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仰山伟禅师

禅师名行伟。生于氏。大名人也。幼寡笑语。颓然地坐终日。伏犀插额。眉目疏秀。人皆异之。年十九。游京师。闻宝相寺大乘师。方益有鉴裁。谒之。益曰。君风神不凡。然非凌烟麒麟所宜置。正当袒肩荷担如来。乃称耳。伟欣然曰。此吾心也。愿执役扫除。益以讲学聚徒。伟甘勤力。挽车运粟。破薪佐炊。无所不为者。十三年。乃剃落受具。辞益经行诸方。益令入洛。遂受贤首教于太三藏。成名继其席常千人。讲无定居。南游门弟子。有愿随者。伟不却。至淮上。所至禅林。盛藉藉闻宗师名。心怪之。馆淮山古寺。见昔同学法亮黪衲勃窣。高其衣裙。布缠两胫。惊曰。亮亦逃矣。呼俱行者。聚观太息。亮笑叙寒温而已。伟问曰。汝今称禅者。禅宗奥义语我来。亮曰。待我死后。为汝敷说。伟曰。狂耶。亮曰。我狂已息。汝今方炽。即趋去。伟请其属曰。亮闻见淹博。知法解义倍我。今甘尔。禅家。必有长处。乃独行诣黄檗。谒南禅师。依止二年。每造室。南公必敛目。良久乃语。伟曰。和尚见行伟。必合眼何耶。曰。麻谷见良遂来。荷锄锄草。良遂有悟处。我见汝来。但闲闭目。汝虽无悟。然且有疑。尚亦可在。伟滋不晓。时泐潭月禅师。与南公同坐夏积翠。月以经论有声。伟尝侍座。听其谈论。因读小释迦传曰。韦尚书问仰山寂公。禅师寻常如何接人。寂曰。僧来必问来为何事。曰来亲觐。又问。还见老僧否。曰见。又问。老僧何似驴。僧未有酬者。韦曰。若言见。争奈驴。若言不见。今礼觐谁。以此故难答。寂曰。无人如尚书辩析者耳。月公称善。伟亦以为然。南公独曰。沩仰宗枝。不到今者。病在此耳。伟日夜究思。不悟其意。将治行而西。卜庵嵩少之下。为粥饭僧。夜与一僧同侍座。僧问。法华经言。得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何等语是陀罗尼。南公顾香炉。僧即引手。候火有无。无火。又就添以炷香。仍依位而立。南公笑曰。是此陀罗尼。伟惊喜。进曰。如何解。南公令僧且去。僧揭帘趋出。南公曰。若不解。争能与么。伟方有省。伟律身甚严。燕坐忘夜旦。占一室谢绝交游。有过伟者。虚己座以延之。躬起炷香。叉手而立。南公闻之以为。大绝物。非和光同尘之义。面诫之。对曰。道业未辨。岁月如流。大根器。如云门赵州犹曰。我惟粥饭二时是杂用心。又曰。我岂有工夫闲处用。矧行伟根性。日劫相倍者。宁暇囿世情。事清谈。谀悦人。增我相乎。南公贤之。熙宁二年。南公殁于黄龙。江西使者。檄宣春。厚礼致。以居仰山。未期年。法席冠江淮。平昔同参。知名者皆集。道俗尊事之。谓之后身通智。性刚莅事有法度。俾某人职某事。莫敢违者。尝遣化十二辈。伟以其名付维那。使明日俱来。受曲折。及会茶辄失一人。伟问为谁。曰随州永泰。伟方经营中。首座曰。泰游山去。请以他僧备员。伟然之。俄有告者曰。泰寔在。首座匿之。以欺众耳。伟色庄使搜得之。泰自陈。怯弱惧失所受事。首座寔不知也。伟令击钟。集众白曰。首座已分座授道。又老师所赏识。昧心罔众。他人犹不可为。乃甘自破坏乎。首座屏息受罚。俱永泰者出院。诸方伏其公。泰后嗣其法。住黄檗山。首座住沩山。嗣黄龙。伟夏夜坐深林。祖以食蚊蚋。会肠毒作。十日不愈。以刀绝之尺许。血流不止。门人泣曰。师独奈何不少忍。曰。为其障我行道。蒲伏床上。无所利于物。得死不愈于生乎。元丰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说偈而化。后三日阇维。得五色舍利。骨石栓索勾连。塔于寺之东。阅世六十三。坐三十三夏。

赞曰。法句经言。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观伟施为。宜若起心者何哉。永嘉曰。昼夜精勤。恐缘差故。不惜身命。以知恩故。伟方畏缘差。负法道之恩。引云门赵州。以自较渠。恤是真是妄哉。非志列秋霜。何以若此耶。

猜你喜欢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四·欧阳竟无
  佛为黄竹园老婆罗门说学经·佚名
  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太虚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二·佚名
  菩萨善戒经 第三卷·佚名
  如何建立国民的道德标准·太虚
  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卷下·佚名
  众事分阿毗昙论 第七卷·佚名
  卷第三十八·佚名
  跋·永觉元贤
  佛说老母女六英经·佚名
  觉魔品第四十七·佚名
  卷第二十(弥沙塞)·佚名
  卷之二十二·纪荫
  十住断结经卷第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四场·田汉

    (春花抓住船夫。船夫吃了水,勉强挣扎。渔娘渔郎上,救上春花和贼船夫。春花忙拧衣上头的水。渔郎甲 春姐你喝水了吗?阮春花 (得意)哼,你姐姐还会喝水?不过是衣裳潮了点。渔郎甲 嗯,春姐的水性还不太够。阮春花 怎么,要是你呢

  • ●卷四·邵博

      司马文正公作《文中子补传》曰:文中子王通,字仲淹,河东龙门人。六代祖玄则,仕宋,历太仆、国子博士;兄玄谟,以将略显,而玄则用儒术进。玄则生焕,焕生蚪。齐高帝将受宋禅,诛袁粲,蚪由是北奔魏,魏孝文帝甚重之,累官至并州刺史,封晋

  • 卷之一百九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二百三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二十九·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二十九传第十三扎噜特部总传扎噜特部在喜峰口外至京师千五百有十里东西距百二十五里南北距四百六十里东界科尔沁西界阿噜科尔沁南界喀尔喀左翼北界乌珠穆沁元太祖十八世孙乌

  • 志卷第十 高丽史五十六·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地理一。○惟我海东三面阻海一隅连陆辐员之广几于万里。 高丽太祖兴于高勾丽之地降罗灭济定都开京三韩之地归于一统。 然东方初定未遑经

  • 七八 做忌日·周作人

    在以前旧家族里做忌日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目。据《越缦堂日记》中所记,很有斋戒沐浴的神气,虽然或者是笔下装模作样,但乡风各别,异同可能很多,因此琐屑记录下来,也是民俗调查研究的一部分资料。现在只就值年的做忌日来说一下。

  • 魏纪九 高贵乡公下甘露元年(丙子、256)·司马光

    魏纪九 魏高贵乡公甘露元年(丙子,公元256年) [1]春,正月,汉姜维进位大将军。 [1]春季,正月,蜀汉姜维升任为大将军。 [2]二月,丙辰,帝宴群臣于太极东堂,与诸儒论夏少康、汉高祖优劣,以少康为优。 [2]二月,丙辰(初九),魏帝在太极东堂宴

  • 卷上·郑兴裔

    钦定四库全书郑忠肃奏议遗集卷上宋 郑兴裔 撰奏疏请起居重华宫疏臣闻治天下之大法有三曰君臣父子夫妇夫妇有法则家道正父子有法则人道久君臣有法则天地泰要之有父子然後有夫妇有父子然後有君臣百行所以莫先於孝也天

  • 卷六 广要道章第十二·邢昺

    [疏]正义曰:前章明不孝之恶,罪之大者,及要君、非圣人,此乃礼教不容。广宣要道以教化之,则能变而为善也。首章略云至德、要道之事,而未详悉,所以于此申而演之,皆云广也。故以名章,次《五刑》之后。《要道》先于“至德”者,谓以要

  • 凡例·荀况

    一、《荀子》一书,刘向校定为三十二篇,称《荀卿新书》。《汉书·艺文志》称《孙卿子》,著录有三十三篇,当为三十二篇之误。唐代杨倞始为之作注,重排篇次,新编目录,分为二十卷,改题为《荀子》,其名其制遂相沿至今。杨注本

  • 北斗七星念诵仪轨·佚名

    南天竺国三藏金刚智译  尔时如来为末世薄福一切众生故。说真言教法。时一切日月星宿。皆悉云集前后围绕。异口同音白言。唯愿如来而为我等说于神咒。于时世尊说八星咒曰。   其印明出金刚顶经七星品。  佛告贪

  •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九颂精义论卷下·佚名

        胜德赤衣菩萨造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此中应问。彼胜义谛中云何自性。答颂自喻言与阳焰等。  其阳焰者。谓地尘日光三事假合。如阳焰聚前见后坏。是故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十五卷·宝亮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十五卷 (四依品第八)释以四果拟菩萨 位释三乘十地 出瞿师罗经魔变作佛事释 正法余八十年前三十年事 释四依人修因久 近辩信不信相四依品第八案。僧亮曰。此品答云何得广大问也。广上依经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卷第三·窥基

    大慈恩寺沙门 基撰经曰。尔时世尊复依遍照如来之相。赞曰。上来第一明实相境法。此下第二寂静法性现等觉门。即是观照正智体境前门。真性此明智相。于中亦三。初叙佛说法门之号。此门有二。初明所依如来之相。后陈所

  • 卷第十·昙噩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淛东沙门 昙噩 述 施学 利物科 晋法相者 居常山。诵经十余万言。泰山祠有大石函。贮宝器。夜偶宿于祠侧。有玄衣武冠者。使相开函。忽不见。相意函百牛不可动。试举之轻甚。於是出宝器货易

  • 贞观公私画史·裴孝源

    一名《公私画录》。中国唐代裴孝源(初唐人)编。中国画著录书,一卷。前有贞观十三年(639)自序,谓汉王李元昌(高祖李渊第七子)命其记录魏晋以来宫廷、佛寺及私家所存藏前人画迹。现存本书计录陆探微等54位画家作品281卷

  • 金匮悬解·黄元御

    22卷。清·黄元御编撰。刊于1754年。黄氏认为《金匮要略》治内伤杂病大旨以扶阳气运化脏腑气血功能为主,而后世又有滋阴之说,遂推阐“阳自阴升,阴由阳降”之理,颇有见地。但在论治方面多从温燥立法,有其片面性。而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