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五百雁闻佛法生天缘品第四十八

【古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罗奈国。尔时世尊。于林泽中。为天人四辈之类。演说妙法。时虚空中。有五百群雁。闻佛音声。深心爱乐。盘桓回翔。寻欲来下至世尊所。时有猎师。张施罗网。五百群雁。堕彼网中。为猎师所杀。

【白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在波罗奈国。当时世尊在旷野中,为天人等四众弟子,演说微妙法义。当时在天空中,有五百只大雁,听到佛的梵音,心里很欢喜,在空中盘旋飞翔,立即想降落在世尊那里。刚好有猎人张开罗网狩猎,五百只雁落入罗网中,被猎人所杀。

【古文】

生忉利天。父母膝上。忽然生长。如八岁儿。身体端严。颜貌无比。光相明净。喻若金山。便自念言。我以何因。生此天中。天人心聪神解。即识宿命。缘爱法声。果报生天。当报其恩。

【白话】

死后都转生在忉利天,在父母的膝上,忽然出生,犹如八岁的儿童,身体端正庄严,相貌奇特无比,身光明净,如同金山一般。心中思量:“我因什么样的因缘而投生在忉利天中呢?”天人们心智聪颖具有神通,立刻了知自己的前世因缘,因为欢喜听法,所以感得生天的果报,应当报答佛陀的恩德。

【古文】

即共同时。持天华香。下阎浮提波罗奈国。至世尊所。天光明曜。犹宝树林。一时曲躬。礼世尊足。合掌白言。我蒙世尊说法音声。生在妙处。愿重矜愍。开示道要。尔时世尊。便为演说四谛妙法。天人开悟。得须陀洹果。即还天上。不堕三涂。随缘七生。得尽诸漏。

【白话】

于是天子们一起手持天上的花、香,降临到阎浮提波罗奈国,来到世尊的住所。天人的身光明亮耀眼,犹如珍宝树林。他们一起躬身,礼拜佛足,合掌启请说:“我们承蒙世尊演说妙法的声音,使我们生在妙处,愿世尊再行悲悯,为我们开示法要。”于是世尊便为他们演说四谛妙法,天人顿时心开意解,得到须陀洹果,就返回天上,从此不再堕落三恶道,随缘度过七生,便得以断尽一切烦恼。

【古文】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昨夜有天光明照曜。礼敬世尊。不知其缘。愿见告示。佛告阿难。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世尊昨日。在林泽中。为天世人四辈之众。敷演妙法。有五百群雁。爱敬法声。心悦欣庆。即共飞来。欲至我所。堕猎师网中。于时猎师。即取杀之。因此善心。生忉利天。自识宿命。故来报恩。

【白话】

这时阿难对世尊说:“昨天夜里有天人来礼敬世尊,光明照耀,我不明白其中因缘,盼望世尊能告诉我。”佛告诉阿难:“好好思念,我当为你宣说。昨日我在林泽中,为天人等四众弟子演说妙法。有五百只大雁,喜爱恭敬说法妙音,心中愉悦欢欣,马上一起飞来,想到我那里听闻。不慎堕入猎人布下的罗网里,于是猎人捕杀了它们。依靠欢喜闻法的善心,转生到忉利天。自己了知到前世的因缘,所以前来报恩。”

【古文】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踊跃。叹未曾有。而作是言。如来出世。实为奇妙。陶演法雨。莫不蒙润。乃至禽鸟。犹闻法声。获福乃尔。岂况于人。信心受持。计其果报。过踰于彼。百千万倍。不可为比。

【白话】

当时阿难听了佛所说的话,心中欢喜踊跃,感叹此事前所未有,对世尊说道:“如来出现世间,实在奇妙。演说微妙法雨,世间无不蒙受法雨滋润。乃至于禽鸟,仍能通过听闻法音获得如此大的福报,更何况说人类以信心受持呢?衡量其果报,超越彼福百千万倍,简直无法可比。”

【古文】

佛告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说。如来出世。多所润益。普雨甘露。浸润群生。以是之故。当共一心信敬佛法。尔时阿难。及诸众会。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白话】

佛对阿难说:“善哉善哉。正像你说的那样,如来出现于世,为众生作大利益,犹如普降甘露,滋润众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你们应当一心信敬佛法。”当时阿难和与会大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猜你喜欢
  改善人心的大乘渐教·太虚
  密藏开禅师遗编序·道开
  劝发菩提心集卷中·慧沼
  卷十一·聂先
  大云轮请雨经卷上·佚名
  卷第十六·佚名
  修行方便道安那般那念退分第一·佚名
  观虚空藏菩萨经·佚名
  卷之四·佚名
  卷第十四·费隐通容
  楞严经卷第三文句·智旭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佚名
  卷第三十五·李通玄
  大乘玄论 第四卷·吉藏
  卷五十二(玄奘译)·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十九·彭定求

        卷49_1 【奉和圣制南郊礼毕酺宴】张九龄   配天昭圣业,率土庆辉光。春发三条路,酺开百戏场。   流恩均庶品,纵观聚康庄。妙舞来平乐,新声出建章。   分曹日抱戴,赴节凤归昌。幸奏承云乐,同晞湛露阳。   气

  • 四集卷六十七·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六十七古今体九十三首【庚子三】春寒春入非过晩【有於新正立春者昨岁除日立春尚非甚迟也】春寒乃觉甚雪色积坡隂霜华印骑駸【叶】晓起驱行与丰裘犹栗凛念彼仆役衆

  • 卷十一·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唐诗卷十一五言律虞世南【字伯施余姚人沈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见称于仆射徐陵在隋官秘书郎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歴宏文馆学士秘书监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为五絶】发

  • 卷中·佚名

      阮紀  太祖  諱藴,姓阮氏,北江古法人也,母范氏。以太平五年二月十七日生。幼而聰睿,器宇恢豁,逰學於六祖寺,僧萬行見而異之曰:&ldquo;此非常人也,强壯之後,必能濟世安民,為天下主。&rdquo;及長,慷慨有大志,不事產業,好涉獵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一·佚名

    万历十六年七月壬子朔孟秋 上享 太庙遣定国公徐文璧临淮侯李言恭分献○总督四川兵部尚书徐元泰奏平腻乃诸夷功次谓腻乃久据凉山地近马湖黄郎雷坡皆马湖编氓为之羽翼又有瓜姓数支实其党与而瓜夷中最狡黠者曰白禄与西

  • ●海东逸史卷六·佚名

    列传三钱肃乐字希声,一字虞孙,号止亭,鄞县人;临江知府若赓孙、宁国知府敬忠兄子也。崇祯十年进士,授太仓知州,迁刑部员外郎,连丁内艰。乙酉五月,南京失守;六月,杭州继陷。闰六月,宁波乡官议纳款,肃乐建议起兵,诸生董志宁、华夏等遮

  • 卷之九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一千四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两朝纲目备要卷九·佚名

    宁宗开禧二年【丙寅】春正月雪再给军士雪寒钱发米赈济贫民乙未增太学内舎员为百二十人辛丑置国用司参计官更名国用司曰国用参计所乾道闲孝宗尝命辅臣兼制国用然无官属但于三省户房置国用司而已侂

  • 人谱·刘宗周

    人极图说无善而至善,心之体也。即周子所谓太极,&ldquo;太极本无极也&rdquo;。统三才而言,谓之极。分人极而言,谓之善。其意一也。继之者善也。动而阳也,&ldquo;乾知大始&rdquo;是也。成之者性也。静而阴也,&ldquo;坤作成物&

  • 二十九  非命(1)中·墨子

    子墨子言曰: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2),则不可而不先立义法(3)。若言而无义,譬犹立朝夕于员钧之上也,则虽有巧工,必不能得正焉。然今天下之情伪,未可得而识也。故使言有三法。三法者何也?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

  • 卷十六·佚名

    △虚空藏菩萨品第八之三尔时众中有一菩萨。名曰速辩。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此虚空藏菩萨。何因缘故名虚空藏。佛告速辩菩萨。善男子,譬如大富长者多诸民众。无量库藏财宝充满。能行布施心无慳

  • 卷二十六·赞宁

    ◎兴福篇第九之一(正传十四人附见二人)○周京师法成传释法成,本姓王,名守慎,官至监察御史。属天后猜贰,信酷吏罗织,乃避法官,乞出家为僧。苦节勤于化导,声发响随,行高质直。长安中,于京兆西市疏凿大坎,号曰海池焉,支分永安渠以注之

  • 续高僧传卷第七·道宣

      义解篇三 正纪十 附见四。   陈杨都宣武寺释洪偃传一。   陈杨都兴皇寺释法朗传二。   陈杨都不禅众寺释慧勇传三。   陈杨都大彭城寺释宝琼传四(明解)   陈杨都白马寺释警韶传五。   陈钟山耆阇寺

  • 佛说圣庄严陀罗尼经卷下·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诏译尔时帝释天主。说自庄严明曰。三野体难难左(引)度努[口*殺]稣(引)那帝(引)稣(引)那帝(引)帝(引)那帝(引)帝(引)那帝(引)努哩弥(二合引)酥弥(引)那摩弥(引)那弥(引

  • 节韵幼仪·汪志伊

    《节韵幼仪》,汪志伊撰。汪志伊,安徽桐城双港人。乾隆中期举人,充四库馆校对。历官至副都御史、刑部侍郎、工部尚书。嘉庆中,先后出任福建、江苏巡抚,湖广、闽浙总督。清除江浙漕粮积弊,整顿福建地方秩序,在湖北疏河建闸,编辑

  • 优语录·王国维

    曲论著作。近人王国维编。成书于宣统元年(1909)。是作者系统研究曲学成果之一种。从历代史书、笔记、诗话杂著中稽钩辑录唐宋俳优、演员的滑稽语话共五十条,据以考证“戏剧之源与其变迁之迹”,并藉以“存唐宋之戏曲”

  • 止观义例·湛然

    凡二卷。唐代湛然撰。又称摩诃止观义例、圆顿止观义例。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书以七科总括摩诃止观一部之要旨,以明天台观门之大概。七例即:(一)所传部别例,(二)所依正教例,(三)文义消释例,(四)大章总别例,(五)解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