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支那內學院研究會開會辭

今日此會為內院第一次研究會。此會規模須貫徹到底,即貫徹到佛陀眾會說法之時,故不能盡效世俗學會辦法。現就會名研究略為解釋,以見此意。

其一研究性質,可分二層︰

一、與尋常師弟之授受不同。諸佛以苦諦為師,師法不師人,今之研究亦依傳法之接續師。師非唯以行果為標準也,有果上師,佛菩薩是;有行上師,觀行有得者是;有境上師,精研法相者是。若學有師承不悖佛說,且能提出精華,資益後學,使慧命相續者,則接續師也。學依接續師,即于古人立義不應輕易改動;改動立義即非師承。有如法相家立種子義,今言法相而謂種子不可立,則失其師承也。(他宗或不贊成種子,亦有道理須研;然是他宗,即非此宗師承。)但宗義創自先哲,推闡亦留待後人,或詳其所略,或厘其所雜,或疏失之糾修,或他義之資發;破棄盲從,革除 侗,有果有因,整然不亂︰此乃真所謂師承,與標宗定義之授受不同,亦與泛爾皈依之師弟有異也。

二、與世間從多數不同。世間事從多數,期其能相安無害而已,不必求徹底也。今言學則不然。處處須得真相,即處處須以教理為斷。初言教者,由無漏智等流而出,非世間見之比。吾人今日既未見道,未起無漏,念念之心雜彼煩惱,舍教而外無足憑依。儒家者言人皆本有昭靈不昧者,可為依歸,此乃過信世智,與佛家根本不同,不可無辨。次言理者,由教引起,演繹而不離其宗,非徒憑直覺隨意立義可以相擬。教理皆為研究探討之所取決,故公認熟于教理者有批評之職,乃屬當然之事。研究者信其人之批評,不異即信教理也。今更有一點須附及之。吾人現在研究,乃結論後之研究,推闡發揮,皆不能外于已定之結論,非由研究遂別得一新結論也。此非迷信之談,處有漏而究無漏,其理則然耳。設不爾者,必須見道以得其教,再用因明以成其理,始得別作主張也。

其二研究規模。

此須從學派言之,又從資糧言之。以學派論,此間研究不可不景仰舊時天竺之那爛陀寺。此寺規模,佛滅以來允為第一,雖我國昔日關中慈恩之盛,不足方其百一也。如寺中每日講座百余,性、相、密三,鼎足傳宏,小乘、外道,無一不備,此其派別可謂繁極。今之規模,期在于此,余十年以來規畫內院者,亦在于此。再由資糧言,《大論》一序具提綱要,可以參研,且不贅說。今日研究,誠當以法相為主,其余研究則皆歸束于此。

其三研究效果。

言其大果,成佛與一切佛事無一不是。若在今時,縮小范圍,且說一種,即以研得各派學說精確無錯且堪傳布為目的也。此當今日事雜言龐之際,尤為急要。佛謂五逆之罪破僧第一,方今龐雜之言違背教理,斷人慧命,皆破僧之類也。吾人急宜于繼續慧命著眼,教理各端當求精確堪于流布,更何待言﹗于是有研究略法四條,須知遵守。

(一)凡學公例如因明之因喻,不待再用商量。如果別有所見,亦須種種發明,然後再立新例。

(1)必舊例實有缺點。

(2)必所立新例種種無缺。

(3)必真能立量破他,不蹈似破似立之過。

(二)虛心容順,不可輕易違反舊說。淺人謗深語,如初犢斗虎。然謂凡人一時揣摩,能勝菩薩數十年親証,世間寧有此理?故于舊說,須抱發明主義,不可抱違反主義。

(三)研究須靈活超脫,不可死煞句下。佛教依義不依語,如果于義緣得純熟,亦無不解之語。(依義即緣義作觀之謂。)又以喻語為法語,是學者通病,所謂不觀月而觀指也,切忌。

(四)讀書宜多作零碎筆記,不可動輒作長文。

讀書宜勤手錄。遇到稍有意義之處,雖一字一句之少,亦必如見深仇,眼明手快即時錄下,不可一絲放松。

讀書須一條一條商榷,不可自恕自是。

此會之研究,以上述種種為標的,為方法,必須切實做到;同人其共勉之。

民國十二年(1923)七月內院第一次研究會紀錄

(選自《內學》第一輯)

猜你喜欢
  景公禄晏子平阴与槀邑晏子愿行三言以辞第十六·晏婴
  立教篇 第十二 凡十七条·范立本
  律吕新论卷下·江永
  卷二十六·汪克宽
  卷八·杨甲
  卷四·程廷祚
  卷一百六十六·山井鼎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1)·戴圣
  译文 卷十 政事·朱熹
  卷四百九十三·佚名
  卷七十七·佚名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第四·宗喀巴
  宗教对于现代人类的贡献·太虚
  佛说忠心经·佚名
  法华文句记卷第三·湛然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汤提举炳龙(北村集)·顾嗣立

    炳龙,字子文,其先山 【一作丹。】 阳人。居京口,辟庆元市舶提举。学问该博,善谈论,四书五经皆有传注。尤深于《易》,诗歌甚工。晚自号北村老民,所著曰《北村诗集》。四明戴表元帅初序曰:子文诗肆丽清邃,乃一如丘园书生、山林处

  • 庚寅十二首·许南英

    庚寅(光绪十六年、一八九○)申江旅次晚来飞雪又重重,乱酌无巡兵转浓。拥被欲寻归去梦,冷魂飞不过吴淞!申江即景此景中原得未曾,楼台处处两三层;沿江无数垂杨绿,一树垂杨一盏灯。吴淞夜泊船向吴淞浅处行,楚人水调倚窗听;笛声吹落

  • 卷十 今體詩·王士祯

    【贛州別丁雁水僉事】與君暫相見,揮手古虔州。孤棹山俱遠,雙江水亂流。急灘穿詰曲,深竹叫鉤緌。離別兼羈旅,中宵感白頭。【新淦道中懷門人林公韞兼寄丁雁水】七載相思木蘭道,那知相見鬱孤台。江湖澒洞扁舟遠,賓主東南一代才

  • 卷二十七·吴广成

      元丰七年、夏大安十年春正月,大举攻兰州,粮匮引还。  秉常集河南诸监军司兵,克日齐驻葫芦河,游骑直至河外。宣庆使李宪知必大举,益增守备。秉常果以步骑八十万围兰州,督众急攻。矢如雨雹,云梯革洞,百道并进,十昼夜不能克

  • 北使纪略·佚名

    陈洪范撰闯寇肆虐,逼犯北京;先帝宾天,宗社沦丧。洪范世受国恩,迩年废居海滨,惊闻异变,泣愤同仇;徒跣至镇江,史阁部招同过江,议安将士。忽接礼部札付,奉旨召对;始知为吴三桂借兵破贼,顾大宗伯荐往北使。蒙皇上面命,谨对:国事多艰,惟命

  • 今献备遗卷十五·项笃寿

    (明)项笃寿 撰曾棨曾棨字子启江西吉水人也永乐甲申进士第一人文皇帝初御极欲兴起斯文乃选进士中秀敏者二十八人为庶吉士以应列宿开文渊阁使读中秘书大官供膳月给内帑钞为膏火费棨以翰林修撰居首选上时召试二十八人棨迅

  • 被掳纪略·赵雨村

    刀口余生咸丰十一年,岁次辛酉,七月廿四日,有白雀园彭姓,差人送信来我家,云有长毛贼至光山,势向东走,可早躲避。闻者,觉得承平已久,人皆不信,外省虽乱,吾邑未经过也。细询亦无的信,遂将家眷送往蛟龙寨麓。至夜半,又无动静。天将明时

  • 傅昭传·姚思廉

    傅昭,字茂远,黄河以北灵州人,是晋朝司隶校尉傅咸的第七代孙。傅昭的祖父傅和之,父亲傅淡,熟悉三礼,是宋代知名人士。傅淡跟随宋竟陵王刘诞,后来刘诞谋反,傅淡受株连而被处死。傅昭六岁便成为孤儿,悲哀如同成年人,家族和亲族的人

  • 冯翊王高润传·李延寿

    冯翊王高润,字子泽,神武帝的第十四个儿子。幼小时,神武帝称赞他说:“这是我家的千里驹呀!”天保初年受封,历任东北道行台右仆射、都督、定州刺史。他容貌俊秀,仪表出众。年龄已十四五岁,他的母亲郑妃还与他睡在一起,外面颇有污

  • 冯恩传·张廷玉

    冯恩,字子仁,松江华亭人。幼年是孤儿,家庭贫穷,他的母亲亲自督教他学习。等到年龄大一点,知道竭力学习。除夕之夜无米下锅而且天在下雨,房室尽湿,冯恩在床上读书神情自若。登嘉靖五年(1526)进士,授官行人。出外慰劳两广总督王

  • 仪制八·徐松

    集议国初,典礼之事当集议者,皆先下诏都省,省吏以告当议之官省吏:原脱「省」字,据《宋史》卷一二○《礼志》二三补。,悉集都堂。设左右丞座于堂之东北,南向;御史中丞于堂之西北,南向;尚书、侍郎于堂之东厢,西向;两省侍郎、常侍、给

  • 第十四章 13·辜鸿铭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辜讲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路)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算

  • 卷二十·段昌武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二十宋 段昌武 撰谷风之什谷风刺幽王也天下俗薄朋友道絶焉刘曰天子之于天下无他职也厚其人伦皇建厥极人君之所以夙夜也是故朋友道絶则琢磨之义不行琢磨之义不行则人不防其有极而归其有极矣于

  • 卷二十九·道世

    △感通灾第二十一(此有二部)▲述意部第一敬寻释教,肇自汉明。继至皇唐,政流历代,年将六百。轩继接,备尽观方。千有馀国,咸归风化。莫不梯山贡职,望日来王。而前後传录,差互不同,事迹罕述,称谓多惑。虽霑馀润,幽旨未圆。夷夏殊音,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全文·佚名

    唐于阗三藏提雲般若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摩揭陀国。於菩提树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等正觉。其菩提树。根深坚固。善植於地。如栴檀柱。树身佣长。傍无枝叶。坚实圆满。名阿湿波他。所有诸鸟。不能飞过。皮

  • 广释菩提心论卷第二·佚名

        莲华戒菩萨造    西天译经三藏传法大师施护奉 诏译  复次此中如毗卢遮那成佛经说。所有一切智智。悲心为根本。从悲发生大菩提心。然后起诸方便。是故诸菩萨于一切时。常行此二种。所有施等方便现身现

  • 雪關禪師語錄卷之十三·雪关智訚

    門人成巒錄法孫開詗編詩山行孤笻無事遶林行,高樹涼風細細生;天遠望窮雲落片,山空坐徹水流聲。竹窗幽放茶煙出,石几香飄柏子清;秖此一間風味足,幾人能得此中情?懷李龍石使君當年為郡握銅符,臨政猶參狗子無;已羡急流能勇退,直趨大

  •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佚名

    一卷,秦罗什译。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同本。明咒为陀罗尼之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