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十五卷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十五卷 (四依品第八)

释以四果拟菩萨 位释三乘十地 出瞿师罗经魔变作佛事释 正法余八十年前三十年事 释四依人修因久 近辩信不信相

四依品第八

案。僧亮曰。此品答云何得广大问也。广上依经流通也。四相说其德。此四出其人所住。因说流通者。如来解脱。理幽事远。恐后弘之无人。于常住因果。不生信也。若不信果。则不行因。虽说无益。是故先辩流通也。大分为八段。第一就菩萨地。配四人相。第二显须四依之相也。僧宗宝亮曰。明降魔方法也。第三出流通经时及处所也。智秀曰。广四依人化功也。第四辩四人师及弟子。修因远近也。第五说不信四依之失。信者之德也。僧宗曰。劝信经也。第六明应敬重师也。第七叙四依人之益。谓依经修行。除八种不净。内虽犯戒。不失福田也。僧宗曰。简福田也。宝亮曰泛明福田相也。第八会宗明人。能知法人。即是法不违昔说也

佛复告迦叶善男子(至)为世间依安乐人天

案。僧亮曰。末世通法。非声闻之位。而以配菩萨者。但以声闻法服出家。其身正故配之。菩萨树自正之义也。虽晦迹俗流。而清白无染。量同罗汉也。此下八段之第一。配显四人相也。依声闻所断见谛及欲界思惟。以配菩萨断三界烦恼。始终作二人也。依声闻为三界思惟。以配菩萨所断者。习始终作二人。合为四人。僧宗曰。护正法者。不使耶侵毁也建立者。令法不坠也。忆念者。存而不忘也。智秀曰。此第一段中。有三章。此第一总举数叹德也

何等为四有人出世具烦恼性是名第一

案。僧宗曰。声闻位中。始于内凡夫。终阿罗汉也。菩萨位中。始于住前。终期十地。取少分相似。相拟配也。此从四意止。至世第一法。拟住前三十心。并是折伏道。未得真无漏也。宝亮曰。始得假名法空。伏见谛重执也。智秀曰。此下第二章。列数置位也。依断结经云。得众生空。至第七品。心已上信首五根立。未入真无漏。如声闻人。始于暖法。终世第一法

须陀洹人斯陀含人是名第二

案。僧宗曰。声闻以见谛为粗。思惟为细。菩萨以三界为粗。习气为细。今六位终心。断三界结尽。如须陀洹断见谛尽也。七住始侵习气。如斯陀含侵思惟结也。宝亮曰。从初地讫六地。若一豪惑未尽已来。如须陀洹断见谛惑尽。斯陀含断欲界思惟六品结尽。证果行向。但使欲界一豪惑未尽。犹名斯陀含。以未离欲界故也

阿那含人是名第三

案。僧宗曰。欲界惑尽。侵上二界思惟。不还下界受生。明八地以上。断三界外。若粗若细。不复还三界受生。而七地不尔。容有身在欲界。成七地者。终不得。仍进八地不逐之。名则不显也。论此义势。应通十地。但为赞叹十地。以配第四人故也。宝亮曰。六地满足。后更进。所断讫乎。九地断色心尘。粗障已尽。不复受三界生。故取类第三果人

阿罗汉人是名第四

案。僧宗曰。经言十地菩萨。当知如佛其有象王。视观形容似佛。是故前问云。实非阿罗汉。量与罗汉等也。事乃应喻。声闻罗汉。既位邻于佛。以其智用明胜形仪。量与佛罗汉等也。宝亮曰。罗汉断三界结尽。而习气未除。以类十地菩萨。断色心粗障乃尽。而色心集起之源未断。以为类也。智秀曰。罗汉是四果之极。十地是万行之极。义是同也

是四种人出现于世(至)为世间依安乐人天

案。智秀曰。此下第三章。广显德位也

云何名为具烦恼性(至)是名凡夫非第八人

案。僧宗曰。向合则为四。开则为八。是为声闻之与菩萨。各有其向。则成八也。犹如第十六心。结成初果。十五心已来为近向。五方便为远向今菩萨以六地为果。五地以还为近向。三十心为远向。罗汉以三界尽为果。无碍道以还为向。中闻果向。以意唯拟。是则第八名同。高下为异也。恐人谬解故。复简之言。是住前地之名字。第一从未得假名法空。邻四念处人。名干慧地。第二从得四念处以上。至世第一法。信根立者。名之性地。第三从登苦忍心以去。至未得须陀洹果以来。名八忍地。第四断见谛尽。名为见地。第五得斯陀含果。名为薄地。第六得阿那含果。名离欲地。第七罗汉果。名已辨地。第八辟支佛地。第九菩萨地。第十佛地。从上来作第一数。至八忍地。是圣人位。今言非此第八人。是性地凡夫。为初依也。所以须作此料简者。昔小乘教中十地。有因果两别。从性地至八忍地。皆是须陀洹向。今大乘十地。无因果异。而以性地。作初依时。恐人犹作昔意。谓须陀洹向尽。是初依人。欲指性地。故简出八忍地也

第八人者不名凡夫名为菩萨不名为佛

案。法瑶曰。八人之名。名复滥佛。从佛下数至此地。为第八。从此地上数至佛。复是第八。今以菩萨名之。居然非佛第八也

第二人者名须陀洹(至)名为菩萨已得受记

案。僧亮曰。菩萨有三位。初地得无漏。是心位也。八地无漏。是身位也。第十地。是法王位也。明此第二依。未得八地以上二位也。法瑶曰。制十地为三住处。三住处者。六地已还。未出三界。秽国一住处。七地是二国中间。非净非秽。为一住处。八地已上。相心都尽。名为净国。为一住处。言此第二人。未得七地以上住处故也。僧宗曰。所以复须简名者。圣位有三。而此人是四中之第二。恐滥圣位之第二。故须简也。第三人者。圣之第二。即是四中之第三也。宝亮曰。就第二依人。向上数第三为第二。而第四为第三。虽复未得此位。而已得受记。登圣无漏也

第三人者名阿那含(至)是则名为第三人也

案。僧宗曰。客尘者。以三界外惑为旧。三界内惑为客。以根本为义也。如前品说灯烬。譬后明不还义也

第四人者名阿罗汉(至)名人中胜为归依处

案。慧朗曰。略举三德。释罗汉也。断诸烦恼。释杀贼也。逮得己利。释应供也。所作已辩。释不生也。如序品中所释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亦无敬念而作依止

案。道生曰。执无常者。必畏常说。如必畏者。四依出化。则成魔矣。僧亮曰。第二说须依者之相也。常说依法不依人。今舍法依人。惧魔道乱真。故下引成经证。魔为乱未。若能依法者。不须依人也。僧宗曰。将明恶世魔以坏乱。要须四依降其方法先假为依之辞耳。就降魔文中。可有五翻。第一引瞿师罗经为难。第二譬明声闻须依菩萨也。第三明菩萨由有经力故解降魔。第四明魔于二乘心无所畏。唯四依人力能降之耳。第五明声闻于外魔生怖畏也。此即第一引经为难也。谓瞿师罗。是须陀洹人。尚不免为魔所坏。况余人耶。下以衔物坚持。喻须陀洹。理当不为魔之所乱。一往于形仪之中。不能不惑耳

佛言善男子于我所说(至)如是作已长夜受乐

案。道生曰。此明说常有真有伪。不可其不信也。僧亮曰。依经法以捡实。则知说者之善恶也。智秀曰。次明世间应须依此四人。受降魔之法也。迦叶前后。凡作两翻难。第一谓魔能现作佛像。真之与伪。何由可分。今此答中有两意。此即第一。且一往许令分善恶也

善男子譬如偷狗夜入人舍(至)如彼偷狗更不复还

案。僧宗曰。魔譬狗也。夫狗欲为盗。必见其外。无守护之人。内有昏夜之闇。是以得入。魔亦如是。外无善友知识。内有无明[雨/复]心。魔得为乱也。闻慧甚卑。喻之婢。使以微明之中。捡魔虚实。以五系之力。魔即去矣。智秀曰。劝行者。以理捡魔。即是捡魔之方也

迦叶白佛言世尊(至)所可言说未必可信

案。僧宗曰。此问意。明四依无益。何者。若力能降魔者。则不假四依。若不能降。则形仪相乱。云何可寻。智秀曰。此第二翻难

佛言迦叶善男子如我所说亦复如是非为不尔

案。僧亮曰。答意云。若菩萨者。非为不尔。我为声闻。故说降魔。以声闻未习大乘故。须依也。依四依故。得降魔之法耳。智秀曰。答有二意。此第一。且一往许之。明审能降魔。实能近涅槃也

善男子我为声闻有肉眼者(至)如此佛乘最上最胜

案。僧亮曰。常理在生死之外。而天眼本以见障外为用。若不能识者。不如肉眼。而能识也。僧宗曰。必能降魔。则不假四依也。我为声闻故说耳。智秀曰。此下正答问。有三翻。此即第一明应学降魔者。唯是声闻。非都未涉佛法人也。故须四依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勇健威猛有怯弱者常来依附

案。僧亮曰。有四弘誓者。譬勇士。畏生死者。譬怯也。宝亮曰。此下有两譬。先明佛在世时。佛教声闻降魔方法。第二恶龙以下。譬佛去后。四依人出。以教声闻降魔法也。勇者。佛有十力四无畏也。怯者。声闻也。智秀曰。此答中第二翻。举四譬。此第一譬也

其勇健人常教怯者(至)修学矟道长钩罥索

案。僧亮曰。譬三修以防恶也。慧朗曰。三慧闻慧如弓。思慧如箭。修慧如[金*羽]等也

又复告言夫斗战者(至)应自生心作勇健意

案。僧亮曰。涉生死之险。如履白刃也。当视人天。生怯弱者。生死倒惑无根。譬彼怯弱也。从理生解。有根难动。自譬勇健也

或时有人无有胆勇(至)不久散坏如彼偷狗

案。僧亮曰。魔如偷狗。设使诈为佛相。其内无法若见声闻。不怖畏者。则不能乱

善男子如来亦尔告诸声闻(至)愁忧不乐复道而去

案。智秀曰。合譬

善男子如彼健人不从他习(至)于是事中终不惊畏

案。僧亮曰。学大乘者。有二事。不须依人。一以积德深厚。二以大乘经力。自能降魔也。此即第一。显菩萨德行。所以无畏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得阿竭陀(至)亦能降伏令不复起

案。僧亮曰。第二譬经力也

复次善男子譬如有龙(至)或以眼视或以气嘘

案。僧亮曰。上云学大乘者。能令魔事不起。而佛在道树下。无魔事。斯言似虚。是故以此一譬。正显菩萨以降魔之力。摄得声闻。兼遣此嫌也。龙譬魔

是故一切师子虎豹(至)或触其身无不丧命

案。僧亮曰。譬二乘也

有善咒者

案。宝亮曰。譬四依也

以咒力故

案。慧朗曰。譬经力也

能令如是诸恶毒龙(至)柔善调顺悉任乘御

案。宝亮曰。正明四依。以经力故。非唯能降魔。亦能摄二乘也

如是等兽见彼善咒即便调伏

案。僧亮曰。蠲出师子等譬。明所以降魔。正为摄取三乘。即是显昔道树降魔之本意也

声闻缘觉亦复如是(至)不生畏惧之心犹行魔业

案。慧朗曰。合诸兽畏龙。龙无所畏也

学大乘者亦复如是(至)因为广说种种妙法

案。慧朗曰。如彼咒者。所以降龙。为调伏诸兽故也

声闻缘觉见调魔已(至)正法之中而作障碍

案。慧朗曰。如彼诸兽见龙降故。所以调伏也

复次善男子声闻缘觉(至)百千亿劫不堕恶道

案。智秀曰。第三翻。结上旨也。明声闻所以应依大乘经。学大乘者。实为可贵也

尔时佛告迦叶菩萨(至)是大涅解微妙经典

案。僧亮曰。第三辨流通时。及处所也。我涅槃后者即是时也。当有诽谤者。即是处所也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至)当能拔济是谤法者

案。智秀曰。问有二意。第一问灭后几时。当有诽谤。第二问何等人。能为作救护。欲显四依人也

佛告迦叶善男子(至)然后乃当隐没于地

案。僧亮曰。行之为显。不行为隐。非为都没也。僧宗曰。佛灭度后。正法有五百年。像法亦五百年。今言四十年者。据正法中。佛初涅槃后也。宝亮曰。佛在世凡五十年说法。若与佛同年者已过。其有中年受道者。佛虽涅槃。而此一时人辈。能为流通。正可四十年也。此辈复去。尔后法教理。就讹替也

善男子譬如甘蔗稻米石蜜(至)皆言是味味中第一

案。僧亮曰。为行经者。作譬也。僧宗曰。中有三譬。初譬明不假四依人。次譬明小乘者。不须四依人。后譬明是四依人。后譬明行大乘者。已自流通。何待弘化耶

或复有人纯食粟米(至)我所食者最为第一

案。僧亮曰。譬不行者也。僧宗曰。此人执固弘通者。终不入也

是薄福人受业报故(至)如彼福人食于粳粮

案。慧朗曰。举二譬。以合行不行之处

善男子譬如有王居在深山(至)惧其有尽唯食粟稗

案。僧亮曰。烦恼累多。大乘心弱。譬之险难也。慈悲既少也。不能弘通。譬惜粳粮惧尽不食也。但说小乘。资益至寡。譬唯食粟稗也。僧宗曰。深山险难者。譬弘通之道。非无其路。而崎岖难入也。非无大乘经典。秘而不传。譬贪惜不食也。宝亮曰。小乘化主。譬彼王也。愚痴障重。譬深山也。虽有大乘经典。其味深玄。非己所解。譬之难得。复恐非理。譬惧其有尽

有异国王闻而愍之(至)令我得是希有之味

案。僧宗曰。四依菩萨。乃广写大乘经典。流通彼处。一时从化。譬举国共食也。宝亮曰。四依菩萨。赴彼所感。以譬愍之也。躬自弘通。喻如车载也

善男子是四种人亦复如是(至)因王力故得希有食

案。宝亮曰。合譬也。明向者小乘。深山王者。受四依化。亦遂成菩萨也。仍复广说。昔为小乘。不肯在众。共受持者。止为名闻利养故也。下列五句。一以利养。二为称誉。三为解法。即是欲胜他故。四为依止。要人归附也。五为贸易。其余经者。须更博悉。然后乃与。皆是障法因缘。自非四依。云何能化耶

又善男子是大涅槃(至)大乘经典甚深义故

案。宝亮曰。经所流布。在地则地贵。在人则人尊也。若不尔。以五阴法。如地人是法上之假名也。因此法以成人。人法悉是金刚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却后久近复当还出

案。僧亮曰。第四段。说四依植远近也。远者为师。近者为弟子。示功德之浅深。劝人修习也。僧宗曰。向以深山险难为譬。是知流通之日时处皆难。自非树德深厚。岂能宣化。今辨四依师。从修德之久近也

佛言善男子若我正法(至)于阎浮提雨大法雨

案。道生曰。法理湛然。有何兴何没。但行之则盛。不行则衰耳。僧宗曰。前出四十年是正法五百年初四十年。已一过流布。今明正法将终。余八十年。此四十年正法将尽。复一兴盛也。若二时既过。恶法增长。非德不传。非因不树。欲令时众慕道修因也。僧亮曰。佛般涅槃。四十年后。尔来四依之人。更互为化。凡三百八十年。信受四依也。并前四十年。合为四百二十年。正法唯余八十年在。而四十年中。经法尚流行。四十年后。稍近像末。不复流通。所以尔者。此一时人。尽为四依所化。皆能受持此经。过是以后。于时灭度尽。无复有流通。故言没于地也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案。宝亮曰。从此下第四段。明四依人。修因久近

尔时佛赞迦叶善哉善哉(至)如是经与不生诽谤

案。僧亮曰。此下辨初依人。具烦恼性者之因也。经言。初地菩萨。供养微尘诸佛。岂当止八恒沙。便具十地。但说初依功德如此。余三人不复待言也。性地解地。有三种慧。谓闻思修也。是有漏功德。各有三品。熙连河沙得下下闻慧。第八恒河得上上修慧。是为九品。有漏慧满。过是得无漏。入初地也。未来护法之人。供养八恒河沙。始能宣说。恐有退者。以此劝之也。僧宗曰。此中出两家之因。从熙连讫二恒河。是听者之因也。从三河至八河。是说者之因

善男子若有众生于一恒河(至)不能为人分别广说

案。智秀曰。闻慧中品也。前供养熙连河沙。得下品闻慧。唯能不生诽谤。今云爱乐是典也

善男子若有众生于二恒河(至)亦复不能为人广说

案。智秀曰。上品闻慧满也。加以正解信乐。受持读诵。未能为人广说也

若有众生于三恒河沙(至)虽为他说未解深义

案。宝亮曰。此是思慧下品者也。此人假名法空。将立未立。故悉属弟子数也。云未解深义者。未识人根也。前闻慧三人。并是念处人也

若有众生于四恒河沙(至)虽复演说亦不具足

案。僧宗曰。今初依人。具十六分解者。此是分野说耳。文意似不论登住。何者。恶世流通。在人为难。而凡夫具惑。遂能传化。此事可奇。若是登住。不足为难。亦不假问。且具缚之人。虽欲宣通。不必恶世。今言宣通之德。恶世弥盛也。所以初一至八。而后复四。如此增减者。亦有意也。夫造次求理。其功则难。故得一分。及其得理。则先[跳-兆+(辙-车)]易乘。故进八分。既入幽微。神功难故。损之至四也。损四之二。其义亦尔。最后应一而复二者。合束前因之力。将满以企厉。故复至二也。经文既无正显处。是故师说。往往不同也。宝亮曰。就初人上品。三十心满。怀抱所解。分为十六分也。所以参差不调者。凡夫习惑。用有粗细。既中间遇恶友。起一段重惑。心用不均。解何容等。执相难除。故初解一分。习虚不已。藉前解为资。所以顿悟七分。然微相难治。胜解难生。是则交固之执难遣。瞥尔有存。则易忘故。胜解难得

若有众生于五恒河沙(至)十六分中八分之义

案。智秀曰。所以初一乃至八者。其分外解。何应有无量。但既不入可依之限。故不录也。今举其可名得不退者。言一分也

若有众生于六恒河沙(至)十六分中十二分义

案。智秀曰。理既渐深。精解难得。所以先多而后少也

若有众生于七恒河沙(至)十六分中十四分义

案。智秀曰。差池渐积。义同上也

若有众生于八恒河沙(至)必能护持无上正法

案。智秀曰。习解稍积。于一分野之功。始得具足。成初依也

善男子有恶比丘闻我涅槃(至)诽谤拒逆是大乘经

案。僧亮曰。第五辨信不信相。明信四依者得。不信者失。此先明不信者相也。僧宗曰。劝信之意。以闻经之缘。其力不浅。岂得不生深信耶。宝亮曰。此下有七重。第一明涅槃后有不信者之过。第二明信者必能灭恶。第三广显谤法之殃。第四出敬信经者现报。第五明谤法之罪。于涅槃经而悔。其过必灭。亦可成前第二信法人也。第六始出家譬。为信法人作喻也。第七明本无好意。而学大乘者。或有见他得利养故读。或贪名誉故看。虽尔。但众生神明。后自觉知经力之深。此即第一重

善男子汝今应当如是忆持(至)所作恶业皆悉除灭

案。僧亮曰。显信者之相也。宝亮曰。第二明信经人。必能灭恶也

若有不信是经典者(至)不能得至人天善处

案。宝亮曰。第三明不信者现报

若复有人能信如是(至)闻其所说悉皆敬信

案。宝亮曰。第四明信者现报也

若我声闻弟子之中(至)广宣如是大乘经典

案。宝亮曰。上说信者之德。是声闻人。乐行独善。故偏劝也

善男子譬如雾露势虽欲住(至)悉能除灭一切恶业

案。僧亮曰。善有二报。一者灭恶。二者成善。此说灭恶。次说成善也。宝亮曰。第五为向者谤经人作喻。明谤法之罪。若于大涅槃经。而忏悔者。其过必灭。亦可成前第二信人。以除恶故也

复次善男子譬如有人(至)则已堕于十住数中

案。僧亮曰。明生善也。所以言堕十住数者。十住亦不退。此人亦不退故也。下云。一经于耳。生生不失正见。宝亮曰。第六为向得者为喻也。以必堕十地数故也

或有众生是佛弟子(至)如是四人为世间依

案。宝亮曰。向为发轸深信人。譬今第七。此明发家无好意。而学大乘者也。或见他人得利养故。或贪名誉。故读经典。虽然。众生既非木石。后亦自当觉知经力。而得近道。敬遗记僧宗曰。向所说因远。恐人心自绝。故复引之。莫问真伪。但能标心。自有深益也

猜你喜欢
  笑隐欣禅师语录卷之二·大訢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一·欧阳竟无
  卷第一百三十二·佚名
  卷三·佚名
  师范和南手白·兀庵普宁
  序言·祩宏
  卷第三十四·德清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三·欧阳竟无
  青州百问·佚名
  卷一·彭绍升
  菩提資糧論卷第六·欧阳竟无
  卷四十七·佚名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卷第九·道宣
  合部金光明经卷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三·陈衍

    一、锺伯敬、谭友夏共选《古诗归》、《唐诗归》,风行一时,几于家弦户诵。盖承前后七子肥鱼大肉之后,所选唐诗,专取清瘦淡远一路。其人人所读,若李太白之《古风》,杜少陵之《秋兴》、《诸将》,皆不入选,所谓厌刍豢、思螺蛤也。

  • 卷一百七十·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七十史类四言古于贾谧坐讲汉书     【晋】潘 岳理道在儒?儒由人显允鲁侯文质彬彬笔下摛藻席上敷珍前疑既辨旧史维新维新尔史既辨尔疑延我僚友讲此微辞五言古咏司马彪续汉

  • 卷五十一·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五十一华山类五言古行经太华        【隋】孔德绍纷吾世网暇灵岳展幽寻寥廓风尘逺杳冥川谷深山昏五里雾日落二华隂疎峰起莲叶危塞隠桃林何必东都外此处可抽簪华岳     

  • 志第十九 历五·欧阳修

    宝应元年六月望戊夜,月蚀三之一。官历加时在日出后,有交,不署蚀。代宗以《至德历》不与天合,诏司天台官属郭献之等,复用《麟德》元纪,更立岁差,增损迟疾、交会及五星差数,以写《大衍》旧术。上元七曜,起赤道虚四度。帝为制序,题

  • 前汉孝宣皇帝纪卷第十八·荀悦

      四年春正月。封萧何孙建为酂侯。诏民有太父母父母丧。勿徭事。夏五月。山阳济阴雹如鸡子。地深一尺五寸。杀二十余人。飞鸟皆死。诏曰。自今子有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太父母。皆勿治。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太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 忠义传二·纪昀

    忠义传唐 【二】○唐二颜杲卿【袁履谦】 贾循张巡许远【南霁云 云万春 姚誾】 程千里【袁光廷】 庞坚【嶭愿】张兴 崔伦 蔡廷玉 符令奇刘乃孟华张伾周曾张名振 【石演芬 】吴溆 高沐贾直言 辛谠 黄碣

  • 卷五十五·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五十五 唐 张守节 撰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史记五十五 留侯【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沛县东南五十五里今城内有张良庙也】张良者其先韩人也【括地志云城父在汝州郏县东三十里韩里也】大

  • 卷五十一·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五十一 唐 张守节 撰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史记五十一 荆王刘贾【年表云都吴也】诸刘者不知其何属初起时汉王元年还定三秦刘贾为将军定塞地从东击项籍汉四年汉王之败成臯北渡河得张耳

  • 三八 老寿先生·周作人

    老寿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是并不严厉,他的书房可以说是在同类私塾中顶开通明朗的一个。他不打人,不骂人,学生们都到小园里去玩的时候,他只大声叫道:“人都到那里去了?”到得大家陆续溜回来,放开喉咙读书,先生自己

  • 陈武宣章皇后传·李延寿

    陈武宣章皇后,名叫要儿,吴兴乌程人。本来姓钮,她的父亲景明为章氏所收养,于是改姓章。章皇后的母亲苏氏,曾经遇见一个道士把一个小标赠给自己,光彩五色,说是“三年有征”。到了所说的日期,皇后降生,紫光照耀房间,从此小标就不见

  • 职官六九·徐松

    黜降官六【宋会要】重和元年十一月十四日,淮南路转运使李祉降两官。以臣僚言:「近旨,非战阵开疆及朝廷灼见劳 ,而有司擅为奏者,严为之禁。近者李祉以寿春府官有劳,乞降旨付己,保明推赏,未闻诏许而遽列姓名来上,玩法慢命,何以加

  • 214.贾似道误国·林汉达

    蒙古、南宋联合灭掉金朝以后,南宋乘机出兵,想收复开封、河南一带土地。窝阔台借口南宋破坏协议,进攻南宋。打这以后,蒙宋双方不断发生战争。到窝阔台的侄儿蒙哥即位后,派他弟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进军云南,控制了西南地区

  • 势胜学译文·薛居正

    不知道事物发展的趋势,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了。形式有变,而不能及时察觉,一定会失败。考察一个人的智慧,不如考察他的发展趋势,相信一个人的言辞,不如审视他的内心。人若没有见识,就不会保持明智。君子的发展趋势,虽有滞碍但不

  • 卷二十一·何楷

    <经部,诗类,诗经世本古义> 钦定四库全书 诗经世本古义卷二十一 明 何楷 撰 周庄王之世诗九篇 扬之水闵无臣也郑君子闵忽无忠臣良士终以死亡而作是诗也【出序 孔颖达云作诗之时忽实未死序以繇无忠臣竟以此死故闵之

  • 宣公·宣公十七年·左丘明

    【经】十有七年春王正月庚子,许男锡我卒。丁未,蔡侯申卒。夏,葬许昭公。葬蔡文公。六月癸卯,日有食之。己未,公会晋侯、卫侯、曹伯、邾子同盟于断道。秋,公至自会。冬十有一月壬午,公弟叔肸卒。【传】十七年春,晋侯使郤克征会

  • 卷四百一十三·佚名

    △第二分无缚解品第十五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如说菩萨摩诃萨被大乘铠者,云何菩萨摩诃萨被大乘铠。佛告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能被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铠。是为菩萨摩诃萨被大乘铠。若菩萨摩诃萨能被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铠

  • 十住毗婆沙论 第十二卷·佚名

    十住毗婆沙论 第十二卷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赞偈品第二十四已如是解四十不共法竟。应取是四十不共法相念佛。又应以诸偈赞佛。如现在前对面共语。如是则成念佛三昧。如偈说圣主大精进四十独有

  • 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卷第三·佚名

        晋代译失三藏名今附东晋录  我摩醯首罗天王。今欲说神咒。愍念诸众生为除苦本。除其我慢心令修忍辱行。有咒名句多吒(晋言)慈忍辱。  殊呼多(一)乌耆多(二)句多吒(三)乌稣蜜多(四)提梨帝吒(五)若蜜殊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