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贤护分随喜功德品第十五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若菩萨摩诃萨具足成就四随喜故。即当得斯现前三昧。速疾成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名为四种随喜也。所谓彼菩萨摩诃萨应作如是念。如彼过去一切诸如来应供等正觉各於往昔行菩萨时。皆因随喜得是三昧。因三昧故具足多闻。由多闻故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我今日亦应如是,依因随喜得是三昧。因三昧故具足多闻。由多闻故速得成就无上菩提。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一随喜功德聚也。贤护。彼菩萨摩诃萨。复应如是念。如彼当来一切诸如来应供等正觉行菩萨时。皆因随喜得是三昧。因此三昧故具足多闻。由多闻故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我今日亦应如是,当因随喜得是三昧。归凭三昧求满多闻。由多闻故速疾成彼无上菩提。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二随喜功德聚也。贤护。是菩萨摩诃萨。复应如是念。而今现在无量无边阿僧祇诸世界中。一切诸如来应供等正觉。各於往昔行菩萨时。亦因随喜得是三昧。因是三昧具足多闻。由多闻故现皆得成无上菩提。然我今日亦应随喜。乃至为欲速成无上菩提故。贤护。是为菩萨第三随喜功德聚也。复次贤护。彼菩萨摩诃萨。复应如是念。我今已得仰学。三世一切诸如来本於过去行菩萨时。皆因随喜得是三昧。皆因三昧具足多闻。皆由多闻而得成佛。今我以此随喜功德。愿与一切众生共之。同生随喜同获三昧。同具多闻同悉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四随喜功德聚也。复次贤护。而彼菩萨既得成就。如是随喜如是三昧。如是多闻如是速疾成就菩提。以是功德悉与众生。共同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功德难可称量。我今为汝略开少分。汝宜谛听善思念之。贤护。譬如有人定寿百岁。身轻气猛行骏若飞。是人生已便即能行一世界先行东方尽世界边。如是次第行於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周旋十方穷极地际。贤护。於意云何。假使有人聪明出世善通算术。能计是人所行地界道路近远长短耶。贤护白言:不也。又能称量耶。不也。又能观察耶。不也。亦能思惟耶。不也世尊贤护。且置初行。即使是人满足百年速疾往返。遍至十方无量世界。彼明算人复能知否。贤护报言:不也世尊,彼明算人尚不能知初时所行地界近远。云何能计是人一世尽力飞行周遍十方。无数世界道路由旬其数多少。若欲的知。唯独世尊及大弟子舍利弗与彼不退诸大菩萨等乃能知耳。佛告贤护。如是如是,我今语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起信敬心。於彼风行壮人所经世界盛满珍宝。持用奉献十方诸佛。其所获福虽曰极多。然尚不如随喜三昧功德少分。何以故?贤护。由彼菩萨摩诃萨修此三昧。具足如上四大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求多闻成正觉故。贤护。以是因缘持彼施福。望前随喜所获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万分不及一亿百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贤护。汝今当知。诸菩萨等。随喜回向所得功德。是故我今更为汝说菩萨随喜功德少分。汝宜谛听也。贤护。我念往昔过於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师子意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现於世。贤护。时此世界阎浮提中。人民炽盛多饶财宝。丰乐安隐甚可爱乐。贤护。尔时此阎浮提其地弘广。具足一万八千由旬。其间城郭聚落乃有一万八千。一切皆以七宝所成。其城纵广十二由旬。於诸城内城别皆有九亿民家。贤护。

尔时大城名曰贤作。城中居民有六十亿。彼城即是师子意如来现生处也。贤护。尔时师子意如来。初会说法有九十亿人证阿罗汉果。过七日已,於第二会。复有九十亿人得阿罗汉果。过第二会。第三会中。复有九十亿人得阿罗汉果。过三会已,复有九十亿人咸从他方而来大集。悉是清净诸菩萨众。自後彼佛恒有无量阿僧祇诸声闻众。贤护。尔时人民行十善业。如彼未来弥勒佛世教诸众生。具足成就十种业行。尔时人寿八万四千。如弥勒时人寿无异。贤护。时彼大城有转轮王名曰胜游。如法治世具足七宝。所谓金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女宝长者宝主兵宝。是为七宝。满足千子身相端严。成就威雄降伏怨敌。彼王所统尽世界边。不用刀兵亦无威迫。无所税敛众具自然。时胜游王诣师子意如来应供等正觉所。顶礼尊足然後退坐。尔时师子意如来。知胜游王渴仰心已,即为广宣现前三昧。时彼王既闻如是三昧。深自庆幸发随喜心。以一把宝奉散佛上。彼王缘此随喜善根。命终之後还生阎福为彼王子名曰梵德。复绍王位如法治化。彼佛灭後於正法中有一比丘。其名曰宝。聪明精进。常为四众宣扬广说如是经典。贤护。尔时彼梵德王於比丘所闻三昧已,得深净信起随喜心。持上妙衣价直百千覆比丘上。贤护。又梵德王从比丘所闻三昧已,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爱法故舍家出家。剃除须发被服袈裟。是时亦有百千人众。成就信心即随彼王法服出家。亦为如是三昧经故。时彼梵德比丘。与彼百千诸比丘众。经八千岁供养承事。彼宝比丘无有疲倦。终不能得如是三昧。唯除一闻。闻已随喜具以四种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初随喜如是广行。然後梵德比丘及百千众。缘此善根寻得值遇六万八千诸佛世尊,凡所生处常得为众颁宣广说如是三昧。彼王比丘因彼善根。复更值遇六万八千亿数诸佛。如是次第种诸善根得此三昧。具足圆满助菩提法已,寻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坚固精进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而彼百千诸比丘众得此三昧。亦能成就助道法故。皆已成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曰坚勇如来应供等正觉。复令无量百千众生住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贤护。彼但耳闻尚获如是,何况菩萨闻受三昧。读诵忆持为他广说。复勤思行而不得也。贤护。以此义故。诸菩萨等闻是三昧谁不随喜。谁不读诵谁不受持。谁不修习谁不广说。何以故?贤护。以彼菩萨闻是三昧。即得成就助道法等。速疾成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贤护。以是因缘吾今语汝。若人正信净心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要先至心求此三昧。菩萨若闻百由旬内有此甚深三昧经者,菩萨即应躬自往诣听是经典。闻已即应读诵受持修习思惟为他广说。贤护。且置百由旬内当往听受。又彼菩萨若闻二百由旬。三百四百五百。乃至千由旬内有是三昧。在某都城某聚落所。菩萨即应躬往听受习诵受持。何以故?贤护。以是菩萨清净信心。为求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萨不应起懈怠心生懒惰心起散乱心。当更发精进心发猛利心。应当为是三昧速至千由旬所。乃至但得闻是三昧。何况读诵受持思惟解说。何以故?贤护。以是三昧能摄一切助道法故。复次贤护。是中若有菩萨。以纯净心为求菩提。应当往诣千由旬所。为听如是三昧法时。菩萨应当承事供养彼说法师。一切众具悉皆奉上。常当随逐法师而行。或时一年或复二年。或十二十或经百年。乃至尽寿随逐法师不得舍离。乃至但求闻是三昧。何况能得读诵受持。思惟义理为他解释。如是菩萨随法师时。当舍自心诸所为事。常当随顺彼阿阇梨法师意行。谨心承事不得违教。起尊敬心及重爱心。除舍一切无爱敬事。於法师所发善知识想。乃至当起如诸佛心。贤护。彼菩萨於是法师阿阇梨所。能生如是敬爱心已,若当不得读诵受持思惟广说。乃至听闻是三昧者终无是事。唯除往昔诽谤如是甚深经典业时已熟定堕恶道业不净耳。复次贤护。假彼菩萨或欲须离彼法师者,常当知恩常当念恩常当报恩。何以故?贤护。以是法师宣讲因缘。令斯经典久住不没。

复次贤护。若有菩萨为是三昧。尚当应往千由旬处。况复随近城都国邑聚落空处或山野中。而当不往听受读诵思惟义理为他广说也。复次贤护。我今语汝。若有菩萨为三昧故。即能往至千由旬所。乃至不得闻是三昧。而彼菩萨虽复不得闻是三昧。於是法中念求善根。当发精进莫即懈惰。汝应当知如是之人,则为已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听闻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为他广宣。贤护。汝今当观彼菩萨辈。闻此三昧已而能受持思惟修行。即得尔许大功德聚。乃至求已不能得闻。亦当具足几大善根。若闻不闻。皆为已住不退转地。毕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闻已读诵受持。思惟修习广为他说。亦令多人闻已诵持修习思惟炽然流布也。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我念过去有如来,号师子意人中上。彼时有王为众首,亲往诣佛求三昧。时大智王得闻已,欢喜遍满不可宣。以手持宝奉散之,供养人尊师子意。

内心思惟发是言,我今归依无上觉。为诸世间作饶益,唯愿善说三摩提。时王兴建此业已,舍身还生於彼宫。寻得值遇宝比丘,大德名闻满十方。

彼闻比丘善说时,心生欢喜无称量。即以胜妙众宝服,答彼比丘为菩提。复与数千众出家,供养承事彼比丘。经历满於八千岁,为求如是三昧故。

彼唯一说不再宣,闻受深妙如大海。尔时心智都无倦,求此如实胜寂禅。彼辈如是修行已,值遇诸佛大威雄。具满六万有八千,其间亦闻此三昧。

馀世供养复承事,六万八千亿世尊,所闻深妙悉随喜,斯由师子如来故。彼王如是具修行,终得成佛号坚进。教化众生无量数,所在生死皆远尘。

从王出家数千众,亦同得佛名坚勇。德声遍满於十方,闻三昧名证大觉。何况复能为他说,不染著彼诸世界。当更广显妙思惟,若斯三昧诸佛演。

若知三昧百由旬,为求菩提诣彼听。於言教中莫辞倦,闻者功德不可量。若至於彼不得闻,尚获若干诸福聚。何况闻已思说者,唯当速求此三昧。

当念彼具梵德人,亲近承事勿生厌。

谁比丘所有此经,即当诣彼修供养。

猜你喜欢
  曹溪大休珠禪師住越城天華寺百問卷第七·佚名
  众经目录卷第二·法经
  卷二百九十三·佚名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六卷·安慧
  灵隐寺万年簿序·太虚
  十住毗婆沙论 第十二卷·佚名
  卷第八·佚名
  卷三十七·佚名
  卷第八·佚名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十八[宋铭]·惟白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佚名
  庐山牯岭创设佛教讲演所募捐启·太虚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八·法藏
  八正道与改善人群生活·太虚
  中国的僧教育应怎样·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之二·魏庆之

      诗评   诚斋品藻中兴以来诸贤诗   自隆兴以来以诗名:林谦之,范至能,陆务观,尤延之,萧东夫;近时后进,有张镃功父,赵蕃昌父,刘翰武子,黄景说岩老,徐似道渊子,项安世平甫,巩丰仲至,姜夔尧章,徐贺恭仲,汪经仲权。前五人皆有诗集传

  • 提要·王翰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六梁园寓稿       别集类五【明】提要【臣】等谨案梁园寓稿九卷明王翰撰翰字时举禹州人元季隐居中条山中明初出为周王橚长史王素骄有异志正谏弗纳断指佯狂去王败竟无所坐事载明史周

  • 三体唐诗原序·周弼

    有唐三百余年才人杰士驰骤于声律之学体裁风格与时盛衰其间正变杂出莫不有法后之选者各从其性之所近胶执已见分别去取以为诗必如是而后工规初盛者薄中晚为佻弱效中晚者笑初盛为肤庸各持一说而不相下选者愈多而诗法愈晦

  • 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司马迁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

  • 卷八·浦起龙

    钦定四库全书史通通释卷八      无锡浦起龙撰内篇摸拟【第二十八】夫述者相効自古而然故列御寇之言理也则凭李叟扬子云之草玄也全师孔公符朗【晋书作苻朗】则比迹於庄周范晔则参踪於贾谊况史臣注记其言浩博若不

  • 卷三十八·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三十八 【起戊寅隋恭帝侗皇秦元年八月唐高祖武德元年八月○尽甲申唐高祖武德七年】凡六年有奇 八月秦主举卒子仁杲立考异【按

  • 卷之三百二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四十八 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第三十八·范晔

    (杨终、李法、翟酉甫、应奉、应劭、霍谞、爰延、)◆杨终传,杨终字子山,蜀郡成都人。十三岁时,做郡小吏,太守认为其才很奇特,派他到京师学习,学《春秋》。显宗时,召他到兰台,拜为校书郎。建初元年(76),大旱,谷价昂贵,杨终认为广陵、

  • 卷十六·徐自明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宋宰辅编年录  钦定四库全书宋宰辅编年録卷十六 宋 徐自明 着高宗绍兴十一年【辛酉】四月己卯孙近罢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近自绍兴八年十一月除参知政事至是年四月罢执政二年

  • 三征(统泯随,交轮几)·方以智

    开顶门、背、面之目,破不落有、无之镜,而覆存、泯同时之帱;一罄咳,三教毕矣。若不能知,千篇累牍,亦纱縠也。大一分为天地,奇生偶而两中参,盖一不住一而二即一者也。圆∴之上统左右而交轮之,旋四无四,中五无五矣。明天地而立一切

  • 经济文衡续集卷二十一·佚名

    宋 滕珙 撰陵议类谓宜择吉土以安神穴是年绍兴甲寅夏六月孝宗皇帝升遐冬十月赵彦逾按视山陵以为土肉浅薄孙逢吉覆按亦乞别求吉兆有防集议遂上此奏此篇专乞别求吉土以奉衣冠之藏右臣窃惟至尊寿皇圣帝圣徳神功覆冒寰宇

  • 主道·韩非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故曰: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

  • 卷一百八十二·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一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不勤精进未种善根具不善根。为恶知识所摄受者,於佛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实难信解。佛言: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不勤精进未种善根具不善根。为恶知识所摄受者,於此所说甚

  • 八识规矩颂奘注序·太虚

    玄奘大师之八识规矩颂,曾否自为颂注,未见著录。丁卯夏,小住云林灵隐,有谈玄堂主者,湘人也,博闻笃学,藏有明刻八识规矩增钞本,载唐三藏法师玄奘颂注,明鲁庵法师普泰补注,明紫柏禅师达观详解,菩萨戒弟子李驭芳增钞,同戒友谢璠、林有

  • 卷第六十·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六十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贤圣品第六之四说不净观相差别已。次应辩持息念。此差别相云何。颂曰。息念慧五地  缘风依欲身二得实外无  有六谓数等论曰。言息念者。即契经中所说阿

  • 群经音辨·贾昌朝

    音义书。宋贾昌朝撰。7卷。贾氏因群经字多假借,形成同字音义有异,前人音训繁多,彼此不同,于是著此书加以辨析。搜集经传中形同而音训各异的字,按《说文》部首排列。分为“辨字同音异”、“辨字音清浊”、“辨彼此异音

  • 秦汉神异·佚名

    《秦汉神异》主要选录了秦汉以前的神话故事。若从“志怪小说”这种文体发展的角度说,秦汉以前尚处于志怪小说的萌芽期,神话故事只能称作“准志怪小说”;若从“神话”这种文学样式演变的角度说,魏詈的志怪小说,乃至后

  • 春秋胡氏传辨疑·陆粲

    《春秋》学著作。明陆粲撰。二卷。陆粲,字子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嘉靖丙戌进士,官至工科给事中。陆粲除此书外,另有《左传附注》十卷,《春秋左传镌》二卷。此书旨在驳正胡安国《春秋传》之失。其自序谓胡氏说经或