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释论卷第四

    三宝尊菩萨造

    大域龙菩萨造本论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 诏译

  复次此中显示世尊所说正理。如彼颂言。

  如理言净性  亦然不可得

  性无性违等  种种性定见

  此云如理言等者。谓随染分别。以智对治诸有散乱。是故如理之言。世尊于般若波罗蜜多中正说。颂言净性者。谓即如理自性。清净光明。而能对治彼不清净诸有散乱。颂言亦然者。即聚集义。此一性等性所有聚集量不可得。如理之言即如量义。体即无二之智。彼能对治此为决定。问此复何等量不可得。答此说比量不可得故。所有自受非他相所增。如乐等自受。若言论安立。即如实智自性所得相违。他相有增自受不成对治量故。此中非彼所知青等相。一多性异有分别故。是故决定观察。自受成就所行悲愍。即非外门所照现性。不为他相有增动乱。何以故。所有青等诸相胜义谛中无实性故。此唯有智如实了知。此无过失。若于外事如其自受。以如是义有所安立。即不如义。此有过失。而非决定见边成就。何以故。以乐等受于外诸处无有性故。亦非异处有所伺察。此中乐等受。即乐等自性受。非乐等相受。此等所说即离能取所取二相之智。此非别异所有。问若今无彼能取所取识者。云何于后有彼识性。答此中但离能取所取相。彼后识相虽有而非语言表示。彼有之性真实表示。如理和合。是故此说彼一切识。若比量智而非此中和合所成。何以故以彼无二之相。非有二相领受所行。若有二相彼量不成。以彼二相而为对碍。如执兔角岂非过失。何以故非能取声中说有智相。以彼决定无有性故。然以彼识于外青等诸相而有对碍。彼一多伺察有堪任性。非真实意而亦非识离胜义谛有所取故。彼无性等乐取决定所有智相体性。此为能取。此为所取。此说无彼能取之相。以体及业互相乐取决定性故非智相。自受中说能取声。亦无智相。互相乐取决定自理。如是如所生性故。彼如是智相自受中而正安立。如其所说离能取所取之性。此说为无二即智相。自受现量成就。非一切真实显示和合。若复执彼决定无分位性。即无二智相中有所动乱。种子随生不随智相。无二对现所生。若执决定无二之相。此中还成执著分别。非此智相。同法之中而得成就。是故所有一切义中而成毁谤。当知世俗及胜义性。决定如是无所有义。此中显明义者。如佛所说智即是明。世俗即无明。若明若无明智。如实知别异种类。亦无所生。是故彼等如实不颠倒相。即智明相而为对治。当知决定。若彼胜义谛中决定无自性者。如虚空云彼非对治。以彼所有如理对治。真实所行得相应故。如热自性冷物对治。此不实义。表示无明亦然。以如实义说者。此无二智自性因中有其多种。若此中决定彼世俗相。计有性者。此不可说。于所行中即有二相。智实无二。问若如前言智即是明世俗即无明者。如是所说岂非此中自语相违邪。以明自性异世俗有性故。答明之无二相即是胜义性。此如是说正理成就。若世俗所欲领受。古师仙人于此语中亦有异义。如余处说此不复引。此中如后正理。颂言。性无性违等所言等者。即摄集义。非唯如前所说。正理离分别智。对治散乱。此有性无性相违。当知彼亦决定对治。谓如所有种种性等。无性自性离分别智。即是对治。当知此中若性若相。由智力能显示正义。彼复云何。胜义谛中。无有诸色。一性等生。若复无所有即种种性定见。所言定者。是决定义。即一性决定。以明力故作如是说。云何此中作如是说。所以颂言。

  说此色唯名  真实无自性

  彼自性分别  容受即当止

  此言唯名等者。谓即此般若波罗蜜多中。世尊所说此色唯名。唯名者。此即唯想。是故真实胜义谛中有所安立。然色蕴相无自性空。谓由如是因故。即自性分别。于此容受。所分别者。谓坚强性等境果自性。是故有此分别增相。乃起如是自性分别。如是所有自性分别容受多种故。此皆止止谓止遣。如是等说皆止自性分别散乱。此般若波罗蜜多本母中。复为前义遣除过失。故说颂言。

  色及色自性  空如先所说

  彼自性俱相  分别此止遣

  此言如先说等者。说谓言说。谓即如先所有。彼说何所说邪。故上颂言。色及色自性。此中空故。彼如是说遣彼自性俱相分别。上言色者。即是色之自共二相。此自共相及色自性是等皆空。于大种等俱相之中。起分别增相。彼自性俱相分别对治。问此与前第三止遣俱相分别行相云何。答若前所说俱相分别散乱者彼中色及色自性二俱有故。此中止遣俱相者。但为止其自共相故。行相云何。所谓此中坚强性等相差别而有。是谓此中俱相故此止遣。此亦非唯止遣。如是分别。余诸分别散乱亦复止遣。复次颂言。

  不生不灭等  所有诸法观

  佛言若散异  彼差别分别

  此言不生等者。谓即如是世尊于般若波罗蜜多中。作如是说。观于诸法不生不灭。是故如是言。若有散异安处。此即差别分别。若见色等差别生灭之相。即此如是色之自性差别分别。此中当离。是即止遣差别分别散乱。此如是说。亦复止遣后诸散乱。所以颂言。

  虚假名言等  彼法若分别

  声义二非合  彼非自性意

  此言虚假等者。即般若波罗蜜多本母教中。和合表示。谓虚假名即想分别说。如后般若波罗蜜多本母教中。和会别别。如是法此分别之声。所有语言法句义等。彼分别俱相。是故声义二种非自性和合。而非世尊最胜意乐。亦非他意乐。若于分别工巧造作。彼复外义取著。即诸愚者安立动乱。如是所行而非此中有少义可得。以外义执著非语义安立。开诸愚者动乱之门。此中止遣是相所行随转。即于声义无少可得。以彼如是如名分别不实有故。若于所说事相如名分别。即非意乐。由彼因故。此中一切如名如想分别和合不实。有彼所说事相故。非世尊最胜意乐。何以故。若如名于义分别。即于名义有所增广。于外事中无实能说所说性故。如是止遣如名于义分别散乱。问何等分别邪。答谓名分别。彼名亦复无有说者。是故颂言。

  般若波罗蜜  佛菩萨亦然

  此所说唯名  离实义分别

  此言般若波罗蜜等者。谓名离于义。如是名之实义。自性分别。世尊说言故此止遣。何所说邪。是故颂言。般若波罗蜜佛菩萨亦然。此既唯名般若波罗蜜多中。何处容说有实自性。谓由如来如是言故。说名之声亦无自性。此中所有各别表示佛菩萨名。当知于无二智中。非此止遣。此复何因。是故颂言。

  所有声义止  此非事止遣

  如是余亦知  语中义决定

  此言所有等者。谓即所有声义二种。此说止遣。颂言此非事止遣者。谓无二智不止此中事相作用。然彼无言之性不可说故。问今所说义是为正理。余处云何。颂自答言。如是余亦知如是者。谓即如是从初所说是义决定。余谓所余种类语中亦然。了知所谓了知此义决定。此中意者。谓于般若波罗蜜多中。如实宣说不颠倒义成就。真实了知一切名性。正不可得。以此语义施设表示。复次颂言。

  此无所得正  一切名实知

  如义性如是  不止遣彼声

  此言此无所得等者。谓如义之性。彼无所有不可得故。此说为正。此何所说邪。颂自指言。一切名。问何人能实知。答即一切智实者。不颠倒义。知谓了知。即真实知故。颂言不止遣彼声者。谓若声义二种。彼实义性说不可得。以是因故。不止彼声。谓以闻智所取之声不可止故。如是当知决定最胜意乐悲愍所行悉无障碍。如是止遣如义于名分别散乱。如是等义真实意乐说已如顺。有论颂言。

  所有所有一切名  彼彼诸法有所说

  而彼所说非实有  即一切法同法性

  所有彼名名性空  能名之名无所有

  而一切法本无名  立以强名而表示

  一切唯名此当知  一切想中假安立

  彼所聚名差别性  当知彼名无所有

  如尊者须菩提所问般若波罗蜜多中。决定止遣声义二邪。故颂释言。

  须菩提二离  声声义如是

  菩萨无有名  我见此有说

  此言须菩提等者。谓须菩提了知声义二种。离其安立。此中意者。声谓说者之声。声义谓所说之义。云何菩萨无有名。以菩萨名无所有不可见故。须菩提于般若波罗蜜多中。乃有所说。此中意者。决定二种分别性最胜意乐中。远离虚假声别异之性此中决定语言向义表示是故颂言。

  般若波罗蜜  语无决定生

  伺察唯智者  此义微妙慧

  此言般若波罗蜜等者。无谓无所有。即般若波罗蜜多中。彼和合语决定无所有。无所说无戏论。如是应知。一切语言中所说决定向义。云何是向义。谓即如前如所说义。彼解释门颂言伺察唯智者。此义微妙慧者。伺察者。谓细伺审察此义者。即三十二品诸有声中。总说决定。颂言智者。即智者之智。能知语义微妙慧者。即毕竟微妙清净之智。行相云何。谓即此智于一切境界中无著无坏。而般若波罗蜜多于响声中有所闻故。为表示此义。所以颂言。

  若别义分别  相续义除遣

  般若波罗蜜  彼言说如响

  此言相续义者。谓若往若现相续造作之义。除遣者。弃舍义。谓于如是义弃舍执著。何以故。以般若波罗蜜多若见若闻。彼有所说皆如响声又如金光对现色相。以是义故。若往若现相续造作。有所分别有所执著。皆应弃舍。由此般若波罗蜜多中。一切所说皆如响声。是义总略。复次为欲显明斯义。如有颂云。

  所有诸教勿厌舍  亦复不应生毁谤

  见如实已住真实  以彼真实而表说

  今此义中总略所成表示。颂言。

  总略如是义  般若等依止

  如是义循环  复别义依止

  此言总略如是等者。所有十万颂般若波罗蜜多总略一切如是等义。皆依止此般若波罗蜜多。相续三十二品总略摄故。如是当知。后无增广。颂言如是义循环者。谓于如是义一向重复循环研核。问研核何等义邪。颂自答言。别义依止。此中所说别义之言。即问难别义。问谓分别差别。问难有所依据。谓菩提分法佛功德蕴。于此法中。如是重复循环研核。若如是总略所说所成别义。有依据故。即三十二品各别自性收摄循环。今此所释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一切文义普尽所释。所生福聚毕竟广大。悉用回向。故颂说言。

  般若波罗蜜  正摄八千颂

  彼所得福蕴  皆从般若生

  此言般若波罗蜜正摄八千颂者。谓此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中所说自性。八千者。此之数量普摄。如是数量中义总聚已释。颂言正者。不颠倒义。彼正教中何所生邪。颂自答言。彼所得福蕴。得者获义。如是清净所成福聚。皆从般若波罗蜜多出生。以般若波罗蜜多出生故。所得福聚甚深广大。以是所得深广福聚。普用回向一切世间。悉令获得般若波罗蜜多毕竟胜妙清净之智。于是无虚妄胜第一义诸正句中。如理伺察。我此所造解释之文。所生福聚今此说意者。普令一切世间悉得清净。颂曰。

  释迦师子诸苾刍  所有如是福高胜

  此所说意利世间  由胜福故住真实

    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释论卷第四

猜你喜欢
  卷第五十九·佚名
  第二十八卷·佚名
  目录·正果法师
  佛说宝雨经卷第六·佚名
  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序·佚名
  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序·义天
  六道集卷四·弘赞
  解脱道论 第六卷·佚名
  卷第十(随机现身上菩萨部第三)·宝唱
  佛说月上女经卷下·佚名
  能显中边慧日论第四·慧沼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五·澄观
  卷之六·佚名
  佛说延寿命经·佚名
  卷九·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陈袭善·唐圭璋

      袭善,河朔掾。   减字木兰花   江南二月。犹有枝头千点雪。   邀上芳尊。却占东君一半春。   尊前眼底。南国风光都在此。   移过江来。从此江南不复开。   渔家傲   忆营妓周子文   鹫岭峰前阑独

  • 卷十七·陈焯

    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十七兵部主事陈焯编苏 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应举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佑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着书

  • 卷四十八·志第一·天文一·宋濂

        ◎天文一   司天之说尚矣,《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又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自古有国家者,未有不致谨于斯者也。是故尧命羲、和,历象日月星辰,舜在璇玑、王衡,以齐七政,天文于是有测验之器焉

  • 卷二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二·张廷玉

        乔允升 曹于汴 孙居相 曹珖 陈于廷 郑三俊 李日宣 张玮   乔允升,字吉甫,洛阳人。万历二十年进士。除太谷知县。以治行高等征授御史。历按宣、大、山西、畿辅,并着风采。   三十九年,大计京官。允升协

  • 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十五·柯劭忞

      客烈亦王罕桑昆 札合敢不乃蛮太阳罕 不月鲁克古出鲁克 抄思别的因   客烈亦部,未详所出,或谓始居唐麓岭北谦谦州之地,后徒于土拉河。相传其祖生子七人,面黝黑,蒙古语黑为喀喇,故名其部为喀喇,又讹为客烈。后族类繁衍

  • 名山藏卷之六十四·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臣林记(天顺臣二)◆臣林记(天顺臣二)廖庄锺同章纶邢让刘铉周叙刘俨徐有贞李贤岳正杨瑄王翱轩輗耿九畴刘实石璞年富廖庄锺同章纶○廖庄廖庄字安止吉水人弱冠举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三十三·纪昀

    列传唐 【三十三】○唐三十三苏珦【晋】 尹思贞 毕构李杰解琬裴漼【宽 谞冑】郑惟忠 王志愔 卢 从愿李朝隐 王邱严挺之【武绶】苏珦尹思贞毕构李杰解琬裴漼郑惟忠王志愔卢从愿李朝隐王邱严挺之△苏珦苏珦雍州蓝

  • 卷九十一·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九十一雍正八年二月上谕二十五道初一日奉上谕我国家膺图受命则有佐命元臣际会风云开拓疆宇至於承平之世亦有劳臣宣力绥靖不庭凡厥鸿猷骏烈焜耀旗常於是酬庸奬功锡以公爵其中分为一等

  • 卷二·顺治

    大清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徳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圣训卷二敦睦顺治十三年丙申八月丙子上遣官宣慰科尔沁及诸国敕曰尔等秉资忠直当太祖太宗开创之时即诚心效顺结为姻娅请为屏藩太祖太宗嘉尔等勲劳崇以爵号

  • 杂记上·戴圣

    诸侯行而死于馆,则其复如于其国。如于道,则升其乘车之左毂,以其绥复。其輤有裧,缁布裳帷素锦以为屋而行。至于庙门,不毁墙遂入适所殡,唯輤为说于庙门外。大夫、士死于道,则升其乘车之左毂,以其绥复。如于馆死,则其复如于家。大

  • 卷十二·高闶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注卷十二宋 高闶 撰庄公五二十有七年春公会杞伯姬于洮妇人无相会之礼伯姬既归于杞复来与公会其迹几与文姜齐襄无以异矣此书公会杞伯姬于洮若在杞史则当曰夫人姬氏会鲁侯于洮此书夫人姜氏会齐侯于

  • 卷八·司马光

    钦定四库全书书仪卷八宋 司马光 撰陈器轝夫陈器于门外方相在前【丧葬令四品以上用方相七品以上用魌头方相四目魌头两目载以车魌音欺】次志石次椁【二物已在墓所则不陈】次明器次下帐次上服【有官则公服靴笏无官则襴

  • 庄公·庄公五年·左丘明

    【经】五年春王正月。夏,夫人姜氏如齐师。秋,郳犁来来朝。冬,公会齐人、宋人、陈人、蔡人伐卫。【传】五年秋,郳犁来来朝,名,未王命也。冬,伐卫纳惠公也。 译文 五年秋季,郳犁来到鲁国朝见。《春秋》只记载他的名字,是因为他还

  • 问慧品第一·佚名

    闻如是,一时佛游於如来宝净高座,则为如来之所建立。积无极德已为庄严。所游道场。佛慧报应蠲除所行。升菩萨宫讲无量颂。如来所叹显立威变。圣导无碍普有所入。志存微妙诱进权行。等过去慧於当来劫弘大究竟。其德无量。

  •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十七·石雨明方

    嗣法小師淨柱編疏裝大悲像疏示菩薩身,影現婆娑,眾生心量,種種自訛。如千江水,千月隨波,大施、小施,福女、福夫。所以莊嚴手眼,不可無如是之多。裝地藏像疏勝奇賢侄為度母故誦《地藏經》,見聖女救親因緣即發心裝願王聖像,復思:「

  • 菲利贝·司汤达

    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短篇小说。《菲利贝》成于何时,专家们尚未得出定论。有人认为是在1827年至1830年间。也有人认为是在1839年。但法国文学史家克鲁才分析了菲利贝与《红与白》中的主人公吕西安的性格特征,觉得两者相

  • 离峰老人集·于道显

    离峰老人集,金朝全真派道士于道显撰。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书乃于道显诗集,共收诗四百二十余首。诗词内容大致劝人看破名利爱欲,遁入玄门学道修仙,使心念清静,惜气凝神。如〈示人〉诗云:「为佛为仙在寸心,可能尘世

  • 佛遗教经解·智旭

    归命常住大悲尊 应病与药权实法 亦礼天亲造论主 为顺初机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