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宗教对于现代人类的贡献

──二十年夏在北平协和医院华文学校讲──

今天由梅立德君的介绍,得到贵校来参观,觉得非常荣幸!同时、又能与各位谈话,更是觉得很愉快!我现在提出来与各位讨论的问题,是一个宗教问题。为什么我提出这宗教问题来呢?因为、近来世界上有一部份人们以为宗教是过去的产物,今日人世是多么进步,我们有了科学等等的学术发展,宗教是再不须要的东西了!所以、在今日已没有存在的价值。但是依我的意思看来,以为宗教在现在的世界上,还是须要的东西;因为、他们并没有把宗教认识清楚,假使他们对于宗教有了相当的认识,他们一定不会这样说的。然而实际上,宗教对于现代人类要有相当贡献才可立足,不然的话,的确是很危险的。我听到梅君说,各位大多数是研究基督教的人,我呢、是研究佛教的。佛教与基督教,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我们不管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其他宗教也好,总之同是宗教。这样联合起来说,究竟宗教对于现代人类有什么贡献的?这是研究宗教的人所应当共同来讨论的问题,不是任何一教一派的问题。就我个人所研究到的供献大家,还请大家不客气的加以批评。

一 知识论上的贡献

知识论亦名认识论。人类的心与宇宙中各种对境接触,能发生种种的知识。平常的知识基础,大略分为二种:一、五官感觉的知识:这种知识,一般人认为是最真确的知识,因为、是事实上眼可见、耳可闻、乃至身可以触,这是属于实验科学的。二、推理的知识:以为人类的知识,单靠五官感觉,是完全不普遍的,要由经验再加以思考或思维推究,才可得到普遍知识;这是理论科学的或哲学的。人类的知识的来源,应有两种:一、科学上来源。二、宗教的来源。哲学的知识,是由这二种来源推演出来的,不是独立的。人类的知识,其由科学得来的固是重要,然而由宗教得来的亦甚重要。科学上或哲学上的知识,与推理知识,这是各有所偏的。感觉是零碎的,而推理不切事实的,所以不是贯通而真确的知识。何以见得呢?因为五官的感觉知识,虽然确切而不普遍,如眼见不是耳闻的,耳闻不是鼻嗅的,乃至身触的不是眼见、耳闻的,今日如此,明日又不如此了,所以、说经验的知识是零碎的。至于推理上思考的知识,是普泛而不确切的,是抽象而非具体的,是玄想而非事实的。然而怎样才是全整的确证的知识呢?我以为要是心灵上有修养的人,才能有的。这种由心灵修养而得的知识是全体的,整个的,明确的,亲证的知识。有了这种知识,才能洞澈了人生宇宙真实相;而这样的知识,是以宗教为来源的知识。现代人类知识的进化,知识欲的昂进,常常想打破宇宙人生的谜,求得宇宙人生的真相;但科哲诸学,虽然突飞猛进,可是仍然没有得到这种的成功。由此、可以说现代人类仍然是缺乏这种的知识,因为、一般人只能有经验的、或推论的知识,而没有全整的、真确的、由宗教的心灵修养得来的知识。依此看来,现在研究宗教的人们,应当负有供给人类所缺乏的这种知识的责任。

然而现在的科学知识,和由科学构成的新哲学知识,是重实证和批评的,实在是很利害的。在这种严重的知识形势之下,所需要的宗教是一种什么宗教?这是一个问题。依我看来,是要经得起科学、哲学的研究和批评的一种宗教,不但可供他们研究和批评,而且使他们愈研究愈发扬;又能供给他们所没有发现的知识,而促进科学、哲学的进步,方可适应现代人类的要求,供给以宗教来源的知识。但是这种宗教须是何种的宗教?就是我们研究的人所应当讨论,而不可轻轻地放过的问题了。

二 行为论上的贡献

人类的行为,普通分为两种:一种是好的,一种是不好的。好的行为就是善的,或说是道德的;不好的行为就是不善的,或是恶的,不道德的。善的道德的行为,可以感受快乐的美满的福果;恶的不道德的行为,可以感受痛苦的不美满的罪报。因果律是这样传说,然而、究竟以何为标准呢?有一种人以为:人能做到享受快乐的结果,如像丰衣美食等一切物质的享受,就是好的行为,我们应当以为准则,这是用享乐做标准的。又有一种人说:人类的行为,须以心的动机为标准,用心若是善的,就是道德的,用心若是恶的,就是不道德的;此中说善就是适当的,不善的就是不适当的。大凡人类的用心,不外这两种,这是以适当和不适当作道德的标准。

但是这种的标准,究竟从何处建立?在过去一切的旧道德,到现在是失去根据的了,而需要建立新的道德标准。于此、现在的宗教,应负一个责任,供给人类以建立新道德标准的一个根据。供给人类行为道德的标准,这不是片面的知识可以求得的,所以、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准,若根据片面的理论而建立,就有无量的弊病产生。然如何乃可不是片面的呢?所谓以全宇宙为对象的正遍知觉。换言之,道德的标准,要建立于全宇宙贯通到全人生的必然大法则上的。合于这必然大法则的,才是善的、道德的行为,不合此必然大法则的,便是不善的、不道德的行为。如此,方可把道德标准建立在不可动摇的基地上。这是要从宗教方可供给人类行为以一个根据的;这决不是科学的伦理学等所能做到的,是要让宗教的人来负责的。因为宗教上的人,是有修养成功的、相当如是的一种全知全能者为信仰的。凭此大法则方可说明人生宇宙全部的生灭变化,发生一种使人类向上发展的能力。他的发展,是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从因到果,不会有丝毫的差异。这种全整的大法则,在佛典上所说,是因果的道理,是因缘生法的道理。应用到说明人生的真相,即人类如何作恶业感苦果、作乐业感乐果的因果律;这是深深的稳立在所说明的宇宙真相中的。宇宙一切万事万物的生起,皆由各别的因和众缘为关系而产生的,是没有唯一的原因、或主宰、创造者的。所以、但知片面的理由的学说,决不能得到人类道德标准的──这是我从因缘生果的大法则上研究下来的结果。大至宇宙日月,小至微细毛虫,无一不是因缘所生。由此推究到世界上,不论什么的事物,无不是与一切事物统统有关的,决不是离开一切事物而单独存在的,这是普遍因果律。所以、一种事物的成功和来源,是由于一切事物而来的,而一切事物之成功,也不离这一种事物;这是因缘生果义。所以、我们要从明白大宇宙真理来解决人生的问题,断断不能不顾一切而盲从的推究下来。我们人类行为,有两种结论:一、若是害他者结果则自他均害;二、若是利他者,结果则自他咸利。所以、我们在社会上起心做事,以利他为前题的,则是善的,道德的;若是以害他为前题的,则是恶的,不道德的。人类道德应以利他不利他为标准;供献这种道德标准者,则在于宗教。所以,我们研究宗教的人,有供献人类道德标准的责任;而在现前已失道德标准的世界上,尤其要紧!

三 社会论上的贡献

人类的生存,不是单独存在的;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生活,是要其他人们来互助的,单独一个人,是不会生存的。以此,人类生来就是社会性的,不过他的组织各有不同罢了。社会的构成,大概有二:一、是要分离的,偌大的复杂的社会,须有分部的组织;这各部各部的作用,是各称其职,各尽其能。二、是要总合的,社会的复杂作用,在现象上看起来是各不相关似的,此团体不和彼团体相关,彼机关不和此机关相干;其实一个人也有他的集中点,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有他的集中点,不然是决对不能安宁的。这两种作用,是构成社会的原则。其供给人类之要求者,首为理智的作用,理智是离心力的;所以、还要有一种热烈坚凝的情绪,使之分而仍集,这是向心力的,能把社会摄而不散。如行星绕日,具有离向二力,乃能不即不离而运行无已;社会有离心力与向心力,亦复如此。使社会能充分发展其离心力之作用,当然是科学的贡献;然使社会更有其向心力之作用者,则是宗教之贡献。这种向心的力量,使社会不涣散、不溃裂、不争斗,这是当然要藉于宗教的。现代人类的物质生活,虽然很进步,然而人类的社会常现有一种不安宁的状态。

这种现象的产生,由于离心力过分的发达,而向心力不与并驾齐驱。以致如现代人类的社会关系:人各为其人,国各为其国,团体各为其团体,阶级各为其阶级;因互相矛盾而起种种战争。我观察近日世界各种情形,同趋向这种状态,尤其是在近世纪来的欧洲方面。世界虽然很交通,然而因社会的离心力大发展的缘故,所以依然没有一致的趋向为永久和平的基础,而潜伏著很多不安的危险和痛苦,如近日德、法两国的现状,就是一个证明。今日世界一般有知识的人们,大家都说:世界大同,无非想造成人类和平安乐的社会。可是、他们愈走愈远。但是如何能达到这种的理想呢?这是要宗教家负责、供献给人类社会以新的向心力,使向心力与离心力有同样的发展,才有达到世界大同、人类和乐的一天。(法舫记)(见海刊十二卷十一期)(附注) 海刊原题“评现代非宗教运动”,今依子题改正。

  


猜你喜欢
  华严经疏·佚名
  大乘止观法门卷第三·慧思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本师光公垂慈摄受记·印光
  目次·佚名
  卷五十八·性音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五(本)(论第五)·慧沼
  卷第三十三·呆翁行悦
  刻憨大师华严纲要引·德清
  卷第十六·佚名
  卷四·佚名
  人生进善之阶段·太虚
  目录·佚名
  成实论 第十四卷·佚名
  凡例·箬庵通问
  卷第十二·祖琇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九十六·佚名

    正德十六年二月甲午朔 上以疾不视朝○陕西河州弘化寺番僧著巴藏卜文县膻哈罗家答石等族生番族头圭哈及番僧番人劄藏寺以渗金铜佛铜塔佛像马犬盔刀来贡○命署都指挥佥事朱卿于大宁都司佥书管事○朝鲜国王李怿差陪臣户

  • 卷之二百八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第十三章 衣食·吕思勉

    《礼记·礼运》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檜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脩火之利。笵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八 唐纪十八·纪昀

    唐纪 【十八】 昭宗二宣帝 ○昭宗二 天复元年春正月乙酉神策军将孙德昭董彦弼周承诲以兵讨乱皇帝复于位刘季述王仲先王彦范薛齐偓伏诛黜皇太子为德王丙 戌以孙德昭同平章事充静海军节度使赐姓名李继昭丁亥崔胤进位司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卷十九·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马正惠公知节神道碑王安石推忠保顺同徳翊戴功臣彰徳军节度观察留后特进检校太尉使持节相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扶风郡开国公食邑六千六百户食实封二千二百户谥曰正惠马公以天禧三年十月戊戌葬开封祥符县

  • 汉纪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前169)·司马光

    汉纪七 汉文帝前十一年(壬申,公元前169年)[1]冬,十一月,上行幸代;春,正月,自代还。[1]冬季,十一月,文帝巡行代国;春季,正月,文帝自代国返回长安。[2]夏,六月,梁怀王揖薨,无子。贾谊复上疏曰:“陛下即不定制,如今之势,不过一传、再传

  • 卷六十九·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六十九宋 宋敏求 编典礼南郊三乾元元年南郊赦元年建卯月南郊赦广德二年南郊赦贞元元年南郊大赦天下制南郊三乾元元年南郊赦门下朕闻皇天有命皇王受之命之为君孝理为本莫不钦崇前烈聿修禘享

  • 职官七二·徐松

    黜降官九【宋会要】淳熙元年正月六日,新除太常寺主簿曹冠罢新任。以言者论「冠自太学生附丽权臣,不以公道,滥占巍科,躐取美任。太上皇帝更化之初,夺其出身,放斥不用。陛下圣度包荒,许之自新,令再赴廷试,复得差遣,乃必欲侥冒超躐

  • 卷三·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三隐公五年春公观鱼于棠【观左作矢棠今山东鱼台县鱼亭山是其处】【左传】五年春公将如棠观鱼者【鱼捕鱼也鱼者犹言猎者】臧僖伯谏曰【臧僖伯公子彄也諡曰僖】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大事祀与戎

  • 有德女所问大乘经·佚名

    唐南天竺国三藏菩提流志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罗奈国仙人住处施鹿林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及无量诸菩萨摩诃萨众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共阿逸多菩萨摩诃萨。入波罗奈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行乞。至

  • 摄大乘论释 第三卷·世亲

    摄大乘论释 第三卷世亲菩萨释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释引证品第三之一烦恼不净章第一释曰。此品有六章。一烦恼不净品。二业不净品。三生不净品。四世间净品。五出世净品。六顺道理论曰。此阿梨耶识。已成立由众名及

  • 卷十七·聂先

    续指月录卷十七六祖下三十三世临济宗宜兴龙池幻有正传禅师初号一心。溧阳李氏子。(师自述云)儿时体肥。性好捕鱼罗雀。靡所不为。八岁就乡塾。十二三肌瘦骨立。遂废业。偶为母看诵香山卷偈语。乃知发念持斋。十六岁。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卷上·佚名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大城。□□□□□俱诸菩萨三万六千人。一生补□□□□□威德自在。显说如来方便蜜□□□□□□作佛事。皆悉成就。诸佛威德之所建立。□□藏。受持大乘。能师子吼。震大法雷。名闻十方。其德高

  • 明太祖文集[四库本]·朱元璋

    文集。 明朱元璋(1328—1398)撰。二十卷。元璋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风阳东)人。为明代开国之君,尊为太祖。1368—1398年在位。出身贫苦农家,少时在皇觉寺为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部红

  • 曹仁伯医案·曹仁伯

    又名 《曹仁伯医案论》。医案。清曹仁伯撰。一卷。仁伯有 《琉球百问》 已著录。此书初为抄本,后由裘庆元收入《三三医书》刊行。约万余字。以里居姓氏为题,载案二十五则,包括湿痰、头鸣右盛、交肠、血证、湿热痰浊、

  • 男子须知·沈从文

    《男子须知》,又名《在别一个国度里》,一个山大王以打家劫舍相威胁,又以钱财相诱,强娶宋家大妹为压寨夫人的故事。大妹妹婚前极其害怕,准备作出牺牲,终日以泪洗面;婚后却出乎她的意料,山大王表面既不像过去想象的那样狰狞可怕

  • 行在阳秋·戴笠

    二卷。清戴笠(1614—1682)撰。笠字耘野,初名鼎,字则之,吴江(今属江苏)人。明末诸生。明亡后入秀峰山为僧,后还俗,以教授自资,勤于著述。著有《流寇长编》、《永陵传信录》、《甲申剩事》、《鲁春秋》、《行在阳秋》等。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