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上交通的中心说到国家社会佛法的中心
──二十年九月在郑州商会各界欢迎大会讲──
郑州地处中原,四通八达,为平汉、陇海交通的十字中心,因此、亦就不断的变化经过。试观中国连年每经一次的战争变化,郑州亦即随之而生变化;由是郑州也就成为多灾多难之区了。灾难、正是佛法救济的对象,所以佛法并不是关闭在山林中寺院里的,是应当走向交通的十字路口灾难中去的,故我今日就郑州东西南北之地理上的交通中心点,来说到国家的、社会的、佛法的交通中心点上。
一、国家可从兴、衰、治、乱四字来说:中国的衰弱,由来已久,在唐朝之后,即为中国民族渐趋衰弱的时代,一直到了清末以来,更受了欧、美新兴国家的种种侵略,于是就成了今日对外无抵抗能力的状态。但是在这当中,亦未尝无有复兴的希望,如辛亥革命,以及民十五、六年的革命军兴,都是很有民族复兴的趋势。但是时起内讧,不能保持这种精神,所以就不能达到所期之目的。国家的兴衰,就是治乱的结果。所以、要想国家兴盛,必定先达到治,不治即乱。乱之源、就是人各怀其私,上下交征利,而国势未有不危的。际此状态之下,加以学说庞杂,思想混乱,失了道德重心,人们走入歧途,至酿成土匪赤党的人祸,水火瘟疫的天灾,为向来绝无仅有的严重形势!孰意帝国主义者,不惟无同情心,而且幸灾乐祸,乘人之危,就一步紧一步来逼迫,如像万案、鲜案的未了,入寇辽、吉的大祸接踵而来,这虽可说是外侮,而究竟还是自已国内连年内乱,失了自治能力所召来的恶果。在这最危急的时期中,要想抵抗日本,应首先化除私见,止息内争,团结一致。有了致于治的能力,然后方能对外。这化除自私的我见,在佛法上说,就是要人启发大公的“无我”心,无我才能够生起大悲心,作那“拯斯民于水火”的真“为人”的事业。全国上下果都能有此同情心,一心一德,国家自然得治,国际地位也就随之增高,外侮无隙可入;而日本一切暴行,徒损其在国际间的道德信仰,暴露其侵略狰狞的面目。这种帝国侵略主义,在欧洲各国已经是走不通了,日本梦眼未醒,拿来对付中国,一方面致引起非战公约,国际联盟的干涉,一方面反促成中国和平统一去一致对外。在此虽危险万状,国人如果真有觉悟,从大公无我,救国救民的大道上走,未始不是中国民族复兴的转机,是在国人善自为之而已!
二、社会可就善、恶、祸、福上说:在人事上有祸有福,但祸福是善恶的结果,并不是无中生有,或上帝赏罚。应知我们现在所受的祸患,是我们自己造的不善业所成,所以我们遇到大患之来,就要自己负起责任,反躬自省,忏悔所作,不要归罪他人,益加引起纠纷,使社会岌岌不可终日!如像现在有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相持不下,根本上都是没存悔悟心,各自凭著贪、嗔、痴恶心的冲动,发生身、口的不善,酿成天灾流行,人祸纷起,使现社会成了极不安的病态。要想根本医治,就要大家悔过,悔过即是改恶迁善,能够改恶向善,方能转祸为福而成安宁社会。
三、佛法可就性、相、染、净上说:一切法不外乎性、相、染、净,性即是无为法。相就是有为法,包括凡具有时间性、空间性的一切有生灭变化的事物;大至一地球,小至一原子、一电子,都是时时刻刻在那里迁流不息的变化。我们同时要知道,即此一切事物的当体,就是无为法性。譬如波也就是水,绳也就是麻,因它离开了水就没有波的体;离开了麻就没有绳的体底缘故。所以、释迦牟尼佛教人就在这现实──相──上去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相──性──,不要在现实背后找任何东西去作本体。但是这无为法性,是竖越时间,横超空间,无限无量,无生无灭的。不过、相是我们有限的知识,随其可见、可拿、可触的一一假相上,生起概念,施设安立一个一个的名字;其实、“缘生性空”,即相显性,性本平等无二。根据此理,凡世间一切事物,乃至诸佛众生都是平等的,经中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故佛法亦叫做同体平等主义。
复次、所谓染,就是杂染不净相,其性虽然是平等,但为吾人的心识不能觉悟,妄情分别,遂有人我、是非、爱憎颠倒,于是造出杀、盗、淫、妄,致成不好的世界。人们在此,受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不得解脱。要想世界国家人民解此痛苦,必须依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来修习三无漏学,即可反染成净,转苦为乐。净是什么?净、即是穿出无明黑漆团,打破宇宙之谜,造成真、善、美的大同极乐世界,达到人生实际的无量幸福,这即是佛法救世的本旨。(净严、化城记)(见海刊十三卷一期)
猜你喜欢 卷第二十八·元来 卷第二·佚名 卷第十三·李通玄 双峰钦禅师·惠洪 汝州首山念禅师·惠洪 复王实居士书·太虚 普贤菩萨行愿王经·佚名 五宗原序·法藏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一·佚名 楞严经卷第四文句·智旭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佚名 序·道璨 目录·李通玄 法华论疏卷下·吉藏 卷第二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