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二十二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二

哲宗辛未元佑六年。

祖自海会移东山。

入院。祖师塔烧香。以手指云。当时与么全身去。今日重来记得无。复云。以何为验。以此为验。遂礼拜。黄梅邑宰请开堂。垂语曰。譬如水牯牛过窗棂。头角四蹄都过了。因甚尾巴过不得。

云盖智退居西堂。

智住云盖十年。日荷锄理蔬圃。疾禅林便软暖。道心淡薄。来参者掉头不纳。退居西堂。湘中衲子闻其接纳。堂室为满。

禅师黄龙下东林广惠照觉常总寂。

总剑州施氏子。自受黄龙密记。决志大掖济北之宗。住东林。名闻天子。诏住相国智海。总固称山野老病。不能奉诏。凡两月而得旨如所乞。就赐紫衣。师号广惠。又赐觉照。苏轼游庐山。宿东林。与常总论无情话。有省。黎明呈偈曰。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总肯之。总於衲子有大缘。槌拂之下。众恒七百。丛席之盛。一时未有。九月二十五日。浴罢而化。

禅师宝峰下兜率真寂从悦寂。

悦嗣宝峰文。住兜率。室中设三问以验学者。拨草瞻风。只图见性。即今上人性在甚么处。识得自性。方脱生死。眼光落地时。作么生脱。脱得生死。便知去处。四大分离。向甚么处去。张商英漕江西时。谒东林总。总印可之。且曰。吾有得法弟子住玉溪。乃慈古镜也。可与语。英按部分宁。诸禅迓之。首致敬於慈。最后问兜率悦曰。闻师聪敏善文章。悦笑曰。从悦临济九世孙。若对运使论文章。政如运使对从悦论禅也。英默识之。问玉溪去此多少。曰三十里。问兜率。曰五里。乃过兜率。先是悦梦手搏日轮。觉语首座曰。日轮转运之象。张运仗且过此。吾当深锥痛札之。座曰。士大夫恶拂己者。或起别衅。悦曰。正使烦恼。只退得我院也。遂与语次。英亟称总公。悦未肯其说。语至更深。论及宗门事。悦起焚香请十方诸佛作证曰。东林既印可运使。运使於佛祖言教。有少疑否。曰有曰。疑何等语。曰疑香严独脚颂。德山托钵话。曰既於此有疑。其余则是心思意解。何尝至大安乐境界。且如岩头言末后句。是有耶。是无耶。曰有。悦大笑。归方丈。闭却门。英一夜睡不稳。至五更下床。触翻溺器。忽大悟。扣方丈门曰。已捉得贼了也。曰赃物在甚处。英无语。悦曰。都运且去。来日相见。翼旦遂呈颂曰。鼓寂钟沉托钵回。岩头一拶语如雷。果然只得三年活。莫是遭他受记来。悦乃谓曰。参禅只为命根不断。依语生解。如是之说。公已深悟。然至极微细处。使人不觉不知。堕在区宇。乃作颂证曰。等闲行处。步步皆如。虽居声色。宁滞有无。一心靡异。万法非殊。休分体用。莫择精粗。临机不碍。应物无拘。是非情尽。凡圣皆除。谁得谁失。何亲何疎。拈头作尾。指实为虚。翻身魔界。转脚邪途。了无逆顺。不犯工夫。邀悦至建昌。有卜颂叙其事。英号无尽居士。后着护法论以见志。是年冬。悦浴讫。集众说偈曰。四十有八。圣凡尽杀。不是英雄。龙安路滑。奄然而化。英执政时。遣文致祭。请於朝。敕谥真寂大师。

禅师云门下第五世玉泉承皓寂。

玉泉寺宇。广大毙漏。前后主者以营葺为艰。皓曰吾与山有缘。与僧无缘。修今世寺。待后世僧耳。悉坏而鼎新之。皓住山无笔砚文字。箱箧无兼衣囊钱。遣人至江西。口白张商英曰。老病且死。得百丈肃为代可矣。英以喻肃。肃不愿往。十二月日。说偈示众而寂。苏轼微服求见。皓问尊官高姓。曰姓秤。乃秤天下长老底秤。皓喝一声问曰。且道这一喝重多少。轼无对。

禅师黄龙下禾山德普寂。

普住禾山。一日谓众曰。诸方尊宿死。丛林必祭。吾以为徒虚设。吾若死。汝曹当先祭。乃令从今办祭。众以其老。又好戏语。乃曰。和尚几时迁化。曰汝辈祭绝即行。於是帏寝堂。坐普其中。置祭读文。跪揖上食。普饫餐自如。自门弟子下及庄力。日次为之。祭绝。曰明日雪晴乃行。至时晴忽雪。雪止。普安坐焚香而化。

禅师黄龙下报本慧元寂。

元住承天。因持钵至湖州。湖人曰。禅师到处为家。何独爱姑苏乎。固留不使还。乃住报本。冬月升座说偈而化。元平生作止规法南公。胁不至席者三十年。

台宗法师龙井元净寂。

净住上天竺。凡一十七年。元丰间。辞而复往。又三年。平坐精修净业。尝与僧熙仲同食。仲视净眉间有光如萤。揽之得舍利。又於卧起处得舍利。将示寂。入方圆庵。宴坐。止言语。绝饮食。谓参寥道潜曰。吾净业将成。若七日无障。吾愿遂矣。七日出偈示众。吉祥而逝。

壬申七年。

克勤复来东山参祖彻悟为侍者慧懃继至留掌翰。

勤彭州骆氏子。儿时日记千言。偶游寺中。见佛书。三复怅然。如获旧物。曰予殆过去沙门也。即去家祝发。授楞严。俄得病濒死。叹曰。诸佛涅盘正路。不在文句中。吾欲以声求色见。宜其无以死也。遂弃去。徒步出蜀。谒玉泉皓。金銮信。大沩喆。黄龙心。佥指为法器。最后见祖。祖尝曰。诸方参得底禅。如瑠璃瓶子相似。爱护不舍。第不莫教老僧见。将铁锤一击。定碎也。祖一日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汝作么生会。勤便喝。或下语。尽其机用。祖皆不诺。祖曰。须是情识净尽。计较都忘处会。勤便於无计较处。胡言汉语。总不契祖意。勤谓强移换人。出不逊语。忿然而去。祖曰。待你着一顿热病打时。方思量我在。到金山。伤寒困极。以平日见处试之。无得力者。追绎祖言。乃自誓曰。我病稍间。即归五祖。祖一见喜曰。汝复来耶。即令参堂。便入侍者寮。勤一日问祖曰。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毕竟如何。曰汝须自参始得。这些好处。别人为汝着力不得。后半月。会陈提刑诣祖问道。祖曰。提刑少年。曾读小艳诗否。有两句。颇相近。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提刑应诺诺。祖曰。且仔细。勤适自外归。侍立次问曰。闻和尚举小艳诗。提刑会否。曰他只认得声。曰。祇要檀郎认得声。他既认得声。为甚却不是。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栢树子聻。勤忽契悟。遽出。见鸡飞上阑干。鼓翅而鸣。复自谓曰。此岂不是声。遂袖香入室。通在得。呈偈曰。金鸭香销锦绣帏。筌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祖曰。佛祖大事。非小根劣品所能造诣。吾助汝喜。祖乃徧谓山中耆旧曰。我侍者参得禅也。自此所至。推为上首。一日请益临济四宾主怎生。祖曰。也祇是个程限。是甚么闲事。又云。我这里却似马前相扑。倒便休。懃舒州汪氏子。丱岁得度。每以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味之有省。乃徧参名宿。往来祖之门有年。恚祖不为印据。与克勤相继而去。及勤还侍祖。得彻证。而懃忽至。意欲他往。勤勉令挂搭。且曰。某与兄相别月余。比旧相见时如何。曰。我所疑者此也。遂参堂。一日闻祖举僧问赵州如何是和尚家风。州曰。老僧耳聋。高声问将来。僧再问。州曰。你问我家风。我却识汝家风了也。懃即大豁所疑。曰乞和尚指示极则。祖曰。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懃展拜。祖令掌翰墨。

净慈本应诏住法云赐号大通。

石塔戒受苏轼疏请。

戒嗣慧林冲。住扬州石塔。时轼知扬州。戒告退。轼率僚佐同至石塔。令击鼓集众。袖中出疏。使晁无咎读之。曰。大士何曾说法。谁作金毛之声。众生各自开堂。何关石塔之事。去无作相。住亦随缘。惟戒公长老。开不二门。施无尽藏。念西湖之久别。亦是偶然。为东坡而少留。无不可者。一时稽首。重听白椎。渡口船回。依旧云山之色。秋来雨过。一新钟鼓之音。戒乃重住石塔。

癸酉八年。

芙蓉祖自太阳迁大洪。

祖自太阳迁隋州大洪。劝请皆一时名公卿。洞上宗风。大振西北。

禅师浮山下净因净照道臻寂。

臻性静退。似不能言。奉身甚约。一布裙二十年不易。居都城。颓然不出户。三十年如一日。无所嗜好。雪方丈之西壁。请文与可扫墨竹。曰吾使游人见之。心目清凉。此君可代我说法耳。时上念佛法之淆。悯名相之弊。即相国寺为慧林智海二剎。凡主法必自臻择之。八月十七日。语门人曰。吾更三日行矣。及期沐浴说偈。跏趺而寂。寿八十。

甲戌绍圣元年。

清远还东山典谒领悟。

远参归宗文不契。乃至蒋山。邂逅惟清。谓曰。比见都下一尊宿语句。似有缘。清曰。演公天下第一宗师。何故舍而事远游耶。所谓有缘者。盖知解之师。与公初心相应耳。远然之。踰年还海会。祖令看杀父杀母。佛前忏悔。杀佛杀祖。向甚处忏悔。云门云露。这公案。后命典谒。适寒夜孤坐。拨炉见火一豆许。恍然自喜曰。深深拨。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遽起阅几上传灯录。至破灶堕因缘。忽大悟。作偈曰。刁刁林鸟啼。披衣终夜坐。拨火悟平生。穷神归破堕。事皎人自迷。曲淡谁能和。念之永不忘。门开少人过。克勤因诣其寮。举青林搬柴话验之。且谓古今无人出得。你如何会。曰也有甚难。曰只如他道铁轮天子寰中旨。意作么生。曰我道帝释宫中放赦书。勤退语人曰。且喜远兄便有活人句也。

大沩喆领诏住智海。

京师士大夫想见风裁。丛林以喆静退畏闹。不敢必其来。喆受诏欣然。俱数衲子至。解包之日。倾都来观。至谓一佛出世。院窄而僧日增。无以容。则相枕地卧。有请限之者。喆曰。僧。佛祖所自出。厌僧。厌佛祖也。安有名为传法而厌佛祖乎。安得不祥之语哉。

禅师普聪住投子。

聪得法灵岩本。住投子时。年八十余。有监寺者。一夕为盗所杀。副寺白聪。聪曰。我已知其人矣。副寺闻官而吏至。聪如前语。吏喆之。聪曰。杀监寺者老僧也。吏即以聪系狱。聪无异词。杨杰为宪。按部至州境。夜梦神人云。此州有肉身菩萨。枉坐缧绁中。杰访问聪事。释之。后十年。有行者患迦摩罗疾。而自首云。昔日杀监寺者。我也。

禅师元静居东山南堂。

静徧参名宿。无当意者。闻祖机峻。欲抑之。遂谒祖。茫然溟涬莫之测。退参。历三载。入室征诘。不契。乃曳杖渡江。适大水泛涨。因留四祖。侪辈挽归。又二年。祖方许可。尝商略古今。执静手曰。得汝说。须吾举。得汝举。须吾说。今而后佛祖秘要。诸方关键。无逃子掌握矣。遂创南堂居之。

禅师黄龙下香城景福顺寂。

顺西蜀人。得法黄龙南。然缘薄。所居皆远方小剎。学者过其门莫能识。顺亦超然自乐。视世境如飞埃过目。寿八十余。坐脱於香城山。

乙亥二年。

禅师克勤为第一座。

三佛侍祖於一亭上夜话。及归灯已灭。祖於暗中曰。各人下一转语。佛鉴曰。彩凤舞丹霄。佛眼曰。铁蛇横古路。佛果曰。看脚下。祖曰。灭吾宗者克勤耳。又一日相谓曰。老和尚祇是乾爆爆地。往往说心说性不得。因请益佛身无为。不堕诸数。祖曰。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於五色。五色是数。摩尼是佛身。圜悟谓二老曰。他大段会说。我辈说时费多少工夫。他祇一两句便了。分明是个老大虫。祖闻之。乃曰。若说心说性。便是恶口。又曰。猫有歃血之功。虎有起尸之德。所谓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若不如是。尽是弄泥团汉。开圣觉初参长芦夫铁脚。久无所得。闻祖法道。径造席下。一日室中问云。释迦弥勒。犹是他奴。且道他是阿谁。觉云。胡张三。黑李四。祖然其语。举似勤座元。勤云。好则好。恐未实。不可放过。更於言下搜看。次日入室。垂问如前。觉云。昨日向和尚道了。祖云。道甚么。觉云。胡张三。黑李四。祖云。不是不是。觉云。和尚为甚昨日道是。祖云。昨日是。今日不是。觉於言下大悟。觉后出世住开圣。见长芦法席太盛。乃嗣夫不原所得。拈香时忽觉胸前如捣。遂於痛处发痈成窍。以乳香作饼塞之。久而不愈。竟卒。

祥符荫曰。宗门法喜之乐。无如三佛之於五祖。然皆从曲折顿挫中得之。盖祖本色钳椎。脱尽窠臼。而圆悟辈铿锵激扬。大雅元音。非同细响也。

禅师黄龙下云居元佑寂。

佑疾诸方死必塔者。曰山川有限。僧死无穷。他日塔将无所容。於是於开山宏觉塔之东。作卵塔曰。凡住持者。非生身不坏。火浴雨舍利者。皆以骨石填於此。其西又作卵塔曰。凡僧化皆以骨石填於此。谓之三塔。七月七日夜。集众说偈而化。世寿六十有六。坐四十有二夏。

禅师翠岩下智海真如慕喆寂。

喆凡验学者。举赵州洗钵话。上人如何会。僧拟对。喆以手托之曰歇去。自始至终。未尝换机。十月初八无疾而化。

丙子三年。

归宗文迁石门禅师慧洪从游悟旨。

文移居石门。衲子扣问。必瞑目危坐。见来学则往治蔬圃。时文准参随已十余年。谓同行曰。老汉无意法道乎。一日准举杖决渠水溅衣。忽大悟。走叙其事。文诟曰。此乃敢尔藞苴耶。洪瑞州喻氏子。字觉范。少出家。日记数千言。十九试经得度。游方谒归宗文。及随文迁石门。掌记室。文患其深闻之弊。每举玄沙未彻语发其疑。凡有所对。文曰。汝又说道理耶。一日有客问文。洪上人参禅如何。曰也有到处。也有不到处。客退。洪不自安。即诣文求决所疑。文举风穴颂曰。五白猫儿爪距狞。养来堂上绝虫行。分明上树安身法。切忌遗言许外甥。且作么生是安身法。洪便喝。文曰。这一喝也有到处。也有不到处。洪忽有省。及游东吴。寓杭州净慈。以颂发明风穴意。寄呈文曰。五白猫儿无缝罅。等闲抛出今人怕。翻身跳掷百千般。冷地看他成话杷。如今也解弄些些。从渠欢喜从渠骂。却笑树头老舅翁。只能上树不能下。又作玄沙未彻偈曰。灵云一见不再见。红白枝枝不着花。叵耐钓鱼船上客。却来平地摝鱼虾。文见乃为助喜。洪自后阅汾阳语录。至三玄颂。荐有所证。又尝庵於高安九峰之下。因僧问临济宾主话。洪方欲酬其问。顿见三玄三要之旨。

禅师圆照下筠州逍遥省聪寂。

聪历住真如开善。晚退圣寿。敝衣粝食。安於戒律。与苏东坡颕滨兄弟善。元丰中苏辙谪官高安。与聪游欢相得。元佑末辙再谪高安。聪往见曰。老僧比梦与公游於山中。知公当复来此。去来皆宿缘。无足怪者。高安之人甚敬爱之。而言有如聪禅师。而不坐道场者耶。聪曰。吾未始不坐道场也。杖策入逍遥山。九月戊申入灭。

丁丑四年。

禅师报恩住大洪。

恩黎阳刘氏子。未冠举方略擢上第。后厌尘境。请於朝。乞谢簪绂为僧。上从其请。遂游心祖道。至投子参青祖。未久即悟心要。青祖曰。汝再来人也。宜自护持。后住随州大洪山。与张商英友善。英尝以书问三教大要曰。清凉疏第三卷。西域邪见不出四见。此方儒道亦不出此四见。如庄老计自然为因。能生万物。即是邪因。易曰。太极生两仪。太极为因。亦是邪因。若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能生万物。亦是邪因。若计一为虚无。则是无因。今疑老子自然。与西天外道自然不同。何以言之。老子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尝有欲以观其徼。无欲则常。有徼则已入其道矣。谓之邪因。岂有说乎。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今乃破阴阳变易之道为邪因。拨去不测之神。岂有说乎。望纸后批示。以断疑网故也。恩答曰。西域外道宗多涂。要其会归。不出有无四见而已。谓有见无见。亦有亦无见。非有非无见也。盖不即一心为道。则道非我有。故名外道。不即诸法是心。则法随见异。故名邪见。如谓之有。有则有无。如谓之无。无则无有。有无则有见竞生。无有则无见斯起。若亦有亦无见。非有非无见。亦犹是也。夫不能离诸见。则无以明自心。无以明自心。则不能知正道矣。故经云。言词所说法小智妄分别。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又曰。有见即为垢。此则未为见。远离於诸见。如是乃见佛。以此论之。邪正异途。正由见悟殊致故也。故清凉以庄老计道法自然能生万物。易谓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以自然太极为因。一阴一阳为道。能生万物。则是邪因。计一为虚无。则是无因。尝轼论之。夫三界惟心。万缘一致。心生故法生。心灭故法灭。推而广之。弥纶万有而非有。统而会之。究竟寂灭而非无。非无亦非非无。非有亦非非有。四执既亡。百非斯遣。则自然因缘。皆为戏论。虚无真实。俱是假名矣。至若谓太极阴阳能生万物。常无常有。斯为众妙之门。阴阳不测。是谓无方之神。虽圣人设教。示悟无方。然既异一心。宁非四见。何以明之。盖虚无为道。道则是无。若自然。若太极。若一阴一阳为道。道则是有。常无常有。则是亦有亦无。阴阳不测。则是非有非无。先儒或谓妙万物谓之神。则非物。非物则亦是无。故西天诸大论师。皆以心外有法为外道。万法惟心为正宗。盖以心为宗。则诸见自亡。言虽或异。未足以为异也。心外有法。则诸见竞生。言虽或同。未足以为同也。虽然。儒道圣人固非不知之。乃存而不论耳。良以未即明指一心为万法之宗。虽或言之。犹不论也。如西天外道皆大权菩萨示化之所施为。横生诸见。曲尽异端。以明佛法是为正道。此其所以为圣人之道。顺逆皆宗。非思议之所能知矣。故古人有言。缘昔真宗未至。孔子且以系心。今知理有所归。不应犹执权教。然知权之为权。未必知权也。知权之为实。斯知权矣。是亦周孔老庄设教立言之本意。一大事因缘之所成始所成终也。然则三教一心。同途异辙。究竟道宗。本无言说。非维摩大士。孰能知此意也。

禅师悟新住翠岩。

新曲江黄氏子。状魁岸。黑面如梵僧。以气节盖众。好面折人。初谒圆通秀。后造黄龙心。大悟。自誉曰。天下人总是参得底。新是悟得底。心笑曰。选佛得甲科。何可当也。因号死心叟。住翠岩。法堂后有齐安王祠。乡人祈禳无虚日。新令知事毁之。惧不敢。乃躬自拆祠。建丈室。设榻燕寝。俄有巨蟒盘卧侧。叱去复来。夜以为常。一夕梦神告曰。弟子为师所叱。不遑安处。欲之广南。假庄夫六十人。新梦中诺之。未几庄夫疫死者如其数。尝问学者曰。且道果有鬼神么。道有。又不打杀死心。道无。庄夫为什么却死。答者皆不契。适元首座至。答云。甜瓜彻蒂甜。苦瓠连根苦。新大喜之。

戊寅元符元年。

禅师开先下云居佛印了元寂。

元字觉老。生饶州浮梁林氏。嗣开先暹。圆通讷举住承天。自承天迁淮之十方。庐山之开先归宗。润之金山焦山。江西之大仰。又住云居。凡四十年间德化缁素。缙绅之贤者多与之游。东坡谪黄州。庐山对岸。元居归宗。酬酢妙句。与烟云争丽。及其在金山。东坡释还东吴。次丹阳。以书抵元曰。不必出山。当学赵州上等接人。元得书径来。坡迎笑问之。元以偈答曰。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见赵王。争似金山无量相。大千都是一禅床。坡抵掌称善。李公麟为写照。元令作笑容。正月四日与客语。有会於心。轩渠一笑而化。

己卯二年。

禅师天衣下灵岩圆照宗本寂。

本晚住苏州灵岩。十二月甲子。将入灭。沐浴而卧。门弟子环拥请曰。和尚道遍天下。今日不可无偈。幸强起安坐。本熟视曰。痴子。我寻常尚懒作偈。今日。特地图个甚么。寻常要卧便卧。不可今日特地坐也。索笔大书五字曰。后事付守荣。掷笔憨卧若熟睡然。撼之已去矣。门人塔全身於山中。阅世八十。坐五十二夏。嗣法修颙住少林时。富郑公弼谒之。值升座。以目顾视左右。弼因之有省。时圆照方奉诏住慧林。弼以诗寄谢曰。因见颙师悟入深。夤缘传得老师心。东南谩说江山远。目对灵光与妙音。

祥符荫曰。全机无间。触处皆通。本与颙一回旋顾视间。能使学者豁然悟入。谓非全体是道而能然乎。圆照法云大云门之道於东南。声光照映。摄受广大。曾不数传而宗祧中止。以此知传持正脉。真风绵互。不在乎道行之隆替也。余尝登灵岩。拜慧林祖塔於披云台畔。登圆照堂。仰其当日风规。不禁三太息焉。退翁储住灵岩日。辟堂而名之曰圆照。构亭象山之半。而题之曰落红。为述富郑公见投子颙得悟。及作偈寄圆照一段。昭示来兹。千古道韵。岩壑不磨。后之君子。宁无目对灵光与妙音者乎。是将觌面遇之矣。

庚辰三年。

禅师黄龙下晦堂宝觉祖心寂。

心以生长极南。少以宏法。栖息山林。方太平时代。欲观光京师。以饯余年。乃至京师。驸马都尉王诜晋卿尽礼迎之。庵於国门之外。久之南还。再游庐山。尝有偈曰。不住唐朝寺。闲为宋他僧。生涯三事衲。故旧一枝藤。乞食随缘去。逢山任意登。相逢莫相笑。不是岭南能。可想公之标致也。腊既高。益移庵深入。栈绝学者。又将二十余年。以十一月十六日中夜而寂。黄庭坚主后事。茶毗。邻峰秉炬。火不续。坚乃顾悟新曰。此老师有待於吾兄也。新以丧拒。坚固强之。新乃执炬曰。不是余殃累及我。弥天罪过不容诛。而今两脚捎空去。不作牛兮定作驴。以火炬打一圆相曰。只向这里雪屈。掷炬应手而爇。赐号宝觉。

禅师惟清自太平补住黄龙。

清字觉天。自号灵源叟。生洪州武宁陈氏。方垂髫。日诵书数千言。有异比邱见之。引手熟视。惊曰。菰蒲有此儿耶。告其父母令出家。年十七为大僧。初谒延恩法安。愿留就学。安曰。子他日洗光佛日。照耀末运。苦海法船也。我寻常沟渎耳。黄龙心禅师。是汝之师。行矣无自滞。清至黄龙。泯泯与众作息。问答茫然。不知端倪。夜誓诸佛前曰。倘有省发。愿尽形寿以法为檀。世世力弘大法。初阅玄沙语。倦而倚壁。起经行。步促遗履。俯取之。乃大悟。以所悟告心。心曰。从缘入者。永无退失。然新得法空者。多喜悦致散乱。令就侍者房熟寐。心锺爱至忘其为师。议论商略如交友。诸方号清侍者。如赵州文远南院守廓。分世住舒州大平。学者争趋。规矩不严而自肃。江淮丛林号第一。元符二年。心春秋高。江西转运使王桓迎清归黄龙。欲以继席。清亦不辞而往。

禅师慧懃由东山第一座出世太平。

清赴黄龙。举懃於舒守。补处太平。时懃居东山第一座。祖遂付法令往。礼辞。祖告之曰。大凡应世。略为子陈其四端。虽世俗常谈。在力行何如耳。一势不可使尽。二福不可受尽。三规矩不可行尽。四好语不可说尽。何故。好语说尽。人心易之。规矩行尽。人必烦之。福若受尽。缘心孤。势若使尽。祸必至。懃再拜服膺而退辞清。清曰。住持当以拄杖包笠。悬挂方丈屋壁间。去住如衲子之轻。则善矣。

徽宗(名佶)。

徽宗辛巳建中靖国元年。

禅师净因惟岳等应诏就文德殿为皇太后升座。

二月皇太后上升五七日。诏净因惟岳智海智清等六禅长老。於文德殿登座说法。

禅师东京法云佛国惟白续灯录成。

白靖江人。法云秀嗣。住东京法云。后住天童。续灯录三十卷上进。帝为制序。

黄龙清移疾居昭默堂。

清住黄龙未久。即移居昭默堂。颓然宴坐一室。人莫能亲疎之。然见者各得其欢心。或得其片言只句。如获拱璧。尝语洪觉范曰。今之学者。未脱生死。病在什么处。在偷心未死耳。然非其罪。为师者之罪也。如汉高帝绐韩信而杀之。信虽死。其心果死乎。今之宗师为人。多类此。古之学者。言下脱生死。效在什么处。在偷心已死。然非学者自能尔。实为师者钳锤妙密也。如梁武帝御大殿见侯景。不动声气而侯景汗下。不敢仰视。退谓人曰。萧公天威逼人。吾不可以再见也。景未尝死而其心已枯竭无余矣。古之宗师为人多类此。今诸方所说非不美丽。要之如赵昌画花逼真。世传为宝。非真花也。

祥符荫曰。不涉世缘。方成道业。宝觉灵源住黄龙。未几俱移疾居晦堂昭默。栈绝学者。然学者得其片言只句。如获拱璧。呜呼。久默斯要。此键椎之所以妙密也。

壬午崇宁元年。

禅师自觉应诏住东京净因。

觉青州王氏子。幼以儒业见知於司马温公。然事高尚而无意功名。一旦落发从芙蓉游。履践精密。契悟超绝。出世住大乘。是年诏居净因。

禅师黄龙下宝峰云庵真净克文寂。

文退居云庵。十月十六日中夜。沐浴更衣跏趺辞众。泊然而寂。阇维五色成焰。白光上腾。烟所及皆成舍利。道俗千余人皆得之。

径山杲曰。黄龙南下。五祖只肯晦堂真净而已。

癸未二年。

禅师慧洪住临川北禅。

洪得真净之道。辩博无碍。显谟朱世英请出世临川之北禅。先是寺有古应真十六轴。久亡其一。洪至以诗嘲之。未淹辰而应真见梦所匿之家。丐归寺中。因得之。世以谓尊者犹畏其嘲而归。

甲申三年。

禅师慧洪游金陵居清凉以事入制狱。

洪退游金陵漕使吴正仲请居清凉。未阅月为狂僧。诬以度牒胃名。旁连讪谤事。入制狱。锻炼久之。坐胃名着缝掖。

芙蓉祖应诏住东京十方净因禅院。

祖应诏住净因。禅师齐琏首众。座下万指。时天下大兴崇宁寺。精择传法者。永兴经略使王序。都转运薛绍彭奏礼致琏开法崇宁。

临济第十世五祖祖示寂。

六月二十五日。上堂辞众曰。赵州和尚有末后句。你作么生会。试出来道看。若会得去。不妨自在快活。如或未然。这好事作么说。良久曰。说即说了也。祇是诸人不知。要会么。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珍重。时山门有土木之役。躬往督之。且曰。汝等勉力。吾不复来矣。归方丈净发澡身。迄旦吉祥而化。是夕山摧石陨。四十里内。岩谷震吼。阇维设利如雨。塔於东山之南。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二

 

猜你喜欢
  十种力品第六·佚名
  月江和尚语录序·月江正印
  卷第九·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澄观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佚名
  卷五·赞宁
  卷十三·道世
  目次·其白德富
  卷第二·朝宗通忍
  观音义疏记卷第二·知礼
  重刻吹万禅师全录疏·吹万广真
  卷第十四·呆翁行悦
  卷四·佚名
  佛说无量寿经卷下·佚名
  佛说地藏菩萨陀罗尼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一齣~第三十齣·邱瑞吾

    第二十一齣 广州运甓【破齐阵引】〔生上〕百越风淸鱼袋。五羊日暖流苏。玉篆苔封。金汤燧息。且喜黎民安堵。谗逢巷伯同飘梗。景换羲和类掷梭。头颅暗裏皤。〔古风〕久知老将至。不谓便见侵。今年宜未衰。稍已来相寻。

  • ●卷二·葛立方

    荆公尝有诗曰:“功谢萧规惭汉第,恩从隗始诧燕台。”或谓公曰:“萧何万世之功,则功字固有来处,若恩字未见有出也。”荆公答曰:“韩集《闘鸡联句》,则孟郊云‘受恩惭始隗’。”则知荆

  • 御选宋诗卷四十·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宋诗卷四十五言律诗六杨万里题湘中馆江欲浮秋去山能渡氷来娵隅蛮语杂欵乃楚声哀寒早当缘闰诗成未费才愁边正无奈欢伯一相开渉小溪宿淡山径仄愁斜歩溪深怯正看破船能不渡晴色敢辞寒白退山云细青还天宇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六十六·佚名

    万历四十六年二月辛卯朔户部奏畿南去岁旱蝗为灾该抚按请照原题则例全灾者免七分九分者免六分次递为减于存留银内除豁各卫所并唐山屯俱照灾例折征抵放彭城卫照重灾例减折三钱并祈停征留税久未蒙发乞早沛德意以苏六郡遗

  • 杨邠传·薛居正

    杨邠,魏州冠氏人。年少时为州府掌管名籍的官吏,后唐租庸使孔谦,就是他妻子的伯父。孔谦任度支官时,补杨邠为勾押官,历任孟、华、郓三州粮料使。晋高祖任邺都留守时,任杨 邠为右都押衙,高祖镇守太原时,更加亲近信任他。后

  • 郑一鹏传·张廷玉

    郑一鹏,字九万,莆田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改庶吉士。嘉靖年初期,官至户科左给事中。郑一鹏性情刚直,是谏官官署中最敢说话的人。御史曹嘉疏论大学士杨廷和,因而说到内阁的权柄太重。郑一鹏驳斥他说:“从太宗开始建立内

  • 石纘传·张廷玉

    石王缶,字邦彦,山东董城人。父亲石玉,做过山东按察使。石王缶与哥哥石..一起考中成化末年进士,改为庶吉士,授职检讨。后来他曾几次请病假在家闲住。孝宗末年,他才做到修撰。正德改元后,升为南京侍读学士,又出任过南北两京祭酒

  • 卷十四·黄训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名臣经济录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经济录卷十四明 黄训 编内阁题内降疏【徐溥】前日钦防发下揭帖一纸内开钦天监致任监正李华令臣等拟防着复职管事臣等看得李华系传奉官礼部叅奏行事乖谬致仕况

  • 卷四十五·宋敏求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唐大诏令集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四十五宋 宋敏求 编大臣宰相命相二张说中书令王晙同三品制韩休平章事制裴耀卿张九龄平章事制裴耀卿侍中张九龄中书令李林甫同三品制陈希烈平章事制陈

  • 二十七年·佚名

    (丁亥)二十七年清道光七年春正月1月1日○丁丑朔,敎曰:「予聞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又聞農者,天下之大本,后非民曷依,民非農曷生?故我祖宗朝以來,克知小民之依咨我臣工,勖率農政,每於歲月之正,播告八方,著爲成憲,予小子其敢不繼志而圖功

  • 纪孝行章第十·佚名

    【解读】这一章是记录孝子事亲的行为。【原文】子曰:&ldquo;孝子之事亲,居(1)则致(2)其敬,养(3)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4)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

  • 卷三十五·真德秀

    <子部,儒家类,西山读书记钦定四库全书荟要西山读书记卷三十五宋 真德秀 撰吾道异端之辨【上】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逺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朱子曰小道如农圃医卜之类泥不通也○杨氏曰百家众技犹耳目口鼻皆有所

  • 卷九·冯复京

    <经部,诗类,六家诗名物疏钦定四库全书六家诗名物疏卷九   明 冯复京 撰国风邶一邶谱云邶鄘卫者商纣畿内方千里之地其封域在禹贡兾州大行之东北逾衡漳东及兖州桑土之野武王伐纣以其京师封武庚三分其地置三监使管

  • 卷十四 聘礼第八之四·李如圭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释卷十四   宋 李如圭 撰聘礼聘遭丧入竟则遂也郑注遭丧主国君薨也入竟则遂国君以国为体士旣请事已入竟矣关人未告则反释曰春秋传季文子将聘于晋使求遭丧之礼以行谓此礼不郊劳郑注子未君也释曰

  • 卷第八·宗密

    圆觉道场禅观等法事礼忏文卷第八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十上 (金刚藏十六唱。七十偈。忏疑慢)。 叹佛 如来应正等觉。成正觉时。於一切义。无所观察。於法平等。无所疑惑。无二无相。无行无上。无量无际。远

  • 安徒生童话·安徒生

    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创作的童话合集而成。作品发表于1835~1873年。安徒生一生创作了168篇童话故事,最著名名的有《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小意达的花》、《打火匣》等等。童

  • 医喻经·佚名

    全一卷。北宋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四册。内容以世间良医具有四法成就比喻如来以四谛法疗治众生诸病。世之医王所具四法为:(一)善知病,(二)善知病源, (三)善知病之对治,(四)善治病已,更知断除病源。如来出现世间,亦如世间医

  • 胜军王所问经·佚名

    全一卷。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叙说佛陀为憍萨罗国国王胜军(即波斯匿王)宣说十二因缘法,谓世间诸法之体性虚空,刹那坏灭,故宜求出世之法。又本经与沮渠京声译之谏王经、玄奘译之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义净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