之。”
《论语·子罕篇》:“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此处引文删去中间,仅用了首尾两句。
扶绳循刻,按照墨线去雕刻,就是墨守成规的意思。
【译文】
丞相史说:谈论西施的漂亮对自己的容貌没有什么好处;讲述尧、舜的德行对今天治理国家没有什么帮助。现在文学不谈治理国家的方法,却说过去治理的没有功劳,如同不讲耕田种地的方法,却赞美富人有充实的粮仓。要想得到粮食的人就一定要遵守农时,想治理好国家的人,必须适应时代情况。商鞅所以对国家存亡的问题了如指掌,有独特的见解,而不与当时一般人的见解相同,是因为那些人的见解毁坏功业而且以眼前利益为重。平常的人,满足于旧有的东西,愚昧的人,坚信所听到的。所以舟、车开始使用以后,百姓经过三年才习惯使用。商鞅变法成功了,然后百姓才信服它。孔子说:“可以一道求学的人,未必能一道通权达变。”文学只能墨守成规,不能和他们讨论先王之道以外的道理。
文学曰:君子多闻阙疑,述而不作,圣达而谋大,睿智而事寡。是以功成而不■,名立而不顿。小人智浅而谋大,羸弱而任重,故中道而废,苏秦、商鞅是也。无先王之法,非圣人之道,而因于己,故亡。《易》曰:“小人处盛位,虽高必崩。不盈其道,不恒其德,而能以善终身,未之有也。是以初登于天,后入于地。”禹之治水也,民知其利,莫不劝其功。商鞅之立法,民知其害,莫不畏其刑。故夏后功立而王,商秧法行而亡。商鞅有独智之虑,世乏独见之证,文学不足与权当世,亦无负累蒙殃也。
【注释】
多闻阙疑,语出《论语·为政篇》。是说“多闻博学,疑则阙之”。
述而不作,语出《论语·述而篇》。是说“只能传旧,不宜创新”。
“大”原作“小人”二字,正嘉本、太玄书室本、倪邦彦本、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杨沂孙本都作“大”,今据改正。
睿(rui)智:明智,聪慧。
顿:毁坏。
苏秦,见《非鞅篇》注释。
今本《易经》无此文,疑出《易传》及《易纬》,见《困学纪闻》一。夏后:夏后氏,夏王朝的别称。这里指禹。
“乏”原作“不”,案《玉篇·正部》:“五,扶法切,文反正为五,又无资曰五,今作乏。”“五”与“不”,形近致讹。
此句原作“亦无累负之殃也”,今据俞樾说校改。
【译文】
文学说:君子多听而且避开有怀疑的地方,遵循古道而不去创新,圣明通达而且智谋远大,聪明有智慧而事业专一,因此能成功而不垮台,有名望而不毁坏。小人智慧浅薄而野心大,就像身体瘦弱而硬挑重担一样,所以只能半途而废,苏秦、商鞅就是这样的人。他们不用先王之法而诽谤圣人之道,只是依着自己的意见行事,所以灭亡。《易经》上说:“小人当了大官,位置虽然很高,但必定要垮台。不完全按照先王之道行事,不能始终坚持仁义,反而能有好结果的人,是从来没有的。因此,这种人开始可能爬到天上,但最终必定掉在地上。”大禹治水,老百姓知道治水的好处,没有人不帮助他成功。商鞅变法,老百姓知道变法的害处,没有人不害怕他的刑罚。所以,夏禹成功做了帝王,商鞅变法一实行他就被杀了。商鞅有独持的见解,但缺乏向世人证实其见解的效果,文学既然不配和你们商议当世的权变之计,也就不会有遭受祸殃的灾难了。
猜你喜欢 表记·戴圣 奔丧·戴圣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谷梁赤 卷四十九 有司彻第十七·郑玄 卷二 曲礼上第一·郑玄 提要·晁说之 卷一百四十·卫湜 提要·叶梦得 卷一百五十一·山井鼎 卷十八·康熙 简兮·佚名 汝州风穴沼禅师·惠洪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八·慧立 中阿含经卷第十·佚名 中日佛法之异点·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