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那內學院研究會開會辭
今日此會為內院第一次研究會。此會規模須貫徹到底,即貫徹到佛陀眾會說法之時,故不能盡效世俗學會辦法。現就會名研究略為解釋,以見此意。
其一研究性質,可分二層︰
一、與尋常師弟之授受不同。諸佛以苦諦為師,師法不師人,今之研究亦依傳法之接續師。師非唯以行果為標準也,有果上師,佛菩薩是;有行上師,觀行有得者是;有境上師,精研法相者是。若學有師承不悖佛說,且能提出精華,資益後學,使慧命相續者,則接續師也。學依接續師,即于古人立義不應輕易改動;改動立義即非師承。有如法相家立種子義,今言法相而謂種子不可立,則失其師承也。(他宗或不贊成種子,亦有道理須研;然是他宗,即非此宗師承。)但宗義創自先哲,推闡亦留待後人,或詳其所略,或厘其所雜,或疏失之糾修,或他義之資發;破棄盲從,革除 侗,有果有因,整然不亂︰此乃真所謂師承,與標宗定義之授受不同,亦與泛爾皈依之師弟有異也。
二、與世間從多數不同。世間事從多數,期其能相安無害而已,不必求徹底也。今言學則不然。處處須得真相,即處處須以教理為斷。初言教者,由無漏智等流而出,非世間見之比。吾人今日既未見道,未起無漏,念念之心雜彼煩惱,舍教而外無足憑依。儒家者言人皆本有昭靈不昧者,可為依歸,此乃過信世智,與佛家根本不同,不可無辨。次言理者,由教引起,演繹而不離其宗,非徒憑直覺隨意立義可以相擬。教理皆為研究探討之所取決,故公認熟于教理者有批評之職,乃屬當然之事。研究者信其人之批評,不異即信教理也。今更有一點須附及之。吾人現在研究,乃結論後之研究,推闡發揮,皆不能外于已定之結論,非由研究遂別得一新結論也。此非迷信之談,處有漏而究無漏,其理則然耳。設不爾者,必須見道以得其教,再用因明以成其理,始得別作主張也。
其二研究規模。
此須從學派言之,又從資糧言之。以學派論,此間研究不可不景仰舊時天竺之那爛陀寺。此寺規模,佛滅以來允為第一,雖我國昔日關中慈恩之盛,不足方其百一也。如寺中每日講座百余,性、相、密三,鼎足傳宏,小乘、外道,無一不備,此其派別可謂繁極。今之規模,期在于此,余十年以來規畫內院者,亦在于此。再由資糧言,《大論》一序具提綱要,可以參研,且不贅說。今日研究,誠當以法相為主,其余研究則皆歸束于此。
其三研究效果。
言其大果,成佛與一切佛事無一不是。若在今時,縮小范圍,且說一種,即以研得各派學說精確無錯且堪傳布為目的也。此當今日事雜言龐之際,尤為急要。佛謂五逆之罪破僧第一,方今龐雜之言違背教理,斷人慧命,皆破僧之類也。吾人急宜于繼續慧命著眼,教理各端當求精確堪于流布,更何待言﹗于是有研究略法四條,須知遵守。
(一)凡學公例如因明之因喻,不待再用商量。如果別有所見,亦須種種發明,然後再立新例。
(1)必舊例實有缺點。
(2)必所立新例種種無缺。
(3)必真能立量破他,不蹈似破似立之過。
(二)虛心容順,不可輕易違反舊說。淺人謗深語,如初犢斗虎。然謂凡人一時揣摩,能勝菩薩數十年親証,世間寧有此理?故于舊說,須抱發明主義,不可抱違反主義。
(三)研究須靈活超脫,不可死煞句下。佛教依義不依語,如果于義緣得純熟,亦無不解之語。(依義即緣義作觀之謂。)又以喻語為法語,是學者通病,所謂不觀月而觀指也,切忌。
(四)讀書宜多作零碎筆記,不可動輒作長文。
讀書宜勤手錄。遇到稍有意義之處,雖一字一句之少,亦必如見深仇,眼明手快即時錄下,不可一絲放松。
讀書須一條一條商榷,不可自恕自是。
此會之研究,以上述種種為標的,為方法,必須切實做到;同人其共勉之。
民國十二年(1923)七月內院第一次研究會紀錄
(選自《內學》第一輯)
猜你喜欢 景公禄晏子平阴与槀邑晏子愿行三言以辞第十六·晏婴 立教篇 第十二 凡十七条·范立本 律吕新论卷下·江永 卷二十六·汪克宽 卷八·杨甲 卷四·程廷祚 卷一百六十六·山井鼎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1)·戴圣 译文 卷十 政事·朱熹 卷四百九十三·佚名 卷七十七·佚名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第四·宗喀巴 宗教对于现代人类的贡献·太虚 佛说忠心经·佚名 法华文句记卷第三·湛然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