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僧 大 纲
──十九年春在闽南佛学院讲──
一 以现代中国为范围僧、是本来有的;僧之制度,也是本来有的。故现在所建议的,须加两种限制:一、讲现代者,指现在的时代而言。僧制、为僧伽所依据的法则,大至弘宣教化,小至个人行为,悉皆以此僧制为准绳。然而、僧制亦须基于所在之时代而有所变动;这如发源印度之古代僧制,在时代上、也经过了不少次的变更。现代的人,当然要以现代所依的时势,国家法制,随著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实不必泥用古代的僧制的。原来制度这样东西,是有时代性的。二、讲中国者,以现代二字还过于普遍,这里加上中国,则只限于中国而言。而且在狭义上,但指中国本部,连蒙、藏亦未包在内。因为国土之有不同,时代之有不同,住持佛教的僧伽在现在中国状况之下,应有一种适宜的建设。这里所要讲的题目的范围:一表示现代;二指明中国。
二 僧之定义未讲僧制之前,应先对僧之一字,定一确义。僧伽、定义为和合众;凡有和合众的意义及性质,皆称曰和合众。故僧之一字,在印度并不限用之于佛教出家徒众。迨佛教至中国,始将僧字为出家佛教徒之专门名称:如称出家佛徒名僧,称佛教在家教徒及其他教徒与非教徒则不名僧。僧既为佛教中出家和合徒众之专称,则僧即须对于佛法能真诚信仰,切实了解,并实行佛法,住持佛法,宣传佛法,使世间上之佛教日臻发达,以达到佛教利人济世之目的。
三 僧格之产生及养成僧之僧格,即如人之人格一样。假如僧不具僧格,即不能谓之为僧。前面所讲的和合众,是由分子构成的团体;而僧中的分子,必须具有僧格。然此僧格何由产生呢?
甲、以三宝之信产生僧格 僧之僧格如何而产生?第一、要讲信心,此种信心是意志的;如发菩提心,即是立“求取无上菩提”的意志。僧格的产生,先要对于三宝有充足的信心,才能产生出僧格来。凡宗教之能建立于世间,必由其信徒有一种具足充满的信心,才能将其教的精神、集现宣布于世间。如欲僧中分子一一皆有完美僧格,必须具足对于三宝的信心。信三宝有浅深泛精之三种不同:一、信法。但信真理,而对佛法亦以其为一种真理而发生信心,此乃普通世间学者的态度。他们视佛教不过为一种有真理的学说,因此而研究佛法,除欲知道真理而外,不必能发生对于佛教确定的信心,研究佛学中真理,等于追寻其他哲学、科学的真理而已。这种学者态度,但信法,而不能为佛教的徒众;然而对世间一般未信佛法者,正应表明这种但由信真理而信佛法的态度,以广摄受。
二、信法佛。由信法而进一步信佛者,信得佛所说的教法,非平常世间的道理,乃完具且超越一切世间道理的唯一道理。并信佛法道理,非假设悬想而出,乃从实证智慧所证得之真理;如从实证则必定有实证的智慧,有此最高真理的实证智慧者,就名为佛;就是无上正遍知的觉者。换言之,没有真确明了无上遍正觉者的佛,则虽信佛法的真理,而亦未能信为究竟无二之真理,一心皈依佛法,为佛教弟子。若由信法而能归于信佛,则信佛法乃由无上觉者证得开示出来的;如欲证得,非亦成无上觉者不可。既人人皆可修习成就佛的智慧,则我们决当以佛为师,为佛的弟子,以行佛之所行。
三、信法佛僧。依大乘教讲,于佛法生信心者,即曰菩萨,亦称佛子,即佛的弟子;这种佛子,乃包括出家在家四众而言。如再进一步,以自信佛法而欲使世人皆信佛法,需要建立人世间具体的佛教机关,设施佛之教化于世间,将佛法真理表扬证明,使佛智慧中流出的正法,宏传不绝,能常在世间众生中摄受众生,乃需有僧之团体。譬如在佛未出世以前,佛法既无所闻见,亦无所谓僧的团体。僧既由佛法传宏世间的需要所产生,而这种僧的团体建立于世间,就要有信仰了解修行于佛法、及负住持宣传发达佛法的责任。盖僧为一种有主义、有组织、有纪律之团体,故僧有僧制。佛法之依托僧制,如人的精神托于身体;因信有僧制的僧,为建立佛教于世间所必要。所以信法信佛者,更进而信僧,加入僧众中遵守僧的律仪,积极的住持宣传佛法,然后才能产生僧之僧格。如单单信法、信佛、尚未信僧者,或仅为在家佛子,皆未能加入僧数。故僧格的产生,须有信法、信佛法、信佛法僧的具足信心。
乙、以六度之学养成僧格 僧格产生、由具足上述三种信心,而僧格尚须以六度之学养成者:
一、僧格成就,首须舍俗,须将一切世间俗乐舍离,即谓之施;复能将一切俗染之习洗净,即谓之戒。由学此施、戒,才可以发生僧格。
二、佛法中讲能修行出家法者,即可为“出尘上士”。行出家法要不为世间一切恶法所摇动,这样须学忍辱;否则、还有为世间恶法摇动之可能。这犹是一种消极的办法,真实的、要具足僧德,必学精进;须精进的修习戒、定、慧等。这样学忍辱、精进,才能够增长僧格。
三、僧格发生增长,继之以定、慧。由修定而得禅悦之乐,由修慧──闻思熏习──而得法喜之乐。于是信心坚固,僧格养成。
四 前议改建僧制之评判现代中国的状况,在几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化中;故建设于从前中国社会制度下的僧制,现在也不能不有所变更了。如何变更?我及他人曾有种种的建议。一、“整理僧伽制度论”:僧伽制度论,作于民国四年,当作此论之时,犹有适合国情之处。但现在已颇见有不宜者:一、僧伽制度论中之僧额,系根据清乾隆时之调查,说僧众有八十万;可是以后经过嘉庆、道光的衰落,洪杨的烧毁,清季兴学的侵夺,及民国后屡次的摧残,所遗留者、尚不知有乾隆时僧数五分之一否?二、僧伽制度论中所说,以由分组八宗,合起来可成一中国僧伽系统制度;但是现在考察起来,凡中国的各宗,在寺院方面已皆失去他的根据了,实在并非同日本宗派之各有其系统组织可比。三、现在国民革命后,又不同于辛亥之时,趋重民生问题,已不能容有如许僧伽受国民的供养。有此三点,现在虽想根据原有计划整理,也为现在时势不相容了。
二、“僧制今论”:僧制今论,作于民国十六年,当时革命空气充溢,且合社会革命意味,论中有意就原有寺僧为根据,以多数无僧格之僧伽,充作劳僧,作农、作工,以少数优秀分子,研习经论。当时所以有这种主张,以为由大多数僧伽从事生产,而供给少数僧伽以专心深造,则寺僧生活独立,可不须依赖民众,这是救济多数迁就时趋的办法。严格的讲,这种作农作工者,实不能谓之为僧;因既作农作工,就不能养成如上所讲的僧格,而行僧的职务,实不能称之为僧。
三、“佛寺管理条例”:去年内政部订立了一个“寺庙管理条例”,里面有很多不利于佛教寺僧的地方,于是运动取消,不得不有另一条例以代之,乃拟作“佛寺管理条例”。原意以佛教会管理佛寺僧众而整顿改进之。初闻立法院本已采容,但因其欲调查耶、回、道教及蒙藏等佛教的情形,其后因内政部催立法院速订办法,遂有去年年底的“监督寺庙条例”十三条的公布。其要旨乃寺庙仍由僧道管理,惟须受当地行政机关所监督;因此、“佛寺管理条例”又不能行。
四、支那内学院及大勇等,则主张返归佛世的律仪。这与以上三种僧制,均思根据原有的佛寺制度而改之者,其中虽都有具体的办法,在理论上尚称完美,但在事实上、环境上、皆难以通行。
五 今议创设之现代僧制前所拟僧制既不能施行,政府方面亦似有让佛教寺僧自生自灭的意思,而集于旧制下的寺僧,仍无觉悟,故今议创设现代僧制,索性不依据原有的僧寺,其所遗留不适现代者,姑听任其自然变化。
上面所讲以三信六度产生养成的僧格,至此须作一种“普及国民信解”的运动,
设施一种浅鲜简易的宣传,使国民中的优秀份子,得由信法信佛乃至信僧,学行六度,以产生且养成最具足的僧格,组织成僧。但今全中国的僧伽能具有僧格的百无其一,今议创设僧制,第一即须精取慎选少数有高尚僧格的,制成以下之僧制。甲、学僧制。学僧制、亦名比丘僧制,约一万人,分四个学级,修学十二年,为具足学僧之资格。表列如下:
创建 处所 修学年限 机关 人数 应得学位 律 仪 院 沙弥半年 每省 一所 上 士 位 比丘半年 约四 千人 普通教理院 四 年 每三省一所 学 士 位 约五 千人 高等教理院 三 年 全国 一所 博 士 位 八 百 人 观行参学处 三 年 二 百 人 大 士 位
乙、职僧制。
职僧制、亦名菩萨僧制,就是修菩萨行之僧。全国约二万五千人之数,以五种机关摄之。 一、布教所五千所;教职员每所一人至七人,约九千人。 二、病院、慈幼院、养老院、残废院、赈济会等,教职员约七千人。 三、律仪院、教理院、及文化事业等,教职员五千人。 四、教务机关,办事员三千人。 五、专修杂修林,办事员一千人。
丙、德僧制。德僧制、亦名长老僧制。这种制度,宜行于山林茅蓬,可以合许多茅蓬为一处,成一专修林或杂修林。全国可设: 一、专修林三十所;若全林僧众专修一净土行或真言行之类。 二、杂修林三十所;若林内各僧各修各择的一行之类。
兹更将以上三种僧制、学级、层次,列一表以明之:
(下中级职僧三十年) ┌上士………………………………………………┐ │ (下中上级职僧二十六年) │ │上士………学士…………………………………│ 学僧┤ (中上级职僧二十三年) ├德僧 │上士………学士………博士……………………│ │ (上级职僧二十年) │ └上士………学士………博士………大士………┘
上表乃以三级僧制而立,由学僧而至德僧,须经四学级或三职级方至德僧位。但有博士、大士学级,可以不经下中级职僧而至德僧位者。兹以职僧上中下之级,复各分三级成为九品,如下表:
┌───┬───┬───┬───┬───┬───┬───┬───┬───┬───┐ │ 级品│上 上│上 中│上 下│中 上│中 中│中 下│下 上│下 中│下 下│ │机关 │ │ │ │ │ │ │ │ │ │ ├───┼───┼───┼───┼───┼───┼───┼───┼───┼───┤ │布教所│ │ │甲等布│乙等布│丙等布│甲等布│乙等布│丙等布│事务员│ │ │ │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士 │教士 │教士 │ │ ├───┼───┼───┼───┼───┼───┼───┼───┼───┼───┤ │慈善机│ │甲等院│乙等院│丙等院│甲等科│乙等科│甲等科│乙等科│事务员│ │关 │ │长 │长 │长 │长 │长 │员 │员 │ │ ├───┼───┼───┼───┼───┼───┼───┼───┼───┼───┤ │律仪院│高等院│普通院│律仪院│职员教│职员教│职员讲│职员助│职员助│事务员│ │等 │长 │长主任│长教授│授 │师 │师 │教 │教 │ │ ├───┼───┼───┼───┼───┼───┼───┼───┼───┼───┤ │教务机│会 长│会 长│会 长│科 长│科 长│科 员│科 员│事务员│事务员│ │关 │ │ │ │ │ │ │ │ │ │ ├───┼───┼───┼───┼───┼───┼───┼───┼───┼───┤ │专修杂│林 长│ │ │ │ │科 长│科 员│事务员│事务员│ │修林 │ │ │ │ │ │ │ │ │ │ └───┴───┴───┴───┴───┴───┴───┴───┴───┴───┘
此表中、上下级职僧,限于得学士位二十年以上者;上中级职僧,限于得博士位十五年以上者;上上级职僧,限于得大士位十年以上者。其中任林长之资格,须得大士位满二十年以上者,方可充任。
要使佛教能建立于世间社会,使佛法真理能普及于一般国民,首先就要有布教所。这里所说的布教所,本来中国到处所有的大小佛寺,皆是布教所之性质,无如如今已失去了布教性质,变为一种家族式的私人庵堂。现代僧制,即需要多设此种布教所。上面讲职僧制中的第一项,特讲布教所五千所者,盖为此意。以中国幅员之大,人数之多,五千所布教所实不为多,如比较眼前江浙寺院最多之一省的小庵,尚有不及哩!兹更拟布教所五千所及需用教职员九千人之分配,略表于后:
布教所等次 全国 总数 每所所需 教职员人数 布教师 布教士 事务员 甲 等 一 百 所 一 人 四 人 二 人 乙 等 四 百 所 一 人 二 人 二 人 丙 等 六 百 所 一 人 一 人 一 人 丁 等 三千九百所 一 人
要实行建设此现代的中国僧制,当从律仪院师范养成所,及教理院教授养成所办起;三年后即可开办律仪院,十年后方可开办高等教理院。约计三十年可建设完成也。(大醒记)(见海刊十一卷七期)
猜你喜欢 法门品第四·佚名 卷三十二·佚名 佛说虚空藏菩萨陀罗尼·佚名 佛法金汤编卷第十·岱宗心泰 卷第二十(声闻学人僧部第九)·宝唱 卷之十四·铁壁慧机 第一卷·圆瑛 现代需要的僧教育·太虚 卷九·佚名 卷第三·佚名 卷第二十六·道宣 善现启请分第二·朱棣 卷第一百三十七·佚名 我识境界品第七·佚名 卷十八·聂先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