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对辨大乘一乘

  去秋北京讲法华,尝略论大乘即一乘,谓大乘之大有遮表之二义:一、遮余非大故名大,谓拣除余乘非大乘故,非此不彰大乘殊胜,然对余乘名大,故为相对大乘,即三乘五乘中相对安立之大乘也。二、表此是大故名大,谓直显当乘是大乘故,非此不彰大乘普容,但约当乘名大,故为绝对大乘,即一乘无量乘绝对圆融之大乘也。凡言大乘任运具兹二义,诸经论中或聊举一义以谈,随宜别说,法实无亏。昧者齐名定旨,逐句封宗,不知一乘即大之转名,虽有二名名无二实,以体相用皆平等故,乃横见大乘一乘之异,是非穿凿,曲辩多端,徒益乖竞,无加法利,岂通人之所乐从哉!或谓既成二名便有二义,若无二义何须转成二名?曰:谓依分位设此差别:一者、佛自住大乘,常以大乘法化诸大心,故唯此直显是大之一大乘耳。时或遇有须用余乘化导之根性,即施设余乘化之,同时直显是大之一乘以与余乘相对故,即转为拣除非大之大乘。迨一期余乘之化既终,仍唯直显是大一大乘存,故转名一乘。二者、能运载有情出恶趣至于善道,则五乘皆有功用,故有相对人天声缘四乘之大乘。能运载有情出三界分段生死至于生空涅槃,则三乘皆有功用,故有相对声缘之大乘。但余乘之体相用,至既出三界分段生死之域则便失灭,失灭则失其相对,而唯自运至如来位,运他无尽之大乘存,故转名一乘。悟但依分位差别而转名,则能善巧随顺,不致逐名生执。然大有方广之义,以方正之体相显殊胜,则遍拣一切高标大乘,故恒相对有余乘;以广博之性用显普容,则遍收一切圆摄余乘,故恒绝对唯一乘。则大乘、一乘虽无二,大乘具一乘圆摄之义,一乘缺大乘高标之义,故当以大乘为正名,一乘为变名也。迷者取“三乘中大乘”对辨别有“三乘外一乘”之胜,不知唯一大乘故名一,绝对不二故名一,今对三辨一,则三与一成二,反失一乘之实也。

  前者虽略论如此,但古师执异见者多,末流沿习视为固然,盖法华、华严诸家蔑不然也。法华诸师盛于光宅,华严诸师烈于贤首,故取二师之言辨之。光宅师云:法华临门三车即是权教三乘,四衢等赐大白牛车即是实教一乘,以临门牛车亦同羊鹿,俱不得故,并无体故,诸子皆索故。

  今辨此文,先引经证。譬喻品曰:‘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又曰:‘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又曰:‘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又曰:‘是诸众生皆是我子,等与大乘’。又曰:‘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又、‘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又、‘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于此经文,可见数义:

  一、法华中佛乘、大乘、一乘之三名,其义通用无别,故初于三乘中说为佛乘,次又以求牛车喻为求大乘,次又以等与大白牛车喻为等与大乘,次又以初说三车后但与大车喻为初说三乘后但度大乘,次又以不分别说为三者曰一佛乘,可知三种名义俱通用无别。二、求牛车者所求大乘,既即是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试问超如来知见之外,更将何法为大白牛车之一佛乘?三、三乘中之大乘既名佛乘,应即是不分别说三之一佛乘,谓逐机宜分别说时则声缘二乘相对为三,随佛意不分别说时则唯有此一佛乘而已。若犹云离此佛乘外别有一乘,则彼所云别有之一乘应非佛法,以在佛法外故。四、等与大白牛车既明文是喻等与大乘,初许三车后但与大车既明文是喻初说三乘后但度大乘,若犹云离大乘外别有一乘,是明与佛语违抗也。

  次申义成:大白牛车之大佛乘,总以“佛之知见”为体用,约义解说则大白牛是真如无分别智,大宝车是具德妙庄严智,虽发心求大乘之菩萨,未登地前但依所闻于佛之大乘教理为境,起修诸大乘行,未证体智先已出三界烦恼──摄论等有义初地已尽断烦恼──故求牛车者亦不妨与求羊鹿车者俱不得车、并无车体、皆索于车也。然法华本为会二乘入大乘,故于大乘不深分别,其实求牛车者与羊鹿车者,虽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时,俱不得车、并无车体、皆索于车而大有不同也。一、求大乘者于佛乘之教理行证,但以未证为“不得”、“无体”,而以求证为“索”,故其得大白牛车者即登地证入佛之知见也。二乘则于佛乘之教理行证都未曾有为不得、无体,而以求有为索,故其得大牛车者,但先得佛乘之教理,于行证则从佛授决于将来得之耳。二、二乘于法华闻从前所修证之二乘行果,皆是为一佛乘所施之方便,故今皆与授记成佛,殊非本心所期;若本求大乘者,则虽证得佛知见,亦得其本心之所求耳。或谓:四衢道中授诸子大白牛车时,皆云“非本所望”,则大白牛车应亦非本所求之牛车也。然此云“非本所望”,求大乘者之非本所望,不同求二乘者之非本所望,二乘以得闻开示有佛知见为非所望,大乘以得证入佛知见为非本所望。佛知见既本所求,何以证时乃云非本所望?以从前但依教义解行,今得亲证,回然不可言思,故非本所望。经云: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教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明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亲见月时了指非月,故非本所望耳。于此可知不应于大乘、一乘生异见,将大乘属于权教之三乘,于大乘别立实教之一乘也。贤首华严教义分齐,料拣一乘大乘有十义别:一、权宜别,同光宅师所辨。二、教义别,谓经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三乘中大乘但是教而一乘方是义。辨曰:此所云义,于教理行果四法中,指理言,指行言,抑指证言?指理、指行,则求大乘者本由闻大乘出三界,虽未能尽大乘行,然固有大乘理行矣。二乘但依二乘理行出三界,故于大乘之教亦未能有。指证以言则可未证,虽然未证,大乘固必趋至乎“证”而具足乎教理行证;故若但以“证”为一乘,则大乘具教理行证,而一乘则但大乘之证耳。

  三、所期别,谓经云非本所望故,大白牛车非本所求之牛车故,此已见光宅师所辨。

  四、德量别,谓宅内言牛车不言余德,露地所放大白牛车,广叙车德、牛德,其德量不同故。辨曰:此但前后法喻互为影略以避文繁耳,何足据以为异乎?不见宅内所求之大乘法说中,尝云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等乎?此非即言大白牛车之德量乎?故合前后法喻观之,即知其无异也。

  五、寄位别,谓本业、仁王经及十地、摄论等皆以初二三地寄在世间,四至七地寄出世间,八地上寄出出世间;四地至七地寄三乘,八地上寄一乘;八地上与七地下别,故一乘异大乘。辨曰:今谓大乘总包世间出世间及出出世间,若但以出出世间为一乘,亦名大乘中之一分,非可离异于大乘也。

  六、付嘱别,引法华云:‘未来世若有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令得佛慧故;若不信受者,当于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谓余深法,即大乘也,非一乘故云余,非小乘故云深,法华别意唯在一乘,故作此嘱。辨曰:三乘中求大乘者既即为求如来知见者,应即是“信如来智慧当为演说此经者”,余深法指二乘权法,非佛自住之唯一大乘故云余,非世间故云深。或泛指若华严、若深密等无小、对小之大乘法为余深法,而专指会权皆实、无小非大之大乘为法华,此则法华与余深法但分位有异,而唯一大乘无异也。

  七、根缘别,引华严云:‘菩萨摩诃萨无量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密,修习道品善根,若未闻此经,或闻不信受随顺,是等犹为假名,不得名为真实菩萨’。谓多劫修菩萨行,又不闻不信华严经,若非三乘权教菩萨,是何人也?辨曰:三乘中大乘既是求无上觉者,由教理行而未能证,即是未闻此经,或闻不信,此经指入法身为大乘之真实菩萨,此但于大乘中行证浅深之异,不得云于大乘外别有一乘也。

  八、信顺别,引华严云:‘一切世界群生类,鲜有欲求声闻乘,求缘觉者转复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犹为易,信解此法甚为难’。谓贤首品正明信位成佛等事,既越三乘,恐难信受,故举三乘对此决之。辨曰:华严举果令信,别以圆圆果海彻于寂寂因源之法名为此法,然此法亦大乘中之果法,谓发大心犹易,而于果法能圆信无疑圆解无惑为甚难而已,岂得指此为别有一乘哉!

  九、显示别,引华严云:‘若众生下劣,示以声闻道;若复根少利,为说辟支佛;若有根明利,有大慈悲心,饶益诸众生,为说菩萨道;若有无上心,决定乐大事,为示于佛乘,说无尽佛法’。辨曰:菩萨为大乘因,佛为大乘果,或宜闻说大乘因行,或宜闻说大乘果德,虽有因行果德不同,其为大乘无二。

  十、本末别,引大乘同性经:‘所有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诸佛法,皆悉流入毗卢遮那一智藏大海’。谓此文约本末分异,仍会末归本,明一乘三乘差别耳。辨曰:此云毗卢遮那智藏大海,总指大乘之体相用大言,以佛法为大乘果法,菩萨法为大乘因法,声缘法为大乘方便法,故皆摄归于大乘海。犹圆觉之所云圆觉,与楞严之所云如来藏,皆指一切法从流出耳。

  古近严别于一乘大乘者,其理由不外乎前之所述,但迷而局之则成别,悟而通之固无别也。若夫曲逗时宜而为一期方便之谈,则于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之大乘法中,随指一法以举为最胜,亦何不可?迨妄情执著之既深,取作实法,则又不得不破其情而使顺于理也。对辨一乘大乘,即非对辨一乘大乘,观者幸毋于中起分别焉!(见海刊三卷一期)


猜你喜欢
  卷第十七·晦翁悟明
  目录·佚名
  不可舍持名而修观法·印光
  卷五十六·道世
  五 集·佚名
  不可著怕魔·印光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二卷·佚名
  师子女品第十五·佚名
  卷第六十(善诵毗尼序卷上)·佚名
  卷第六十五·佚名
  卷八·佚名
  卷第五十·志磐
  金刚寿命陀罗尼念诵法·佚名
  兀庵和尚语录卷中·兀庵普宁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七·念常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某邑妓·唐圭璋

      渔家傲   十月小春梅蕊破。

  • 道园遗稿卷六·虞集

    元 虞集 撰乐府烛影摇红淮南故将军家有歌姬才容自许善自度曲欧阳守淮南姬为将军愿一见公竟不及见而卒客有为公赋此曲者雪暎虚檐梦魂正绕阳台近朝来谁为防熏笼云卧衣裳冷应念兰心蕙性对芳年才华自信洞房春暖换羽移宫

  • 卷二百七十 列传五十七·赵尔巽

      郝浴子林 杨素蕴 郭琇   郝浴,字雪海,直隶定州人。少有志操,负气节。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八年,改湖广道御史,巡按四川。时张献忠将孙可望、李定国等降明,为桂王将,据川南为寇,师讨之,郡县吏率军前除授,恣为贪虐。浴

  • 卷二百六·毕沅

      ◎元纪二十四 ∷起上章敦牂正月,尽玄黓涒滩十二月,凡三年。   ○文宗圣明元孝皇帝   讳图卜特穆尔,武宗次子,明宗之弟也,母曰文献昭圣皇后唐古氏。大德八年春正月癸亥生。至治元年,出居海南;泰定元年,召还京师,封怀王

  • 卷第四·一然

      義解第五  圓光西學唐續高僧傳第十三卷載。新羅皇隆寺釋圓光。俗姓朴氏。本住三韓。卞韓辰韓馬韓。光即辰韓人也。家世海東。祖習綿遠。而神器恢廓。愛染篇章。校獵玄儒。  討讎子史。文華騰翥於韓服。博贍猶

  • 胡大且渠蒙逊传·沈约

    胡大且渠蒙逊是张掖临松卢水胡人。匈奴族有左且渠、右且渠的官职,蒙逊的先人曾做过这个官职。羌人的酋长称为大,所以且渠以职位为姓氏,而用大放在前面。且渠氏历代都居住在卢水做酋长。蒙逊的高祖叫晖仲归,曾祖叫遮,都雄豪

  • 丑闾传·宋濂

    丑闾字时中,蒙古族人。元统元年(1333)登进士第。历任京畿漕运副使,出任安陆知府。至正十二年(1352),蕲州人曾法兴起义,袭击安陆。丑闾募兵数百人进行抵御,败义军前队。在丑闾出城追击时,法兴军又自他门入城,放火烧城,使军民溃

  • 余阙传·宋濂

    余阙,字廷心,又字天心,唐兀族人,先世居河西武威。父沙剌臧卜,在庐州为官,因而成为庐州人。余阙年少就丧父,以收授门徒来赡养母亲,平时与吴澄弟子张恒交游,文学造诣日进。元统二年(1335),赐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余阙在任职期间

  • 校勘后记·胡适

    五年前,中央研究院的同人筹备故总干事丁文江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的纪念刊,这本《丁文江的传记》是我在国外为纪念刊赶写成的。我原来只想写两三万字,不料写成了十万字的一篇长传。材料不完全,特别是在君的日记信札我完全没有

  • 卷之六·佚名

    刘子卷之六播州录事参军袁孝政注妄瑕第二十六天#1道混然无形,寂然无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非可以影响求#2,不得以毁誉称也。降此以往,则事不双美,名不并盛矣。虽天地之大,三光之明,圣贤之智,犹未免乎訾也。故天有拆之象,地有裂之

  • 第十四章 10·辜鸿铭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辜讲有人有一次问孔子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子产,相当于当时的柯尔贝尔 )什么品格特征。孔子回答:“他是个慷慨大方

  • 第八章 13·辜鸿铭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辜讲孔子说:“如果一个人在其忠诚的道路上,至死都保持诚信可靠、文质彬彬、坚定不移,这样的人 不应在变革中

  • 卷八·程廷祚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识小録卷八上元程廷祚撰左传人名辨异中齐一人两称鲍叔牙【庄八年】     一称鲍叔【庄九年】王姬【庄十一年经桓公夫人】传称共姬陈公子完【庄二十二年】  一称敬仲【同】仲孙【闵元年经】  

  • 圣躯廓润品第四·佚名

    尔时帝释。持七宝瓶及供养具至茶毗所。其火一时自然灭尽。帝释即开如来宝棺欲请牙。楼逗即问。汝何为耶。答言:欲请佛牙还天供养。楼逗言:莫辄自取。可待大众尔乃分。释言:佛先与我一牙舍利。是以我来火即自灭。帝释说是

  • 佛说优婆五戒相经笺要·智旭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摩译                            明沙门智旭笺要后学昙昉校并补释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尔时净饭王

  • 佛说时非时经·佚名

    天竺三藏若罗严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鹊封竹园。是时佛告诸比丘。我当为汝说时与非时。善思念之。诸比丘言。如是世尊。当受教听。佛告诸比丘。是中何者为时。何者为非时。比丘当知。  冬分八月十六日至三

  • 卷第二十五·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二十五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佛名号品第七 【论】第二会六品经明菩萨信心门於此一会之中自有序分正说流通今从第十二卷初

  • 蜀鉴·郭居仁

    十卷。不著撰人。书前方孝孺序称,宋端平中,邵武李文子尝仕于蜀,搜采史传,起秦取南郑,至宋平孟昶,上下二千年事之系乎蜀者,为书十卷云云,世遂题为李文子撰。又,宋端仪《考亭渊源录》有李文子,字公瑾,光泽(今属福建省)人,李方子之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