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能言第四十

【题解】

此篇就言和行的问题展开讨论。大夫指责儒者“能言而不能行”,“君子耻之矣”。贤良则肆意阉割和篡改荀子的文章,来为自己的言行不一辩护,胡说什么“能言而不能行者,国之宝也”,认为只要“公卿诚能自强自忍,食文学之至言”,“则天下治而颂声作”。而所谓的“至言”,仍是“去权诡,罢利官,一归之于民”,就是要政府放弃盐、铁官营等政策,让他们心目中的所谓“人民”实行私营。

大夫曰:盲者能言白黑,而无目以别之。儒者口能言治乱,而无能以行之。夫坐言不行,则牧童兼乌获之力,蓬头苞尧、舜之德。故使言而近,则儒者何患于治乱,而盲人何患于白黑哉?“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故卑而言高,能言而不能行者,君子耻之矣。

【注释】

“而”字原无,据上句文例订补。

乌获:人名,战国时秦国大力士,传说能举千斤鼎。

“蓬头”原误“逢须”,俱形近之误。(“头”的繁体字为“頭”)“乌获”与“尧舜”对文,都是人名。“牧童”与“蓬头”对言,都是泛指。本书《讼贤篇》:“蓬头相聚而笑之。”则“蓬头”亦本书习用语。苞:古通“包”,包含,包括。

言近:说话合乎实际,不好高鹜远。

《论语·里仁篇》:“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耻:认为可耻。逮:达到,赶上。《孟子·万章下》:”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译文】

大夫说:瞎子能说黑白,然而没有眼睛去辨别。儒生能谈论治理国家,然而没有治国的本事。坐着空谈而不去做,那么牧童也能说他有乌获那样大的力气,首如飞蓬的贫贱人也能说他具有尧、舜的品德。假若说的话符合实际,那么儒生怎么还担忧不能治国平乱,盲人又怎么担忧分不清黑白呢?孔丘说过:“话不轻易出口,怕说了自己做不到而感到羞耻。”职位低贱而要议论国家大事,能说而不能做的人,君子认为是可耻的。

贤良曰:“能言而不能行者,国之宝也。能行而不能言者,国之用也。兼此二者,君子也。无一者,牧童、蓬头也。言满天下,德覆四海,周公是也。口言之,躬行之,岂若默然载施其行而已。则执事亦何患何耻之有?今道不举而务小利,慕于不急以乱群意,君子虽贫,勿为可也。药酒,病之利也;正言,治之药也。公卿诚能自强自忍,食文学之至言,去权诡,罢利官,一归之于民,亲以周公之首,则天下治而颂声作。儒者安得治乱而患之乎?

【注释】

《荀子·大略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牧童,原作乌获,今据俞樾说校改。

蓬头,原作逢须,今改。

覆:布满,遍及。

张敦仁曰:“‘施’当作‘尸’,即《板诗》之‘载尸’也。李善注《文选》引《韩诗》曰:‘尸禄者,颇有所知,善恶不言,默然不语,苟欲得禄而已,譬若尸矣。’盖《韩》《板诗》之《传》也。以彼订此,‘行’当是‘禄’之误。”

慕:追求,考虑。

食:受纳。至言:恳切之言。

【译文】

贤良说:能说而不能做的人是国家的宝贝。能做而不会说的人对国家有用。能说又能做的人是君子。一样也没有的,是牧童和首如飞蓬的贫贱人。言论为天下人所广泛传播,仁德广布四海的人是周公。自己嘴说的,自己就要亲身去做,怎么能像拿着俸禄而不尽其职的死尸一样默不作声呢!如果这样,那么官吏还有什么感到忧虑和耻辱的呢?现在不崇尚仁义而贪图小利,只考虑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来扰乱众人的意志,君子虽然贫贱,也不能这样去做。药酒,对治病是有利的;正确的话,是治理国家的良药。公卿如果真想使国家强并能克制自己的私欲,受纳我们文学的恳切之言,不去滥用职权,罢掉牟利的官吏,一切权利交给百姓,以周公之道亲爱人民,那么天下就可以治理,天下就会出现一片歌功颂德的声音。如果这样,我们儒生哪里还会为治国平乱而担忧呢?

猜你喜欢
  问辨録卷九·高拱
  重刊《明心宝鉴》序·范立本
  进呈疏·佚名
  卷一百五十九·卫湜
  附录卷一·项安世
  卷十二·林之奇
  第73章·老子
  卷八·佚名
  持无量功德建塔品第三·佚名
  北山录卷第八·神清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目录·印光
  从地理上交通的中心说到国家社会佛法的中心·太虚
  论 荀 子·太虚
  对辨大乘一乘·太虚
  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释论卷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百一十六·彭定求

        卷716_1 【长安春日】曹松   浩浩看花晨,六街扬远尘。尘中一丈日,谁是晏眠人。   御柳舞着水,野莺啼破春。徒云多失意,犹自惜离秦。   卷716_2 【慈恩寺贻楚霄上人】曹松   在秦生楚思,波浪接禅关。塔碍

  • 唐音卷九·杨士弘

    元 杨士宏 撰张 震 注唐音遗响二沈云卿拟古离别白水东悠悠中有西行舟舟行有返棹水去无还流奈何生别者戚戚懐逺游逺游谁当惜所悲会难收自君閴芳屣青阳四五遒皓月掩兰室光风虚蕙楼相思无明晦长叹累冬秋离居人迟暮髙

  • 卷七·蔡正孙

    孟东野本传云:“孟郊调溧阳尉,有积水,郊间往坐水傍,徘徊赋诗,而曹务多废。为诗有理致,最为韩愈所称,然思苦奇涩。”韩退之《荐士诗》云:“有穷者孟郊,受材实雄骜。冥观洞古今,象外逐幽好。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

  • 志第二十四 职官三·刘昫

    御史台 秦、汉曰御史府,后汉改为宪台,魏、晋、宋改为兰台,梁、陈、北朝咸曰御史台。武德因之。龙朔二年改名宪台。咸亨复。光宅元年分台为左右,号曰左右肃政台。左台专知京百司 ,右台按察诸州。神龙复为左右御史台。延和年

  • 序·计六奇

      按“明季南略”,为无锡计六奇(用宾)继其“明季北略”而编辑的。综合两书,上自明万历四十四年(丙辰)、下迄清康熙四年(乙巳)南明永历帝被害止,志明季五十余年史事;虽各独立卷次(“北略”分二十

  • 卷十三 康帝·王夫之

      〖一〗   风会之所趋,贤者不能越也,君子酌其贞淫以立身,而不可执以论人。孟子之游,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多所辨以折异端,曲为说以动人主,使前乎此而为西周,后乎此而为两汉,必不然矣。然而有以异于田骈、慎到、苏秦、张

  • 第三回 杨皇后枕膝留言 左贵嫔摅才上颂·蔡东藩

      却说韩寿得了奇香,怀藏回寓,当然不使人知,暗地收贮。偏此香一着人身,经月不散。寿在相府当差,免不得与人晋接,大众与寿相遇,各觉得异香扑鼻,诧为奇事。当下从旁盘诘,寿满口抵赖,嗣经同僚留心侦察,亦未见有什么香囊,悬挂身上,

  • 第二十二章 夏殷西周的事迹·吕思勉

    夏代事迹,有传于后的,莫如太康失国少康中兴一事。这件事,据《左氏》、《周书》、《墨子》、《楚辞》所载,《左传》襄公四年、哀公元年,《周书·尝麦解》,《墨子·非乐》,《楚辞·离骚》。大略是如此的。

  • 萧渊藻传·李延寿

    萧渊藻字靖艺。在齐朝官为著作佐郎。梁天监元年(502),封为西昌县侯,作益州刺史。当时邓元起在蜀地,自恃有破刘季连的功劳,倚仗宿将的资格,轻视渊藻,渊藻于是发怒杀了他。当时天下初定,边境未安,益州人焦僧护聚众数万,占据郫县

  • 清朝柔远记选录·王之春

    丙申、顺治十三年 荷兰表请修贡。己亥、顺治十六年 夏六月,明郑成功陷镇江,进薄江宁。总兵梁化凤大败之,成功遁还海岛。辛丑、顺治十八年 郑成功攻台湾,逐荷兰,而取其地。诏徙沿海居民,严海禁。  甲辰、康熙三年 克厦门

  • ●皇朝通典卷二·佚名

    食貨二 ○食貨二 田制二 △田制二 官莊 ·田制【官莊】 國初以近京各州縣無主荒田及前明皇親駙馬貴戚大臣內監歿於寇亂無主荒田並百姓帶地投充之田設立莊屯自王以下及官員兵丁皆授以土田俾世為恒產嗣後生齒日繁凡盛京

  • 八年·佚名

    (庚午)八年大明崇禎二年春正月1月1日○朔辛巳,上行望闕禮。○禮曹以三公意,啓曰:「自古亂賊之徒,何代無之,而今此兇逆之慘,更有甚於謀亂城中之賊,此實古今、天地所未有之大變也。誅討之典,雖已行矣,而若不頒布中外,明其罪惡,則將無

  • 卷一百五十七·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一百五十七  宋 卫湜 撰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闲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一人扬觯乃立司正焉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郑氏曰工谓乐正也乐正旣

  • 卷一·胡广

    钦定四库全书性理大全书卷一太极图【朱子曰太极图者濓溪先生之所作也先生姓周氏名惇寔字茂叔后避英宗旧名改惇颐家世道州营道县濓溪之上博学力行闻道甚早遇事刚果有古人风为政精宻严恕务尽道理尝作太极图通书易通数十

  • 卷十四·敖继公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集说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说卷十四    元 敖继公 撰士虞礼第十四注曰虞于五礼属凶继公谓此篇言士丧始虞之礼士虞礼 特豕馈食【食音嗣】注曰祭祀自孰始曰馈食馈食者食道也继公谓祭而

  • 五百雁闻佛法生天缘品第四十八·佚名

    【古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罗奈国。尔时世尊。于林泽中。为天人四辈之类。演说妙法。时虚空中。有五百群雁。闻佛音声。深心爱乐。盘桓回翔。寻欲来下至世尊所。时有猎师。张施罗网。五百群雁。堕

  • 渊海子平·徐大升

    古代算命书。清人假托宋徐大升撰。与托名刘基的《滴天髓》及沈孝瞻的《子平真诠》、张神峰的《神峰通考命理真宗》、陈素庵的《子平约言》以及无名氏的《拦江网》(即《穷通宝鉴》)等,同为近世江湖术士挟术游食所常用

  • 林我禅师语录·佚名

    清鉴说,海鑫、海兹等编。四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河南阳府山+乍山+客山法海禅寺语录、住陕西西安府泾阳文塔铁佛禅寺语录;卷二收住长安大兴善禅寺语录、住秦中宁夏海宝塔寺语录;卷三收小参、示众、入室、机缘、拈颂、颂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