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
(庚午)八年大明崇禎二年
春正月
1月1日
○朔辛巳,上行望闕禮。
○禮曹以三公意,啓曰:「自古亂賊之徒,何代無之,而今此兇逆之慘,更有甚於謀亂城中之賊,此實古今、天地所未有之大變也。誅討之典,雖已行矣,而若不頒布中外,明其罪惡,則將無以快神,人之憤矣。況旣已告廟,則頒敎之擧,尤不可已,請據舊例,亟令該曹,擇日擧行。」上從之。
1月2日
○壬午,政院啓曰:「卽者,有人到開陽門外,急呼門內軍士,以一封諺書傳給曰:『此承旨家書,有急遽事,卽速傳納。』軍士泛然持來,下人先見外面,則非承旨家書也。以諺書題外封曰:『六承旨開拆。』似是告變書。下吏卽使人追之,則不知去向。臣等卽與注書、翰林拆見,則以諺文書之,而辭語極其凶慘,末書姓名曰:『御營軍李起渭』云。昏夜暗呈,必是兇人所爲,何以處之?」上命焚之。〈史臣曰:「叔世人心之不淑,乃至於此。蓋投書之變,實出於昏朝餘習,安知非向時餘孽之潛逞兇計也?自上燒之之命,亦可以令反側子自安也。」〉
1月3日
○癸未,禮曹啓曰:「甲子變後,大臣、戶、禮曹、兩司,議減各陵五享,而自今年當復設行矣。第念園所五享,事係新創,不敢擅便,請議大臣。」行判府事尹昉、領議政吳允謙、左議政金瑬、右議政李廷龜以爲:「我國祀典,本似煩瀆,故變亂之後,議以太廟旣行五享,則陵寢不必疊行大祭,稟啓裁減,非但爲時詘省費之意,而亦無限年之語。今若復設,則該曹似當依前更議稟處也。至於園所祭禮,則四仲朔,行於私廟,五名日行於園所,旣已啓下遵行。此非爲凶年而姑廢,亦非限過而復設,恐難輕議。」上允之。
○以洪瑞鳳爲大司憲。
1月5日
○乙酉,政院啓曰:「大臣議以爲:『太廟旣行五享,陵寢不必疊行。今若復設,則該曹當講定稟處』云,而該曹不爲預講。今日春享大祭,陵寢則何以爲之?」上曰:「喪祭,從先祖可也」,仍爲傳香。〈史臣曰:爲國之道,莫重者,祭禮也;陵寢五享,又祭之重者也。數年之間,旋減旋復,而該曹稟啓急遽,仍行非禮之禮,禮煩則亂,可勝歎哉!「〉 ○太白晝見。
1月6日
○丙戌,兵曹啓曰:「用劍,爲短兵之要。日本、浙江,以此爲天下强兵。宣祖朝,堂上亦爲肄習,誠非偶然,而近來久廢,逮我聖朝,申明擧行。纔過一年,宣傳以下禁軍及各衙門軍官,有廳諸色,成才者頗多。若課試有方,則可以責效矣。然苟無勸懲之擧,則無以勉勵,而將歸於有始無終。其中入格優等者,則依前例,分等施賞,或給仕。超等者,給仕四日;上上,給仕三日;上中,給仕二日;上下,給仕一日;中上以下中中以上,無賞無罰;下下及失勢者,削仕五日。順、贊以下及閑良,則取其超等者,宜差禁軍,以爲激勸之地。」上從之。
○兵曹啓曰:「近年以來,驛卒謀避本役,幾盡投屬於歇役,驛路將爲廢絶。御營廳、訓鍊都監等處投屬人等,請幷依法典,還屬本驛,其餘投屬各邑哨軍者,令其道監司,從實査覈,守令推考,如有知情容隱,趁不出給者,依法治罪,以爲蘇復殘驛之地。」答曰:「御營廳及訓鍊都監投屬之類,令本廳、本監,成才與否、入屬久近,査考處置。且各官哨軍,與都監入屬者不同,置之可矣。」
○特命以李曙爲工曹判書。
1月7日
○丁亥,兵曹啓曰:「驛卒之苦,倍於他役。長立路上,一站只有二三人,或有無人處。保卒之在他官者,則被奪於新軍籍,餘存者不勝其苦,投屬於都監、御營,非特一二。此路一開,殘驛萬無蘇息之理。大槪水軍、驛卒,世傳其任,其苦難堪,據此可知。又令移屬於營將,操鍊技藝,非徒一身兩役,脫有緩急,驛卒自有驛役,哨軍自有軍役,勢難兼行兩役,宜依舊例,專屬驛役。」上允之。
○頒敎中外。
王若曰,天地有陰沴之鍾,或梟獍孽芽於邦域;宗祊屬靈長之會,乃鯨鯢磔戮於藁街。常刑旣盡於彝章,誕告可已於中外?噫!亂賊,何代不有,而悖逆,此類最兇。處五流、五宅之鄕,罔念竝生之德;非一朝一夕之故,久稔射天之謀。締繼賢爲腹心,密通檄書;約韓潤以嚮導,將據要衝。又稱平遼之剋期,欲致誕隣之胥伐。旣是讒言罔極,寧不狄膺且懲?將謂鬼神之莫窺,竟爲徒黨之所發。陰謀、秘計,已盡輸於榜笞;亂領、妖腰,尋卽就於斧鑕。事異潢池之盜弄,實係國步之安危。已於去十二月三十日,將賊魁梁景鴻等謀逆伏誅之狀,誕告于宗廟,訖播告臣民,使咸知之。於戲!見無禮於君,輿憤必切於食肉;予何快於是?邦憲寔嚴於瀦宮。
○太白晝見。
1月8日
○戊子,軍籍成。賞賜句管堂上、郞廳有差。崔鳴吉加資。
1月10日
○庚寅,上召對儒臣,講《書傳》。
○太白晝見。
○兩司請刑梁嗣福,上答曰:「議大臣處置。」大臣僉議:「嗣福之定配絶島,實出於法外,臺論執法,不敢容議。」上從之。
1月11日
○辛卯,月入東井。
1月14日
○甲午,胡人十餘名,出來義州問曰:「仲男入去時,信使當送,而至今不來,此何故也?」蓋汗擧兵入關,瀋中空虛,故慮其議後,爲詷探而來也。
1月15日
○乙未,政院啓曰:「胡變之後,因李明漢啓辭,朔書篆文等事,竝皆停罷,至今不復勸奬之典,殊似欠缺。自今年,宜更申明。」上從之。
○完城君崔鳴吉,上箚辭賞加。略曰:
臣曾在號牌設行之時,冒受有司堂上之任,智慮不遠,施措失宜,群怨驟興,大法中輟。見侮於小民,歸譏於君上,僨事之罪,萬死有餘。至於籍軍一事,乃牌法旣罷之後,難便之狀,無愚智皆知之。計不獲已,苟完其局,目前敗病,已覺難久,久遠之憂,有不可言。獲免刑章,於臣已多,爵賞之濫,豈非過望?請還收賞加之命。
上優答不許。
1月16日
○丙申,忠勳府啓曰:「凡功臣嫡長之付祿,乃祖宗朝故事,意非偶然,而頃因胡變,備局慮國儲蕩竭,衆子忠義及生存功臣嫡長,竝爲減祿,而只舊功臣嫡長,仍存不減。蓋生存功臣之嫡長,則父旣受祿,其子可得資活故也。區別存亡,以爲厚薄,揆諸事理,似甚未妥。且今凡干蠲減,竝皆復舊,功臣嫡長,勿論生存與否,竝宜給祿。」上從之。
1月17日
○丁酉,上御便殿月廊,召對儒臣,講《書傳》。檢討官韓興一曰:「近觀除拜之際,或有後政差出之敎,此乃昏朝時事爾。雖在辭語之間,不宜復襲其謬也。」
1月18日
○戊戌,司饔院啓曰:「葦魚所捉處,漁戶之給復者,頃値胡變及凶年,命皆裁減矣。今則上供之物,皆已復舊,請還給漁夫二十戶,依前例封進。」上從之。
1月19日
○己亥,以金自點爲判尹。自點性暴戾,處事嚴急,吏胥畏之如虎,而京兆之事,頗修擧矣。
○兼禮曹判書金尙容陳疏,請依《禮經》七十致仕之規,乞謝政退歸,答曰:「七十致仕,乃是太平時事,非今日所可論,卿須勿生此心。」
○月犯土星。
1月20日
○庚子,上命召對,講《書傳》。講訖,上曰:「我國亮陰之制,異於古,而亦有其禮。祖宗朝雖以日易月,而亦不廢是制矣。」檢討官韓興一曰:「先王制禮至矣,而不可行於後世也。」上曰:「廢朝於成服前聽政。使古人聞之,必爲之寒心。」副提學李敬輿曰:「其時崔有源,論劾禮曹判書。考諸《國朝寶鑑》,則世宗、明宗誠孝出天,雖無亮陰之制,而三代以降,未有盛於二聖也。古語曰:『欲法堯、舜,當法祖宗。』聖上於燕閑之間,常覽《寶鑑》,則必有所益矣。」又曰:「祖宗朝,頻御經筵,朝晝不輟,接賢士時多,在宮中時少。今聖學高明,不聞亦式。如臣講官,粗達音釋而已,豈能有補於聖學哉?唯願益篤是心,終始典于學。頃日以來,日氣寒冷,臨御之際,恐傷玉體,循例經筵,亦不敢請矣,自今以後,日氣漸和,開筵講學,不宜間斷,更加睿念焉。」興一曰:「聖上卽祚之初,日御經筵,論道不倦。當是時,咸仰聖學之勤。臣恐聖上,終始不能如一也。」敬輿曰:「臣四年之後,始得入侍,請先陳民情。夫號牌之罷,徒有其名,不革其實,民安得不怨乎?且以牌籍之數,抄束伍十分之一。自朝家有是命,民間騷屑尤甚,加抄雖勤,得力爲難。當初抄出十分之一者,此亦便宜之策,而抄兵之時,能體朝廷什一之義者,鮮少,或以三分之一,或以四分之一,民怨極矣。請令廟堂,更爲講定。」上曰:「此乃嶺南已行之事,故依其例行之矣。近來兵政解弛,什一之抄,自是便宜。取之雖少,猶有解弛之患。且是累年廢閣之事,而欲一朝行之,果有其弊也。」敬輿又言各邑逋欠之弊,上曰:「事在得人而已。何可但爲空談,終無所做?且逋欠一事,信巨弊也。漸次收捧之事,該曹可以爲之。」敬輿曰:「祀典之禮,最難輕議。祭不欲數,數則不敬。奉先之義,至嚴且重,禮煩則亂,故有其訓。頃者,禮曹陳啓,大臣收議,自上乃以喪制從先祖爲敎而置之。爲此說者,豈以物力之不逮,而敢有其議乎?上曰:」以禮言之,似乎稠疊,而祖宗朝行之已久,今難以煩而廢之。「敬輿曰:」漢之原廟,可謂厚矣,而後之論者,以不知奉先之道非之。徑情直行,非尊祖、敬宗之道也。古人曰:『不爲非禮之禮。』此乃國之大事,宜速改之。「上曰:」未講定時,早有是言則可矣,而旣定之後,難可中止矣。「敬輿又言言路不廣之弊,上曰:」玉堂,三司之一也,輔導君德,乃其責也。未知某事,是予之過歟?試言之。「敬輿曰:」如有見於行事、著於施爲者,則臣敢不直言,而聖上自察處心、行事,與天理違者,便是過也。且念廷臣論事之時,優容嘉奬,乃帝王之盛德,而聖明殊欠屈己從人之量。言論之稍涉切直者,未嘗優容,至於取舍之際,亦未免形跡。若使誠意相孚,有如家人父子之親,則孰不樂告以善乎?「又曰:」古人有言:『朋黨二字,可亡人國。』時君、世主,所以深惡,而痛絶之者,而若先有意於去朋黨,則未免偏係。心虛理明,志有所定,則明鑑之下,姸媸自別矣。苟於用人之際,每以形跡求之,則人必以黨目爲拘,各懷不安之心矣。「上曰:」此言誠是,而知人則哲,惟帝其難之。或有已試之人,則賢否可知,而何能每人而知之乎?惟在銓曹不拘色目,必以賢否取舍而已矣。且以論劾事言之,異己者則其言雖是,而必以情外之言加之,又從而罪之,是以人不服矣。論劾之時,必以其罪罪之,用人之際,無論彼此,一取一舍,惟其人之賢否,其誰有不服者乎?此予之意也,而群下以爲偏惡朋黨,是不知予意者也。「敬輿曰:」上心旣公,革弊何難?去黨之要,惟在勑諸群下,務相和衷然後,庶無偏僻之患。若動於聲氣,則反致携貳。「上曰:」不塞、不流,非古語乎?欲塞其弊,豈無其方?「敬輿又言:」國勢陵夷,民生困瘁,天災時變,疊見層出。燕閑幽獨之中,益盡敬天、勤民之誠,以爲消災之道焉。「上曰:」災異之作,何足怪乎?在上之人,不能修德,其次群臣不協,論議日乖。朝廷如此,外方之事,從可知矣。天之視聽,必自我民,則烏得無今日之災乎?姑擧一事言之,頃者睦性善之事,論者以爲,此不過妄論云,則可也,至欲論之以逆。彼旣無心跡,則安可先論其救者之罪乎?「敬輿曰:」當初性善之上疏,欲救王室至親,有何罪乎?且以譏察事言之,蓋出於勳臣之過於憂國,而所任率多無賴之徒,故其間或有以私嫌,而搆捏之者,此豈勳臣敎之耶?「上不答。
1月22日
○壬寅,政院啓曰:「禁府都事來言:『曾以匿名書呈于政院,自上有燒火之命。夜來又投書予本府,尤極凶惡,不可不稟于政院』云矣。」上下敎曰:「頃日禁府堂上引見時,兵判李貴以爲:『兇書之變,任姓者死後絶無』云,予慮其言不能無弊。厥後投書之變,接跡而起,此實李貴失言之致也。今又違法來稟,判義禁李貴推考,兇書勿納。」
○以兵曹判書李貴之疏,下敎于政院曰:「以兇書說話,形諸文字,至於上疏,殊極不當,此疏還出給。今後如此疏,切勿捧入。」
○禁府啓曰:「祖宗朝遠竄、付處、徒三年以下之罪,各隨其罪之輕重,而徒三年以下,則依《大明律》,或定配於造紙署、瓦署,限年立役矣。亂後此法永廢,雖徒年而不分遠近,任意定配,多定於邊地。李貴屢以此意,力爭於榻前,被論於臺諫,不能自守己見矣。今後則徒三年以下之類,依法典定配乎?」答曰:「定配於瓦署等處,雖曰古規,似不合當矣。」
1月23日
○癸卯,晝講《書傳》。講訖,特進官李曙曰:「國家待變於南北,而連年水旱、飢饉,城池之修葺,置諸相忘之域,臣竊悶焉。」上曰:「如有修葺之擧,則民固宜怨苦,無所作爲,而民心不安,是未可知也。」曙曰:「作事以時,則事易就,而民不怨矣。」知經筵鄭經世曰:「今日民間之騷屑,皆以爲束伍加抄之故也。」上曰:「今之抄定,非徒欲加軍額。前者所抄,多少不均,小縣役重,而束伍亦多;大邑則非徒役歇,束伍亦少,故爲十分取一之法,以均其役,而忠淸一道,尤甚騷屑,豈豪右不便者多耶?抑守令不能奉行之致耶?」曙曰:「自甲子爲束伍加抄之法,而今見本道抄軍文書,則私賤絶少,多以正軍之保充定,事甚乖當。」上曰:「然。」曙曰:「雜色軍等所率之保,或有二三人,而雖有緩急,此輩則安居,殊非朝廷均役之意也。宜除正軍之保,以此輩充束伍之隊。」上曰:「令廟堂議處。」經世曰:「前秋旣罷吏曹郞官,又有勿用所薦人之敎,恐非聖人和平之擧也。郞薦,必使郞官爲之者,實緣堂上官高而年老,與少年不相從,難知其可合與否也。」上曰:「先朝亦有使堂上,破格擬薦之敎矣。」經世曰:「此則癸未年事也。李珥以士林領袖,請罷郞薦之規。其時下敎與否,則臣未之詳,而事寢不行云矣。」上曰:「先王果有下敎矣。」經世曰:「使堂上擬薦,非但謬規,其被薦者,皆可合之人。豈可以郞官之薦,而棄之乎?必欲使堂上取舍,則臣不敢承命。」上曰:「郞官甚少,後政宜盡差出。」經世曰:「往者群兇當國,幾危慈殿,而賴有李恒福收議,彝倫旣斁而復敍,人孰不服其大節?今戰亡子孫,亦令錄用,則恒福立節,優於戰亡。其妾子奎男,已登司馬,欲授一官,以養其母,而此乃庶孽,何以處之?」上曰:「雖庶子,亦可收用。」上謂侍讀官趙絅曰:「〈絅以暗行御史,自海西復命。〉海西事情如何?」絅曰:「臣歷遍牛峯、兎山之境。雖皆被搶於胡變,而不至如海、黃、鳳等地矣。如甕津、豐川一帶,則多有魚鹽之利,故餘民還集,朝廷且限三年復戶,故賴以保存,而但以唐人往來奪掠之故,不堪其苦。安岳則以餉臣所住處,故有似設營之地,島中唐人,往來不絶,偏受其侵掠之患矣。」上引見鄭鳳壽曰:「丁卯之變,列郡將士,望風瓦解,而卿獨糾合殘兵,能守孤城,求之古人,罕有其比。況卿無職守,而效忠如此,予甚嘉之,敵人必謂我國有人。非徒收功於一時,亦將有光於後世矣。」仍賜藍段一匹、靴子一部、內廐馬一匹。
1月25日
○乙巳,晝講《書傳》。侍讀官趙絅曰:「人君致治,莫大於求賢。聖明臨御已久,而求賢之路未廣,國事之不就,未必不由於此也。」上曰:「由予不明,不能知人,朝廷之上,亦豈無人?且篇中,有遠耆德之語。今年、德俱尊者,尙且遠擧,此非遠耆德乎?」〈指李元翼也。〉特進官金起宗曰:「臣未知指何人,而彼若筋力可堪職事,則此豈遠退之時?如以年老而退去,則豈聖上遠之也?」上曰:「以予待之之誠未盡,故彼自退去耳。」上又曰:「昔在先朝,眷念淸簡之臣,或賜宴於闕內。其尙賢之道如此,故人多觀感矣。」
1月26日
○丙午,備局啓曰:「以束伍事,有議處之敎。臣等反覆商議,則名在牌籍者,無論老少、貴賤,皆被侵責。取舍之際,吏緣爲奸,富者行賂,貧者走避。號牌旣罷,無以鈐束,名雖編伍,而實爲虛簿。或以爲:『依當初營將事目,只就束伍軍原案,充補逃故。』或以爲:『以牌籍男丁,什一而抄,則混被侵擾,有加抄之名,而無加抄之實,當依軍籍撮要之制,定別騎、步及保率。正兵則每戶各抄一人作隊,稱以正軍哨,其餘雜色軍,則就《大典》雜條所稱諸色軍,亦什取其一,稱以雜色哨,則得軍多,而無騷擾之弊』云。若依當初營將事目,勿令加抄,則固善矣,如從下說,則臣等當更加商定以啓。」答曰:「待秋成,變通擧行,俾無妨農之弊。」
○諫院啓曰:「奉先之道,自有典禮,黷于祭禮,是謂不欽。我國家五享,旣行於太廟,又行於陵寢,則不幾於禮煩則亂乎?曾因大臣、戶、禮曹同議,商量裁減,此實出於釐正之義,非特爲時詘省費之擧也。初無限年之語,而該曹旣不覆啓,徑自復設,殊未曉其意也。請依前日議定,亟停陵寢五享大祭。」答曰:「喪祭從先祖,古今通規,而近來莫重祭享,不究本意,輕易減省,此實未安之甚者也。旣已復設,決不可還停,更勿煩瀆。」
1月27日
○丁未,朝講《書傳》。上曰:「君子之道,不當徒飾其言,當務其實。君臣上下,以此相勉可矣。篇中有曰:『惟庸罔念。』聞今之嘉言非一,而不能聽從,予竊慙焉。」領事李廷龜曰:「廷臣告戒之事,草野忠直之言,盡歸虛套,則臣等之罪也。」廷龜又曰:「光海時史記,一百八十朔內,一百三十朔,則已修中草,其餘五十朔,則尙未畢修,恐其史記中絶也。大提學鄭經世時未帶兼春秋。必太學士兼帶後,可修史局之事也。」上曰:「然。」知經筵李貴曰:「臣聞鄭經世言郞薦事,而有誤傳者。李珥於癸未年間爲銓長,其時果有破格之敎矣。」上曰:「予亦知其然,故旣已明言於筵中,而注書所記,殊失本意。筵中說話善惡,皆當傳於後世,所記之失實如是,則《政院日記》,皆不足信矣。但近來筵臣言語,似其疾數,雖以雄文速筆,亦難及書。予聞奏事舊例,必擇可言者陳之,且徐徐致辭,以俟史官訖書而言之。予亦有疾言之病,而筵臣則尤甚。其自今,上下皆當留念,使史官得書。」廷龜曰:「袁帥以毛將之故,有疑慮之心,改定我國貢路,使下陸於覺華島。水路之遠,倍於登州,而且水淺舟大,常多致敗。若不從前路,則非但使行難通,中原商賈,亦將阻絶。目今南北兩敵酬應之際,若非上國物貨,則決難成形。宜於使臣往來之時,或奏請、或移咨禮部。」上曰:「然。」廷龜曰:「國家多事,尙未行王世子請封之擧,蓋以天使接待爲難,而今雖準請,天使則未易出來。且豈可久寢應行莫大之事乎?今於冬至使兼奏請,又以解事譯官帶行,請賜冕服、衣章似當。」上曰:「目今物力如此,民弊甚多。若天使不來,則於禮亦歉,姑宜待之。」廷龜曰:「頃者,臺諫論陵寢五享事,而自上以不可停止爲敎。反正初,李元翼方在朝,小臣亦冒居宗伯,其時大臣議定以爲:『禴、祀、烝、嘗,太廟之祭,而用之陵寢,非禮』云,故以此覆啓請減矣。今者,該曹遽請復設,宜臺諫之有是論也。禮數則煩,煩則亂矣。況與其禮有餘,而敬不足,不若敬有餘,而禮不足者乎?」講罷,上引見拜辭守令春川府使金德諴等。
1月28日
○戊申,金人高牙夫來言:「金汗領兵入關,到處大捷。寧遠大軍,迎戰而敗,天朝拿袁軍門以去,一眇目大將,收散卒,退住山海關云。」備局啓曰:「金汗入關之說,屢出於前後金人之口。無論虛實,旣聞其說,則似不可不問於島中,宜急差解事譯官及宣傳官,問于陳副摠。」上從之。
○晝講《書傳》。知事洪瑞鳳曰:「民窮財竭,莫此時若,而奢侈之弊,下賤尤甚。自上昭儉之實,或有所未盡而然耶?」上曰:「尙方舊規,只於表衣用段綃,宮中不用文段,祖宗朝儉德可想,而今則外間侈靡如此,此無非予表率之未盡而然也。」參贊官李敬輿曰:「竊聞宣廟朝闕中房室,置堗甚少,故其人柴木之供,不至如今日之多,只出於官吏之身役,不徵於民結云。今雖不可猝變,宜思省弊之道。至於金銀、珠玉、紗羅、綾段等物,則先自宮中禁絶之然後,可以禁下民之奢侈矣。」上曰:「曾聞法府之官,或以所知,或以傳請,而釋其犯禁者,獨其無勢者被罰云。此雖末務,而不公亦如此,人心之不服,無足怪也。」上又曰:「此篇註有曰:『此太甲受病處,故特言之』云。古人必先言人君受病處。」敬輿曰:「受病處,知之不易,必須詳知病根之所在,然後下藥而有效。苟非聖人,孰能無過?臣竊恐聖上之思誠工夫,似不足也。」瑞鳳曰:「聖敎至此,國家之福也。近日聽言之誠,漸不如初,以致言路不廣。若如癸亥初,則國必治矣。」檢討官蔡
猜你喜欢 志第三 天文下(月五星犯列舍 经星变附见 妖星客星 星流陨 云气)·房玄龄 卷二十二·连横 第六回 刘知俊降岐挫汴将 周德威援赵破梁军·蔡东藩 第三章 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五)·陈寅恪 卷之一千三百六十二·佚名 卷之一千二百三·佚名 尚史卷五十一·李锴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一 隐逸传四·纪昀 目录·温达 卷三十八·佚名 七、我不穿西装·林语堂 三四 补遗二·周作人 八九 饭菜·周作人 后梁纪一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上开平元年(丁卯、907)·司马光 弇山堂别集卷六十二·王世贞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