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刺议第二十六

【题解】

此篇是丞相史和文学继续前篇的辩论,作者认为文学的发言是对丞相史的讽刺,故名曰“刺议。”文学就丞相史所提出的“使文学言亡而非,虽微丞相史,孰不非也”,反唇相讥,直接刺讥丞相之议是“顺流容身,从风悦上”,“终无所是非”,“非吾徒也”。

丞相史曰:山陵不让椒跬(1),以成其崇。君子不辞负薪之言(2),以广其名。故多见者博,多闻者知,距谏者塞(3),专己者孤。故谋及下者无失策,举及众者无顿功。《诗》云:“询于刍荛(4)。”故布衣皆得风议(5),何况公卿之史乎?《春秋》士不载文,而书咺者,以为宰士也(6)。孔子曰:“虽不吾以,吾其与闻诸(7)。”仆虽不敏(8),亦尝倾耳下风,摄齐句指(9),受业径于君子之涂矣(10)。使文学言之而是,仆之言有何害?使文学言之而非,虽微丞相史(11),敦不非也?

【注释】

(1)“陵”原作“林”,“跬”原作“桂”,今据张敦仁说校改。椒跬:山巅之半步也。

(2)负薪:见《毁学篇》注释。这里指普通人。

(3)距谏:“距”同“拒”,拒绝。谏,旧时称规劝君主尊长使改正错误。

(4)这是《诗经·大雅·板》文。刍荛:指砍柴的人。

(5)风议:同讽议,议论,建议。

(6)《公羊传·隐公元年》:秋七月,天子使宰咺(xuan)来归惠公仲子之赗(f8ng),古时指帮助人办丧事的财礼。宰者何?官也。咺者何?名也。曷为以官士?宰士也。”“春秋”书法,照例不载士人。其所以书咺者,因为咺是宰士(宰相的属官)的缘故。

(7)语本《论语·子路篇》。《论语》“诸”作“之”。原文“诸”下衍“侯”字,今删。

(8)仆:这是丞相史的谦称。

(9)摄齐,见《殊路篇》注释。句指:卑恭的样子。

(10)“受业”应在“经”字下。涂,同途,道路。

(11)微:无,没有。

【译文】

丞相史说:山陵不排斥山巅的小丘,才成为其高大。君子不拒绝普通人的意见,以便名声远扬。所以,看得多的人知识渊博,听得多的人聪明智慧,不接受别人规劝的人耳目闭塞,独断专行的人必然孤立。所以,遇事能和下面商量的人不会失策,和众人一起办事的人不会不成功。《诗经》上说:“向砍柴的人征求意见。”百姓都可以议论政事,何况是公卿的下属呢?《春秋》上是不记载士人的言行的,但写了宰咺的事情,因为他是宰相的属官的缘故。孔子说:“即使现在不任用我,我还是知道很多朝政的事情。”我们虽然不聪明,也曾倾听过下面的意见,恭恭敬敬地接受君子之途的教育。假使文学说的话是对的,我们说话又有什么害处呢?如果文学说的话不对,即使没有丞相史,谁还不可以批评呢?

文学曰:以正辅人谓之忠,以邪导人谓之佞。夫怫过纳善者,君之忠臣,大夫之直士也。孔子曰:“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今子处宰士之列,无忠臣之心,枉不能正,邪不能匡,顺流以容身,从风以说上。上所言则苟听,上所行则曲从,若影之随行,响之于声,终无所是非。衣儒衣,冠儒冠,而不能行其道,非其儒也。譬若土龙,文章首目具而非龙也。葶历似菜而味殊,玉石相似而异类。子非孔氏执经守道之儒,乃公卿面从之儒,非吾徒也。冉有为季氏宰而附益之,孔子曰:“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故辅桀者不为智,为桀敛者不为仁。

丞相史默然不对。

【注释】

怫(f*):愤怒,憎恨。

这是《孝经·谏诤章》文。争,同诤,直言进谏。

土龙:用泥土塑成的龙。汉时,天旱,即用土龙求雨。见《淮南子·说林篇》及《续汉书·礼仪志》。

文章:指颜色、花纹。

葶(t0ng)历:即葶苈,二年生草本植物,可入药。

《论语·先进篇》:“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附益:增加。

【译文】

文学说:用正道帮助人,叫做忠诚,用邪道引诱人,叫做伪善。能憎恨错误并采纳好的意见的人,才是君主的忠臣、大夫的正直之士。孔子说:“大夫身边要有三个直言进谏的人,即使不懂得治国之道,也不会家败人亡。”现在你们占着宰士的位置,却没有忠诚正直的心意,对错误不能制止,对邪气不能制止,随波逐流以保全自身,顺从主子以求得上司的喜欢。上司说什么,你们就听什么,上司干什么,你们就跟着干什么,就像影子随身,声响的回音一样,始终不明是非。你们穿着儒家的衣服,戴着儒家的帽子,但并不实行儒家之道,你们不是真正的儒生。好比泥土捏成的龙,虽然颜色、花纹、脑袋、眼睛等都齐备,但不是真正的龙。葶历像菜但和菜的味道不同,玉和石相似但属于不同的种类。你们不是坚持儒家的经说,坚守儒家之道的儒生,而是看公卿眼色行事的儒生,不是我们同一派系的人。冉有当了季氏的家臣而积极辅助季氏聚敛,孔子说:“弟子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声讨他。”所以,辅助夏桀的人不是明智的人,为桀横征暴敛的人不是仁义的人。

丞相史沉默不回答。

猜你喜欢
  第二十五卦 无妄 天雷无妄 乾上震下·佚名
  卷一 释诂第一·邢昺
  正道·黄石公
  提要·刘清之
  卷八·刘因
  告圣庙文·周梦颜
  春秋讲义卷四上·戴溪
  卷十六·刘敞
  卷二十六·乾隆
  卷二十九·盛世佐
  卷十四·顺治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十·欧阳竟无
  与柳田圣山讨论禅宗史的纲领柳田先生·胡适
  卷十一·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六卷·宝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白贲·隋树森

    白贲,原名征,字于易,后名贲,字无咎,号素轩。先世太原文水人,后移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市)。先为中书省郎官,延祐(一三一四——一三二○)中出任忻州(今属山西省)太守, 至治(一三二一——一三二三)间为温州路

  • 提要·黄希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二补注杜诗       别集类一【唐】提要【臣】等谨案补注杜诗三十六卷宋黄希原本而其子鹤续成之者也希字梦得宜黄人登进士第官至永新令尝作春风堂於县治杨万里为作记今载诚斋集中鹤字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九十四·杨仲良

      哲宗皇帝   变新法   元丰八年四月辛未,诏户部侍郎李定取都提举汴河堤岸司所领事,并提举京城所课利条析以闻。   五月乙末,并罢提举汴河堤岸司。元丰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初置,三年五月二十二日改今名。   诏尚书

  • 卷二 文帝·王夫之

      〖一〗   诚以安君之谓忠,直以正友之谓信,忠信为周。君子周而上下睦,天下宁矣。周勃平诸吕,迎立文帝,而有德色;非有罔上行私之慝也,不学无术而忘其骄耳。袁盎与俱北面事君,尊卑虽殊,固有同寅之义;规而正之,勃岂遽怙而不改

  • 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五·杨士奇

    宣德二年二月己未朔夜南京地震○庚申赵王高燧奏曰昨奉敕书以人言臣速谋不轨示以奏章 皇上圣仁俯垂矜念赦其必死之罪加以再生之恩臣不胜感荷伏惟 陛下天地之量容臣旧恶当图自新然兵卫未除恐人言未弭谨以常山中护卫及群

  • 卷之一千二百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十一·钱谦益

    ○河南扩廓帖木儿扩廓帖木儿,本姓王氏,名保保,颍州沈丘人,察罕帖木儿之甥,自幼察罕养以为子,更名扩廓。至正二十二年,察罕为田丰、王士诚所刺,元命袭职总兵,后拜太尉、中书右丞相,封河南王。洪武八年八月,卒于哈剌那海之衙庭。至

  • 十国春秋卷七十六·吴任臣

    检讨呉任臣撰楚十列传符彦通符彦通溆州蛮帅也恭孝王率羣蛮破长沙府库累世之积皆为彦通所得彦通由是富强称王于谿峒间及刘言攻边镐欲召彦通为援周行逢曰蛮贪而无义前年从马希萼入潭州焚掠无遗今兵以义举往无不克恶用彼

  • 卷二百二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六经籍考【十六】子【儒家 法家】紫阳大指八卷秦云爽撰云爽字开地号定叟钱塘人【臣】等谨按是编专为王守仁朱子晩年定论而作分八门一曰朱子初学二曰论已发未发三曰论?养本原四曰

  • 卷一百四 田叔列传第四十四·司马迁

    田叔【索隐】:案下文,字少卿。者,赵陉城人【索隐】:陉音刑。按:县名也,属中山。也。其先,齐田氏苗裔也。叔喜剑,学黄老术於乐巨公【索隐】:本燕人,乐毅之後。【正义】:乐,姓;巨公,名。所。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正义喜音许记反

  • 明本释卷上·刘荀

    (宋)刘荀撰予观论语记林放问礼之本孔子有大哉问之对有子论孝弟而有君子务本之言始知学者进徳修业必先明乎本夫事物莫不有本知其本则所由之戸不差循序而进然后徳业可得而成矣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言知

  • 卷三十六·程公说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分记卷三十六   宋 程公説 撰书十八礼乐书第一宗周功德自文武出衰于厉幽文武之基息矣礼乐赏罚自天子出降而诸侯天子之重去矣春秋之作圣人谨乎名分者于以存礼乐于将坠扶王室于既防也而自隐公始其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四·欧阳竟无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一]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   [二]爾時世尊在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與大菩薩衆俱.其諸菩薩皆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不退[三]轉.悉從他方世界來集.[四]住一切菩薩智所住境.

  • 卷第二十六(行菩萨道下诸国王部第三)·宝唱

    经律异相卷第二十六(行菩萨道下诸国王部第三)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  ·和黑王因母疾悟道大行惠施一·二王以袈裟上佛得立不退之地二·萨和达王布施让国后还为王三·日难王弃国学道济三种命四

  • 田赋考辨·李塨

    一卷。清李塨(1659—1733)撰。李塨字刚主,号恕谷,河北蠡县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举人,晚年授通州学正。李氏与其师颜元主张“经世致用”,世称“颜李学派”。李氏之《周礼传注》等书,《四库总目》已著录。本书系李氏所作四

  • 玉历宝钞·佚名

    《玉历宝钞》成书于清雍正时期,传说一名法号“淡痴”的修行者游历地府,将此书从地府带出。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劝善读物,书中构架了一个职责明确的地狱鬼神体系,通过宣扬地狱中的种种可怕的罪行,引导人们行善戒恶,给人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玄义·智旭

    自觉圣智。第一义心。非名相之所诠。奚思议之能入。依染净而分五法。法法本真。由迷悟而辨三性。性性无性。因迷中体用差别。立八种识。识若空华。约悟时显理偏圆。称二无我。我同兔角。是以一切佛语。唯传此心。一切

  • 续古尊宿语要·佚名

    六卷。宋代晦堂师明编。此书继《古尊宿语要》之后而编,收录临济、汾阳昭、琅琊觉、慈明圆、翠岩真等八十一位禅师的语要。由于所摘录机缘语句较少,很少涉及人物生平履历,没有完整的传法谱系,其史料价值低于灯录。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