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议第二十六
【题解】
此篇是丞相史和文学继续前篇的辩论,作者认为文学的发言是对丞相史的讽刺,故名曰“刺议。”文学就丞相史所提出的“使文学言亡而非,虽微丞相史,孰不非也”,反唇相讥,直接刺讥丞相之议是“顺流容身,从风悦上”,“终无所是非”,“非吾徒也”。
丞相史曰:山陵不让椒跬(1),以成其崇。君子不辞负薪之言(2),以广其名。故多见者博,多闻者知,距谏者塞(3),专己者孤。故谋及下者无失策,举及众者无顿功。《诗》云:“询于刍荛(4)。”故布衣皆得风议(5),何况公卿之史乎?《春秋》士不载文,而书咺者,以为宰士也(6)。孔子曰:“虽不吾以,吾其与闻诸(7)。”仆虽不敏(8),亦尝倾耳下风,摄齐句指(9),受业径于君子之涂矣(10)。使文学言之而是,仆之言有何害?使文学言之而非,虽微丞相史(11),敦不非也?
【注释】
(1)“陵”原作“林”,“跬”原作“桂”,今据张敦仁说校改。椒跬:山巅之半步也。
(2)负薪:见《毁学篇》注释。这里指普通人。
(3)距谏:“距”同“拒”,拒绝。谏,旧时称规劝君主尊长使改正错误。
(4)这是《诗经·大雅·板》文。刍荛:指砍柴的人。
(5)风议:同讽议,议论,建议。
(6)《公羊传·隐公元年》:秋七月,天子使宰咺(xuan)来归惠公仲子之赗(f8ng),古时指帮助人办丧事的财礼。宰者何?官也。咺者何?名也。曷为以官士?宰士也。”“春秋”书法,照例不载士人。其所以书咺者,因为咺是宰士(宰相的属官)的缘故。
(7)语本《论语·子路篇》。《论语》“诸”作“之”。原文“诸”下衍“侯”字,今删。
(8)仆:这是丞相史的谦称。
(9)摄齐,见《殊路篇》注释。句指:卑恭的样子。
(10)“受业”应在“经”字下。涂,同途,道路。
(11)微:无,没有。
【译文】
丞相史说:山陵不排斥山巅的小丘,才成为其高大。君子不拒绝普通人的意见,以便名声远扬。所以,看得多的人知识渊博,听得多的人聪明智慧,不接受别人规劝的人耳目闭塞,独断专行的人必然孤立。所以,遇事能和下面商量的人不会失策,和众人一起办事的人不会不成功。《诗经》上说:“向砍柴的人征求意见。”百姓都可以议论政事,何况是公卿的下属呢?《春秋》上是不记载士人的言行的,但写了宰咺的事情,因为他是宰相的属官的缘故。孔子说:“即使现在不任用我,我还是知道很多朝政的事情。”我们虽然不聪明,也曾倾听过下面的意见,恭恭敬敬地接受君子之途的教育。假使文学说的话是对的,我们说话又有什么害处呢?如果文学说的话不对,即使没有丞相史,谁还不可以批评呢?
文学曰:以正辅人谓之忠,以邪导人谓之佞。夫怫过纳善者,君之忠臣,大夫之直士也。孔子曰:“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今子处宰士之列,无忠臣之心,枉不能正,邪不能匡,顺流以容身,从风以说上。上所言则苟听,上所行则曲从,若影之随行,响之于声,终无所是非。衣儒衣,冠儒冠,而不能行其道,非其儒也。譬若土龙,文章首目具而非龙也。葶历似菜而味殊,玉石相似而异类。子非孔氏执经守道之儒,乃公卿面从之儒,非吾徒也。冉有为季氏宰而附益之,孔子曰:“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故辅桀者不为智,为桀敛者不为仁。
丞相史默然不对。
【注释】
怫(f*):愤怒,憎恨。
这是《孝经·谏诤章》文。争,同诤,直言进谏。
土龙:用泥土塑成的龙。汉时,天旱,即用土龙求雨。见《淮南子·说林篇》及《续汉书·礼仪志》。
文章:指颜色、花纹。
葶(t0ng)历:即葶苈,二年生草本植物,可入药。
《论语·先进篇》:“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附益:增加。
【译文】
文学说:用正道帮助人,叫做忠诚,用邪道引诱人,叫做伪善。能憎恨错误并采纳好的意见的人,才是君主的忠臣、大夫的正直之士。孔子说:“大夫身边要有三个直言进谏的人,即使不懂得治国之道,也不会家败人亡。”现在你们占着宰士的位置,却没有忠诚正直的心意,对错误不能制止,对邪气不能制止,随波逐流以保全自身,顺从主子以求得上司的喜欢。上司说什么,你们就听什么,上司干什么,你们就跟着干什么,就像影子随身,声响的回音一样,始终不明是非。你们穿着儒家的衣服,戴着儒家的帽子,但并不实行儒家之道,你们不是真正的儒生。好比泥土捏成的龙,虽然颜色、花纹、脑袋、眼睛等都齐备,但不是真正的龙。葶历像菜但和菜的味道不同,玉和石相似但属于不同的种类。你们不是坚持儒家的经说,坚守儒家之道的儒生,而是看公卿眼色行事的儒生,不是我们同一派系的人。冉有当了季氏的家臣而积极辅助季氏聚敛,孔子说:“弟子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声讨他。”所以,辅助夏桀的人不是明智的人,为桀横征暴敛的人不是仁义的人。
丞相史沉默不回答。
猜你喜欢 第二十五卦 无妄 天雷无妄 乾上震下·佚名 卷一 释诂第一·邢昺 正道·黄石公 提要·刘清之 卷八·刘因 告圣庙文·周梦颜 春秋讲义卷四上·戴溪 卷十六·刘敞 卷二十六·乾隆 卷二十九·盛世佐 卷十四·顺治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十·欧阳竟无 与柳田圣山讨论禅宗史的纲领柳田先生·胡适 卷十一·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六卷·宝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