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如何建立国民的道德标准

──二十一年九月在武昌文化公学讲──

文化、是改善人类生活,使之向上进步的。这种文化的功用,虽然很普通,但至最高上的文化,亦不外乎此理。平常人以为佛法是消极的,寂灭的,其实、佛法是使一切恶业消灭,将人心改造,使之向真实美善前途发展,发展最圆满了就是佛。佛称两足尊,即是福、智的满足。换言之,即道德、智识都满足,达到最高人格之表现。并将佛在心境上所证明到的宣说出来,使人人共闻共知,成为一个究竟改善人类生活的文化,就是佛法。但现今的中国,经过了许多内忧外患,天灾人祸,更加以最近之日寇、红匪,国民都在灾患困难中过日子。现在所最须讨论研究的,也就是怎样解除国民灾难,而使之改善、向上,进步的文化了。但要晓得,近代中国的灾患,乃从整个的外患而来。这种外患,把全国打得落花流水,并非偶然的事,实为近代列强的立国精神,对于善弱的国族所必至的趋势。所以、要想解除其困难很不容易,因为四方八面外来的侵略,除非中国也变成近代国家,方能外抗而内安。然要建立近代的国家,但有现代军事、政治是不成功的;要有现代军政,先要有近代国民生产力和社会经济能力才可以。否则、如要生痨病的人举千斤之鼎,不但不成功,反之把鼎敲破,把人压死。所以、中国三四十年来,越救越乱,就是不知道从国民生产力和社会经济能力上、去培植进步的缘故。再深进一层观察,觉得在经济上救,还是不成功的。近察中国民族性,很抱悲观;由城市以到乡村的男女,都受了西洋物质繁华的诱惑,把全副精神化成奢淫的欲望,并且还要不劳而获侥幸的、现成的,以填满他的欲望,由此,乃专以巧诈欺骗,为得到非分享受之手段。这种的风气习惯一成,就是二人的团体都结不起来了!既无二人以上可以彼此诚信,注重公共利益,遂令为公共利益的心愈加其狭小。从前还能为家族,现今只为个人,成为极端的自私发展。在如此整个民族堕落的状况之下,只有消耗社会的经济力,减少国民的生产力,万万没有增进国民生产经济力的希望。我们中国向来以农业立国,到今时不但五金、木材、布疋、器皿、都用外国货,就是米面都要靠外国输进,其余、更不必说了。既没法去培养国民生产力,军事、政治、就无从建立。所以中国民族,现已走到绝路,决非少数贤者所能挽救!因为到现在,差不多要做一个好人,都要偷偷地去做了。但如果全国人各各都负起责任来,深深觉悟,痛改前非,下全国民道德的动员令,以为对治国民痼疾的方法,笫一、就是尚俭朴,将外来物质浮华的欲望减轻,方可以保存一点生产资本;第二、要勤劳,乃可使生产的经济力量得以进步。虽然、这若仍使用欺骗的心,难竟其功,所以第三、要诚实,务使心口一致,言行一致,乃能得彼此间之相信。去做公共事业,把私心减小,以公共利益为前提,所以第四、要为公。将此心理推广到一县、一省、一国,不但建立近代的社会国家,且并可为国际一种向上进步的文化。然而这种文化,并非纸上之文化,口头上的文化,要在实际上去做到的文化。现在、中国从外国输进来的新思潮,简直把全国思想界弄得五零八落,你说是道德,他说是罪恶,你说是改善人类的生活,他说是阻碍社会的进化,邪说风行,使国民堕落,道德只成了一种空谈,没有办法。

各位要在此办法当中找出路,佛法才为唯一的需要。我今天讲:“如何建设国民的道德标准”,就是怎样把人类的道德标准确立起来。道德基础巩固起来,要有一种最圆满学说,能立能破,方能使人类必需的道德原理成功,开扬不可磨灭的真理。在佛法中,可以提出很简单的二种观念:一、众缘主伴之互成:无论什么万事万物,有为主的主因,有为伴的助缘。如这张木桌,木为主因,再加人工等等为助缘,有众缘互相的关系,才成此一桌,宇宙间真很复杂,有各各主因之主,有各各助缘之伴,成为事事物物一种东西。以及一个人也如此,需要许多相关系的助缘:如呼吸空气、水土、阳光等,都是助人生存的要素,你若把这普遍的众缘破坏了,结果自己非灭亡不可。由此看来,人非为公去私不可,这是普遍的原理,宇宙的大法。要为公,便不可互相欺骗,各人勤俭,若如此做去,方有办法。第二、唯识因果之相续:凡人经过许多行为,都蓄为心中习惯,若是一种不好的业,一定结不好的果。这、各人反省内心一下,就知道了。有时良心发现,想将一种不好的行为改变,但习惯已成,一时难改。个人如此,而社会国民心理亦然;恶风习既成,虽有一二贤者,亦难挽回。近来的人做事,只问目的不问手段,为罪恶之大源;以为只要达到目的,虽杀人放火而不顾。大部分人,都是如此!若明白佛法,不种善因,不得善果,要实现其良好之理想,必须建立人生道德的基础,当下就成为良好的行动,将世界邪说之风扫尽无余,方能建设道德文化。这种文化,才不是纸上空谈的文化!(见海刊十三卷十期)

  


猜你喜欢
  佛祖统纪叙·志磐
   第七十五則 烏臼屈棒·胡兰成
  卷十·佚名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不空译)·佚名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 续附·道宣
  书复仇以上之后·太虚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九卷·佚名
  大乘起信论广释卷第五·昙旷
  沙门不敬王者论·慧远
  有为品第一·佚名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十·慧立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一卷·圆照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朱棣
  卷第十八(第三诵之五)·佚名
  卷第七·普瑞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十九·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三十九目录【六十字】蝶恋花【上】南唐李煜冯延巳【十二首】丁谓【二首】晏殊【六首】宋祁欧阳修【十四首】晏几道【十三首】张先【二首】柳永【二

  • 崔珏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崔珏,字梦之,大中进士。官至侍御史。存诗一卷。 哭李商隐(其二) 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 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 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 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 又送文星入夜台。 崔

  • 野古集巻上·龚诩

    (明)龚诩 撰○五言古诗送徐氏兄子牧之司训青田凉颷动林柯零露凄以白曰予感衰暮抚景重凄恻况居忧病中复送逺行客惟子方妙龄精进有余力穷经期致用云海奋鹏翼安知时命竒失意主司格分教赴青田吴越千里隔虽云官卑冷礼数抗侯

  • 國朝獻徵錄卷之九十七·焦竑

      山西(布政使 參政 參議 按察使 副使 僉事 知府 知州 知縣 學正)   ◆布政使   山西布政司右布政張公賢墓碑   山西左布政使丘公陵傳(朱睦■〈木挈〉)   中奉大夫山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謝公佑神道碑銘

  • ●卷二十五·邵博

      ○天王院花园子洛中花甚多种,而独名牡丹曰花王。凡园皆植牡丹,而独名此曰花园子,盖无他亭,独有牡丹数十万本。凡城中赖花以生者,毕家于此。至花时张幄幕,列市肆,管弦其中,城中士女,绝烟火游之。过花时则复为丘墟,破垣遗灶相

  • 卷二十六·吴广成

      元丰五年、夏大安八年春正月,辽人为国请和。  辽燕京留守司委涿州牒雄州云:“夏国来称,南朝兵起无名,不测事端,请全两国之欢,言寻旧好。”神宗报以“夏国主受宋封爵,昨边臣言秉常见为母党囚辱,比令移问事端,同恶不报,继引

  • 卷之七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高祖本纪第八·司马迁

    解惠全 张德萍 译注【说明】《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这是司马迁创作本篇的基本宗旨。的确,在《高祖本纪》中,侧重叙写的是刘

  • 胡适留学日记台北版自记·胡适

    这几十万字的日记,最初用《藏晖室札记》的标题,由亚东图书馆出版;后来改称《胡适留学日记》,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现在仍用《胡适留学日记》的标题,由台北商务印书馆出版。我借这个机会,改正这里面几个错误:一、页七九七,《读〈

  • 尹思贞传·刘昫

    尹思贞,京兆长安人。二十岁应试中举,任隆州参军。当时晋安县有土豪蒲氏,横行霸道,无法无天,前后官吏,谁也奈何不得他。州官令尹思贞处理。他查出了蒲氏奸赃数以万计,依法将他斩首。远近的人无不拍手称快,并刻石来记下这件事,由

  • 卷二百三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三经籍考【二十三】集【别集】正谊堂集十二卷张伯行撰伯行见史类【臣】等谨按伯行践履笃实持守醇正其服官清节具着一时故能仰邀宸契平生傚法大抵以陆陇其为步趋惟学问则尚有未逮耳

  • 思辨録辑要卷三·陆世仪

    格致类问如何为格致曰随事精察无事时如何曰随时精察格致只在八条目天下国家身心意皆物也思所以平之治之齐之修之正之诚之皆格也得其理而触处洞然则致知也有一事一物之格致有彻首彻尾之格致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

  • 佛学与新思想·太虚

    ──二十年春在上海南洋中学讲──第一 知识人类知识,万别千差,举其大要,可分三类:曰研知外物,曰改善身心,曰妙契真常。研知外物:今日科学知识,号称物质文明,不顾身心,专研外物,得其因果定律,变化原则,改造利用,以满足人类之欲望为

  • 胜鬘宝窟卷下(之本)·吉藏

    慧日道场沙门释吉藏撰世尊不受后有智者。上来广明二乘有畏。从此下第二会之入大。以有畏者。终趣无畏。就文有二。第一牒前二种四智。二从彼先所得地不愚法下。会小入大。牒四智者。由佛四智究竟。二乘四智不究竟。是

  • 杂阿毗昙心论 第一卷·佚名

    杂阿毗昙心论 第一卷尊者法救造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译序品第一古昔诸大师于诸甚深法多闻见圣迹已说一切义精勤方便求未曾得异分阿毗昙心论多闻者已说或有极总略或复广无量如是种种说不顺修多罗光显善随顺唯此

  • 帝京岁时纪胜·潘荣陛

    风俗志。清潘荣陛撰。不分卷。荣陛,大兴(今北京)人。雍正间供职皇宫。著有《工务记由》、《月令集览》和《昏仪便俗》等。是书为作者感“皇都品汇万方”而“岁时节令,风土景物”无所记述,乃以其耳目闻见著为是编。约成于

  • 蒲犁厅乡土志·佚名

    江文波修。蒲犁,原称色勒库 尔,即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是志系奉饬编辑之小 学教材,成书于清光绪末。列14目,约2000余字,概述该 地历史、政治、经济、地理、民族等。所载民族、户口、物产、 商务,对研究该地民族史、经

  • 夏小正·佚名

    相传为夏代的历法。它根据天象、物候来定季节与月份。记有各月昏旦伏见和南中天的星象,并指明初昏斗柄方向和时令的关系 (可能即后世每月斗建的起源),为我们提供了从以观测物候定农时的自然历,向以观测天象确定农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