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1)

——生命与孝道之间的选择

【原文】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2)。公子重耳谓之曰③:“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4)?”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5)。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6)?”使人辞于狐突曰(7):“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8),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9)。伯氏苟出而图吾君(10),申生受赐而死(11)。”再拜稽首(12),乃卒(13)。是以为恭世子也(14)。

【注释】

①本节选自《檀弓》上。“檀弓”是前首人物的姓名,编者用作篇名。全篇内容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们讨论丧礼的言论,富有文学色彩,风格独特.②晋献公: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晋国国君,姓姬,名诡诸。世子:太子.③公子重(chong)耳:太子申生的同父异母弟弟。后来当上晋国国君,称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④盖(he):同“盍”,何不,为什么不。⑤弑(Shi):臣子杀国君,或儿子杀父亲叫弑。(6)行:这里指逃奔。如;连词。之:往,去。(7)辞:告别,狐突:申生的师傅,字伯行,所以又称“伯氏”。(8)子:指骊姬的儿子奚齐。(9)图:策划,谋划。(10)苟;如果,倘若。(11)赐:恩惠。(12)再拜:连拜两次。稽(qi)首:古时叩头敬礼。(13)卒:死去。(14)恭:人死后按其生前敬顺的事迹给予的称号,即谥(Shi)号。

【译文】

晋献公想要杀掉他的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告诉申生说:“你为什么不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对父亲说呢?”太子说:“不行。父亲有骊姬才得安乐,我说出来会伤他的心。”重耳又说:“那么为什么不逃走呢?”太子说:“不行。父亲会说我想谋害他。天下哪里有没有国父的国家?再说我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申生派人向狐突告别说:“我申生有罪,没有听从您的忠告,以至于只有去死。我不敢贪生怕死。虽然如此,但我们国君年纪老了,爱子年纪又小。国家有许多忧患,您又不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如果您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我就得到了您的恩惠,甘愿去死。”申生再拜叩头行礼,接着自尽身亡。因此,人们送他溢号称“恭世子”。

【读解】

太子申生在父王欲杀自己时,既不愿对父王表露心迹,又不愿逃走,最后自尽以成孝道。这事在古代儒生看来可歌可泣,值得赞美,但在今天看来,自尽并非最好的选择。

杀身以成仁,为了某种理想和价值追求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本身的确值得赞颂。它体现了人类超越肉体生命的一种追求,体现了古人对生命存在的一种深刻领悟:肉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在于肉体本身,更在于它与某种精神意义的联系。换句话说,活着应当有意义和价值——一不管这种意义和价值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申生所看重的是人伦纲常中的孝道。他的角色定位是儿子,是本可以继承王位的特殊的儿子——太子。他由此而来的职责和义务是无条件地服从父亲和国君,不能有超越角色和职责义务的言行举止。对此,他有高度的意识和自觉性,所以不惜生命的代价、来换取他所笃信的价值和理想。对于他来说,可谓是生命诚可贵,孝道价更高。若为孝道故,生命可以抛。

如今恐怕很少有人会这样去做,因为我们不仅看重生命本身,价值取向已全然不同。我们也可以做到献出生命,但不会为孝也无论是父母还是别的什么人,我们可以尊重他们,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如果出现意见分歧,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来解决,也可以寻求第三方的调解。即使到了矛盾不可调和的地步,也完全没有交出生命的必要。传统孝道的大部分内涵早已失去了存在的必然根据,除了敬重长辈之外,所剩无几。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猜你喜欢
  明鬼下第三十一·墨子
  锋芒毕露就是祸·孔子
  卷十·毛奇龄
  卷五十·胡广
  卷一百九十五·秦蕙田
  狡童·佚名
  卷二百八十七·佚名
  华喻品第十八·佚名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佚名
  卷第一·道宣
  构成佛教之要素·太虚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一·佚名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六·法藏
   第九十則 智門般若體·胡兰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三·袁枚

      李穆堂侍郎云:“凡拾人遗编断句,而代为存之者,比葬暴露之白骨,哺路弃之婴儿,功德更大。”何言之沉痛也!余不能仿韦庄上表,追赠诗人十九人。乃录近人中其有才未遇者诗,号《幽光集》,以待付梓。采取未毕,姑先摘数首及佳句,存

  • ●卷五·尤袤

    ○于武陵 《孤诗》云:“南北各万里,有心更闲。因风离海上,伴月到人间。洛浦少高树,长安无旧山。徘徊不可住,漠漠又东还。” 《客中》云:“楚人歌《竹枝》,游子泪沾衣。异国久为客,寒宵频梦归。

  • 南湖集巻一·张镃

    宋 张镃 撰五言古诗杂兴圣学律万世玉振仍金声大贤务矫俗始以和自名智者稽所终流弊固难行求圆能舍规鲁男乌可轻城河固金汤谷帛堆丘山雷风走号令足以威百蛮秦人昔恃此烧书无愧顔丛祠夜篝火赤蛇先据关谁知小国鲁抏衡齐

  • 卷二百七十八·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七十八柏类五言古庭柏          【北齐】魏 收古松圗偃葢新柏冩炉峯凌寒翠不夺迎暄绿更浓茹叶轻沈体咀实化衰容将使中台麝违山能见从双柏           【元

  • 下卷·裴庭裕

      大中九年正月十九日,制曰:「朝议郎、守尚书刑部郎中、柱国、赐绯鱼袋唐技、将仕郎、守尚书职方员外郎裴,(庭裕先父)早以科名,荐由台阁,声猷素履,亦有可嘉。昨者,吏部以尔秉心精专,请委考覆,而临事或乖于公当,物议遂至于沸腾,岂

  • 卷之一百六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兵九·徐松

    讨叛三青唐木征金国青唐神宗熙宁八年,董毡将青宜结鬼章与冷鸡朴大入寇边青宜结:原作「青唐结」,据《宋史》卷一五《神宗纪》二改。,遣内侍省押班李宪捕之。 十年,鬼章驱诱熟羌围岷州城寨,占据铁城,宪命种谔夜出兵二千,度洮水,

  • 十四年·佚名

    (己未)十四年大明嘉靖三十八年春正月1月1日○癸酉朔,上具冕服,率百官,行望闕禮于勤政殿庭,又賀聖烈仁明大王大妃及恭懿王大妃。禮畢御殿上,受百官賀,入大內,進豐呈于兩殿。午時,具翼善冠、袞龍袍,御勤政殿,行會禮宴,承旨、史官等入

  • 卷四 里仁第四·邢昺

    [疏]○正义曰:此篇明仁。仁者,善行之大名也。君子体仁,必能行礼乐,故以次前也。子曰:“里仁为美。(郑曰:“里者,民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郑曰:“求居而不处仁者之里,不得为有知。”)[疏]“子曰”至“得

  • 二程子抄释卷七·吕柟

    明 吕柟 编朱光庭录第十九性静者可以爲学【释性动者习静亦可学】学在知其所有又养其所有【淳 释能知者必能飬】得意则可以忘言然无言又不见其意【正 释此有为而发】心得之然后可以爲己物【淳 释心得须自验】黙而

  • 第一章 8·辜鸿铭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辜讲孔子说:“聪明的人如果不严肃,便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所学到的东西也不会巩固持久;尽职尽责,心无杂念应当是第一准则;不交往品行不如自己的朋友;如果发现

  • 卷十一·杨于庭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质疑卷十一明 杨于庭 撰定公立炀宫左氏及杜预之说是也意如逐君而惧乃请祷于炀公已而昭公死于乾侯意如以为得默佑矣故立其宫如今里伧还愿之类夫叔孙舍以他人逐君而使祝宗祈死意如乃亲逐其君而祷于炀

  • 卷一·崔子方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经解卷一     宋 崔子方 撰隐公春秋何以始于隐公昔孟子有言世衰道微邪説暴行又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又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考乎其时验乎行事则始隐之义可

  • 大明高僧传卷第三·如惺

      皇明天台山慈云禅寺沙门释如惺撰  解义第二之三(正传一十四人附见十四人)  苏州嘉定净信寺沙门释祖你传一(石室英竹屋净)  释祖你字日章别号用拙。苏州常熟张氏子。祝发后东游四明。时我庵无公住延庆。石室瑛公

  • 父师善诱法·唐彪

    清代唐彪著,是一部专论教法、兼谈学法的语文教学著作。书中认为读书除益于作文外,还益于身心:“不读经史古文,则腹内空虚,文必浅陋。且经史之益,更在身心,读之其用又不止于作文已也。”建议“欲读一书,宜问有学者”,教师就应起

  • 秦中岁时记·李绰

    亦作《咸镐记》、《咸镐岁时记》。唐李绰撰。1卷。绰字肩孟,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官膳部郎中。有《尚书故实》。据《中兴书目》载: 此书“偶记昔年皇居旧事,绝笔自叹,横襟出涕”。应系唐之旧臣国亡之后伤感往昔而为。

  • 四书劄记·杨名时

    清杨名时撰。共四卷。即《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各一卷。系作者读四书的笔记。编次上一反常例,先论语后中庸。首先指出“修身”的含义很广,然其功即已尽于“诚意”之中。时人对诚意有两种解释:“一是用力

  • 佛地经·佚名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佛住最胜大宫殿中,与无量声闻,无量菩萨众俱。为妙生菩萨说五种法相大觉地,谓清净法界。及与四智,一一细释。妙生复问,何等菩萨受用和合一味事智。佛言,证得无生法忍,由遣自他二种想故。得平等心,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