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利议第二十七

【题解】

本篇是大夫和文学围绕兴利的问题所展开的辩论。文学主张“崇礼义,退财利,复往古之道,匡当世之失”,企图瓦解经济基础,以达到复古的目的。大夫则针锋相对,指责文学“抱枯竹,守空言,不知趋舍之宜,时世之变”,是一批“桎梏于旧术”,“情貌不相副”的儒生,高度赞扬秦始皇“燔去其术而不行,坑之渭中而不用”的措施,肯定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进步作用。

大夫曰:作世明主,忧劳万民,思念北边之未安,故使使者举贤良文学高第,详延有道之士,将欲观殊议异策,虚心倾耳以听,庶几云得。诸生无能出奇计,远图伐匈奴安边境之策,抱枯竹,守空言,不知趋舍之宜,时世之变,议论无所依,如膝痒而搔背,辩讼公门之下,讻讻不可胜听,如品即口以成事。此岂明主所欲闻哉?

【注释】

作世:治理天下。

“民”原作“人”,这是唐人转抄时避李世民讳改的,今改正。

详延:广泛聘请。汉代人常用语,见《史记·儒林传》及《汉书·武帝纪》及《董仲舒传》。庶几云得:希望能有所收获。庶几,文言中表示希望的词。云,有。

“伐”字原无,杨树达引元本有,是,今据补正。元本今定作明初本。“抱”原作“明”,《意林》三引作“抱”,后人亦有“抱残守阙”语,今据改正。枯竹:旧的竹简,指儒家的经籍之类。

趋舍:趋向和舍弃,取舍进取的意思。

辩讼:争辩。公门:指朝廷。

讻讻:喧哗,吵嚷。

【译文】

大夫说:治理天下的贤明君主,为万民操劳,考虑到北方边境还没有安定,所以派遣使者选拔贤良方正和文学高第,广泛聘请有治国之道的人士,想看到他们提出与众不同的建议和出色的计策,虚心予以听取,希望能有些收获。而你们这些儒生没有能力提出出众的计谋,也不能制定抗击匈奴以安定边境的长远策略,只知道死抱住腐朽的儒家经典,墨守陈旧的教条,不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也不懂得时代的变化,议论毫无根据,就好像膝盖发痒而去搔背一样,在朝廷上争辩起来,吵吵嚷嚷,使人听不胜听,好像品字由口字组成一样,多几张嘴就能办成大事似的。这难道是贤明的君主所要听取的吗?

文学曰:诸生对册,殊路同归,指在于崇礼义,退财利,复往古之道,匡当世之失,莫不云太平;虽未尽可亶用,宜略有可行者焉。执事闇于明礼,而喻于利末,沮事隋议,计虑筹策,以故至今未决。非儒无成事,公卿欲成利也。

【注释】

对册:册,同“策”。古代考试时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叫“对册”。

指:同“旨”,目的,宗旨。

亶(dan)用:切实可用。亶,实在。

执事:掌管国事的人。这里指桑弘羊。

隋:通“隳”(hu9),即毁坏。

计虑筹策:筹谋划策。

“成”下原无“利”字,今据张敦仁说校补。

【译文】

文学说:我们回答皇帝所提出的问题,路子虽然不同,目的却是一样的,宗旨在于崇尚礼义,放弃财利,恢复古代的治国方法,纠正当代的过失,没有一个人不是讲要使天下太平的;虽然我们的建议不一定都切实可用,但总有一些是行得通的吧。而你们这些掌管国事的人,不懂得礼义,只知道追求财利,败坏了国家的政事,破坏了我们的建议,终日筹谋划策,以至到今天还没有做出决定。所以不是我们儒生办不成大事,而是你们公卿大臣想谋求财利。

大夫曰:色厉而内荏(1),乱真者也。文表而枲里(2),乱实者也(3)。文学裒衣博带(4),窃周公之服;鞠躬踧踖(5),窃仲尼之容;议论称诵(6),窃商、赐之辞(7);刺讥言治(8),窃管、晏之才(9)。心卑卿相,志小万乘(10)。及授之政,昏乱不治。故以言举人(11),若以毛相马。此其所以多不称举。诏策曰(12):“朕嘉宇内之士(13),故详延四方豪俊文学博习之士,超迁官禄(14)。”言者不必有德(15),何者?言之易而行之难。有舍其车而识其牛,贵其不言而多成事也。吴铎以其舌自破(16),主父偃以其舌自杀。鹖■夜鸣(17),无益于明,主父鸣鸱(18),无益于死。非有司欲成利,文学桎梏于旧术(19),牵于间言者也(20)。

【注释】

(1)《论语·阳货篇》:“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色厉内荏:外表刚强而内心软弱。

(2)枲(x!),原作柔,今据孙诒让说校改。文表枲里:以文绣为表,枲麻(大麻)为里。

(3)“者”字原无,撄宁斋抄本、太玄书室本、张之象本、沈延铨本有,与上句例同,今据补订。

(4)裒(p¥u)衣:同褒衣,宽大的衣服。博带:宽阔的带子。

(5)踧踖(c)j0):恭敬而不安的样子。语本《论语·乡党篇》。

(6)称诵:称赞颂扬。

(7)商:姓卜名商,字子夏。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子夏、子贡都是孔丘的门徒,子夏长于文学,子贡长于语言。(见《论语·先进篇》)

(8)刺讥:批评讥讽。言治:谈论治国之道。

(9)“窃”原作“过”,形近之误。此四句平列,都以“窃”为言,今改正。(10)万乘:这里指皇帝。

(11)《论语·卫灵公篇》:“君子不以言举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12)诏策:皇帝的文告。

(13)朕(zh8n):从秦始皇开始用做皇帝的自称。嘉:喜奖,赞许。这里是器重的意思。宇内:国内。

(14)“超”原作“趋”,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拾补》本作“超”,今据改正。本书《刺复篇》亦云:“超迁官爵。”

(15)《论语·宪问篇》:“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16)吴铎:吴地制作的大铃。吴,今江苏省苏州一带。

(17)鹖■(h6dan):一种大蝙蝠,常在夜间鸣叫。

(18)鸣鸱:猫头鹰叫。

(19)桎梏(zh@g)):古代拘禁犯人的手铐脚镣。这里是束缚的意思。

(20)间(ji1n)言:空话。

【译文】

大夫说:外表刚强而内心软弱,这是以假乱真。衣服的面子很华丽而里子却是粗糙的麻布,这是以虚乱实,你们这些文学们穿着大袍,系着宽带,这是模仿周公的服饰;你们装着一副恭敬不安的样子,是效仿孔丘的模样;你们发表议论,称颂儒家学说,是剽窃子夏、子贡的言辞;你们批评政事,谈论治国之道,好像有超过管仲、晏婴的才能。你们看不起公卿大臣,甚至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但是一旦授权你们去管理国家政事,那就会使国家混乱不安。所以,只根据会说话来举荐人材,就好像只根据毛色来鉴别马的好坏一样。这就是你们多数同推举不相称的原因。皇帝的文告说:“我器重天下有才干的人,所以广泛地聘请各地的豪杰和博学多才的人,超级升迁他们的官职,增加他们的俸禄。”能说会道的人不一定有高尚的品德。为什么呢?因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有的人可以不要他的车子而惦记他的牛,这是因为他看重牛虽然不会说话但能干很多活儿。吴地制作的大铃由于铃舌长年敲击而破裂,主父偃因为说话厉害终于被杀。鹖■常在夜里叫,也不能使天亮得早一些,主父偃像猫头鹰一样地叫,还是免不了被杀。不是因为官吏想要谋取财利,而是你们这些儒生被陈旧的儒术所束缚,拘泥于不切实际的空话的缘故。

文学曰:能言之,能行之者,汤,武也。能言,不能行者,有司也。文学窃周公之服;有司窃周公之位。文学桎梏于旧术;有司桎梏于财利。主父偃以舌自杀,有司以利自困。夫骥之才千里,非造父不能使;禹之知万人,非舜为相不能用。故季桓子听政,柳下惠忽然不见,孔子为司寇,然后悖炽。骥,举之在伯乐,其功在造父。造父摄辔,马无驽良,皆可取道。周公之时,士无贤不肖,皆可与言治。故御之良者善调马,相之贤者善使土。今举异士而使臧驺御之,是犹扼骥盐车而责之使疾。此贤良文学多不称举也。

【注释】

季桓子:即季孙斯,春秋末期鲁国的大夫。

柳下惠:姓展名获,字禽,春秋时鲁国大夫,曾仕为仕师。食邑于柳下,谥曰惠。卢文弨曰:“二人不同时,或设言,桓子时仕师无柳下其人。”案此以柳下惠与孔丘同时,与《庄子·盗跖篇》合。

司寇:古代掌管刑法的官吏。孔子为鲁司寇,在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见《史记·孔子世家》及《十二诸侯年表》。悖,与勃通。

勃炽:兴旺发达的意思。

伯乐,见《讼贤篇》注释。

摄辔(p8i):拉着牲口的缰绳。这里是驾驭的意思。

驽(n*):劣马。良:指好马。

臧,原作减,今据孙诒让说校改。臧(zang):即臧获,古时对奴婢的称呼。驺(z#u):养马的奴仆。《韩非子·难势篇》:“夫良马固车,使臧获御之,则为人笑;王良御之,而日取千里。”《淮南子·主术篇》:“虽有骐骥騄駬之良,臧获御之,则马反自恣,而人弗能制矣。”都作“臧获”,即是明证。

扼(e):原作桅,今据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校改。扼,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这里作动词用,是驾、套的意思。“扼骥盐车”,把千里马套在盐车上。古人认为好马拉盐车是不得其用。(见《战国策·楚策》)。责之使疾:原作使责之疾,今据王先谦说校改。疾,快。

【译文】

文学说:能说也能做的人是商汤和周武王。能说不能做的是你们这些官吏。如果说我们文学模仿周公的服饰,而你们这些官吏却窃取了周公的职位。如果说我们被陈旧的儒术所束缚,而你们却被财利捆住了手脚。主父偃因为说话厉害而被杀害,你们这些官吏因追逐财利而使自己陷入困境。千里马能日行千里,但没有造父就驾驭不了它;禹的智慧顶得上一万个人,但如果不是舜做相也不能重用他。所以季桓子执政,柳下惠就忽然弃官不见了,孔子当了司寇,贤能之士才大量涌现。把千里马挑选出来靠伯乐,但发挥它的作用却要靠造父。造父驾车,无论好马劣马,都可以上路。周公执政时,读书人无论贤与不贤,都可参与讨论治国之道。所以好的赶车人善于驯马,贤明的丞相善于用人。现在推举出优秀的人才却让无能的奴仆去使用,就像把千里马套在盐车上还要迫使它快跑一样。这才是我们贤良、文学多不称举的原因。

大夫曰:嘻!诸生阘茸无行,多言而不用,情貌不相副。若穿逾之盗,自古而患之。是孔丘斥逐于鲁君,曾不用于世也。何者?以其首摄多端,迂时而不要也。故秦王燔去其术而不行,坑之渭中而不用。乃安得鼓口舌,申颜眉,预前论议,是非国家之事也?

【注释】

阘茸,见《毁学篇》注释。

穿逾:挖墙洞、跳墙的意思。逾一作“窬”。

斥逐:斥退,驱逐。

首摄多端:即首鼠多端“摄”与“鼠”声转,形容老鼠出洞时四处窥探的样子。迂时:陈旧,不合时宜。

坑:活埋。渭中:指咸阳一带。这里是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肯定。

鼓口舌:诡辩。

申颜眉:眉飞色舞。预前:预,参预,参加。前,御前。这里指国家的重要会议。是非:作动词用,评论的意思。

【译文】

大夫说:哼,你们这些儒生卑贱无能,品行恶劣,废话连篇,毫无用处,表里不一,口是心非。就像挖墙洞、跳墙头的小偷,自古以来就是社会的祸害。这就是孔丘被鲁国国君驱逐,不被当世所用的原因。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是因为他那套儒术虚伪圆滑,而且远离时代不合要求。因此秦始皇烧了儒家的书,不实行儒术,把他的门徒活埋在咸阳而不任用他们。现在怎么能让你们这些人鼓弄口舌,眉飞色舞地参加皇帝召开的会议,来评论国家大事呢?

猜你喜欢
  中正篇第八·张载
  势胜学译文·薛居正
  四书经疑贯通卷五·王充耘
  卷二十·夏僎
  心经·真德秀
  提要·毛奇龄
  卷一百九十·秦蕙田
  菀柳·佚名
  墙有茨·佚名
  卷二十七·朱熹
  下论·章世纯
  提要·李光地
  卷四百三·佚名
  佛诞纪念会演说·太虚
  建 僧 大 纲·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九杂咏长歌·冯梦龙

    [陈妈妈](以下俱曲白间用)陈家妈妈有人缘。风月场中走子几呵年。(白)小阿奴奴名头虽然人尽晓得。只弗知我起先个族谱相传。我出身原是湖州个人大细。当初跟随子织女天仙。弗匡道沉埋。得我更个凌替。吃个姐儿扯到身边。淹

  • 虞集·隋树森

    虞集(一二七二——一三四八),字伯生, 号道园。别署青城山樵, 人称邵庵先生。祖籍蜀郡仁寿(今属四川省),宋亡, 其父虞汲移居临川崇仁(今属江西省),为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大德初, 以荐为大都路儒学教授,历国子助

  • 卷五十八·陈起

    <集部,总集类,江湖小集>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五十八    宋 陈起 编周文璞方泉小集 投金濑赋 世之所谓英雄豪杰之伦常多罹於困厄方伍胥之遭忧兮寄微命於一食就婵娟以就哀兮乃鞠躬而进筥何衆人之未然兮遽见

  • 卷十五 后废帝·王夫之

      〖一〗   纣之亡也,正名之曰独夫。独夫者,有天下而国必亡,身必戮,大分之尊不足以居之,先王之泽不足以庇之。况在下位而为独夫,未有能得人之天下者也。   刘休范以庸劣而免于忮主之杀,乃乘君死国乱之际,而求干天位,张

  • 弁言·杨英

    從征實錄原為鈔本。民國十一年,秦望山君得之於福建南安石井鄉鄭氏後裔之手。十六年,歸於李岳君。二十年,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假其書影印,於是此一海內孤本沉霾二百五十餘年,終得刊布於世矣。舊鈔本前後霉爛,原有書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九·佚名

    宣德十年九月己巳朔 上闻伊王颙炔有疾即日遣中官率医士往视之○夜有星大如鸡弹色青白有光起阁道南行至室宿没○庚午以纂修实录赐监修总裁纂修等官宴于礼部○命监察御史给事中巡视行在光禄寺厨料从行在礼科给事中李让

  • 三○六 谕内阁《学易集》等有青词一体迹涉异端抄本姑存刊刻从删·佚名

    三○六 谕内阁《学易集》等有青词一体迹涉异端抄本姑存刊刻从删乾隆四十年十一月十六日乾隆四十年十一月十六日,内阁奉上谕:据四库全书馆总裁将所辑《永乐大典》散片各书进呈,朕详加披阅,内宋刘跂《学易集》十二卷,拟请刊

  • 九六 江苏巡抚萨载奏再陈续购书目一百五十种折·佚名

    九六 江苏巡抚萨载奏再陈续购书目一百五十种折乾隆三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江苏巡抚臣萨载谨奏,为再陈续购书目,仰祈圣鉴事。窃臣遵旨督属采访遗书,业经五次开列目录,恭折奏进在案。今复据各属并委员书贾陆续购得古今遗籍,分

  • 後記·汪越

    記後康熙壬寅五月,余友師退汪君以書來云:有讀史記十表一帙,徧求友人商榷,殊無一人按子長原表通首訖尾,印證鄙說之是非者,不解何故。豈以其文不續,事不接,空格累紙,不耐尋旨趣耶? 然則王荆公譏者秋爲斷爛朝報,無怪也。仰惟細加推

  • 考绩 第七·王符

    凡南面之大务,莫急于知贤〔二〕;知贤之近途,莫急于考功。功诚考则治乱暴而明〔三〕,善恶信则直〔四〕贤不得见障蔽〔五〕,而佞巧不得窜其奸矣〔六〕。〔一〕○铎按:虞书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白虎通考黜篇云:“所以三

  • 天下事无可无不可·孔子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①也,无莫②也,义之与比③。” 【注释】 ①适:可。②莫:不可。③比:紧靠,为邻。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无可无不可,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就行。” 【读解】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什

  • 是应篇第五二·王充

    【题解】本篇针对古代的瑞应逐一加以考察和驳斥。王充在《须颂篇》中说明了这一点:“俗儒好长古短今,言瑞则渥前而薄后,《是应》实而定之。”其主旨是要澄清瑞应的是非,驳斥汉儒虚构或增饰瑞应的厚古薄今

  • 卷九十九·道世

    △杂要灾第九十九(此有十部)▲述意部第一夫神理无声,因言词以写意;言词无迹,缘文字以图音。故字为言蹄,言为理筌。音义合符,不可偏失。是以文字应用,弥纶宇宙。虽迹繁翰墨,而理契乎神。但以经论浩博,具录难周;记传纷纶,事有广略。

  • 覆吴文官长书·太虚

    达诠文官长转陈主席钧鉴:顷蒙令文官长赐函垂询,深感关怀同舟、勤求民隐之盛德!太虚忝兼旧谊,尤不能不藉之以酬互通情素之旨也。太虚领导中国佛教会。办海潮音月刊,躬率佛教访问团于国内国际,呼起同情,阐扬抗建,并有多处僧徒组

  • 古文参同契集解·蒋一彪

    三卷。明蒋一彪撰。蒋一彪,自号复阳子,余姚人。《周易参同契》的各家注本,有的分章,有的不分章。但无论分章与否,都按上中下三篇而注解,并且都述其传承由来。明代杨慎,则另出一本,称南方掘地得石函中,有《古文参同契》上中下三

  • 太上神咒延寿妙经·佚名

    元始天尊劝人诵经佩符,以消罪延命。

  • 大八义·佚名

    北宋哲宗年间,三月三日扬州召开群雄会,宋士公携师弟献艺贺号重振八卦门,赵华阳“酒雨箭”打张贺巧得“戒淫花”;奸相蔡京的叔父、山东青风寨寨主蔡啸天赴扬州杀官夺印,关帝庙八义大战蔡啸天,左云鹏救徒出险,剑斩杀父仇人;南清

  • 十支居士八城人经·佚名

    一卷,失译。中阿含八城经之别译。阿难为此居士说十二禅,居士信心。施食及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