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十二章 夏殷西周的事迹

夏代事迹,有传于后的,莫如太康失国少康中兴一事。这件事,据《左氏》、《周书》、《墨子》、《楚辞》所载,《左传》襄公四年、哀公元年,《周书·尝麦解》,《墨子·非乐》,《楚辞·离骚》。大略是如此的。禹的儿子启,荒于音乐和饮食。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兄弟五人,起而作乱,是为五观。太康因此失国,人民和政权,都入于有穷后羿之手。太康传弟仲康,仲康传子相。夏朝此时失掉的是王位,并非君位,所以仍旧相传。羿因荒于游畋,又为其臣寒浞所杀。寒浞占据了羿的妻妾,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唤做浇,一个唤做浇。夏朝这时候,依靠他同姓之国斟灌和斟寻。寒浞使浇把他们都灭掉,又灭掉夏后相。使浇住在唤做过,豷住在唤做戈的地方。夏后相的皇后是仍国的女儿,相被灭时,正有身孕,逃归母家,生了一个儿于,是为少康。做了仍国的牧正。寒浞听得他有才干,使浇去寻找他。少康逃到虞国。虞国的国君,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又把唤做纶的地方封他。有一个唤做靡的,当羿死时,逃到有鬲氏,就从有鬲氏收合斟灌、斟寻的余众,把寒浞灭掉。少康灭掉了浇,少康的儿子杼又灭掉了浇。穷国就此灭亡。这件事,虽然带些神话和传说的性质,然其匡廓尚算明白,颇可据以推求夏代的情形。旧说的释地,是全不足据的。《左氏》说“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又说羿“因夏民以代夏政”,则穷石即非夏朝的都城,亦必和夏朝的都城相近。《路史》说安丰有穷谷、穷水,就是穷国所在,其地在今安徽霍邱县。《汉书·地理志》注引应劭说:有穷是偃姓之国,皋陶之后。据《史记·五帝本纪》,皋陶之后,都是封在安徽六安一带的。过不可考。戈,据《左氏》,地在宋,郑之间。见《左传》哀公十二年。《春秋》桓公五年,天王使仍叔之子来聘,仍,《穀梁》作任,地在今山东的济宁县。虞国当系虞舜之后,旧说在今河南的虞城县。《周书》称太康兄弟五人为“殷之五子”。又说:“皇天哀禹,赐以彭寿,思正夏略。”殷似即后来的亳殷,在今河南的偃师县。即下文所引《春秋繁露》说汤作官邑于下洛之阳的。官宫两字古通用,作官邑就是造房屋和城郭。商朝的都城所在,都称为亳,此地大约本名殷,商朝所以又称殷朝。彭寿该是立国于彭城的。案《世本》说禹都阳城,地在今河南的登封县,西迁未必能如此之速。综观自太康至少康之事,似乎夏朝的根据地,本在安徽西部,而逐渐迁徙到河南去,入于上章所引《周书》所说的“自洛汭延于伊汭”这一个区城的。都阳城该是夏朝后代的事,而不是禹时的事。从六安到霍邱,地势比较高一些,从苏北鲁南避水患而迁于此,又因战争的激荡而西北走向河南,似乎于情事还合。

但在这时候,东方的势力,亦还不弱,所以后来夏朝卒亡于商。商朝的始祖名契,封于商。郑玄说地在大华之阳,即今陕西的商县,未免太远。《史记·殷本纪》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世本》说契居蕃,契的儿子昭明居砥石,昭明的儿子相土居商丘,扬雄《兖州牧箴》说“成汤五徙,卒归于亳”,合之恰得八数。蕃当即汉朝的蕃县,为今山东的滕县。商丘,当即后来宋国的都城,为今河南的商邱县。五迁地难悉考。据《吕览·慎大》、《具备》两篇,则汤尝居郼,郼即韦,为今河南的滑县。《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说“汤受命而王,作官邑于下洛之阳”,此当即亳殷之地。《诗·商颂》说:“韦,顾既伐,昆吾,夏桀。”顾在今山东的范县。昆吾,据《左氏》昭公十二年《传》楚灵王说“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该在今河南的许昌县,而哀公十七年,又说卫国有昆吾之观,卫国这时候,在今河北的濮阳县,则昆吾似自河北迁于河南。《史记·殷本纪》说:“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桀败于有娀之虚,桀奔于鸣条。”《左氏》昭公四年“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韩非子·十过篇》亦有这话,仍作娀,则有娀,即有仍。鸣条为舜卒处,已见上章。合观诸说,商朝似乎兴于今鲁、豫之间,汤先乎定了河南的北境,然后向南攻桀,桀败后是反向东南逃走的。观桀之不向西走而向东逃,可见此时伊、洛以西之地,还未开辟。

据《史记》的《夏本纪》、《殷本纪》,夏朝传国共17代,商朝则30代。商朝的世数所以多于夏,大约是因其兼行兄终弟及之制而然。后来的鲁国,自庄公以前,都是一生一及,吴国亦有兄终弟及之法,已见第二章,这亦足以证明商朝的起于东方。商朝的事迹,较夏朝传者略多。据《史记》:成汤以后,第四代大甲,第九代大戊,第十三代祖乙,第十九代盘庚,第二十二代武丁,都是贤君,而武丁之时,尤其强盛。商朝的都城,是屡次迁徙的。第十代仲丁迁于隞地,在今河南荥泽县。隞,《书序》作嚣,《书序》不一定可信,所以今从《史记》。隞的所在,亦有异说。但古书皆东周至汉的人所述,尤其大多数是汉朝人写下来的,所以用的大抵多是当时的地名,所以古书的释地,和东周、秦汉时地名相近的,必较可信。如隞即敖,今之荥泽县,为秦汉间敖仓所在,以此释仲丁所迁之隞,确实性就较大些。这是治古史的通例,不能一一具说,特于此发其凡。第十二代河隞甲居相,在今河南内黄县。第十三代祖乙迁于邢,在今河北邢台县。到盘庚才迁回成汤的旧居亳殷。第二十七代武乙,复去亳居河北。今河南安阳县北的小屯村,即发见龟甲兽骨之处,据史学家所考证,其地即《史记·项羽本纪》所谓殷墟,不知是否武乙时所都。至其第三十代即最后一个君主纣,则居于朝歌,在今河南淇县。综观商朝历代的都邑,都在今河南省里的黄河两岸,还是汤居郼,营下洛之阳的旧观。周朝的势力,却更深入西北部了。

周朝的始祖名弃,是舜之时居稷官的,封于邰。历若干代,至不社会组织,失官,奔于戎狄之间。再传至公刘,居邠,仍从事于农业。又十传至古公亶父,复为狄所逼,徙岐山下。邰,旧说是今陕西的武功县。邠是今陕西的邠县,岐是今陕西的岐山县。近人钱穆说,《左氏》昭公元年说金天氏之裔子台骀封于汾川,《周书·度邑篇》说武王升汾之阜以望商邑,汾即邠,邰则因台骀之封而得名,都在今山西境内。亶父踰梁山而至岐,梁山在今陕西韩城县,岐山亦当距梁山不远。见所著《周初地理考》。据他这说法,则后来文王居丰,武王居镐,在今陕西鄠县界内的,不是东下,乃是西上了。河、汾下流和渭水流域,地味最为肥沃,周朝是农业部族,自此向西拓展,和事势是很合的。古公亶父亦称太王,周至其时始强盛。传幼子季历以及文王,《论语》说他“三分天下有其二”。见《泰伯下篇》。文王之子武王,遂灭纣。文王时曾打破耆国,而殷人振恐,武王则渡孟津而与纣战,耆国,在今山西的黎城县,自此向朝歌,乃今出天井关南下的隘道,孟津在今河南孟县南,武王大约是出今潼关到此的,这又可以看出周初自西向东发展的方向。然武王虽胜纣,并未能把商朝灭掉,仍以纣地封其子武庚,而使其弟管叔、蔡叔监之。武王崩,子成王幼,武王弟周公摄政,管蔡和武庚都叛。据《周书·作雒解》,是时叛者,又有徐、奄及熊、盈。徐即后来的徐国,地在泗水流域,奄即后来的鲁国,熊为楚国的氏族,盈即嬴,乃秦国的姓。可见东方诸侯,此时皆服商而不服周。然周朝此时颇有新兴之气。周公自己东征,平定了武庚和管叔、蔡叔,灭掉奄国。又使其子伯禽平定了淮夷、徐戎。于是封周公于鲁,使伯禽就国,又封大公望于齐,又经营今洛阳之地为东都,东方的旧势力,就给西方的新势力压服了。周公平定东方之后,据说就制礼作乐,摄政共七年,而归政于成王。周公死后,据说又有所谓“雷风之变”。这件事情,见于《书经》的《金縢篇》。据旧说:武王病时,周公曾请以身代,把祝策藏在金縢之匮中。周公死,成玉葬以人臣之礼。天大雷雨,又刮起大风,田禾都倒了,大木也拔了出来。成王大惧,开金縢之匮,才知道周公请代武王之事,乃改用王礼葬周公,这一场灾异,才告平息。据郑玄的说法,则武王死后三年,成王服满了,才称自己年纪小,求周公摄政。摄政之后,管叔、蔡叔散布谣言,说周公要不利于成王,周公乃避居东都。成王尽执周公的属党。遇见了雷风之变,才把周公请回来。周公乃重行摄政。此说颇不合情理,然亦不会全属子虚。《左氏》昭公七年,昭公要到楚国去,梦见襄公和他送行。子服惠伯说:“先君未尝适楚,故周公祖以道之,襄公适楚矣,而祖以道君。”据此,周公曾到过楚国,而《史记·蒙恬列传》,亦有周公奔楚之说,我颇疑心周公奔楚及其属党被执,乃是归政后之事。后来不知如何,又回到周朝。周公是否是善终,亦颇有可疑,杀害了一个人,因迷信的关系,又去求媚于其鬼魂,这是野蛮时代常有的事,不足为怪。如此,则两说可通为一。楚国封于丹阳,其地实在丹、淅两水的会口,宋翔凤说,见《过庭录·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考》。正当自武关东南出之路,据周公奔楚一事,我们又可见得周初发展的一条路线了。

成王和他的儿子康王之时,称为西周的盛世。康王的儿子昭王,“南巡守不返,卒于江上。”《史记·周本纪》文。这一个江字,也是南方之水的通称。其实昭王是伐楚而败,淹死在汉水里的,所以后来齐桓公伐楚,还把这件事情去诘问楚国。见《左传》僖公四年。周朝对外的威力,开始受挫了。昭王子穆王,西征犬戎。其时徐偃王强,《后汉书·东夷传》谓其“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后书》此语,未知何据。《博物志》亦载徐偃王之事,但《后汉书》所据,并不就是《博物志》,该是同据某一种古说的。《礼记·檀弓下篇》载徐国容居的话,说“昔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驹王疑即偃王,则《后书》之说亦非全属子虚,被压服的东方,又想恢复其旧势了。然穆王使楚伐徐,偃王走死,则仍为西方所压服。穆王是周朝的雄主,在位颇久,当其时,周朝的声势,是颇振起的,穆王死后,就无此盛况了。穆王五传至厉王,因暴虐,为国人所逐,居外14年。周朝的卿士周公、召公当国行政,谓之共和。厉王死于外,才立其子宣王。宣王号称中兴,然其在位之39年,与姜氏之戎战于千畝,为其所败。千畝在今山西的介休县,则周朝对于隔河的地方,业经控制不住,西方戎狄的势力,也渐次抬头了。至于幽王,遂为犬戎和南阳地方的申国所灭。幽王灭亡的事情,《史记》所载的,恢诡有类平话,决不是真相。《左氏》昭公二十六年,载周朝的王子朝告诸侯的话,说这时候“携王干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即东都之地,见《左传·宣公三年》。则幽王死后,西畿之地,还有一个携王。周朝当时,似乎是有内忧兼有外患的。携王为诸侯所废,周朝对于西畿之地,就不能控制了。而且介休败了;出武关向丹、淅的路,又已不通,只有对于东畿,还保存着相当的势力。平王于是迁居洛阳,号称东周,其事在公元前770年。

猜你喜欢
  本纪第四 郁林王·萧子显
  卷八 秦紀三·司马光
  吴越春秋(吴太伯传第一)·赵晔
  一 内务府总管嘎噜等奏覆校尉服色请照曹玺呈进缎样织造摺·佚名
  卷四十一·萧常
  序·缪荃孙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纪昀
  绎史卷二十三上·马骕
  河渠书第七·司马迁
  司马悦传·李延寿
  李泌传·欧阳修
  李春芳传·张廷玉
  野史无文卷十二·郑达
  卷二百二十二·雍正
  卷三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后集卷三·罗椅

    钦定四库全书 放翁诗选後集卷三 宋 罗椅 编 古诗 明河篇 明河八月转分明炯如素练西南倾年年岁岁见河汉坊坊曲曲闻砧声良人万里事征行砧声中有玉关情遥知铁衣冷如水指点明河白髪生碛中草死骆驼鸣万里却望长安城儿生

  • 御选元诗卷三十二·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三十二七言古诗八陈显曽题溪山胜防楼江南二月罗衣裳藤花满地山云香背人小燕撇波去朱帘白日游丝长蒲茸绿浅芹牙紫沙上轻烟湿飞雨美人遥睇木兰船一夜相思隔春水程文送文仲德之临洮帅府经歴吾闻洮

  • 山谷内集诗注卷八·黄庭坚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山谷内集诗注> 钦定四库全书 山谷内集诗注卷八   宋 黄庭坚 撰 任 渊 注 次韵王炳之惠玉版纸 王侯须若缘坡竹哦诗清风起空谷【王襃髯奴词曰离离若緑坡之竹鬰鬰若春田之苖王立之

  • 明宗纪五·薛居正

    天成三年春正月戊申朔,帝御崇元殿受朝贺,仗卫如式。辛亥,前河阳节度使、检校太傅、兼侍中孔勍以太子太师致仕。癸丑,诏取今月十七日幸邺都。甲寅,以国子祭酒朱守素卒废朝。丙辰,以镇南军节度使袁建丰卒废朝,诏赠太尉。丁巳,诏

  • 卷第二百四十七 唐紀六十三·司马光

      起昭陽大淵獻(癸亥),盡閼逢困敦(甲子)七月,凡一年有奇。   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會昌三年(癸亥、八四三年)   春,正月,回鶻烏介可汗帥衆侵逼振武,劉沔遣麟州刺史石雄、都知兵馬使王逢帥沙陀朱邪赤心三部及契苾、拓跋三千騎

  • 卷之二百六·佚名

    洪武二十三年十一月己丑朔人有上书言申明善恶以劝惩天下 上览之以示廷臣曰好善恶恶人之常情彼上书者言此亦知为政之道夫旌善则善人劝惩恶则恶人息朕往令天下立申明旌善亭正为此也数年以来有司奉行不谨致令废弛甚失劝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六·佚名

    万历十三年闰九月戊戌朔凤阳淮安二府所属灾诏留漕折银一十五万两赈之漕折例不准留以淮凤重地也○升参政陈惟直为狭西按察使参议詹仰庇王承休李复聘为副使仰庇承休山西复聘湖广○起兵部右侍郎杨俊民为户部右侍郎总督漕

  • 卷之八百七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四一六佥禀光绪四年二月十五日一二二一八--一·佚名

    一一快头役、庄耆、约首等,禀举黄文绣为宝斗仁等庄总理具佥禀台下一快头役蔡谨、庄耆苏阿富、魏阿苟、周加齐、约首陈丕在、蔡光传、潘敦义、王雨水等,为总理悬缺,恳恩给发谕戳,以便奉公事。缘竹南一

  • 卷七十四·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七十四乾隆二十四年六月丁丒谕定边将军兆惠等不必搜查回人牲只上谕军机大臣曰昨兆惠等因和阗遣来阿克苏之回人默们讷则尔等?説克勒底雅有牛羊数千及贼人所留羊千余只未知虚实行文富

  • 卷一百六十·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六十明 杨士奇等 撰建官宋仁宗皇佑元年知谏院钱彦远上奏曰臣以侍读待制职名乃汉文学诸吏唐常侍给事之官清贵严近职在侍从献纳规讽谋谟非资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三·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三 洪武十三年八月己未朔。 庚申,皇第二十一子模生。 以广西都指挥同知耿良为都指挥使。 辛酉,遣使敕谕广东都指挥使司及南海卫指挥使司官曰:“戍边御侮,不致民艰,将之善也,若居斯任者,为国不

  • 卷二 理气下·黎靖德

      ◎天地下   天文有半边在上面,须有半边在下面。〔僩〕   如何见得天有三百六十度?甚么人去量来?只是天行得过处为度。天之过处,便是日之退处。日月会为辰。〔节〕   有一常见不隐者为天之盖,有一常隐不见者为天

  • 大学直指(依古本)·智旭

    古吴澫益道人智旭述阳复子江谦补注大者。当体得名。常徧为义。即指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心外更无一物可得。无可对待。故名当体。此心前际无始。后际无终。生而无生。死而不死。故名为常。此心包容一切家国天下。无所不

  • 经济文衡前集卷二·佚名

    宋 滕珙 撰太极图説类论周子作图之义先生年谱云乾道二年丁亥秋八月朔先生如湖南见南轩先生张公此论乃后五年壬辰冬今具录首末于此以见二先生相与游从之歳月云此段谓周子授之程子程子不轻以语人太极图立象尽意剖析幽

  • 卷三·范家相

    钦定四库全书诗沈卷三柳州府知府范家相撰国风诗何以有风之名也风起于大地之间不顷刻而千里百里其感人莫速焉触于物而成声物亦感其声以作声草木之刁骚鸟兽之好音皆风之所使也侯国之君各子其民以宣政教上行下效防于影响

  •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三上·智顗

    从尔时弥勒欲自决疑下讫偈。即是发问序。文为二。长行偈颂。长行中经家述自疑他疑发问。问中此土他土如文。何意有偈颂耶。龙树毗婆沙云。一随国土天竺有散花贯花之说。如此间序后铭也。二随乐欲不同。有乐散说或乐章

  • 甘露陀罗尼咒·佚名

    一卷。唐实叉难陀Sik&sdotblw;&amacron;nanda译,与无量寿如来供养仪轨中之无量寿如来根本陀罗尼同本。即阿弥陀之大咒。咒中有甘露之言十语。故名十甘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