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国疾第二十八

【题解】

国疾就是国家的弊病。贤良、文学攻击汉武帝时,“国有贤士而不用”,“邪臣各以伎艺,亏乱至治”,“其祸累世不复,疮痍至今未息”。他们认为所谓的“国疾”,完全是由汉武帝制定的政策所造成的。大夫则斥责“文学守死溟涬之语而终不移”,以“往古之事,昔日之语”攻击当世,这才是真正的“国疾”。本篇标题“疾”原作“病”,目录“病”作“疾”,本篇末亦有“疾”字,今据改正。

文学曰:国有贤士而不用,非士之过,有国者之耻。孔子大圣也,诸侯莫能用。当小位于鲁,三月,不令而行,不禁而止,沛若时雨之灌万物,莫不兴起也。况乎位天下之本朝,而施圣主之德音教泽乎?今公卿处尊位,执天下之要,十有余年,功德不施于天下,而勤劳于百姓。百姓贫陋困穷,而私家累万金。此君子所耻,而《伐檀》所刺也。昔者,商鞅相秦,后礼让,先贪鄙,尚首功,务进取,无德厚于民,而严刑罚于国,俗日坏而民滋怨,故惠王烹菹其身以谢天下。当此之时,亦不能论事矣。今执政患儒贫贱而多言,儒亦忧执事富贵而多患也。

大夫视文学,悒悒而不言也。

【注释】

王先谦曰:“‘不令而行,不禁而止’,是孔子相鲁三月事,非小位也。《事类赋·天部》引作‘尝居小位,相鲁三月’,是也。‘居小位’即《孟子》听谓‘委吏承田’,承上‘诸侯莫能用’言。‘三月相鲁’,下属为义。‘尝’、‘当’形近致误。又脱‘居’字。‘于’亦当作‘■’,与‘相’形近而误耳。《御览》十一《天部》作‘尝居上位,相鲁三月’,‘上’字误改,而余文并同。”案《太玄书室》本“当”作“尝”。

本朝:当今的朝廷。

《伐檀》,《诗经·魏风》的篇名。此诗讽刺当权者无功而受禄。

尚首功:即上首功。秦法:斩首多为上功,每斩一人首赐爵一级,故谓秦为上首功之国。见《史记·鲁仲连传·集解》及《索引》。

“厚”原作“序”,今据张敦仁说校改。

惠王:秦孝公子,名驷。孝公死,驷继位。以商鞅曾对其师傅处过刑,即位后,在其师傅及宗室的挑唆下,用车裂的酷刑把商鞅杀害了,事在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见《史记·秦本纪》及《商君列传》。烹菹(z)):煮成肉酱。这里指受酷刑。

“儒”字原无,今据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补。

【译文】

文学说:国家有贤人而不被任用,这不是我们的过错,而是管理国家的人的耻辱。孔子是大圣人,诸侯都没有任用他。他尝居小位,为鲁司寇代行相事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好事)不用下命令就能推行,(坏事)不要法律就能制止,他的思想就像及时的雨浇灌万物一样,没有不兴旺茂盛的。何况你们在当今的朝廷作官,而且可以施行圣明君主的仁义德政呢?现在的公卿身居高位,掌握着国家的大权,十多年来,却对天下没有什么功劳,而只是使百姓勤苦劳累,百姓都很贫困穷乏,而达官贵人之家却积累了万贯家财。这是君子所耻笑的,也是《诗经·伐檀》里所讽刺的。从前商鞅辅佐秦国时,不讲礼让,贪财卑鄙,崇尚战功,一味蛮干,对百姓没有什么恩德,而是用严酷的刑罚治理国家,风俗日益败坏,人们怨恨增长,所以被秦惠王五马分尸,以解除天下人的怨恨。在那时,他也不能议论国事了。现在的执政者讨厌我们贫贱的儒生多嘴多舌,我们儒生也担忧你们当官的贪图富贵会带来很多灾难。

大夫看着文学闷闷不乐,也不说话。

丞相史曰:夫辩国家之政事,论执政之得失,何不徐徐道理相喻,何至切切如此乎(1)!大夫难罢盐、铁者(2),非有私也(3),忧国家之用,边境之费也。诸生訚訚争盐、铁(4),亦非为己也,欲反之于古而辅成仁义也。二者各有所宗(5),时世异务,又安可坚任古术而非今之理也。且夫《小雅》非人(6),必有以易之。诸生若有能安集国中(7),怀来远方(8),使边境无寇虏之灾,租税尽为诸生除之,何况盐、铁、均输乎?所以贵术儒者,贵其处谦推让,以道尽人。今辩讼愕愕然(9),无赤、赐之辞(10),而见鄙倍之色(11),非所闻也。大夫言过,而诸生亦如之,诸生不直谢大夫耳(12)。

【注释】

(1)切切:急切,急迫。

(2)难:诘难,表示反对、拒绝。

(3)“私”原作“利”,今据郭沫若校改。

(4)訚訚(y0n):严肃辩论。

(5)宗:根据。

(6)“夫”原作“去”,正嘉本、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作“夫”,今据改正。(7)“若”原作“莫”,今据郭沫若说改正。

(8)“怀”下原有“臧之”二字,今据卢文弨说校删。

(9)愕愕(8):直言争辩,形容气势汹汹。“愕愕”又作“鄂鄂”、“谔谔”,古通。(10)赤:公西赤。赐:端木赐,即子贡。

(11)鄙倍:同“鄙背”,品质低劣,不讲道理。

(12)不直:不应当。谢:道歉,认错。耳,古通“耶”。

【译文】

丞相史说:讨论国家政事,分析执政的好坏,为什么不慢慢地讲道理互相说服,而要急迫到这种程度呢?大夫反对取消盐、铁官营,并非有私心,而是考虑到国家的费用和边境上的军费;贤良、文学严肃争辩,要求取消盐、铁官办,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回到古代去,按照仁义办事。两种意见各有各的根据。现在时代不同了,又怎么能坚持古代的办法而反对今天的道理呢?儒生用《诗经·小雅》作者的办法非议朝臣,必定有改进的办法。如果你们有能力安定国家,使远方的人归服汉朝,使过境没有敌人骚扰的灾难,税收可以全部给你们免除,更何况盐、铁官营和均输的政策呢?所以重视法术的儒生,贵在以谦虚和忍让立身处世,以仁义之道让别人尽量发表意见。现在你们辩论时气势汹汹,没有公西赤、子贡的言辞,只见到你们这种浅见无理的样子,这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大夫说话过火,而你们也是这样,你们不应当向大夫道歉吗?

贤良、文学皆离席曰:鄙人固陋,希涉大庭,狂言多不称,以逆执事。

夫药酒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故愕愕者福也,■■者贼也。林中多疾风,富贵多谀言。万里之朝,日闻唯唯,而后闻诸生之愕愕,此乃公卿之良药针石。

【注释】

“口”下原无“而”字,今据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杨沂孙校本校补。《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心利于病。”又《淮南·衡山传》:“毒药苦于口利于病,忠言逆于耳利于行。”《说苑·正谏篇》:“孔子曰:‘良药苦于口利于病,忠言逆于耳利于行。’”

■■(jian):花言巧语,能言善辩。“贼”原作“贱”,今据杨树达、郭沫若说校改。

【释文】

贤良、文学都离开自己的坐位说:“我们固然学识浅陋,很少能到朝廷中来,你们说我们狂妄的言论和身份不相称,和执政的公卿抵触。药酒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所以直言争辩是为了国家的富强,那些花言巧语的人,是国家的盗贼。山林中经常刮大风,富贵人经常听到逢迎奉承的话。在管理万里江山的朝廷里,天天听到的是恭顺的话,现在听到我们的直言争辩,这正是公卿的良药好针啊。

大夫色稍宽,面文学而苏贤良曰:穷巷多曲辩,而寡见者难喻。文学守死溟涬之语,而终不移。夫往古之事,昔有之语,已可睹矣。今以近世观之,自以目有所见,耳有所闻,世殊而事异。文、景之际,建元之始,民朴而归本,吏廉而自重,殷殷屯屯,人衍而家富。今政非改而教非易也,何世之弥薄而俗之滋衰也!吏即少廉,民即寡耻,刑非诛恶,而奸犹不止。世人有言:“鄙儒不如都士。”文学皆出山东,希涉大论。子大夫论京师之日久,愿分明政治得失之事,故所以然者也。

【注释】

“苏”下原有“也”字,今据黄季刚说校删。苏:读为“溯”(s)),向,朝着。面:背着。这里是说大夫背着文学而面向贤良讲话的意思。

溟涬(m0ngx@ng):漫无边际,大而无当的意思。

文、景: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

建元:汉武帝年号。建元之始,指公元前140年。我国帝王有年号,是从这一年开始的。殷殷:富实。屯屯:盛多。

都士:居住在城里的人。

子大夫:汉代时对知识分子的美称。这里指贤良。

“愿”原作“顾”,“失”上无“得”字,今据王先谦说校改。

【译文】

大夫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背着文学而面向贤良们说:贫穷小巷里诡辩的人多,见闻不多的人难以开导。文学们只会死守着漫无边际、大而无当的言语始终不变。古时的事情和过去人说的话都已经知道了。从现在的时代看,有眼睛的人都可以看到,有耳朵的人都可以听到,时代不同,事情也不一样。文帝、景帝时,汉武帝开始执政时,百姓朴实而务农,做官的人都廉洁慎重,国家很富裕,人丁兴旺,家庭富足。现在这些治国之法都没有改变,教化也没有变化,怎么能讲恩德微薄而风俗败坏了呢?(你们还说什么)官吏很少有廉洁的,百姓很少有知道耻辱的,刑罚没有惩办坏人,因而坏事得不到制止。俗话说:“乡里人不如城里的人。”文学都是从华山以东来的,很少参与过国家大事的讨论。贤良在国都谈论国家大事已经很久了,希望你们分析政治得失的原因。

贤良曰:夫山东天下之腹心(1),贤士之战场也。高皇帝龙飞凤举于宋、楚之间(2),山东子弟萧、曹、樊、郦、滕、灌之属为辅(3),虽即异世,亦既闳夭、太颠而已(4)。禹出西羌,文王生北夷(5),然圣德高世,有万人之才,负迭群之任(6)。出入都市(7),一旦不知返数,然后终于厮役而已(8)。仆虽不生长京师,才驽下愚,不足与大议(9)。窃以所闻闾里长老之言(10),往者,常民衣服温暖而不靡,器质朴牢而致用。衣足以蔽体,器足以便事,马足以易步,车足以自载,酒足以合欢而不湛(11),乐足以理心而不淫,入无宴乐之闻,出无佚游之观(12)。行即负嬴(13),止则锄耘(14),用约而财饶,本修而民富。送死哀而不华,养生适而不奢。大臣正而无欲,执政宽而不苛。故黎民宁其性,百吏保其官。建元之始(15),崇文修德,天下乂安(16)。其后邪臣各以伎艺,亏乱至治。外障山海,内兴诸利。杨可告缗(17),江充禁服,张大夫革令(18),杜周治狱(19),罚赎科适(20),微细并行,不可胜载。夏兰之属妄搏(21),王温舒之徒妄杀(22)。残吏萌起,扰乱良民。当此之时,百姓不保其首领,豪富莫必其族姓。圣主觉焉(23),乃刑戮充等,诛灭残贼,以杀死罪之怨(24),塞天下之责,然居民肆然复安。然其祸累世不复,疮痍至今未息。故百官尚有残贼之政(25),而强宰尚有强夺之心。大臣擅权而击断(26),豪猾多党而侵陵(27)。富贵奢侈,贫贱篡杀。女工难成而易弊,车器难就而易败。车不累期(28),器不终岁。一车千石(29),一衣十钟(30),常民文杯画案(31),机席缉■(32),婢妾衣纨履丝,匹庶粺饭肉食(33)。里有俗,党有场。康庄驰逐,穷巷蹋鞠(34)。秉耒抱臿(35),躬耕身织者寡,聚要敛容(36)、傅白黛青者众。无而为有,贫而强夸。文表无里,纨袴枲装(37)。生不养,死厚送。葬死殚家(38),遣女满车(39)。富者欲过,贫者欲及。富者空减,贫者称贷。是以民年急而岁促,贫即寡耻,乏即少廉。此所以刑非诛恶,而奸犹不止也。故国有严急之征(40),即生散不足之疾矣(41)。

【注释】

(1)腹心:中心。

(2)高皇帝:即汉高祖刘邦。龙飞凤举:封建时代比喻皇帝的兴起。刘邦起于沛县的丰邑,后改为丰县,在今江苏省沛县西。这是宋、楚交界之地,故曰“宋、楚之间”。(3)萧:萧何。曹:曹参。樊:樊哙(kuai)。郦:郦食其(l9y@j9)。滕:滕公夏侯婴。灌:灌婴。这些人都是刘邦的得力助手,《汉书》各有本传。

(4)闳夭、太颠,见《相刺篇》注释。

(5)《孟子·离娄下》:“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这里说“文王生北夷”,盖传闻异辞。

(6)迭:古通“轶”,超过。

(7)张敦仁曰:“案此句上有脱文,今无以补之。

(8)卢文弨曰:“‘后’字衍。”

(9)“与”原作“以”,“与”和“以”因形近致误。前《孝养篇》:“有诏公卿与斯议。”即此“与”字之义,谓参与也。今据订正。大议:讨论天下大事。

(10)“以所”原作“所以”,今据卢文弨说校改。

(11)湛:同“沉”,沉溺。

(12)佚游:游逸无度。

(13)嬴:原作羸,今据明初本、毕本校改。嬴,担的意思。

(14)则原作“作”,今据杨树达说校改。

(15)“始”上原无“之”字,今补。“之始”与下文“其后”对文。《救匮篇》及下文也作“建元之始”。说略本杨树达。

(16)乂(y@)安:平安,太平。

(17)“可”下原有“胜”字,今据张敦仁说校删。

(18)张大夫:即张汤,曾为汉武帝制定法令。杨可、江充、张汤,见《轻重篇》注释。(19)杜周,见《刺复篇》注释。

(20)罚赎:即罚钱赎罪。科:判罪。“适”同“谪”,责罚贬官。

(21)夏兰:汉武帝时绣衣直指官(从侍御史选派出外查办重大案件的官)。见《史记·平准书》,事迹无考。搏:捕捉。

(22)王温舒,见《刺复篇》注释。

(23)圣主:指汉武帝。

(24)杀:解除,减轻。

(25)残贼:残忍邪恶。

(26)“击断”原作“断击”,今乙正。《战国策·秦策下》:“华阳、泾阳,击断无讳。”《汉书·刑法志》:“穷民犯法,酷吏击断,奸轨不胜。”又《楚元王传》:“刘向《上封书》:“五侯骄奢僣盛,击断自恣。”徐干《中论考伪篇》:“时有拒绝,击断严厉。”字俱作“击断,今据乙正。击断:谓刑人。

(27)侵陵:同“陵侵”,侵犯,凌辱。

(28)期:周年。不累期,使用不到两年。

(29)石(dan):容量单位。

(30)钟:也是容量单位。六石四斗为一“钟”。

(31)案:古时一种短腿的饮食用具。文杯:在杯子上画文采。画案:在案上画图画。《汉书·禹贡传》:“见赐杯案尽文画。”

(32)机:同“几”,小而矮的桌子。席:坐席,这里指酒宴。缉■(di5):同“杂■(ta),形容多、丰盛。

(33)粺(dai)饭:吃精米饭。粺,指精米。

(34)蹋,原作蹹,今从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校改。蹋鞠:踢球。(35)“臿”原作“插”,今从姚范校改。臿:铁锹。

(36)“聚”原作“娶”,“敛”下原有“从”字,今队张敦仁说校改。“要”同“腰”。聚要敛容:束腰整容,形容装饰,打扮。

(37)“袴”原作“跨”,华氏活字本、正嘉本、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作“袴”,今据改正。纨(wan):丝绸。袴(k*):即裤子,这里泛指衣服。

(38)殚(dan)家:耗尽家产。

(39)遣女:出嫁女儿。

(40)“严”下原有“不”字,今据卢文弨校改。

(41)“散”原作“前”,今据黄季刚说校改。“足”下原无“之”字,今据卢文弨说校增。散不足:由于奢侈消耗而造成多方面的弊病。

【译文】

贤良说:华山以东是天下的中心,是贤能人的战场。高皇帝兴起在宋、楚之间时,帮助他的华山以东的子弟就有萧何、曹参、樊哙、郦食其、夏侯婴、灌婴等人,虽然时代不同,但他们也算得上是闳夭、太颠那样的人物了。夏禹出生在西羌,周文王出生于北夷。然而他们圣德出众,有万人的才能,能担负起超群的(治国)重担。那些出入都市的人,一天中往返奉命不知要跑多少趟,然而终究是受人差遣奴役而已。我们虽然不生长在京城里,无能而又愚蠢,是不能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的。我们听乡里长老讲过,从前,普通老百姓所穿的衣服既暖和又不奢侈,器具的质量朴素、结实而且适于使用。衣服足够遮体,器具便于使用,马能够代替人步行,车辆足够自己乘坐,饮酒能够达到欢乐而不沉溺,音乐可以调和心情而不荒淫,回到自己家里听不到要宴饮歌舞的事情,到外面看不到放荡闲游的现象。人们外出就或背或挑着东西,在家里就用锄头耕种。国家用费节约,资财富饶,农业搞得好,百姓生活富足。办理父母丧事时哀伤但不铺张,供养父母适度却不奢侈。国家大臣正直而没有私心,执掌政事宽厚而不苛刻。所以百姓安分守己,官吏遵守职责。建元初年,尊重礼义,修养德政,天下太平。后来奸臣们用各种手段,破坏了好的治国方法,垄断山海,设立了各种收利的措施。杨可告发缗令,江充禁止奢侈,张汤改革律令,杜周治理监狱,还有罚钱赎罪,判罚贬官,细小的事也不能免,不能完全记载。再加上夏兰之流随意抓人,王温舒之徒随便杀人。残暴的官吏大量出现,扰乱善良的人们。在那时侯,百姓不能保全自己的脑袋,豪富人家也不能保全其宗族。武帝觉察了这些事情,用严刑杀了江充等坏家伙,以减轻受死罪处分的人的怨恨,消除天下人的谴责。这样,人们才慢慢地恢复了安定。但是,他们造成的灾祸多年不能消除,创伤至今没有复合。官吏中还有残忍邪恶的坏人当政,强暴的主管长官还有强横掠夺之心。大臣独揽大权而肆意施刑于人,强横不法者结成朋党互相倾轧。富贵的人追求奢侈,贫穷的人掠夺杀人。纺织品难以做衣服,而且质量不好,车辆器具难以使用,而且容易损坏。车辆用不到两年,器具使用不到一年,也就都坏了。一辆车子价值一千石粮食,一件衣服价值六十多石粮食。普通老百姓都很讲排场,用的是画有文采的杯子和画有图画的案子,酒宴丰盛,丫鬟穿绸衣,着丝鞋,佣人也吃精米饭和肉菜。里巷有自己的风俗,村庄有自己聚集的地方。在四通八达的大道上有人骑马追逐作乐,在穷巷里有人踢球玩耍。手执农具,亲自耕种和纺织的人很少,束腰整容,涂脂抹粉的人却很多。没有冒充为有,贫穷却强夸富贵。表面漂亮,里面空虚,丝绸做衣服的面,粗麻做衣服的里。父母活着时不供养,死了却厚葬。一次葬礼耗尽家产,女儿出嫁财礼满车。富人追求过分享乐,贫困的人希望赶上富人。富人收入减少,贫苦人借钱过日子。因此,人们的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紧促,贫穷的人不怕羞耻,钱少的人不讲廉洁。这就是刑罚没有惩办坏人而邪恶还不能制止的原因。所以国家有严重危急的征兆,这就是由于过分奢侈消耗而造成了多方面的弊病啊!

猜你喜欢
  序·刘清之
  卷四十五·湛若水
  卷六二·邱濬
  皇祐新乐图记卷下·胡瑗
  卷二·黄道周
  卷二·张大亨
  第四部分·毛公
  卷五·朱鹤龄
  采葛·佚名
  卷一百二十四·佚名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三·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五·佚名
  佛说十支居士八城人经·佚名
  论悟证·印光
  观音义疏记卷第四·知礼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陈无咎·唐圭璋

      无咎号龙坛居士。   失调名   一年一度春来,何时是了。花落花开浑是梦,只解把人引调。可怜浮世,等闲过日,却不识,绿水青山,四时都好。   遇笔题诗,逢人饮酒,世间万事,看尽多多少少。怎得似、羽扇纶巾,云屏烟障,几曾受

  • 宝月·唐圭璋

      宝月,僧人,宋初功臣史珪之后,能为小词。绍兴五年(1135),以献兵书三十九种,特补下州文学。按僧仲殊有宝月集,各词题宝月撰者,旧多收入仲殊词中。惟既题宝月撰,未必非僧作也,兹两收之。   蓦山溪   清江平淡,疏雨和烟染。春

  • 楔子·郑光祖

    (微子一折)(驾上,宣住)(正末扮太师上,开)自家姬姓,周家嫡族,现为太师。从先考文王时,参预国事,至今上武王,一同克商伐纣。官里与诸侯会于鹿台,宦唤某,不知有甚公事。(见驾科)(驾云)(封公了)(驾云)(正末云)陛下,当元本子是吊民伐罪,今来有罪的伐

  • 卷九·陈镒

    钦定四库全书 午溪集卷九 元 陈镒 撰 七言絶句 游南明山次周子符韵 萧萧落叶委空山幽磴添苔护石阑一自三平骑虎去至今龛洞白云寒 再次韵畣海翁上人 为爱石梁担负山照心亭上久凭阑松篁不动云飞尽清磬一声山月寒 红

  • 第六回 取集庆朱公开府 陷常州徐帅立功·蔡东藩

      却说元璋得了太平,城中原是安静,惟城外一带,尚统属元兵势力。元中丞蛮子海牙,调集巨舰,截住采石姑孰口,并檄令义兵元帅陈埜先,及裨将康茂才,率水陆兵二万人,进逼太平。元璋乘他初至,立率诸将出战,一面命徐达、邓愈,别出奇兵,

  • 卷之一百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项羽本纪第七·司马迁

    解惠全张德萍译注【说明】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

  • 耶律阿没里传·脱脱

    耶律阿没里,字蒲邻,遥辇嘲古可汗四世孙。幼时聪明机敏。保宁年间,任南院宣徽使。统和初,皇太后执政,阿没里与耶律斜轸参预国家大计,担任都统。因为征讨高丽有功,迁任北院宣徽使,加政事令。四年(986)春,宋将曹彬、米信等人侵犯

  • 翁万达传·张廷玉

    翁万达,字仁夫,广东揭阳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出身。最初担任户部主事,又升为郎中,然后到梧州当了知府。咸宁侯仇鸾镇守两广,放任部下士兵为害,万达把他们中间最残暴的人捆了,打了一顿大棍。在这里当了四年知府,声望、成就都

  • 一六〇、孔丛子载孔子顺事迹辨·钱穆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后六世为子高穿,穿生子顺,尝为魏相。子顺生鲋,为陈涉博士,死陈下。”后世有《孔丛子》,详记穿、顺、鲋三世行事。《孔丛》伪书,本可无辨。顾《朱子语类》谓:“其书盖孔氏后人集先世遗

  • 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第二·司马迁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索隐】:颍,水名。地理志颍水出阳城。汉有颍阳、临颍二县,今亦有颍上县。【正义】:韦昭云:“夷吾,姬姓之後,管严之子敬仲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索隐】:吕氏春秋:“管仲

  • 僧 制 今 论·太虚

    ──十六年作──民国四年,予按照当时国势,曾作整理僧伽制度论,一再出版,流通海内,颇为时彦推许。而一般论者,以为时机成熟,今有施行可能。然夷考现在社会情状,则又有当改更者,试论列之:一、前者作僧依品,定僧数为八十万人,此准乾

  • 杂毒海卷五·性音

      京都柏林嗣祖沙门 性音 重编秘魔岩把断重津过者难。擎杈须信髑髅乾。霍山到后知端的。同死同生未足观(明觉显)。披云台林底常怀老药山。皮肤脱尽万机闲。有时月下披云啸。千古风流满世间(慈受深)。偶作竹外茅斋

  • 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

    日本川端康成(1899~1972)发表于1926年的中篇小说,为作者成名作。小说以沉郁的浪漫笔调描写青春的觉醒和真诚的爱情。主人公——20岁的大学生“我”在旋途中和情窦初开的14岁舞女萍水相逢,逐渐倾心,“我”尾随舞女所属

  • 古文关键·吕祖谦

    文论著作。2卷。南宋吕祖谦编著。南宋前期,散文创作日趋繁荣,与之相应,以指点散文写作技巧为宗旨的各类文选、文论著作亦纷纷问世。祖谦为当时的著名学者和散文作家,于散文创作和鉴赏有独特而精深的见解,遂编此书,选录韩愈

  • 治河图略·王喜

    元代水利学著作。元王喜撰。一卷。王喜曾任河工,继都实(又译作笃什)、潘昂霄之后据实绘图,详加图说成书,约四千字。绘有禹河之图、汉河之图、宋河之图、今河之图、治河之图、河源之图共十二幅,图末各系图说,据文献资

  • 穴情赋·蔡发

    宋蔡发著,蔡发(1089—1152)字神与,晚号牧堂老人,建州建阳人(福建),南宋理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蔡元定之父。《穴情赋》的主要内容有:论脉、口义、论卦例、择地十要、论死正、论富地、论贵地、论文贵、论武贵、二十六怕

  • 谷响集·善住

    元诗别集。3卷。释善住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除《四库全书》所收入的3卷本《谷响集》,尚有数种清抄本传世,各本内容基本一致,但或作1卷,或作2卷,或不分卷。卷首无序言。《四库全书》所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